全球化視角下中國經濟改革與創新

時間:2022-11-12 10:21:57

導語:全球化視角下中國經濟改革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化視角下中國經濟改革與創新

摘要: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趨勢的形成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雙刃劍。本文以全球化作為視角,討論中國經濟改革創新問題。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經濟改革;經濟創新能力

一、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形式

經濟全球化是伴隨著跨國企業的出現而逐漸形成的,跨國企業的出現開始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壟斷時期,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經不能滿足本國的資源和市場,開始尋求向外擴張,一些資金雄厚的資本家聯合在一起開設了托拉斯、辛迪加、卡特爾等形式的壟斷企業,以電力、能源、機械等的銷售為主要經營形式,向其他國家擴張。二戰的爆發打破了國家間的界限,使得經濟全球化的格局初現,這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后,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全球化趨勢反映在具體經濟行為上,具有以下表現:

1.貿易自由化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是由于各國積極開展對外貿易活動,外貿經濟活動主要以商品、服務、技術、資本的自由流通為特點,世界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調節器,各種生產資料經由世界市場的調節自發的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自由流通。

2.生產國際化

由于價值規律與市場競爭逐利性的原理,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而不斷采取各種手段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品利潤,當企業競爭擴展到世界范圍時,選取原材料產地或低成本勞動力地區作為生產地的策略,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然性。

3.資本全球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與跨國企業的快速發展,金融全球化的趨勢已經顯現,金融業務的辦理可以跨國界進行,投資、融資活動將不再被限制在一國之內,各國的貨幣也通過匯率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匯兌關系,資本在世界范圍內流動起來,其變動能夠對許多國家產生影響。

4.科學技術全球化

科學技術的全球化是指科學技術資源能夠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并且成為主導經濟市場優勢的關鍵因素,可以說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就是掌握了世界的話語權,因此為了實現科技的快速發展,跨國聯合研發模式成為科技發展的主流,新興科技產業也正在通過世界市場實現標準的統一化與規則的規范化。

二、全球化視角下中國經濟改革與創新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日益增加,為了實現國家的發展,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我國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開展了經濟體制改革,培養國家的經濟創新能力,并在一些方面獲得了成功,但是從整個世界經濟發展來看,我國的經濟改革與創新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1.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

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是指市場中供求關系的不平衡。隨著世界平均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開始能夠滿足人們基本的物質需求,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人民對生活質量的期望開始提高,但與此同時,社會供應的物質產品仍以低端的基礎產品為主,這就出現了經濟結構性問題。

2.經濟轉型困難

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還是以犧牲資源與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存在的最重要問題在于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嚴重污染與產品的低產出、低價值之間的矛盾,使得我國在面對世界市場的競爭時處于劣勢地位,雖然我國已經提出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創新型經濟的理念,但是國家對原有的經濟模式有無可保留之處、新的經濟模式應當由什么作為主仍在思考過程中。

3.區域發展不平衡

我國是一個經濟發展大國,在一些方面已經能夠與發達國家比肩,但是將經濟發展成果平均到每個公民身上,這個數值仍處于全球排名的中下程度,出現這一狀況的關鍵原因在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落后地區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

4.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仍需調整

近年來,我國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體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仍受到國家因素的限制,政府在尋找權利釋放的界限,已達到與市場之間關系的平衡點。

5.缺乏經濟創新能力

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后,我國的科技發展迎來了春天,但是由于我國科技發展時間較晚,在發展戰略上選擇了跟隨者戰略,以學習其他國家先進技術為手段進行自身的發展,這在一段時期內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隨著科技在世界市場上主導地位的確立,我國經濟創新能力的缺乏成為國際競爭的弱勢。6.創新思維仍未形成創新思維的形成貫穿與整個教育過程,由于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的公民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創新思維,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這一問題將逐漸解決,但是在現今階段,我國的創新思維仍未形成,成為制約我國向創新型經濟模式轉型的關鍵。

三、全球化視角下實現中國經濟改革與創新的措施

1.經濟轉方式調結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使得產品市場由低端向中高端發展,這就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綠色技術的開發與使用,走一條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道路。同時,釋放市場的調節力量,讓市場需求倒逼產品市場轉型,滿足中高端市場產品的供應。

2.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為了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突破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應當長期的持續的有計劃的推進,強化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堅持貫徹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以培養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為主,通過與本區域特色的結合實現長效的可持續的發展。

3.市場調節為主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是對市場調節理論的有力證明,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實現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打破政策對經濟發展的限制,放寬準入標準,向市場釋放部分管理權力,使得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通過市場的調節作用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發流動,從而加快我國經濟前進步伐,使其與世界經濟發展速度相協調。

4.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

在教育改革中強調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同時通過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將創新能力作為生產要素的一類,使其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以體現創新能力的價值。同時,國家對創新型企業應當采取政策優惠措施,建立創新企業園區,鼓勵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驅動下,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受到來自世界市場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經濟要發展必須堅持經濟體制改革,培養經濟創新能力,使創新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驅動,才能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武靖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取向及政策[J].理論建設,2013.

作者:樊森峰 單位:中國煤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