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農業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作用
時間:2022-09-05 08:52:24
導語:清潔農業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提出了張掖市發展農產品“清潔生產”的一些新思路和對策措施,以期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對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綜合效益有指導作用。
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針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壓力,總結20年來“末端治理”的教訓,正式提出“清潔生產”的概念。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將“清潔生產”列為重要內容。實行“清潔生產”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也是控制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通過開發和利用清潔的技術,把污染控制由末端治理方法上升為生產全過程控制,實現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和有效管理,通過采用對農產品產地環境中水、土、氣、生物污染綜合防治、農產品供應鏈防治農業污染及科技成果集成創新等新途徑,對進一步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張掖市是全國十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全國五大蔬菜基地之一,全國最佳肉牛、肉羊養殖產業帶,地球最佳葡萄生產帶,農業整體發展水平處于全國一熟制地區先進行列,基本形成了區位優勢顯著、市場優勢突出、競爭優勢強勁、發展潛力巨大的制種、草畜、果蔬、輕工原料四大支柱產業。但從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體系建設方面看,張掖農業生產狀況還處在現代農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在農產品清潔生產上還存在明顯差距,迫切需要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上狠下功夫。本文作者提出了發展“清潔農業”的一些新思路,以期對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綜合效益有指導作用。
1發展清潔農業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途徑
“清潔農業”是清潔生產在整個農業產業體系中的應用,不僅要求在田間實施清潔生產操作規程,還要求對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清潔操作,最終實現農產品的清潔化供給。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基礎工作是圍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等展開的,經過多年努力,成效顯著。目前市場上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是針對食品質量安全認定標準進行的分類。無公害農產品允許生產過程中限量、限品種、限時間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化學農藥、獸藥、肥料、飼料添加劑等,它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準,但比綠色食品標準要寬。綠色食品的標準范圍從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生產資料到較為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于環境和健康的物質。有機食品是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生產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但是,單純地追求使用有機肥,操作不當會對農田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產生負面影響。目前我國有機肥每單位養分所帶的有害元素量普遍比化肥更多。另外,有機肥在產業化加工、商品化流通和跨區域施用過程中,會使存在于有機肥中的有害成分隨之不斷擴散,有害的病、蟲、草源也會對作物、人體和畜禽構成危害。按照“清潔農業”的發展要求,在投入品上無論是人工合成還是天然有機的,都應注重質量要求,從源頭上采用農產品產地環境中水、土、氣、生立體交叉污染綜合防治的思想,將“清潔農業”作為生產安全食品的先決條件,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立在清潔產地環境和清潔生產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現代農產品供應鏈中對環境友好的供求關系調控,使農產品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化,并通過科技集成創新產生一大批“清潔農業”領域的科技成果。
2技術集成創新是發展清潔農業的戰略需求
“清潔農業”是合理利用資源并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實用農業生產技術及措施的綜合體系。需要采取集成創新的思路,構建有效的技術體系,以實現相互獨立又互補的科技成果對接、聚合而產生的創新。長期以來,我國“清潔農業”領域的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單項技術作為研發活動主要方式的現象,缺乏與其他相關技術的有效銜接,致使科研開發活動的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所以要把集成創新作為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關鍵,促進“清潔農業”技術體系綜合發展。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戰略性重大科技需求,選擇技術關連性較強的清潔農業項目,集中科技資源,促進相關技術的有機融合,實現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從農產品產地環境中的水、土、氣、生立體交叉污染循環鏈接的控制入手,嚴格規定生產資料及廢棄物的標準,形成清潔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另一方面,通過農產品供應鏈末端消費者的需求導向,由現代農業供應鏈中龍頭位置的超市控制農產品供應商及其直屬農場和協作農戶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形成對環境友好的新型農產品安全生產供求關系。以清潔農業技術的融合、集成、創新為主要抓手,帶動一大批清潔農業項目,實現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集成現有農業科技資源,對現有技術、資金、市場和人才等要素進行大規模整合、優化,鼓勵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大中企業建立多種形式的科技經濟聯合組織,按要素效應進行分配,夯實清潔農業集成創新的基礎。密切關注國內外農業科技資源的最新動態,將各種渠道獲得的創興資源組織集成,優化創新資源配置。通過創新資源的融合,使清潔農業技術集成創新保持旺盛的活力。在技術迅速發展、用戶需求變化多端的環境中,要完成復雜的資源密集新農業生產的任務,優化清潔農業生產的組織機制至關重要。清潔農業應以產業、技術或產品為平臺,以計劃、項目為主要組織形式,輔以相應的農業技術手段和經濟管理手段支撐的集成創新,在較短時間內集成清潔農業生產的相關技術、信息、知識、能力等創新資源,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創新突破。
3發展“清潔農業”的對策措施
3.1嚴格控制農業投入品質量
農業投入品中的有害成分是農業生產中的污染源,主要通過施肥、用藥、灌溉等導入到農業生產系統,最終危害農產品質量。因此,要嚴格控制農業投入品質量。在施肥方面,注重使用無公害環?;省秃戏?、有機肥,同時針對有機肥質量難以控制等問題,嚴格執行有機肥產品質量的行業標準,并確立嚴格的產品登記和質量監測制度。大力發展和施用無污染的微生物肥料,以提高農作物品質,減少化肥需要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在用藥方面,了解藥物成分的明確數據,科學指導施用。盡量控制施用污染環境的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倡導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型農藥,如由常規化學農藥添加緩釋劑加工而成的長效、緩釋、控釋農藥,可控制、預防有害生物危害,又可最大限度地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灌溉方面,加強對污水灌溉的管理,嚴控城市污水、工業廢水中排放的重金屬、有毒害有機物及酸堿度等標準,保證農業灌溉用水的清潔度。
3.2切實執行農業生產操作規程
針對每一種投入品制定具體的操作規程,根據土壤養分和作物需要,配方平衡施肥,在規定時間內施用規定的量。根據肥料的種類及理化性質,合理混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結構、防止土壤板結。制定的規定要有嚴格的科學依據,并體現在合法的操作過程中,以減少浪費,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
3.3加強農產品生產場地環境建設
農產品場地水、土、氣、生立體交叉污染是工農業快速發展的伴生產物,是由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和人類活動引起的,因此在立體污染的防控技術上,既要審視以往技術上暴露出來的問題,又要進行科技創新,研究新問題,提出新方法,以加強對農產品場地環境的建設工作。首先要避開地球化學污染的威脅,如某些地域地殼化學構成異常,有害重金屬如鉛、鎘、汞、砷、氟等相對富集,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其次,生產場地內的建設項目要同時進行“廢氣”“廢液”“廢渣”的排放治理工作,并達到規定的“三廢”無害化處理,防止對環境產生污染。通過的場地環境中大氣、土壤、水體的定期檢測,使環境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3.4加強科研、推廣、生產之間的銜接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為“清潔農業”發展提供旺盛的技術保障。在農藥品種方面,要研制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劇毒性農藥,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開發,研究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在防治作物病蟲害上的應用。在施用技術上,探索科學、合理、安全的農藥施用技術。研究農藥在農作物中的變化、殘留規律,制定農藥安全使用技術標準,規定農作物安全收獲期及農藥在食品中的允許殘留量。將先進科研成果的推廣建立在高效運行的平臺上,使農業生產中的直接操作者,廣大農民群眾了解清潔生產的重要意義,掌握安全生產技術規程,從場地投入及環境水平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3.5注重體系建設與管理
良好的農業生產行為離不開合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和科學的管理?!扒鍧嵽r業”涉及面廣,大到國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小到每個農戶的意愿利益,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如土壤地力的清潔提升是一種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必須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因此,要加強政策的宣傳落實,改變傳統的市場觀念和方式,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業生產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應用水平。
3.6改善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清潔農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科技成果順利流通,以推動清潔農業科技集成創新。同時,加強清潔農業基礎科研與推廣的資金保障體系建設,制定多元化的投資政策,在加大國家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相關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采用適合的融資方式利用各種資金。強化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的財稅支持,建立補貼、信貸制度,實行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提高政府的組織協調功能,協調好產、學、研三者之間的關系,建立起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科技創新體制。
3.7發揮現代農產品供應鏈在清潔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現代農產品供應鏈中超市的作用,把消費者對“清潔農產品”的需求轉化為利益動力,傳遞到整個供應鏈體系中,強化對農產品規格、質量、等級的要求,促進產品產地污染的治理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實施。同時,超市通過建立優質優價機制、市場準入規定、實時監測制度、產品追溯供應體系、專業物流體系等管理制度的創新,進一步促進農業污染的綜合防控和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通過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戶與農產品供應鏈的緊密聯系,從組織機制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和生產地環境安全。
作者:梁國森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上一篇: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研究
- 下一篇:抽芯法在基樁質量檢測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