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探索

時間:2022-02-18 09:10:10

導語: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探索

[摘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關乎民生大計的重點工程,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由于種植戶在農業生產中安全生產意識缺乏、農產品質量檢測不嚴格、種植人員技術水平低等原因,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遭到了極大威脅。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從制度體系、規范標準、機制完善3個方面采取有效地管控措施,從而提升農產品生產監管實效,從根本上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關鍵詞]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各領域均取得了一定進步,尤其是我國的種植業領域,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隨著農作物產量的不斷增加,其質量方面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對農產品的后續銷售產生了不良影響。農產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農產品在生產環節出現問題,會對我國人們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1-2]。因此,必須從根本上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供可靠保障。這也是我國目前農產品生產領域至關重要的一環。如今,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分析當前農產品生產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十分必要。

1農產品生產中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

1.1農民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安全意識不足

當前,許多農業生產活動均依賴于現代科學技術,但很多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并不成熟,應用的范圍比較有限,并不能完全達到生產要求。因此,要想保證科學生產,還是要靠農民[3]。但是,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不足,尚未形成關于質量安全的正確認知,無法滿足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大部分農民沒有學習專業種植技術的機會,往往依靠上一輩傳下來的經驗開展種植工作,對相關種植技術掌握得不夠牢固,使農產品的質量得不到有力保障。此外,部分農民把種植重心放在產量上,想盡一切辦法提高作物產量,而對于農產品安全則不重視,常常盲目使用一些違禁農藥等,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不重視對于農藥種類、使用劑量、時間及頻率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最終導致農產品安全性逐漸下降。

1.2相關部門對農業投入品生產廠家監管不足

農業投入品在種植業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不少農業投入品生產廠家生產出的農業投入品不合格。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有以下2個原因:首先,一些廠家的專業程度未能達到要求,對相應的專業知識掌握不夠牢固;其次,部分農業投入品廠家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導致農業投入品不符合規定,使用嚴重不達標的農業投入品,如農藥,進而導致農產品質量出現問題。部分生產廠家的經營理念較差,道德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加之相關部門對相關生產廠家監管不嚴,致使假冒偽劣的農業投入品進入市場,極大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4]。

1.3相關法律法規和農產品質量檢測有待完善

盡管當前我國已經制定與農產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在執行力度方面仍有欠缺,執行方法、執行隊伍也不夠成熟,且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和施行的時間較短,仍有待完善。另外,在人員安排、資金支持方面也均存在許多不足。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首先,相關工作人員缺乏培訓,不能滿足工作的需求[5];其次,資金不充足,相關措施落實不到位;最后,相關的政策法規細節還不夠完善,存在許多漏洞和缺失,在面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無法有效解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農產品質量檢測方面稍顯不足,農產品產前、產地、產中的檢測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檢測的準確度還有待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隨機抽取樣品檢測,并不能保證產品質量,甚至會出現檢測漏洞。當前大部分檢測都是粗略檢查,尤其是對于蔬菜水果的檢查,均比較簡單快速,質量問題不能被及時檢測到,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1.4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待完善,種植業生產主體水平待提升

不同農作物對種植地區、種植方法、土壤、氣候等條件的要求均不相同。同時,農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監管起來比較困難,想要做到標準化生產,難度較大,農作物的種植標準很難統一?,F代科學技術發展較快,往往剛制定的標準還沒有得到廣泛推廣,新的種植技術就又出現,加之部分地區農作物種植方法不夠科學,無法保證農產品生產活動有效地進行,最終導致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受到影響[6]。在現代化、信息化社會發展背景下,實現農業生產向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成為必然,但部分地區并未實現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有效建設。不僅如此,多數種植生產主體相對而言文化水平較低,對于科學種植、信息化技術等的了解不深入,整體水平有待提升,無法及時掌握新的種植技術來實現農業科學化發展。

1.5投入品使用標準待規范,監管存在漏洞

當前,我國在種植業的監管方面還存在漏洞,相關部門對種植業的監管力度不夠,在種植業方面出臺的政策存在一定缺陷,在落實方面也有不足,使得我國農產品質量存在的安全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對農產品生產質量現狀的改善程度不理想。另外,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存在監查制度待完善、執行力不足的問題,致使農產品質量標準下降,不具備生產資質的黑心廠家涌入市場,不合格的農產品數量越來越多,最終給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了阻礙。

2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策略

2.1增強農民的農產品安全生產意識,嚴格執行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

做好對農產品安全質量管理的普法宣傳,逐漸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影響,使種植戶能夠意識到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性。要大力推廣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技術,提升無公害技術的應用力度,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打好基礎。要充分發揮好專業合作社、農業科技人員的帶頭作用,及時傳遞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相關信息,消除農產品生產中存在的各種隱患。引導農民嚴格把控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是指最后一次施藥與收獲農產品質檢的間隔時間,其能夠衡量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是否超過國家允許的標準。不同的農藥種類,其安全間隔期時長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農藥前,種植戶必須了解農藥的安全間隔期,嚴禁隨意加大藥量、增加用藥次數、超標使用農藥,嚴厲打擊一味追求產量而忽視質量的行為。

2.2加強農產品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做好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定和認證

為了保證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應當規范農產品安全生產活動,推動監管執法朝著規范化、科學化、有效化方向發展。做好關于農產品的生產市場調研,重點關注高風險、大隱患農產品,依法規范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做好監測管理工作,提高農業投入品生產廠家的責任意識與法律意識,定期抽查農業投入品質量,加大對嚴重不達標的農業投入品生產廠家的懲罰力度。將風險管控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最大限度地降低瓜果蔬菜上的農藥殘留,認真整治高殘留藥物問題[7]。做好對無公害綠色產品的認定,嚴格把控綠色產品的準入原則,創建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的產品。做好對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宣傳,逐漸擴大無公害產品的生產量,刺激農戶種植高質量農產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制訂一套完整的農產品生產標準,使其能夠結合不同農產品的特點,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知識手冊的形式,將具體操作方法教給農業生產者,讓每一位農業生產者均能對無公害農產品有清晰的認識。

2.3健全各級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形成農產品安全預警的應急管理體系

做好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是保證流通農產品質量的關鍵,要及時處理不合格的農產品。針對當前檢測工作存在的不足,如檢測技術水平不高、檢測不到位等,要健全檢測技術,做好網絡安全建設工作,引入準確度較高、敏感性較強的現代檢測設備,引入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比較強的人才開展質量檢測工作,構建布局合理、職責明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要加大對示范區安全生產的管理力度,做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保護好農業生產用地的生態平衡,從產地到餐桌進行全方位管控。農產品投入市場前,要檢測種植農產品的土壤與水源,檢驗土壤中是否含有鉛、汞等污染物質,水源中是否含有工業排放污染物。同時,還要檢測農藥質量,避免使用濃度過高的農藥、違禁農藥。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不過關,會直接影響地方公共衛生安全,因此,必須形成農產品安全預警體系。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定期開展質量檢測工作,根據實際安全危害標準的等級,及時向上級部門做好匯報工作,實現各部門之間食品安全信息的流通,維護好當地公共衛生安全。

2.4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主體教育培訓

為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必須要做好農業生產標準技術的推廣。要以地方特色為依據,劃分種植區域,建設特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開展專業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培訓與交流活動,傳授給農民正確的施肥知識。另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農業信息化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因此,要完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開展工作,不斷完善農村現有的網絡設置、通信系統,做好各村莊之間的互聯網連接,幫助村民利用廣播、電話、網絡等多種渠道,及時學習科學的農作物種植方法。建立標準化的生產體系、重視種植業主體教育同樣關鍵。首先,在農產品生產的技術標準方面,相關部門要建立較為完善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形特征的種植業各具特色,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特色種植業分布特征,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對不同區域內的種植業生產主體進行引導,并鼓勵他們積極參加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要求所有農戶對農業政策、農產品質量等內容有較為詳細的了解,同時對農藥、化肥的使用知識要有充足的了解和掌握。相關部門要對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進行嚴格把控,對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培訓內容為綜合防控技術、無公害蔬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有效地維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其次,要從農產品的認證層面進行把控。為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十三五”規劃以來我國已全面實行無公害農產品計劃,綠色、環保、無公害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認定的重要標準。在此情況下,要不斷對農產品生產領域的市場準入制度進行完善和優化,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發展狀況,打造最符合當地市場的無公害農產品品牌。這種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效應擴大農產品的生產面,將品牌與生產環節嵌入良性循環中,從而充分調動相關農產品生產主體的積極性,可以更好地保障農產品品質,提升生產效益。再次,做好農產品質量檢測。當前我國的農產品質檢工作在技術和設備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因此,相關部門必須不斷完善農產品質檢體系,通過對農產品質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換代,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駕護航。最后,要從安全管理層面進行把控。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與民生息息相關,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地區的公共衛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質量不達標的農產品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傷害,相關部門要對農產品的安全監管和預警機制進行完善和優化。對農產品的安全危害等級進行細分和明確,并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預警機制,充分發揮安全預警機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測作用。

2.5規范投入品使用標準,把好源頭管控關

基于《農藥合理使用準則》要求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的安全間隔期,以農產品收獲時間節點為基準,確保農業生產者嚴格把控好農藥施用日期,嚴格遵循安全間隔期標準,避免在農產品收獲環節出現農藥殘留量超標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牌和作用的農藥在安全間隔期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農戶在使用農藥時要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明確把握農藥的安全間隔期,嚴禁出現為提高產量隨意增加藥量,更改用藥頻次的問題,從而有效降低農產品的藥物殘留量,提高農產品安全性。

3結語

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要先從全面的角度出發,再從具體的細節入手,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不同的策略。必須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多方協調配合:政府要宏觀調控,民眾要提高意識,社會要共同關注,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綠色、安全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安全質量水平,保障人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慧,趙潔,劉雯雯,等.粵港澳大灣區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分析與銜接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20(11):252-256.

[2]佚名.農業農村部公布養殖業、種植業、農產品產銷秩序問題受理電話[J].北方牧業,2020(5):18.

[3]鄒彬,陳暉,余文進,等.淺談基層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的優異性[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4):143.

[4]陰少鋒,白亞峰,榮園.影響種植業農產品農藥殘留快速檢測結果的因素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9(4):29.

[5]楊博文.長沙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狀與質量保障體系評估及探討[J].長江蔬菜,2018(16):71-75.

[6]王曉莉,王浩,吳林海,等.金磚國家間合作機制下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可以環境成本內部化嗎?[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8(4):150-172.

[7]龐榮麗,王瑞萍,郭琳琳,等.中國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發展歷程及特征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142-147.

作者:由志剛 單位:膠州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