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設計
時間:2022-07-03 08:36:27
導語:談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過對學生訪談、調查,發現理科類專業學生較為傾向于課程理論體系的學習,接受邏輯性強的系統知識,并且這類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可以基于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而醫藥、人文類等專業學生則傾向于課程的應用性知識,較為接受具有特定應用情境的案例教學,需要教師進行具體的教授。學習動力方面,通過對學生的了解,獲知學生選修該門課程普遍出于對網絡與多媒體知識的好奇與渴求,選學的學生很多,也較難選上。由此認為不論哪類專業的學生,其學習動力主要成分為認知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需要[2]。報選這門選修課的學生主要的學習動力是為了了解網絡多媒體原理和掌握網絡多媒體應用知識。
根據對學習者的特征分析,如果將教學目標定得低、教學內容編制簡單的話,理科專業的學生就會覺得課程簡單,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將教學目標定得高、教學內容過于專業,醫學、人文等專業的學生則會覺得太深奧,理解不了,同樣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兼顧各專業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學有所獲,將教學內容具體分為理論知識與應用知識,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考核要求。理論知識包括計算機網絡原理、多媒體原理、Web應用構建技術原理與實現框架等。這部分內容通過通俗、簡明的語言將網絡與多媒體理論闡述清楚,并配以適當的圖片與動畫,制作成網頁課件,放在網絡課程上。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網絡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并列出相關內容的經典教材目錄與相關網絡資源鏈接,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拓展。學生在學習中如有疑問可以通過網絡課程的討論功能,以在線或離線的方式與學生或教師進行交流,也可在課堂上提問。應用知識主要是常用多媒體素材處理工具的應用,這些工具包括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二維動畫軟件Flash、三維動畫軟件3DMax、網頁創作工具Dreamweaver、視頻處理工具Premiere、流媒體編碼工具WindowsMediaencoder等。應用知識的教學方式主要以課堂講授與上機操作實踐為主,教學內容以面向應用的具體案例為主。通過精心設計案例,使學生在具體問題的情境下掌握多媒體軟件的關鍵知識。例如:在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教學中,通過一個圖文排版案例,使學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時,深刻理解和掌握文字工具、移動工具、圖層、圖層屬性等知識點。由于課時有限,課堂講授與上機實踐的案例必須精心設計,案例設計以包含重要的知識點、體現經典應用為原則。除課堂上精講的案例外,還有一些擴展案例可讓學生通過課程網站自主學習。內容擴展主要是與課程相關而沒有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在網絡課程上提供。它提供了完整的知識內容與學科結構,讓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自主清晰地根據學科結構與內容進行學習,豐富與完善其認知結構。這是根據布魯姆關于學科基本結構的觀點設計的,他認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通過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有助于對學科具體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對學科具體內容的記憶,有助于實現知識的遷移等[3]。
信息資源與環境的構建
根據對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分析,應構建《網絡多媒體》數字化資源與環境,以支持教與學過程的有效展開。
1課程學習文本資源
課程文本是關于網絡多媒體基礎理論與原理方面的知識,強調知識的完整性,體現學科的內容結構。文本通俗易懂,對于專業術語、原理推導等作簡化處理,同時標明具體參考的書目或相關的網絡資源鏈接,并提供相關的學習指導。該模塊設置目標是讓學生課后能夠自主學習,從而把握整門課程的知識結構。教師只需在課堂上作導學說明和選擇其中的難點與重點內容進行講解,為學生課后自學掃除障礙,從而實現基于信息資源環境下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2授課PPT
授課PPT內容為每個教學單元的授課思路、內容綱要、操作細節等。授課PPT在網絡課程上提供下載,省卻了學生在課堂上做筆記的時間,使學生能專心聽課與上機操作。
3案例包
案例包主要針對應用知識,在網絡課程中以文件包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下載,一個案例的文件包包括以下內容:
3.1案例操作步驟文件格式為Word文檔,以綱要的形式描述案例操作的主要步驟,并配有必要的操作截圖。步驟描述不宜過細,以便于學生宏觀把握案例的操作主線,步驟的操作細節教授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與案例包中另一個屏幕操作截屏動畫記錄文件,使課堂講授與案例資源相互整合。
3.2案例制作所需的素材文件包括圖片素材、文本素材、聲音素材、視頻素材等。
3.3案例成品后的項目文件如平面設計的PSD文件,視頻制作的PRJO文件,為學生提供參考示范。
3.4完成案例的操作截屏動畫文件格式為SWF的Flash動畫,內容記錄完成案例的所有操作過程,這是針對軟件操作細節學生往往記不住的情況而設計的。通過屏幕操作動畫,學生可以課后通過網絡課程查看整個操作過程而不遺留任何一個細節,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
4課程考核要求
課程的考核要求明確地放在網絡課程中,讓學生開始學習時就明確學習目標,產生心理定向。針對理科專業與非理科專業背景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考核題目,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及其學習重點,選取一種考核題目來完成。兩類考核題目分別為:面向應用知識的考核,要求學生選擇某個主題,創作一個多媒體作品,形式可以是平面、動畫、視頻或多媒體;撰寫一份創作說明,說明作品的主題思想、創意、關鍵技術等。面向理論知識的考核,要求學生提交一份關于網絡多媒體領域某個技術主題的論述,例如“虛擬現實原理及關鍵技術”、“常用三維動畫制作工具比較”、“各種視頻格式特點及其應用”、“視頻會議系統結構及其關鍵技術”等,學生也可以選取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作為論述的主題。
5作品賞析
將歷次選修課的優秀作業(多媒體作品)上傳至網絡課程中,使學生在欣賞別人作品時,激發自己的創作熱情。實踐證明,同齡人的視角與經歷,能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創作信心與熱情。
6學生作業提交模塊
構建專用的FTP服務器,學生在網絡課程登錄后,可以將多媒體作品、論述等作業上傳至FTP服務器上,解決由于多媒體作品文件大、師生校區分隔、學生分散等因素帶來的作業提交麻煩問題,使作業提交方便、快捷。
7學習論壇
提供學習論壇,使學生課后能通過網絡向教師提問,或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突破校區的地理分隔很好地進行交流,不同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教學實施
1課程導入
用2個課時介紹網絡多媒體的內容體系及關鍵知識點、參考資源目錄,引導學生如何基于網絡課程中的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交待網絡交流溝通的渠道;介紹理論知識與應用知識的不同學習方法;講解考核的具體要求。
2應用知識的講授
教學環境為裝配網絡廣播系統的計算機機房,教學內容以精講案例為主,教學模式參考布盧姆所提出的掌握學習(masterylearning)模式,該模式主張在集體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經常、及時的反饋以及個別化的幫助,使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個別需要、學習特征結合起來,該模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①學生定向;②集體教學;③形成性測驗;④矯正教學;⑤再次測評[4]。基于掌握學習模式的具體教學過程如圖2所示。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演示完成后的作品,使學生學習產生定向;集體教學為教師通過網絡廣播系統演示各個操作步驟,講述其中的知識點;形成性測試體現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時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矯正教學,學生發現問題后舉手向教師提問,教師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輔導,對于其中的一些共性問題可集體講授;再次測評體現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后再次操作,如果學生還有問題可以繼續提問,重復如上的過程。在教師個別輔導時沒有問題的學生可以根據實例包的步驟往下進行自主學習。在實踐中發現,掌握學習模式在信息化環境與資源的有力支持下,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及個別指導,使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都能有效掌握學習內容。學生完成具體案例后,教師再進行概括與提煉,歸納案例的知識點、關鍵問題、知識的拓展及遷移等。
3理論知識的教學
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基于網絡課程自主學習為主。學生在宿舍利用計算機上網,訪問網絡課程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網絡課程的論壇上進行答疑與輔導,并在每次課抽出一定時間輔導,解答學生疑問。
4考核評價
考核題目從課程導入時就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了解、選擇、準備,并對其后面的學習起著定向作用。對于面向應用知識的考核,教師會在課堂上演示上一輪課程優秀的學生作品,讓學生在觀摩中激發學習動機和創作欲望。為了完成作品,很多學生在課后花大量時間收集、處理相關素材,有條件的學生還設計劇本、使用角色扮演演繹主題。據學生課后反映,作品創作雖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通過完成一部作品,學生形成使用多媒體技術記錄和表達自己情感的習慣,涌現出大量的優秀作品。如描述大地震中災民的頑強不屈精神與社會無私的援助感人故事、描述大學生深入貧困地區進行支教活動的故事、描述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等。通過作品創作引發學生某方面情感的提煉與升華,因而在考核評價指標的制訂中除認知方面因素外,還要包含學生的情感因素。對于面向理論知識的考核,學生在確定論述的主題后,通過網絡搜集相關資料,進行閱讀、理解、分析、綜合,寫成一篇論述文章。對文章的評價著重看要對主題知識的描述是否符合科學事實,文章結構是否清晰,理解是否準確,是否包含主題內容的最新發展等。通過綜述的表達,學生能深入掌握某方面主題的系統知識。
5基于網絡課程的課后交流與輔導
網絡課程提供課后交流論壇,但在實踐中發現,通過網絡課程進行學習討論的學生很少。主要問題是面對眾多學生教師忙不過來,對學生的提問回應時間太長。通過實踐摸索,發現可以利用學生骨干來解決這一問題。在上一輪選修課中發現并挑選一些成績優秀、對課程內容保持持續興趣、積極認真、責任心強的學生,和他們協商后由他們擔任論壇管理員,輪流定期登陸論壇,負責解答學生的問題。這些論壇管理員在回復別人問題的同時也促進自己的提高,在付出的同時也獲得強烈的成就感,并擴大自己的網絡好友圈子。在這些學生的努力下,網絡課程論壇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克服了專業不同、校區分隔等局限,使選修課的學生能夠有效地形成學習共同體,解決選修課課后學習討論交流不足的問題。通過對選修課《網絡多媒體》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能有效融入選修課課程教學中,解決教學對象差異性大、學習共同體形成困難、課堂互動性差等問題,從而促進高校選修課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上述案例發現,信息技術有效融入課程教學的關鍵是:①要對課程進行充分的教學設計,準確把握學生的特征,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確定適當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只有在適當的教學模式下運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優化教學;②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與信息環境的特點與優勢,以有效支持學生的具體學習過程與教師教學過程為設計原則,形成課堂教學、支持個性化學習和能形成學習共同體進行協作學習的網絡學習環境,發揮兩種學習空間的優勢以促進有效學習;③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應用意識與能力是有效整合的保證,應對教師加大教學設計與信息素養的培訓,以適應信息時代教學的需要。
作者:葉濤單位:南方醫科大學教育技術中心
- 上一篇:工商局規范執法程序和行政執法工作意見
- 下一篇:鎮委開展中國夢活動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