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景觀質量評價與環境認知研究
時間:2022-09-12 10:45:54
導語:大學校園景觀質量評價與環境認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采用實地踏勘和問卷調查的方法,結合目標人群繪制的校園認知地圖,分析校園空間環境意向,并通過五個指標對校園景觀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之上,總結校園景觀環境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貴州大學;校園景觀;環境認知;景觀評價
1概論
大學校園景觀是高等院校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1],作為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構成校園環境認知意向的主導標志,其景觀元素豐富,常常被作為各類校園景觀形式中的研究對象。近年來高校擴建、新建工程井噴,校園景觀建設在規劃設計上暴露出較多的問題。對校園區域公共環境意向與景觀評價分析研究,發現其中的基質特點與影響因素,可以在校園景觀與公共環境建設上提供指導與應用,以期創造出一個滿足師生行為心理需求的大學校園景觀環境。在選擇研究對象上,滿足綜合性大學、校園面積適中、校園活動人群集中3個條件,此文選擇的對象是貴陽市花溪區貴州大學新校區,以下簡稱貴大(GZU)。貴大地處貴州省省會,迄今百年,歷史源遠流長,新校區總面積204萬㎡,總建筑面積124萬㎡[2],毗鄰花溪公園和十里河灘濕地公園,依山傍水,交通便捷,整體具有良好的景觀物質條件。
2研究方法
2.1公共空間環境認知。一個空間景觀質量環境的優劣,離不開處于該空間中的主體與其互動所產生的直觀意向,故引入了環境心理學理論中的校園空間環境認知和空間環境意象理論。環境心理學,是涉及人類行為和環境之間關系的新興理論學科,它揭示了各種環境條件下,人的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的規律??臻g環境認知是基于個人獲取的日??臻g環境中有關位置和現象屬性的信息,路徑、邊界、區域、節點和地標是主體辨認環境的重要元素。人之所以能識別和理解環境,關鍵在于能在記憶中重現空間環境的意象,校園意象具體表現為“校園認知地圖”[3]。通過讓學生繪制個人認知地圖,得到公共認知地圖,同時配合調查問卷,分析校園空間環境意向。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和處理,了解到人對公共空間環境的認知程度,與人環境行為認知的特點,并據此提出一些對空間環境質量改善與提升的建議。2.2校園景觀評價指標體系。景觀是眾多景觀要素組成的景觀客體,感受景觀主體的人會在特定的美學價值觀的支配下,會對周圍景觀環境形成一定的判斷,以獲得自然或人文的美的感受[4]。本文采用實地踏勘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相關的資料,以期達到對校園景觀的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之上,結合景觀生態、景觀資源化、景觀美學、人性化這四大景觀評價原則,從總體布局、綠地景觀、水體景觀、硬質景觀和建筑景觀五個方面,構建校園景觀評價指標體系。對貴大校園景觀分區域進行多個角度的分析、評價、總結,然后得出各區域景觀環境的質量情況,提出針對性景觀設計優化建議。
3結果與分析
3.1校園空間環境意向分析。在深入研究了空間環境認知理論,面向貴大新區師生采集校園認知地圖,為了使其更具有代表性,按住宿區劃分為東區、西一區、西二區3個部分進行認知地圖采集,共發放紙張150份,收回有效地圖136份。同時為了研究校園公共空間環境意向,以結構性意向和評價性意向2個方面共10個影響因子(表1)對學校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到有效問卷173份。將收回的136份校園認知地圖進行整理匯總,得到公共認知地圖。從認知地圖可以發現,意向元素中建筑出現率較高,大部分人還畫出建筑平面的形狀。說明在中等尺度環境中,建筑物是識別環境的重要參考物。其中以圖書館、教學樓和院系樓的相對出現率最高(表2),分別為85.7%、60%、57%,這些建筑是學生經常出入和活動的場所,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識別度。故在校園建筑景觀環境中,圖書館的設計及其周邊環境營造顯得尤為重要。道路意向中,出現率最高的是致誠南路、溪山路和致誠北路(表3),分別為88.6%、86.3%、82.1%,他們都處于學校大門景觀主軸線上及其附近,周邊景觀元素豐富,可達性和利用率較高。在173份公共空間環境意向問卷中,提取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發現良好的校園空間意象,尺度適宜、環境宜人、變化豐富的多層次戶外空間環境,有利于學生形成全面的環境認知,和歸屬感。76.3%的學生認為校園的地理中心為圖書館,說明其在整個校園空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識別度。絕大多數學生把圖書館作為校園空間標志物,因為其處于校園中心位置,并且有較大的體量和高度,同時建筑識別度高。最喜歡的戶外空間主要集中在圖書館閱湖周圍,這里環境比較優美,空間視野開闊,環境品質較高。(表4)大學校園屬于中等尺度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希望環境易于被識別,并且能夠體驗到校園豐富的內涵。所以要豐富校園景觀環境的體驗,因地制宜、因人因事巧妙地借用材料肌理、色彩與植物配植,多種元素綜合運用,形成顯著性的差異。同時要善于發掘利用現有性質相異的元素,加以組合和再創造,打造出具有豐富內涵的校園環境。3.2校園景觀指標評價分析。(1)總體布局評價分析。貴大校園總體布局構思來源校歌“溪山如黛,常沐春風”,以水體為核心空間,依山就勢,創造山水環抱的景觀格局。校園空間由7個功能區構成,分別為圖書館、實驗區、教學區、校大門、生活區、學生宿舍區和體育活動區,功能區分較為合理,具有較高校園使用效率。校園道路系統以四條主要軸線構筑校園骨架,根據地形的自然起伏,聯系校園各功能區,實現交通的網格化。校園交通以外環路和內環道為主要通道,整個系統聯通順暢,道路尺度合理,基本實現了人車分流,大大方便校園各種活動行為的進行,不足之處為道路兩旁的種植美化做的不夠,施工也比較粗糙。(2)綠地景觀評價分析。貴大以校園主入口景觀主軸線,組織全校校園的綠化景觀系統。沿著主軸線,一進入校門就有綠化廣場,將教學、實驗、科研景觀環境組織在成林的綠樹中,將自然風光與現代化建筑有機融合起來,共同營造自然和人文景觀,充分展現了環境設計的觀念。利用教學次軸,將自然水系引入校園,形成山水校園的景觀格局。校園綠地率較高,綠地景觀質量較好,環境優美,綠地可達性高,運用的植物種類豐富多樣,具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特征。校園的綠地空間營造手法多樣,地形起伏變化多,植物結合地形變化或列植或叢植或孤植,種植方式靈活多變。在學生宿舍樓的樓間綠地設計了主體植物園,園內設置有座椅、植物標識牌,為學生提供可停留的綠色空間,可達性良好,滿足人性化、生態性的標準。(3)水體景觀評價分析。貴大水體景觀位于核心景觀共享區,是整體景觀構成的一大要素,與校園的文化傳承息息相關。主水體景觀名為閱湖,緊鄰圖書館,和周圍小山丘共同構成環山抱水之勢,體現了“山水貴州”的地域特色。閱湖西側擁有岸線優美的駁岸空間,能看到談話、休憩、小型聚會等自發性活動,據楊•蓋爾的理論,自發性活動發生的頻率與環境有關,故說明此處景觀環境條件較好[5]。校園水體面積充沛,水體周邊多為草坡與植被,水質清澈透明無異味,整體質量較好。存在的問題是親水空間的營造較少,水面和坡岸的銜接比較生硬,跌水因為施工問題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審美價值不高。(4)硬質景觀評價分析。校園的硬質景觀包括地面鋪裝、景觀小品、設施等,是供在校師生進行戶外活動的主要場所。貴州大學校園硬質景觀較為豐富,典型代表是各類廣場,其中最主要的是育賢樓廣場和建規樓廣場,育賢樓廣場上有一座侗族的鼓樓,體現了獨有的少數民族特色。建規樓廣場具有豐富的景觀環境,是學生舉行室外素拓活動的常用場地。但校園內雕塑較少,景觀小品也不豐富,缺乏木質座椅或可供休息的景觀廊架、景觀亭等景觀設施。(5)建筑景觀評價分析。校園建筑能直觀的體現校園的特色,其評價因素除了建筑本身屬性,主要為建筑與周邊環境、綠地景觀的和諧度,以及其布局的合理性。不同于老區小巧精致的老建筑,新區的建筑物較為高大雄偉,風格以現代主義和歐式建筑為主,學院風氣息濃郁。貴大校園中比較突出的建筑便是圖書館了,其現代的構圖方式凸顯了圖書館鮮明的時代特征,選用的“貴大紅”主色彩彰顯了校園建筑文化的地域特征。采用組團式建筑布局,建筑色彩統一,外形也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不同組團的建筑風貌在統一中求變化。整體布局構成較好,單體建筑與整體建筑的環境協調性較好,有較高的審美價值,與其他景觀的配合,相映成趣。但是不足的是校園建筑藝術性和創意度略為缺乏,統一性的外形讓功能區之間界限難以識別。
4結語
結合實地調查和評價結果,總的來說貴州大學新校區的景觀質量一般,該園區校園景觀存在的問題有:(1)校園景觀空間的類型較為單一,利用率較低;(2)校區預留用地荒蕪;(3)忽視校園景觀的教育作用;(4)景觀設計手法缺乏新穎性;(5)植物造景缺乏藝術性。針對存在的問題,為貴州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提出優化建議:(1)營造多樣性的交往空間;(2)合理利用預留用地;(3)構筑文化內涵豐富的校園景觀;(4)繼承創新,靈活運用設計手法;(5)優化植物造景。
參考文獻
[1]理查德•P.多貝爾(美).校園景觀——功能•形式•實例[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周峻.貴州大學花溪校區公共教學實驗樓[J].城市建筑,2014(10):36-43.
[3]王雅潔.校園環境建設與人的感官互動--湖南農業大學校園“認知地圖”研究分析[J].城市地理,2014(22):236-237.
[4]劉茂松,張明娟.景觀生態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5:179.
[5]楊•蓋爾(丹麥).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32-33.
作者:吳平 單位:貴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上一篇:隧洞墊層施工質量檢測研究
- 下一篇: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