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05:30: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閱讀文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閱讀文學

文學名著二次閱讀

文學名著積累了人類思想精髓和文化精華,搞好文學名著教學能傳承優秀的文化、建構學生的人格、培養語文的素養,這是語文教學一項重要任務。文學名著的二次閱讀是指教師在深入細致地研究文學名著這個特殊教材的基礎上制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指導學生有目的、有重點、有步驟地閱讀名著的部分內容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這種閱讀模式都是建立在對名著內容有粗略的了解的基礎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第一次閱讀基礎之上,所以都屬于名著的二次閱讀。

一、傳記式閱讀

文學名著的大多情節安排都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尤其是中國古典名著,大多是章回體,按時間先后順序和事情的發展過程把龐雜人物關系組織起來,這些紛亂蕪雜的內容僅讓學生自讀一遍是很難掌握的。一部名著就是一部恢弘的歷史畫卷,司馬遷編寫《史記》的事例給了我們一個啟發,那就是按重點人物組織材料,把繁冗復雜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給人以脈絡清晰的感受。我們也可以按照文學名著的主要人物組織材料,給他們編一個傳記,讓學生對人物的語言行為和思想性格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傳記式閱讀在安排閱讀內容時有兩種方法:其一,對于最重要的人物,組織學生選取重要情節閱讀;其二,對于次重要人物可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適當刪減一些情節,使其不龐雜為宜。

二、事件式閱讀

事件式閱讀和編寫歷史的體例相似,文學名著閱讀也可以有類似紀事本末體的一種閱讀方式———即事件式閱讀。事件式閱讀圍繞具體的一件事閱讀,雖然古典小說的章回大多記敘事件,但事件式閱讀方式不是簡單地對章回小說的事件內容有個粗淺的了解,而是針對重要事件,分析掌握其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影響等,事件式閱讀的教學任務是對事件的細致分析和精要概括,在教學方法上是指導學生帶著思考閱讀,帶著問題閱讀,有的放矢地閱讀,不能囫圇吞棗地瀏覽情節,而是要對原著的情節有所刪減取舍,目的是讓學生對整個事件更加清晰明了,這種閱讀方式能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事件式閱讀可以根據事件大小提出不同的概括、分析要求,在事件內容上要重視事件的起因和影響,同時重點要從不同的人物表現細致分析事件背后的意義,對此可以從細節上入手。

三、比較式閱讀

查看全文

回歸閱讀創作優秀文學作品

2011年5月,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18歲~70歲的國民人均閱讀圖書僅為4.25本。據調查分析,中國人有"讀書習慣"的,從1978年的7%下降到2004年的5%;而英國有"讀書習慣"的人,從1978年的54%上升到2004年的65%。書籍自古以來就作為人類進步的階梯,古語云:“開卷有益”,特別是在信息時代保持閱讀的習慣非常重要,這可以引導人主動思考。而事實上現在書籍正遠離中國人的生活,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是什么呢?本文以中國文學作品為主要研究內容,結合當今文學作品的現狀,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當前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困難進行了梳理總結,對今后文學作品的發展方向進行了認真思考,并針對當前文學作品的創作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當代文化學術作品現狀及主要問題

首先,當前國內很多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現實的能力不夠,它們本是人們精神意識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但是現在絕大部分新作品在重復、抄襲前人之作,創作過程沒有真正深入社會、走進生活,致使作品內容不能準確地反映實際?,F在的文學新作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內容空洞蒼白、形式化,大多采用制式的寫作手法,枯燥冗長的作品內容,其立意和深度都大不如前。實際上,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這十多年,我們的社會發生著日新月異的劇變,新生的文學創作非但沒能敏銳、感性的將其表現出來,還常常運用復雜晦澀的語言,雜亂無章的結構來掩飾自己重復前人的事實,在某種意義上,現在的文學作品已經很難與我們的現實社會進行有效對話。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許多作家在知識儲備、理解能力以及審美體驗和判斷方面,無法與社會變化同步,他們缺少求慢、求精、求新的寫作態度,缺少對時代生活的正確把握能力,這些品質與能力是需要很多時間來適應和學習的。在作品內容方面,還有一致命的弱點就是當前文學作品的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文學界表面上是欣欣向榮,小說、書畫、影視作品一年成千上萬部,可是公眾看的并不多,知道的也不多,原因在于沒有好看的。許多新的文學作品出來只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一點新意都沒有。如果作品都奉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原則,那還能出什么創新?創作是一項極費心力和財力的過程,一個有思想有觀點有創新意義的作品問世,多的都會達幾十年,少的也至少一兩年,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用四到五年才出一本詩集,每本詩集一般不超過二十首詩,平均一年也就寫兩到三首詩。而在我們國內有些作家,一天就可以寫兩三首詩,一年就能出一本詩集,這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我們出不了偉大的詩人,出不了著名的文學家,就在于我們特別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我們熱衷的只是炒作,并沒有進行深層次新的創作。社會的浮躁、功利的價值觀和淡漠的著作版權意識,更是我國難見經典作品、深度思想作品和讓人耳目一新作品的根源。因為要創作這些東西,并不是閉門造車投機取巧粘貼復制就能完成的,那是通過靈感的閃現、用心的創作和精心的提煉才能完成的,這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財力的投入、需要后期的宣傳,更需要作品有時代特征,有思想內涵,有強烈的版權意識和社會環境的支持。另一影響當今文學作品質量的原因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急于利用文學作品來打造地方品牌,此類作品也成為“政績工程”。每年產出的這些作品不少是“屬地”投資的作品,而且這樣的作品數量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結果是常常由于創作源泉的先天不足而使作品缺乏內涵,從而不易被打造成能夠留存下來的成功著作。

二、回歸閱讀,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是關鍵

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展現出來?,F代社會里科技發展的同時加快了人類的生活步伐,借助于互聯網,人們可以隨時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這個過程簡單快捷,低成本而高效率,但是網上閱讀只是一種瀏覽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閱讀可以培養我們的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品味一個優秀的作品,圖書是唯一途徑,因此很多人還是堅信不應該放棄閱讀,但前提是有好的作品提供給他們慢慢欣賞、品味。所謂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是將豐富的情感,高深的思想,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讓人們在享受心靈和感觀的樂趣中,領悟其內涵和哲學的深髓。要做到這些,內容首先要引人入勝。作品的內容通??煞譃樯顑热莺退枷雰热輧蓚€部分,前者是指作品具體描繪的對象,后者則是指作者對于作品描寫的對象所持的態度、傾向和評價,一個成功的作品就是這二者的辯證統一。作品內容應該避免脫離實際,千篇一律、沒有靈魂。那么如何創作出既有內涵又能震撼心靈的作品呢?筆者認為創作者首先應該尊重現實、反映現實,將視野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獲取素材,現在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在急劇變革和轉型的時代,社會和生活本身層出不窮地在給每一個創作者和記錄者提供足夠豐富的素材,其中有些素材的精彩程度甚至遠遠超越了創作者本人的想象力。創作源泉應該從現實生活中來,然后到人們的內心中去。一部真正優秀的文藝作品,必須具有思想性。應該可以讓醒著的人會心一笑,釋放心中的快樂或緩解內心的無奈;讓淡漠的人不至于在麻木中昏昏睡去,誤以為眼下的世事與自己的生活無關,甚至可以跨越歷史和種族的隔閡,消除現實的敵意,彌合時間的傷痕。

作品內容要避免重復,就要提高創作者的原創力。這里所說的原創力并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經驗應該是想象的重要源頭,一般來說,創作者的生活經驗越豐富,他的原創性就有越多的動力。當然,經驗和原創力之間并不能畫上絕對的等號,新鮮的內容還來自創作者處理經驗的方式和能力。因此,要提升作品的原創力不僅僅要發揮想象力,還要求作者有心靈體驗的能力。每一個創作者都應該從原創力日益萎縮的窘境中走出來,多積累自己的生活經驗,但這還只是由經驗通往原創力的第一步,接下來必須在體驗上進行認真的修煉,使生活經驗轉化為心靈體驗,使客觀的經驗世界轉化為作家主觀的心靈世界,只有在這種實踐中尋求創作源泉,才能真正獲取最充沛的文學原創力。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文學閱讀啟示

摘要:本論題在高中語文文學閱讀中試圖借鑒以讀者為主體的鑒賞方法,著重對“接受論”解讀方法進行分析,認為解讀的過程始終是能動復雜的過程,解讀者在建構文本的同時也建構自己,并力圖根據“接受論”解讀方法,提出高中語文文學閱讀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解釋與建構,最終指向語文教育的目標———人文關懷。

關鍵詞:“接受論”解讀方法;文學閱讀;啟示

高中語文文學閱讀中,閱讀鑒賞主要有三種鑒賞方法:(1)以社會歷史環境為中心和以作家為中心的鑒賞方法;(2)以作品為中心的鑒賞方法;(3)以讀者為主體的鑒賞方法。我們著重以第三種鑒賞方法為主要借鑒方法,即從讀者(學生)角度入手,全面分析“接受論”解讀方法,從而深刻掌握高中語文文學閱讀的方法學規律,為文本解讀提供新的視點,使高中語文文學閱讀充分展示作品的審美價值,既使學生在審美教育中體現出人文價值,并讓學生從發展手段的工具價值逐步轉變成以發展為目標的精神。

1理論闡述

“接受論”解讀方法是一種接受美學理論,其主體為讀者解讀活動,對讀者能動創造功能進行分析與研究,文本作為解讀對象并非由作家獨創,而是作家與讀者一起創造而成,文本審美現實必須是讀者解讀接受后方可形成有生命的審美現實。換句話說,在文學創作完成后文學活動并沒有結束,而是處在文學活動的中途,需要在讀者解讀接受后才能實現結束。對上述接受理論來說,任何一部優秀傳世的文學作品并非是作家個人所有,讀者除了承擔解讀批評家角色以外,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創作家”,這是由于在解讀接受的時候,實現了對文本的再創造,文本審美價值要想得到體現,就需要經歷讀者的解讀接受,因此人們也將美學叫做“讀者學”。接受美學認為,解讀在讀者自身體驗與文本表達相碰撞后會有新的生成。解讀者向文本敞開自己,在文本和作者實現對話后,能夠利用獨有的感性與經驗模式來把握和構建文本,而在文本的構建過程中,同時也建構自己。解讀者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感悟到的東西,他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是自我靈魂的寫照。在高中語文文學閱讀期間,通過對本文進行觀照與透視以后,有利于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世界,并對自身產生新的認知。以詩歌《山民》為例,作者采用了客觀的敘述口語方法,以此與解讀者對話。對山民來說,是代表著封閉、頑固和愚昧,還是指人們所固有的惰性?山民對海的渴望,是災難的根源,還是覺醒的先兆?這些,無不與解讀者(學生)的主觀體驗密切相連,也提示我們要尊重不同學生的多元解讀。

2現實指向

查看全文

兒童文學閱讀調研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的選擇是時代和社會的需要

人類大量的知識和信息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兒童早期開始的,如果說閱讀是學習的基石,那么,兒童閱讀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閱讀更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兒童時期的閱讀是發達國家早期教育的焦點,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就已把兒童智能發展的重點轉移到閱讀能力的培養上來了。

兒童早期閱讀的材料是圖書,其中兒童文學以獨特的形式呈現給孩子,不僅具有認知和教育功能,而且還有審美和娛樂功能。兒童文學的特點與兒童的年齡特征相對應相合拍的,它適合兒童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它將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藝術珍品”,呈現給兒童,為兒童看世界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所以,以兒童文學為小學生高年級的閱讀材料,也為教師走入兒童內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鑰匙。

2、課題的選擇是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有人說,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點,閱讀兒童文學它能讓人善良,增強人審美的意趣,能讓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培養和提升高年級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態度、興趣、習慣、和鑒賞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及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兒童文學作品閱讀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情境、語言、審美情趣有所感悟;促進和推動課內外文學閱讀的同步和互動;培養學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閱讀習慣;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兒童文學的閱讀,遵循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也有助于兒童語言教育和自身發展。

查看全文

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思考

一、江蘇高考探究題的題型分析

每年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最后一題為探究題,探究文本某一方面的問題。從賦分上來看,這些探究題賦分都為6分,表明了高考對考生的探究能力的關注。側重于探討“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以及內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討作者的創作意圖”。這四道探究題強調多角度地深刻地個性化地理解,但不是無限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它都或明示或暗示要“結合全文探究”。考生必須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再針對題目的探究要求,進行個性思考,發揮創造。

二、探究題的高考準備

(一)審明探究任務

從江蘇的探究題來看,出題大致種形式是先引出某個主題,再提出探究的任務。如江蘇卷必考之文學類文本閱讀《侯銀匠》第15題:小說題為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6分)題目首先就提示小說的主要人物是“侯銀匠”,接著說“但寫侯菊的文字多”,前后兩句看似矛盾,出題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結合全文看,作者這樣安排顯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現手法之后達到的效果。至此,學生明確了此題的探究任務,就可以從小說人物形象的突現,小說情節的巧妙安排,小說的內容,小說的主題,審美情趣等方面入手,探究小說的表現手法及其效果。探究題中給出的思考,不是出題者有意為難學生,而是提示疑點,使得學生就疑遂生思,因思而深究。能先找到探究的問題,是進行探究的第一步。

(二)聯系知識儲備探究

查看全文

閱讀戲劇文學作品策略

戲劇是四大文學樣式之一,它是運用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要素來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綜合藝術。我們讀到的劇本是戲劇的文學部分,是一劇之“本”。戲劇文學具有其他文學體裁所具有的共同特點,但由于它要供舞臺演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便產生了劇本區別于其他文體的一般特點:一是時空集中性,二是矛盾尖銳性,三是語言個性化。閱讀劇本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整體感知——了解戲劇結構

劇本的結構是表現戲劇沖突和性格撞擊的手段。劇作家只有精心設計劇本結構,才能將他所概括的生活現象更典型更集中地展示出來;而劇本的閱讀者,也只有在對劇本結構進行整體觀照之后,才能把握劇本的構成方式和內容構建規律。對劇本結構的分析要首先注意區分以下三種模式:一是開放式結構。這是一種把戲劇故事從頭到尾、原原本本地表現在劇場舞臺上的結構形式。莎士比亞的劇本、我國的一些傳統劇本就是典型,時間拉得長,地點拉得開,既便于劇情發展的騰挪起伏,也能使人物的性格刻畫得更加細致、完整,但在情節鋪排和性格表現上平均用力,容易顧此失彼。二是閉鎖式結構。這種結構形式不是從頭說起,而是采取橫切的方式,把戲劇沖突中的“危機”一下子拋到觀眾面前,正面表現并集中刻畫從高潮到結局的一段戲。對于過去的事件和人物關系,則用“回顧”或“內省”的方式,隨著劇情發展逐步交代出來。曹禺的《雷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都是這種閉鎖式結構。三是展覽式結構,這種結構就像一幅展示各種人物風貌和性格特征的群像畫構圖。人物較多,但沒有明顯、突出的主角,即使有一兩個貫穿全劇的人物,也只是起著一種把不同人物、不同事件匯集到同一個場合里展現的“串線”作用。在這種劇本結構中,每個角色都獨來獨往,彼此互不相干,整個劇本的構成像萬花筒一般,看似松散,實際有內在的結構章法。曹禺的《日出》、老舍的《茶館》就屬于這種模式結構。

二、重點突破——把握戲劇沖突

沖突離不開矛盾,但不等于矛盾。對立雙方的磨擦、爭執、撞擊,稱之為“沖突”。戲劇要在兩三小時內,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就必須把矛盾集中起來,達到緊湊、尖銳、緊張、激烈的程度。因此有人說,“戲劇就是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創作劇本必須展示沖突,閱讀劇本必須把握沖突。為了吸引觀眾,劇本十分講究情節性。讀者了解了戲劇情節,才能把握戲劇沖突,受到藝術熏陶。從情節的推進入手,分析戲劇沖突的發展過程,有兩條途徑:一是從場次入手。分析時,可把一場戲分解為若干小單位,進行微觀考察,省去不重要、交代性的細節,仔細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場次的描寫,最后把各個場面合起來,作綜合分析。如《竇娥冤》第三折,寫竇娥被押赴刑場直至行刑的全過程,按情節的開展,這折戲可以劃分為三個場景:押赴刑場、訣別、臨刑。抓住“指天斥地”“發下三愿”這兩個主要場面,不難把握此折展示的是竇娥與元代貪官污吏之間的矛盾。此外作者著意寫竇娥要求避開前街去后街,為的是怕自己的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竇娥的善良性格。如此善良的人卻蒙冤而死,從而更深刻地批判了毀滅美好的黑暗現實。二是從情節的線索入手。一部戲的情節主線,就是貫穿全劇的主要矛盾沖突。《竇娥冤》的情節主線很清楚,就是蔡婆婆、竇娥婆媳二人與賽盧醫、張驢兒父子、桃杌縣令的矛盾。這條主線,經歷了蔡婆婆與桃杌縣令的矛盾等三個發展階段,多側面地揭露了元代社會地痞流氓、貪官污吏等各種惡勢力對兩個弱小婦女的欺凌、侮辱和傷害,反映了元代社會的黑暗腐朽和人民生活的悲慘痛苦。

三、深入探究——品味戲劇語言

查看全文

古典文學閱讀收獲

一直為自己愛讀書而感到幸福,沒想到有幸做了語文教師。因為這個職業注定了與書有緣,與書相伴。福哉!幸哉!我鐘愛中國的古典文學,每每神游其中,便會想起陶淵明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心有戚戚焉”。多年的閱讀堅持,不論是知識的拓寬方面,還是專業素質的提高方面,我都獲益頗多。或許是教師的職業習慣吧,我發現有許多的文章,細細品味,它們都會有異曲同工的妙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琵琶行》和《明湖居聽書》,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傳誦千古的詩歌———《琵琶行》,是詩人貶官江州次年所作,是一首抒情性的敘事詩。此詩以出色的對音樂的描寫和對人生境遇的慨嘆以及流利婉轉的詩語而享譽后代。《明湖居聽書》是《老殘游記》中歷來最受稱贊的一段?!独蠚堄斡洝肥峭砬逅拇笞l責小說之一,作者是劉鶚。《明湖居聽書》又名《白妞說書》,原回目是《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這是我國小說中以散文化的語言寫聽覺形象的絕妙文字。作者通過精彩的工筆描繪,將無形、無色、無味的聲音寫得形象具體,生動地展示了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藝和作品藝術魅力。

《琵琶行》和《明湖居聽書》兩篇文章雖然跨越歷史時空,文體也不同,但從塑造藝術形象的方式來看,兩者都屬于敘事文學,而且都以出色的音樂描寫而倍受后人推崇。不僅如此,我們發現二者在對聲音的描繪時,都不約而同地運用了生動、貼切且獨具匠心的比喻修辭,狀無形之物如在眼前,可觸可感?!杜眯小分校髡哌\用生動的比喻和富有音樂美的語言,描繪琵琶女極為出色的演奏:用“如急雨”的比喻來表現聲音的粗重和急促;用“如私雨”的比喻來形容聲音的輕柔舒緩;用“鶯語”來表現樂曲的婉轉悠揚;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比喻來形容小弦大弦交錯彈撥聲音的圓潤錯落;用“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澀”來表現樂聲的緩慢、凝滯;用“裂帛”來比喻四弦齊撥的聲音的清脆悅耳。這樣一來,不僅使無形、無味、飄忽易逝的聲音變得具體可感,而且琵琶女的凄涼身世也通過她精湛的演奏技巧表達得淋漓盡致,使聽者從樂音中深切體會到彈奏者所要表達的深情。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會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感同身受,以致“青衫濕”,宦海浮沉讓他心力交瘁,直面現實,卻仍落得“淪落天涯”的下場?!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表達了詩人和琵琶女的共同命運。

與《琵琶行》相比,《明湖居聽書》中的比喻運用顯然更勝一籌。劉鶚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如文中“彈三弦的一臉疙瘩”,在他的筆下是“風于的福橘皮”;黑妞演唱的聲音清脆婉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白妞的眼睛清澈水靈、神采飛揚,“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真是絕妙之極。當然,更絕的還是對白妞的演唱聲音的描述。比如,他用“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聲音的高亢激越,用“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盤旋穿插”來比喻聲音的婉轉回環。

除此,作者還運用感覺來寫聽覺,如“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得入耳有說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個毛孔不暢快”。把美妙的聲音寫得那么具體,那么活靈活現?!斑@一出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想到東洋煙火那光影迷亂的形狀和顏色,我們就已經陶醉在白妞那迷人的唱腔中了。這是以視覺印象來寫聽覺印象?!盎腥缬砂羴矸逦髅媾实翘┥降木跋螅蹩窗羴矸逑鞅谇ж?,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边@也是以視覺印象來寫聽覺印象,將無形之聲描繪得具體有形,生動地寫出了那節節高起、出神入化的境界?!杜眯小放c《明湖居聽書》都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名篇。雖然二者在體裁和表現主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區別,但都是以對音樂的出色描寫而著稱。《琵琶行》中是以聲喻聲,以聽覺寫聽覺,而《明湖居聽書》中,除以聽覺寫聽覺外,還以視覺寫聽覺,從聽眾的生理感受角度寫聽覺,這無疑是一種創新。

這種打破界限、運用移覺的方法,可以更生動、更形象地反映出難以傳達的音樂的美,增強表達效果。因此,二者成為中國古典詩歌和古典小說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查看全文

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研討

探究題雖然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但實際上在以往的一些試卷中,命題人已經悄悄地將與之相關的觀念和要求設置在試題里了,只不過沒有明確地提出名稱而已。比如就文中的關鍵詞語、主要語句、某一手法或亮點進行由表及里、由實到虛的評價、賞析,其實就是探究題。本文就從考點、試題特點、命題原則及特點和應答策略等方面對探究性試題進行闡述。

考點闡釋:

1.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要求從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的各個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討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試題特點:“探究”在《現代漢語詞典》上是“探索研究”“、探尋追究”的意思。探究既不是對信息的篩選整合,也主要不是對藝術性的評說鑒賞,而是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發掘、探討、特有解讀和質疑。探究側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實。“探究”有關題型有“探究性擴展試題”“、鑒賞文本技巧”、“評述思想感情”、“點評類試題”、“理論性賞析短文”、“擴寫改寫縮寫”等題型。其特點如下:第一,一般現代文閱讀題,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據文本內容分析解說,關鍵在于發現、篩選、整合、吸收。探究題的答案,既要根據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論水平。要懂得哲學,才能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探究;要懂得審美理論,才能從審美的角度進行探究;要了解時代和社會,才能聯系背景進行探究……否則,就文解文,斷然不能把文章擺到恰當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內涵,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藝術風格。第二,從理論上來說,探究與創新是緊密相聯的,可以有新見,有不同的探究結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應該求同,允許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據文本和有關原理,合乎邏輯地展開論述,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性試題命題原則及特點:

查看全文

大學生英美文學閱讀論文

[摘要]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英美文學閱讀占比不小,是增強大學生文學素養的主要內容之一。但英美文學閱讀教學成效不佳,教師要依托互聯網技術創新教學手段,改進當下英美文學閱讀的教學現狀,強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本文論述了英美文學閱讀的重要性及教學現狀,探究提升文學閱讀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英美文學;閱讀;對策

1英美文學閱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大多數英美文學名著都是當代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感慨,承載著作者豐富的感情和故事情節,名著閱讀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文學涵養和藝術情操。此外,很多文學作品揭示了古今中外正確的指導思想和人生感悟,對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具有深刻的意義。英美文學閱讀能夠推動大學生朝著全面的方向發展,為社會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對于社會發展來說,大學生是重要的人力支持,而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實行英美文學的閱讀能夠讓他們輕松地學習國外的文學知識,拓展他們的文學視野,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在閱讀英美文學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了解國內外文化的不同之處,增強自身的民族責任感,致力于發揚我國優秀的文化文學;而對于英美文化文學則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互聯網語境下大學生英美文學閱讀現狀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英美文學可以方便即時地融入到實際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ヂ摼W以大數據信息為基礎,具有傳播迅速、平臺眾多等特征。這樣的閱讀方式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轉變和挑戰,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自從有了互聯網技術,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時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各種便捷。二是英美文學的閱讀跟不上互聯網發展的步伐,致使大學英語閱讀課堂出現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大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提升。2.1英美文學閱讀方式單一,無法引起閱讀樂趣。就目前大學生的閱讀課堂來說,大多數都是以傳統書籍的形式進行課堂閱讀。盡管這些閱讀書籍是經過對大學生的閱讀情況調查從而篩選出來的,但形式較為單一,故事敘述方式較為老套,學生很難對英美文學閱讀表現出應有的樂趣和熱情。相反,這會約束學生的想象思維,使他們逐步對英美文學閱讀失去興趣。2.2選取英美文學作品隨意,降低學生的閱讀素養。在互聯網技術作用下,網絡文學應勢而生。一些英美文學作品都是利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不能具體描述文章的內容和思想,甚至在閱讀時會遇到帶有不良思想的作品,這不利于學生的獨立閱讀。另外有些英美文學被網絡惡意改編,使得大學生缺乏正確版本的指引,嚴重的可能導致大學生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性和思想方式,降低大學生的閱讀素養。2.3缺乏明確的文學閱讀目的,閱讀趨于功利化。大學時期正是各種學習生活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部分學生在閱讀英美文學時沒有找到正確的互聯網平臺,再加上他們沒有確切的閱讀目的,使得文學素養無法得到提升。另外在即將步入社會和就業的壓力下,學生往往沒有將心思放在英美文學閱讀上,通常情況下會閱讀一些與商務禮儀和英語實用場合相關的書籍,較為功利化。

查看全文

文學名著閱讀教學論文

摘要:文學是源于生活,表達生活的一種方式,每一部文學名著都有它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寫作環境。因此,對于審美教育視覺下的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首先就需要引導學生發現文學名著自身所特有的魅力,進而通過這些文學名著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來使學生獲得更高的文學素養和更加充沛的創作情感。換言之,就是通過高中語文文學名著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對于語文文學名著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審美教育;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

目前,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文學名著的閱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審美教育視覺下的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來激發學生對于文學名著的學習能力和審美興趣,并且進一步令學生認識到文學名著語言文字的創作過程和情感的表達方式,促進學生情感思維的成長和發展。

一、創建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的問題性教學,激發學生的活躍性思維

對于高中語文文學名著的閱讀教學,不能夠只停留于傳統的授課模式,在進行文學名著的教學中需要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感情思維,從而令學生進入到文學名著所創造的情景當中,真正地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并且從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因此,在審美教育視覺下的高中語文文學名著的閱讀教學中,必須要創建問題型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和理解文學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文學名著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造成祥林嫂如此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毀掉了祥林嫂的一生?這些問題都可以使得學生自然而然地開展對于文學名著的探討和思考,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學名著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義。并且,通過這種問題性的教學,還可以有效地活躍學生的思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價值觀。

二、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