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鑒賞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20:57: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西文化鑒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程抱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
摘要:在五十多年的旅歐生活中,程抱一憑借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爐火純青的法文功力,不斷發表作品,并多次獲得大獎,受到學術界和藝術界的認可,奠定了他在法蘭西學院的學術地位。不但如此,他還身體力行,在異國他鄉孜孜不倦地傳播中華文化,“擺渡”于中國文化與法國文化的之間,致力于把東、西方的精華凝為一體,用他純美的文字感動了無數西方人。
關鍵詞:中西文化交流華裔作家
前言
源于本人是法語專業的學生,所以平時對與法語有關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感興趣。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認識了程抱一,這位被譽為“中國和西方文化間永不疲倦的擺渡人”的華裔作家,他既是東方的詩人、翻譯家、書法家又是對中法文化融合做出巨大貢獻的藝術家,作為有史以來唯一獲得法蘭西學院院士這項殊榮的華裔作家,程抱一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當然也成了我心目中的榜樣,自然而然對其學術和生平進行了了解。今天在此文中我將詳細描述這個時代的智者。
第1章程抱一的基本情況
英美文學教學文化差別思索
在高等師范學校英美文學專業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把跨文化交際與賞析、鑒賞英美兩國文學史知識和作品并列為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通過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體驗,學生學會以不同的態度來看待另一種文化,從而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并以此來促進英語學習。
1、中西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教學的影響
從教八年來我一直擔任高師英美文學專業課的教學工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由于對中西文化差異缺乏必要了解,即便有著扎實的語言功底,卻也難免在學習英美文學史和作品選讀時遇到許多問題,甚至造成理解有偏頗而陷入尷尬境地。英美文學課程第一個需要賞讀的是英國史詩《貝奧武甫》。詩歌中的第三個怪獸是兇狠的火龍,正是它使得英雄貝奧武甫重傷在身,撒手人寰。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象征,其文化內涵與西方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中國龍是靈異、祥瑞的象征,也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被譽為“真龍天子”,身著“龍袍”,體臥“龍床”,乘坐“龍輦”;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王可以呼風喚雨、普降甘霖;關于“龍”的成語很多,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藏龍臥虎”、“畫龍點睛”、“生龍活虎”、“龍馬精神”、“虎踞龍盤”等。炎黃子孫還驕傲地自稱為“龍的傳人”。而西方的龍卻是邪惡、貪婪的化身,是英雄勇士們劍下的亡魂。在西方神話中,龍是使人恐懼的妖魔;在圣經故事中,人們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稱為“大龍”(thegreatdragon),基督圣徒還把殺死龍作為榮耀,引以為豪。例如:
1.1“Wecallheradragon.”我們叫她母狗(她很兇狠。)
1.2“Sowdragon’steeth”播下不和或毀滅的種子。
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四位勇士的第一個過關題目就是與兇狠的龍進行搏斗,奪走金蛋。羅琳女士在書中盡情展現了四條龍——匈牙利樹蜂、威爾士綠龍、中國火球龍和瑞典短鼻龍的兇悍與殘暴。正是由于文化差異,中西方人們在龍的理解和使用上呈現出了不同之處。如果學生對此有詳細的了解,他們就會很有興趣,同時有很大的成就感,認為學英美文學的確有用。再如,在講授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時,詩人把心愛的人比作夏天,學生立刻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比作炎熱、煩躁的夏天而不是溫暖和煦的春天呢?還有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PB雪萊的名篇《西風頌》(OdetotheWestWind)時,學生對于該詩中“西風”的意象頗感費解,因為中國學生覺得“東風”才是該贊頌與歌唱的和煦之風,因此,“西風”意象很難再學生頭腦中引起美好的聯想等。在此,教師引入英國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異國的特殊文化,掃除跨文化交往中的障礙。英國是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天是舒適、恬靜的。莎士比亞曾經寫了《仲夏夜之夢》,他在十四行詩里把深愛的人比作夏天也就情有可原了。而我們中國的夏天是炎炎夏日,烈日難耐,通常人們覺得不舒服。正因為英國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所以,雪萊的《西風頌》是對春天的謳歌。中國人喜愛東風,因為東風象征著春天,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在中國古典詩文里和當代詩人筆下,“東風”也一直是贊美的對象,中國大陸東面向海,從海上吹拂來的東風給人們帶來春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如在詩歌《村居》中,詩人高鼎就為我們展現了生機勃勃的春天里,鄉間的孩子們“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情景。
培養學生西方文化意識詮釋
論文摘要: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交際過程中,學生除了會遇到單詞、語法的障礙,還有文化的沖突引起的交際障礙。然而,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注重講解單詞、句型和語法知識。而忽略了對于西方文化的講解與介紹。一種語言總是依附于一種文化而存在.而學習語言,也應該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本文從分析日常交際中中西文化的差異談起,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西方文化意識的幾種方法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差異西方文化意識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我們在教授與學習中應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滲透有關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西方文化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
(一)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不僅用在親屬之間,在非親屬之間也經常使用。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際的工程中我們稱對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非常別扭。在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師”這一詞語。在中國的校園中,我們在稱呼教師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叫“王老師”、“張老師”、“李老師”。我們不僅把“教師”這一詞語當成是一種稱呼,還把它當成一種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國家中,“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種稱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師叫成“TeacherGreen”,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方聽完后.也會感覺非常別扭。在英語中,可以稱呼對方“Miss.,Mrs.,Mr.”等。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對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況下,稱對方為“Ms.”是最保險的。
中學英語滲透傳統文化的問題與對策
摘要:在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下,教師在開展中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英語專業知識教學,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比中西文化差異,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因此,中學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時,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本文立足中學英語課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中學英語;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教學
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寶庫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任何時候,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我們的“根”和“魂”,是指引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的原動力。因此,在當前時代,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每位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青少年作為中國的希望,不僅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任,也擔負著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因此,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文化知識教學,還要積極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傳統文化進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進而自覺擔負起這一歷史重任。
一、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英語作為中學的一門重要課程,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受應試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常常將教學重點放到英語詞匯、語法、閱讀和寫作教學中,而忽視傳統文化的滲透。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中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學生的文化交際技能,力求學生能用英語簡單介紹中國文化,并通過對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因此,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具體來說,其必要性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研究發現,母語和母語文化對人們的外語學習具有正遷移的效果。因此,不斷加強傳統文化滲透,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可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這主要是因為,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可將注意力集中到語言表達、內容細節上,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相關語言和文化知識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進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兩種文化的共性和特性,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1]。其次,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教師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必須全力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而英語交際建立在文化基礎之上。因此,學生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英語交際能力,不僅要了解西方文化,還要熟知中國傳統文化,并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進而更好地開展對外交流。最后,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有助于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語言,還是借助英語這一語言發出中國的聲音,帶領中國走向世界。青少年作為中國未來的建設者,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擁有全面、深刻的認識,才能在日后承擔起傳承中國文化的重任,帶領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2]。
二、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英語專業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探究
[摘要]針對當前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深入探索地方高校漢譯英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途徑,提出設置文化課程夯實漢語基礎、融入文化因子增強跨文化意識、改進教學方法以增加實踐比重以及校企合作提升市場適應能力等舉措,以期提升地方高校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
[關鍵詞]地方高校;英語專業;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展開與實施,社會對中譯外人才的需求急增。各企業急需大量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深厚的家國情懷、扎實的雙語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應用型翻譯人才。中譯英比英譯中的難度更大,如何在翻譯教學中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是高校翻譯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鑒于此,探討地方高校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問題,無論是從國家需求還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地方與本校實際,主要針對當前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著重探討地方高校中譯英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路徑,以期為地方院校英語專業的翻譯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1地方高校翻譯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的英語翻譯人才在培養目標、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實踐教育和職前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寬泛、培養理念陳舊、高水平師資匱乏、實踐比重小、母語文化輸入欠缺和職前教育缺失等問題(陽瓊,2016)。針對當前地方高校翻譯教學的現狀,寇鴿(2012)指出了傳統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即翻譯課課時少、教學內容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缺乏中西語言文化對比的教學以及缺乏專業師資力量等;汪順來(2016)針對地方高校在翻譯人才培養方面所存在的實踐型師資短缺、優質生源不足、教學手段單一和優資教材匱乏等問題,提出應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隊伍等五個方面進行創新。綜合以上觀點,結合本地區翻譯教學實際,筆者歸納出地方院校翻譯教學普遍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第一,翻譯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我國高校的翻譯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導致教學與市場脫節現象嚴重。仲偉合、穆雷(2008)針對翻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以廣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例,提出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強調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應分層次、分類指導,在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階段要側重不同的教學和研究內容。仲偉合(2014)系統總結了我國翻譯本科專業建設進程,指出了我國翻譯專業教育中的七大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五點學科建設意見,即厘清理念、探索模式、突出實踐、順應市場、打造隊伍,強調翻譯人才培養要做到“質量”與“特色”并重,既要以“質量”為核心,培養懂得翻譯技術的專門人才,又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特色”培養學生。盡管上述研究主要針對的是翻譯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但實際上也反映出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因而對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和人才培養有很重要的啟示作用。第二,對中西文化對比教學重視不夠。翻譯表面上是語言的轉換,實質上是文化的轉換。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面對的卻是兩大片文化?!眰鹘y的翻譯教學較多關注英語語言知識、翻譯理論和技巧的傳授,不夠重視中西文化的對比教學,加之學生大多母語文化素養不足,在翻譯實踐中往往只顧表層意思,而將深層的文化意蘊棄之不顧,導致譯文與原文無法實現功能層面上的對等,讀者難以獲得與原文讀者相似的體驗與感受,達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英語教師在翻譯課上必須加強中西文化對比的教學,重視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第三,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眾所周知,高校中從事翻譯教學的教師大多是從外語專業教育中培養出來的,很多教師缺乏翻譯學的系統理論知識,也沒有進行過專門的實踐訓練,缺乏實戰經驗,因此對翻譯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教學理念不清,人才培養目標模糊;還有的教師一人擔任四到五個班的翻譯課,教學任務重,沒有精力和時間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與技能。陽瓊(2016)指出:“目前我國翻譯師資整體水平不高,高水平的‘雙師型’翻譯教師數量不多,訓練有素的專業化翻譯師資隊伍普遍匱乏,已成為制約翻譯教學發展的瓶頸。”由此可見翻譯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綜上所述,當前高校英語專業翻譯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既有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方面的,也有教學方法和師資方面的,各大院校必須結合實情,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解決。
2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路徑
高中美術鑒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探究
摘要:新高考改革深入實施,更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加強對美術學科的重視,讓學生具有美術核心素養。其中,為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應使美術鑒賞課更具新意、充滿活力,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中,形成良好的藝術品位,幫助他們有效排解學業壓力,促進高中生放松身心、投入到藝術鑒賞中去。從而,使其具有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在此,筆者結合執教經驗,淺議在美術鑒賞中助力高中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美術;美術鑒賞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新課標中強調,隨著美術廣泛而深度與社會生活融合,教師應發揮學科育人優勢,體現美術教學價值[1]。傳統的高中美術鑒賞課因受關注度不足、教師教育理念陳舊、學生學習興趣淡薄等影響,難以體現出自身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的特點,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好。只有關注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使鑒賞課具有時代性、有效性以及創新性,才能實現“以美育人”的目標,助力高中生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與創造力等協調發展,為他們的個性成長奠基。
一、美術鑒賞中培養高中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鑒賞課教學效率。為了響應新教育理念的育人要求,構建高效鑒賞課堂,教師應當具有教學反思能力。只有認識到以往鑒賞課學生不感興趣、參與度較低的問題,重視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之間的教學對話,增強對班級學生的藝術學習情況了解,才能使課堂施教更具適宜性、實效性。從而吸引學生的關注,促進他們積極思考,使其參與課堂活動,展開欣賞、觀察、分析、類比等,使其感受不同的美術形式、多元文化影響下的藝術作品具有怎樣的差異性。從而促進高中生建立文化自信,增強對中西方美術作品的了解。(二)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中生正處于較為關鍵且特殊的身心發育階段。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獨立、自主意識變得愈發強烈,應提升美育教育的效率,關注鑒賞課堂,使學生獲取多樣化的文化知識,在藝術學習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從而開闊他們的知識視域,使其具有綜合學習意識。助力高中生的認知升級,使其透過藝術作品這一特殊載體,感受不同國家文化、藝術家的發展歷程與內心情感。在增強美育教育有效性的同時,滲透情感、德育以及人文教育,讓美育與智育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三)有助于學生個性化成長。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要教師認識到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識圖能力、審美意識、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較大差異[2]。應引入分層教學,展開對不同水平學生的個性引導,使其展開美術探究性學習。讓鑒賞課與高中生的現實生活、邁向高校繼續深造學習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他們的未來成長與發展夯實基礎。
二、美術鑒賞中發展高中生核心素養的授課策略
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美育的融入
德育工作應要以自然、生活、藝術的美使學生精神世界得以豐富,以此使學生的精神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同時也能培養生活中的情趣,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不文明思想的侵蝕。而美育對比其他的教育,其自身有很強烈的優越性,因為它能以美的形象以及方式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領悟道理,將自身的人格漸漸完善。美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促進德育,因為它能改變德育方式,使德育的實效性快速提高。如果能將德育與美育充分結合,這將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教育改革。
一、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也可稱作審美教育,它能使學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鑒賞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有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等功能,它能讓人變得熱情、聰明以及高尚。美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審美的理想以及能力,而人們對藝術美、社會美以及自然美的創造、欣賞、感知等能力,使人們的審美情趣、審美觀念以及審美理想得以提高,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而這也恰巧是德育工作的目的。美育有很強的綜合功能,在個人、政治、文化與教育以及社會等領域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統治者對美育的社會作用十分重視,充分利用美育來灌溉自身的思想,挖掘并培養自己需要的政治人才。所以要將美育思想充分融入德育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品格,形成優良的社會風氣。
二、如何將美育融入德育
工作中在德育中提高大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素質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所以在進行德育工作時一定要創新方式,摒棄傳統的教育模式,與時俱進,跟隨時代變化而改變。
1.多接觸中外經典藝術作品
中西藝術功能論互補性特點
由于中西方在地域特征、歷史背景,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面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因此,中西方美學自發端之處就有著明顯的差異,并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二者之間毫無共通之外。美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本文通過比較中西方美學史上幾位美學大師對藝術功能論的見解,探尋中西文明史中人類在文藝思維模式上的某種相互認同感,以期揭示二者的理論互補性特征,進行中西文化對話。
在時間維度上,從世界文論發展歷程來看,孔子在文藝方面的見解是中國文藝理論的發端,賀拉斯則是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后西方古代文論的先聲之一??鬃雍唾R拉斯雖然處于不同的國度,但他們對詩歌功能的見解卻有不謀而合之處,二者都從社會倫理角度強調了詩歌的教育和審美功能?!芭d觀群怨”說是孔子對詩的功能的系統總結,也是孔子詩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鬃诱Z:“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1]。這句話可以看做是孔子對詩之內涵的高度概括?!芭d”即“感發意志”[2];“可以興”說明詩歌可以感動人、鼓舞人,具有藝術感染作用?!坝^”即“觀風俗之盛衰”[3];“可以觀”說明作者通過作品可真實客觀地幫助讀者了解和認識風俗的盛衰和歷史風貌的本質。這說明詩歌具有既能用審美情感陶冶人們的心靈又能啟示人們去認識社會的作用?!叭骸奔础叭壕酉嗲写琛保?],詩歌能幫助人們互相切磋砥礪,提高思想修養,使心靈得到溝通和凈化?!霸埂奔础霸勾躺险保?],“可以怨”說明詩歌可用來疏散怨憤,表達民間疾苦,對時事政治發表批評意見。顯然,這里的“興觀群怨”不是單一著重于詩的某個側面,而是高屋建瓴,從整體上把握詩的特征,要求詩歌在給人美感的過程中實現其教育目的。在文藝的功能問題上,賀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樂”說。他認為,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作用。藝術是一種美,它能給人帶來美感享受,但是,美感享受中必須包含進步的、有益的思想內容,這是藝術的更深刻、更本質的價值所在。賀拉斯給予作品的思想內容高度的重視,并認為詩可以從道德倫理上啟迪人的文明與智慧。他還指出詩歌在古希臘時期的作用是在整天勞動結束后給人們帶來歡樂。因此,“詩人的愿望應該是給人益處和樂趣,他寫的東西應該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幫助”[4]。詩既要給人快感和樂趣,又要對生活有所幫助,二者缺一不可。賀拉斯明確地認識到,文藝作品具有“教”與“樂”兩種功能,其關系是“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4],即藝術的審美作用與道德教育作用的有機統一。賀拉斯的這種看法影響是很大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在使人獲得審美快感的同時,必然也會潛移默化地使人受到啟發和教育?!霸⒔逃跇贰崩碚摼蛷纳鐣惱斫嵌冉沂玖宋膶W藝術的審美作用與認識教育作用之間相互統一的關系。對比可見,“興觀群怨”和“寓教于樂”都揭示了詩的本質:詩中所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須通過明晰的個性化,轉化為個體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也就是說,詩必須是形式與內容的美的統一,即詩的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在中國,梁啟超在著名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具體而精辟地分析了小說感染人、產生閱讀效果的四個心理體驗過程,即“熏浸刺提”說。
在西方美學史上,與梁啟超這一思想遙相呼應,康德的美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把審美的根源推進到人的心理深層,從鑒賞判斷的角度對審美過程中各種不同心理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作了空前深入的探討和分析,認為美感是知性與想象的和諧運動??档碌倪@一觀點也從藝術功能論角度揭示了美感的心理機制。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指出讀者的情感發生與情緒轉換,是由作品所內含的情感力與讀者的心靈心理的感應所引發的。實際上,梁啟超所揭示的正是西方現代美學所提出的“移情”現象。他把審美心理的這種移情功能稱為“移人”,并且把藝術情感的這種“移人之力”具體分解為“熏”、“浸”、“刺”、“提”四種,即美感的心理過程有這四個過程?!把?、“浸”、“刺”的共同特點是“自外而灌之使入”,但三者間又有差別?!把敝椤昂嫒尽??!薄敖敝椤熬慊薄把迸c“浸”都是審美過程中的漸變,強調潛移默化?!按獭敝κ恰绑E覺”,與“熏”、“浸”之力的作用原理在于“漸”不同,“刺”之力在于“頓”。因此,刺激力愈大,思維愈敏銳,“刺”的作用就愈強?!把?、“浸”、“刺”三力各有特點,但它們對接受者的影響都是被動的自外向內。“提”之力則是審美之最高境界,是“自內而脫之使出”。在“提”中,接受主體進入非常自由的審美想象空間,成為積極能動的審美主體,他完全融入對象之中,化身為對象而達到全新體驗?!疤帷笔橇簡⒊钔瞥绲膶徝谰辰?,也是其對審美主體的全面改造。[5]康德美學圍繞人的主觀世界探索人的內心,巧妙地從判斷力入手來解答美學問題,把審美的根源推進到了人的心靈。在審美活動中,人們依據自己的反思性判斷力來作出審美判斷。正如康德所說:“鑒賞是通過不帶任何利害的愉快或不悅而對一對象或一個表象方式作評判的能力。一個這樣的愉快的對象就叫作美?!保?]康德美學通過判斷力把探尋美的根源的觸角深入到人的內心,與主體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聯系,從人的心理深層與外部世界的和諧相契層面上尋找審美主體與客體的和諧關系。他認為鑒賞判斷是人的內心諸能力的一種和諧一致或游戲狀態。審美中的這種和諧關系并不涉及感官的欲求,也不與任何利害結合,所以它超脫了功利,顯現出自由和諧的特征。反過來說,如果主體能夠進入到審美狀態,那么他的心理就會達到一種十分自由和諧的狀態,從而能夠避免由于各種心理能力的不協調而導致的一系列心理問題。梁啟超的“熏浸刺提”四力說描述了藝術作用于人的基本心理過程與特點,揭示了審美心理在藝術活動過程中的特點與奧秘。美感的這一由淺入深的心理過程與康德“美感的心理機制”形成超越時空的互補性,恰好契合了康德美學的心理和諧思想。
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與賀拉斯的“寓教于樂”說從倫理角度闡釋了中西美學功能論在美感內涵與美感特點上的互補性;梁啟超的“熏浸刺提”四力說和康德美學的心理和諧思想則從審美心理角度使中西美學功能論達到了某種默契;那么,如果使社會倫理與審美心理兩個角度相結合,中西美學功能論是不是仍然存在某種互補性呢?有心的讀者只要稍微留意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詩”理論[1]與亞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說[4],問題的答案便不言自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是孔子追求的道德規范,成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美育的途徑。這句話不僅體現了孔子以仁為核心的積極用世思想,還表明了孔子的藝術功用觀??鬃釉谧约旱慕逃龑嵺`中十分重視“興于詩”。在此階段,人格建立剛剛啟動,在感性形象的感染、激勵下,思想情感逐漸形成對善的肯定,對真的追尋?!傲⒂诙Y”是從對禮的尊崇中接近“仁”的過程,該階段是于“興于詩”之后過渡到的理性階段,意在使“禮”的準則內化于心?!俺伞笔峭瓿傻囊馑?,比“立”更高一層。在孔子看來,人格的完成不但要在理性上認同,而且要在感情上融合。音樂是人的感情的表露,最適宜于表現人的情感,最易于打動人的心靈。音樂使人達到如醉如迷、樂而忘返的境界,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精神最高境界,即“仁”的境界??鬃訉⑺囆g與人格建構、審美與人生相聯系,努力通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美育理論追尋一種充滿自由的人生境界,讓我們認識到藝術使人性完善,同時使人性得到自覺的顯現。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就悲劇的功能提出“卡塔西斯”,對catharsis一詞,向來研究者看法不同,比較貼切的有羅念生的“陶冶說”和朱光潛的“宣泄說”?!疤找闭f”認為悲劇通過憐憫和恐懼養成人自身控制憐憫和恐懼之情的忍耐力?!靶埂钡囊x在于通過音樂或其他藝術,使某種過分強烈的情緒因宣泄而達到平靜,因此,有利于恢復和保持心理的健康。悲劇“卡塔西斯”之“宣泄”,從過程看,通過宣泄強烈的情感而獲得隨之而來的痛快感,因此悲劇是一種真正的痛快。
悲劇“卡塔西斯”之“陶冶”,即從結果看,經過多次情感操練,最終控制憐憫與恐懼之情的忍耐力。由此可見,悲劇的功能是宣泄與陶冶的統一,是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美育理論是一種積極用世的藝術功用觀的體現,而亞里士多德“卡塔西斯”的落腳點則是人的心理(即文藝的審美效益)。審美教育的實現是寓倫理性于審美體驗之中的,而從“宣泄”到“陶冶”的過程,也就是心理到倫理的過程??梢?,孔子與亞里士多德使藝術功能論在中西方美學的發端處就具有了互補色彩。
東西方文化區別與英美文學欣賞
在人類各不相同的文化模式中,東方與西方兩大迥然相異的文化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重點。文化的不同對于文學領域的研究發展則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東方文化的含蓄抒情,西方文化的現實嚴謹引導著東西方的文學評論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那么,究竟該如何理解這種差異以及其作用究竟是什么?本文將對其進行解答。英美文學作為特定地理歷史社會環境中出現的文學,是植根于西方自由精神、在特定社會條件下歷經幾個世紀而發展起來的現象。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歷程是人類以及其自身所生存的社會由低到高的文化發展與演進的歷史演變過程。西方英美文學精神的演進,主要經歷了以人與自然、人與神、人與物、人與自我為對象的四個發展階段。因其包含范圍廣、內容多,歷來都有不少對其進行鑒賞評論的文章,鑒賞評論的角度、方法也都各不相同。本文則獨辟一徑,通過分析東西方文化差異,進而探究東西方對于英美文學的不同鑒賞角度與方式,從而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在這一鑒賞評論過程中所起到的價值導向與評價功能。
一、東西方文化差異之表現
自有文明以來,人類經歷過不同類型文明之間的碰撞與交流。而在這之中,古老的中華文化與以古希臘文明為源頭的歐美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則更是為各類學者所注目。首先,盡管一般文化都有大體一致的內容要素和基本結構,但是每一個穩定的文化系統卻都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或中心目的?;诖?,我們可以認為東西方文化在其基本精神上是有差異的。(本文中東方文化統一以中國文化為例,西方文化則以英美文化概述。)也就是說東西方文化的最大差異首先表現在各自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不一樣的,東方文化以人文傳統為核心,而西方文化則以科學精神為核心。根據這一論斷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文化是對人的反思,而西方文化的科學精神則體現在理性精神、客觀態度與求真的執著等方面。其次,中西方不同文化特質也離不開對兩種語言系統的比較。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沃爾夫師徒所創立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認為,語言不同的人們應該具有相應的不同的思維模式,語言決定了人們的思維,思維不能脫離語言而存在。漢語的妙處就在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有些飄忽不定,而西語則是板上釘釘,一絲不茍。就如同一首小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痹跐h語中,有人能將其重新斷句變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一來,意思仍通,但形式上就像詞了。流傳的關于此詩的英文版大約有七種,然而無一例外都要逐詞逐句翻譯,就如“斷魂”一詞,無非只能用“heart”來做文章。無法表現出作者內心的那種惆悵憂郁之情,可見西語之用詞著實嚴謹。再次,中西文化中藝術這一分支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從總體上來說,中國藝術體現出強烈的寫意性、程式化和整體感、運動感,追求內容與形式的高度和諧。西方藝術則體現出強烈的寫實性、科學性和真實感,在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的同時,常常也表現出偏重形式的傾向。概括言之,就是中國藝術重于“寫意”,而西方藝術則重于“寫實”。中國藝術中的“寫意”是指以作者的主觀表現為出發點的藝術表達方式,也就是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描繪客觀事物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以意統形,亦即東方藝術家所苦苦追求的“意境”之說。而西方藝術則是竭力強調滿足視聽真實之美,從而更加注重對外在客觀世界的捕捉。這種思維方式外向型的特點以及尋求圓滿的欲望和認識的階段性局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又使西方藝術在模仿的對象以及模仿的方法和手段上不斷發生新的變化,成為西方藝術流派眾多、花樣翻新的動力。既然要談到文學鑒賞,那么東西方文化中關于文學方面的差異則不得不提。有研究表明,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不僅顯示出不同的文化內涵、截然異趣的風格特色,而且在其成長歷程中還顯示出雙向悖逆的不同發展趨向。傳統中國文學以抒情為表現中心,重視作者本人的主觀情意的表達。而西方古典文學傳統則更加關注反映客觀現實,借以引導讀者認識其自身的生存狀態與生活中的真善美。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從中國歷代流傳下來的詩歌。從大量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詩歌以抒情為主,而敘事文學則少之又少。反之,西方文學中即使是詩歌也離不開敘事,從而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史詩傳統。例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等。
二、英美文學中東西方鑒賞角度及評價之不同———以卡夫卡、海明威為例
在西方,“文學鑒賞”更多地被稱為“文學評論”,盡管在某些微語意上來說“鑒賞”與“評論”是存在著不同的,但是在本文中,將對這兩個概念作為一種含義來理解,即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運用文學理論對文學現象進行研究、探討,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以指導文學創作,并從中獲得對文學作品中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愉悅和享受。以下,將對讀者所熟知的幾位作者的作品進行適當剖析,以期發現基于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將對同樣的作品予以怎樣的鑒賞與評論??ǚ蚩ㄊ俏覀兌急容^熟知的一位有個性的作者,他的《變形記》《城堡》等作品可謂是深入人心。西方評論者關于《城堡》以及卡夫卡其他小說的主題內涵有三種解釋:(1)猶太人長期漂泊,試圖尋找精神家園;(2)人類尋找上帝;(3)人類追尋真理和人生目的。然而美國作家及文化評論家蘇珊?桑塔格指出,關于卡夫卡的三種評論是屬于社會分析、宗教分析、心理學分析,這與卡夫卡的藝術全無關聯,因為這些評論完全注重卡夫卡小說的內容而不注重藝術本身。相反,再來看我國學者對其鑒賞評論的內容:“卡夫卡的小說思想內容荒誕離奇,藝術形式新穎別致,采用平鋪直敘的手法講述一個內容嚴肅的故事,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點:象征性、荒誕性、冷漠性、意識流。他善于利用富有實感的形象來反映生活,探求人生哲理,揭示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小說結構緊湊,行文簡潔流暢,語調平淡冷峻?!庇纱丝梢钥闯?,東西方評論者在評論立足點上還是有較大的不同的,西方學者在“寫實性”思想指導下更注重剖析作品中的主旨,揭示深層次哲理性通識意義,而東方學者在“寫意性”思想指導下則注重個體作品研究,挖掘作品中的藝術特色表現手法等,并且東西方文學評論在用詞以及行文邏輯上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美國馬克思主義評論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曾評論說,海明威小說中的“硬漢崇拜”現象不過是作者本人“個人神話”或“自我戲劇化”的一種象征性隱喻。在一個異己的商業社會之中,硬漢形象是海明威對社會生活中實際矛盾的一種想象性的解決,海明威的小說創作不過是作者本人遏制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策略性活動。而中國評論家則認為海明威作品中所塑造的“硬漢形象”堅忍剛毅、勇敢正直,他們的“硬”不僅在于勇于抗爭、視死如歸,更在于他們忍受苦難的能力以及對待失敗的優雅風度。面對戰爭的噩夢以及荒誕的生存境遇下的失落、迷茫的困擾,撫摸身上的創傷,建立起生存的法則:“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边@種對待命運的態度,是在特定時代條件下,一個民族的生活哲學體現。同樣是一個“硬漢”形象,西方學者從現實出發解讀出的是作者個人的理想化,而東方學者則認為是隱喻一個民族的生存哲學。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客觀求實,因此,對于作品主旨的升華總是十分慎重,輕易不上升一個層面來進行總結,也就是說嚴格尊重客觀現實;而東方文化的核心精神則是人文精神,注重對人本身的反思,這一反思可以是個體本身,可以上升到群體社會,甚至是全人類都為之適用。這也是中國文化中始終強調的“經世致用”的道理。
三、文化差異在文學鑒賞中的導向作用
中國文學英文傳播
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于1860年至1931年間在上海開設的美華書館(TheAmericanPresbyteri-anMissionPress)是近代上海最重要的印刷、出版機構之一。其刊行的幾十種關于自然科學的中文書籍,在晚清“西學東漸”進程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已為學界所認可。[1]同時,書館還出版了大量中國主題的英文著述。這些出版物使美華書館成為繼英國倫敦會的墨海書館之后又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
一、美華書館的沿革及其英文出版物概況
1844年2月23日,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在澳門設立“澳門美國長老會印刷所華英校書房”(MacaoPresbyterianMissionPress),次年7月遷往寧波,9月1日開業,改稱“華花圣經書房”(TheChineseandAmericanHolyClassicBookEstablish-ment)。1860年,時任書房負責人的姜別利(W.Gamble,1858-1869在任)“認識到上海作為商業中心和福音派新教會活動中心而具有重要地位”,“本能地期望事半功倍地在中國的心臟播種福音”。[2](P177)再由于上海之于寧波還擁有購買印刷所需原材料以及向各地寄發書籍和小冊子的便利,便在年底將書房遷入上海,易名美華書館。①隨后,由于美華書館在印刷技術上應用了姜別利的兩項杰出發明———用電鍍法制造漢字字模及元寶式排字架,大大提高了印刷質量和效率,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上海規模最大、最先進的活字排版、機械化印刷的印刷機構,并取代了墨海書館成為基督教在中國最主要的出版印刷機構,在上海出版界長期居于壟斷地位。除中文出版物外,據筆者統計,美華書館曾出版了407種英文書籍(包括修訂本和重印本),②其中與中國相關者達390種之多。這390種書籍,大致可分為4類:1.宗教及教務類,有113種,包括中英文對照的《圣經》、教會所屬機構的報告、傳教情況的統計及傳教士的傳記等,如偉烈亞力的《在華新教傳教士:著作與生平》(A.Wy-lie,MemorialsofProtestantMissionariestotheChi-nese:givingalistoftheirpublications,andobituarynoticesofthedeceased,1867)。2.語言類,有161種,包括漢語教材和各種詞典,不僅有官話,還涉及眾多方言,如艾約瑟的《上海話語法》(J.Ed-kins,AGrammaroftheShanghaiDialect,1868)、狄考文的《官話類編》(C.W.Mateer,ACourseofMandarinLessons,BasedonIdiom,1892)。3.文化類,有101種,基本是西方人對中國典籍的翻譯和對中國歷史、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等的研究著作,如麥克開拉啟的《易經》(T.McClatchie,ATranslationoftheConfucianYihKingorthe“ClassicofChange,”1876)、麥嘉溫的《中國史》(J.Macgowan,AHistoryofChinafromtheEarliestDaysDowntothePresent,1897)。4.雜類,有15種,主要是一些售書書目、政治文件的譯文等。圖1反映了美華書館出版的與中國相關的西文書籍的內容構成比例:此外,美華書館還為各宣教會、教育機構或其他組織出版了不下10種英文刊物,最著名者當屬《教務雜志》(TheChineseRecorderandMissionaryJournal)。從這些英文出版物可以看出,美華書館在大量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亦從事著把中國文化向西方輸出的事業。而其中涉及中國文學的著述與其他在華刊行的英文出版物相比,從編撰體例到論述視角尤具特色,具體體現在漢語讀本的編撰、辭典中的中國文學條目以及新教傳教士對中國小說的評價上。
二、漢語讀本的編撰
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語言問題首當其沖。西人對漢語的熱情于明清之際和晚清形成兩次高潮,[3]并編撰了許多漢語詞典和讀本。前一階段以早期耶穌會士為代表,多注重書面文言。19世紀以來,出于外交和通商需要,歐洲各國和美國的漢語教學和研究對象也從書面文言逐步轉向口語白話。入選漢語讀本的范文也逐漸以小說戲曲為主。這時的漢語讀本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雙語對照本,不僅有翻譯,還用當時通行的白話對中文原文進行改寫。這類讀本以英國外交官禧在明(W.C.Hillier)所編的《華英文義津逮》第二卷(TheChineseLanguage:howtolearnit,1914)為代表。在這冊讀本中,禧在明將《聊齋志異》中《種梨》、《促織》、《罵鴨》等12篇小說改寫為北方口語。為了讓漢語初學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義,亦將原來小說中的“異史氏曰”全部刪去,然后根據故事情節用更為生動的口語大幅擴充容量,如增加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細節描繪等。此外,禧在明還時時模仿說書人的口吻,對故事中的人和事進行評論。通過各種語言手段的運用,使這幾則故事的整體風格由書面文言變成了自然流暢的白話,增加了可讀性和趣味性。③第二種類型是英文注釋本,其正文是中文原文,沒有經過改寫或僅刪除了一些枝蔓情節,也沒有英文譯文,編者的工作是對文中的難字難詞在注釋中給出英譯并解釋。美華書館出版的兩種漢語讀本《好逑傳》(HaoCh’iuChuan,FortunateU-nion,1904)與《第一才子三國志演義第四十三回》(The43rdChapteroftheThreeKingdomNovel“TheLogomachy”,1905)即屬于此種類型?!逗缅蟼鳌返木幷哂鴥鹊貢鹘淌旷U康寧(F.W.Baller)在該書修訂版的序言中對其編撰目的解釋道:吾也細覽華文之《好逑傳》,撮其中之精要者,而輯為一書,無他志也,欲待后日之來中國者,學習華文,得以由階而升,不至望而卻步矣。雖然,猶恐字樣所限,令人難明,故于此書中,兼寫華英之文字,如畫人著眉,畫龍點睛,以示后人之閱此書者,一目而了然,心領而神會?!兜谝徊抛尤龂狙萘x第四十三回》的編撰目的與《好逑傳》相似,是“為了給剛學習漢字不久的人提供一個簡單的課本”。該讀本有《三國志演義》的總體介紹、三國時期的歷史概況、本回的大致情節,并附中國歷史朝代表、東漢末年皇帝表、人物索引、單字表和漢字部首表。每頁內容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中文原文,有句讀;下部為英文注釋,解釋文中字詞的語法特征與意義。茲以本回第一句話為例:卻1說魯肅2孔明辭了3玄德4劉琦5登舟望6柴???來8。編撰者對這一句文字的注釋為:1.“卻說”,表示敘述再次開始,“現在我們繼續講……”2.“魯肅孔明”,并列的人名,和下兩條一樣,中文里這種情況無需系動詞,但在翻譯中必須加上。3.“了”跟在“辭”后表示動詞的完成時態。4.“玄德”,見“人物索引”第6條。5.“劉琦”,見“人物索引”第5條。6.“望”,面朝……7.“柴??ぁ?,吳國城市,孫權的總部。8.“來”,敘述者在孫權一邊。有了如此“大量的充分的”注釋,即使沒有譯文,也能“指導初學者閱讀最困難的部分”。④就以上兩種形式的漢語讀本來看,雖然針對的讀者是西方人,但漢語部分仍然用的是傳統的句讀,并沒有參照英文而使用新式標點。這固然與當時中國尚未推行新式標點有關,他們并不需要這種新形式的文本,否則,這些漢語讀本的意義將不止于此。中國古典白話小說新式標點本的產生,仍然要等到1920年汪原放編輯的“亞東本”《水滸傳》的出版。
三、辭典中的中國文學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