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教學文化差別思索

時間:2022-05-21 10:07:00

導語:英美文學教學文化差別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美文學教學文化差別思索

在高等師范學校英美文學專業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把跨文化交際與賞析、鑒賞英美兩國文學史知識和作品并列為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通過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體驗,學生學會以不同的態度來看待另一種文化,從而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并以此來促進英語學習。

1、中西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教學的影響

從教八年來我一直擔任高師英美文學專業課的教學工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由于對中西文化差異缺乏必要了解,即便有著扎實的語言功底,卻也難免在學習英美文學史和作品選讀時遇到許多問題,甚至造成理解有偏頗而陷入尷尬境地。英美文學課程第一個需要賞讀的是英國史詩《貝奧武甫》。詩歌中的第三個怪獸是兇狠的火龍,正是它使得英雄貝奧武甫重傷在身,撒手人寰。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象征,其文化內涵與西方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中國龍是靈異、祥瑞的象征,也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被譽為“真龍天子”,身著“龍袍”,體臥“龍床”,乘坐“龍輦”;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王可以呼風喚雨、普降甘霖;關于“龍”的成語很多,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藏龍臥虎”、“畫龍點睛”、“生龍活虎”、“龍馬精神”、“虎踞龍盤”等。炎黃子孫還驕傲地自稱為“龍的傳人”。而西方的龍卻是邪惡、貪婪的化身,是英雄勇士們劍下的亡魂。在西方神話中,龍是使人恐懼的妖魔;在圣經故事中,人們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稱為“大龍”(thegreatdragon),基督圣徒還把殺死龍作為榮耀,引以為豪。例如:

1.1“Wecallheradragon.”我們叫她母狗(她很兇狠。)

1.2“Sowdragon’steeth”播下不和或毀滅的種子。

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四位勇士的第一個過關題目就是與兇狠的龍進行搏斗,奪走金蛋。羅琳女士在書中盡情展現了四條龍——匈牙利樹蜂、威爾士綠龍、中國火球龍和瑞典短鼻龍的兇悍與殘暴。正是由于文化差異,中西方人們在龍的理解和使用上呈現出了不同之處。如果學生對此有詳細的了解,他們就會很有興趣,同時有很大的成就感,認為學英美文學的確有用。再如,在講授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時,詩人把心愛的人比作夏天,學生立刻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比作炎熱、煩躁的夏天而不是溫暖和煦的春天呢?還有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PB雪萊的名篇《西風頌》(OdetotheWestWind)時,學生對于該詩中“西風”的意象頗感費解,因為中國學生覺得“東風”才是該贊頌與歌唱的和煦之風,因此,“西風”意象很難再學生頭腦中引起美好的聯想等。在此,教師引入英國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異國的特殊文化,掃除跨文化交往中的障礙。英國是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天是舒適、恬靜的。莎士比亞曾經寫了《仲夏夜之夢》,他在十四行詩里把深愛的人比作夏天也就情有可原了。而我們中國的夏天是炎炎夏日,烈日難耐,通常人們覺得不舒服。正因為英國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所以,雪萊的《西風頌》是對春天的謳歌。中國人喜愛東風,因為東風象征著春天,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在中國古典詩文里和當代詩人筆下,“東風”也一直是贊美的對象,中國大陸東面向海,從海上吹拂來的東風給人們帶來春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如在詩歌《村居》中,詩人高鼎就為我們展現了生機勃勃的春天里,鄉間的孩子們“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情景。

2、中西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教學影響的對策

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課堂的教學影響可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解決。

2.1教師方面。教師一方面要具有過硬的專業素質,還要有廣博的知識。身為英美文學的教師,事先要充分備課、盡可能多地預現上課會出現的諸多問題,課堂上要隨機生成,能夠左右逢源,對于中西方的知識能夠順手拈來,縱橫捭闔,引人入勝,令學生欽佩教師。即使英美文學再難學,學生也會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進而喜愛這門學科,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了培養。相反,如果教師知識缺乏,或對文化方面的問題認識不夠,理解不透,僅僅只是就本論本,氣氛沉悶,勢必令學生上課如坐針氈,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嚴重缺乏,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無從培養與提高了。例如,詩人奧斯丁杜伯森(AustinDobson)的法國體八行詩“AKiss”《(吻》),其中rose是花名,也是情人,花人合一,情愛互襯,構思巧妙,令人叫絕:Rosekissedmetoday,/Willshekissmetomorrow?/letitbeasitmay,/Rosekissedmetoday,/Butthepleasuregivesaway/Toasavorofsorrow-/Rosekissedmeto-day,-/Willshekissmetomorrow?學習本首詩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現場吟誦我國唐代詩人徐寅的詩《玫瑰》。詩人將玫瑰的俊美、熱烈、富麗、吉祥一一凝于筆端,溶為花語,重彩濃墨,粲花紛呈:芳菲移自越王臺,最似薔薇好并栽。濃艷盡憐勝彩繪,佳名誰贈作玫瑰。春城錦繡風吹折,天染瓊瑤日照開。兩首詩的主題雖同為玫瑰,但由于歷史、文化、習俗、情趣等的差異,兩位詩人以不同的審美角度詩吟玫瑰,從而賦予了不同的花語。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博學,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恰當對比,讓學生覺得學習英美文學既有趣又有用,教學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證。

2.2學生方面。雖然教師在教學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教學還是應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只有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那么他(她)所掌握的知識才能夠牢靠。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師在給學生講美國清教主義前,應讓學生課前先對將要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學生可以通過找尋相關的書本資料或者通過網絡來了解相關文化。這樣,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隨后課堂講解,學生對某一文化現象的印象必定會比較深刻。此外,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及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引起的文化點出題,讓學生展開討論。這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他們在討論中獲取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英國小說《理智與情感》中找突破,發現中西文化的差異。

經過熱烈的討論與交流,有的小組將《理智與情感》和林語堂所著的《京華煙云》進行比較。他們認為,姚木蘭與艾琳諾、姚莫愁與瑪瑞安有共性。有的小組則把《理智與情感》中理性的姐姐與《紅樓夢》中的薛寶釵進行類比,把感性的妹妹與尤三姐進行比較。他們認為薛寶釵與艾琳諾理智、處事謹慎,對人很圓滑,善于掩藏內心的真實情感。差異是薛寶釵孤獨終老,她愛的人不愛他;艾琳諾得到了真愛,并且她愛對人了。尤三姐與瑪瑞安兩人都是對愛情都是很瘋狂的,敢愛敢恨。不同的是,瑪瑞安最后愛情有了結果,雖不是自己的最愛,確實對自己最好的;而尤三姐最后為愛殉情,很悲壯,也很讓人感嘆世事無常。還有的小組偏重西方小說與中國小說的特點比較等等??梢?,以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對比兩種文化的異同,不僅能鍛煉組織、調控、與他人交流、上臺展示的能力,在輕松的環境中,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還可以加深目的語文本的學習,使與文化有關的內容深刻地印在記憶中。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于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高師英美文學專業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尋求靈活多變、適合學生的方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增強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提升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