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課程探討
時間:2022-04-20 10:08:35
導語:普通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課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對象為普通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中的戲劇表演課程。研究目標是為了明確新時代高校藝術類通識教育現狀下,戲劇表演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與對策。文章從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課程建設與發展的視角,從三方面入手探索普通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渠道,從而達到提升普通高校通識藝術教育教學的質量、推進高校人才培養中素質教育的應用,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獻出綿薄之力。
【關鍵詞】普通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課程;問題與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素質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普通高校課程建設發展的指導,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也逐漸走到了聚光燈下。戲劇表演通識課程是針對普通高校非藝術類專業學生開設的藝術課程。對于沒有藝術表演培訓基礎的非藝術類專業學生,如何利用通識課程,快速并有效地將其培養成熱愛戲劇表演藝術、能夠參與戲劇表演實踐、能夠欣賞并有一定的戲劇審美能力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在進行戲劇表演通識課程建設過程中,發現存在著藝術類通識課程與傳統文化融合度不夠、藝術類通識課程創新性缺乏、藝術類通識藝術教學實踐性不高等問題。本文針對我國普通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中的戲劇表演課程進行研究,這對于建設轉型普通高校,培養具有高素質、實用型的本科人才的目標有一定的理論促進作用,同時對于現存普通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教育的“卡脖子”現象給出建議,為高校教育事業作出微薄貢獻。
一、新時代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的文化底蘊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戲劇表演通識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合度的問題
據當前對于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現狀的調查發現,其教育方向和教育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結合度不高,導致很多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無法被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是瑰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做好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的結合才能真正地將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發展傳承,才能讓中國的青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藝術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戲劇表演通識課程中,很多高校著重于西方的文學藝術或是經典劇目的模擬與教學,忽視了中國自有的好作品與好戲劇內容,在教學創作過程中,教師也沒有很好地了解利用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進行教育加工,來豐富教學內容。
(二)高校戲劇表演通識教育的創新性問題
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課程教育教學,應改革教學形式、融入創新理念、啟發學生思維、倡導創新創意戲劇表演通識藝術。但傳統教學模式和課程教學的觀念依舊在高校中占有主導地位,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忽略非藝術專業學生的弱點,部分教師要求學生作品與自己高度重合或班級作品的表現形式一致等教學情況,部分教師不在意學生個性化精神發展需求,最終導致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教學效果遲遲無法提高。在新時代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需要快速發展的趨勢下,教師需要為課程服務,為教學創新,為教育改革快馬加鞭。為高校學生的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開辟一條“戲”與“劇”,“表”與“演”的廣闊道路,使其文化底蘊和教育意義豐富而堅實起來。
(三)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
很多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師認為藝術作品的呈現就是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的終極目的,不僅僅是學生階段學習成果的展示,也是校方和教育部門的要求。有些高校在戲劇表演教學成果藝術作品展示的過程中流于形式、內容空洞、缺乏意義、過于重視概念,這些現象都是由于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與實踐脫節造成的。戲劇表演通識課程的成果質量與藝術實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的范圍不能只在課堂中,需與校內外實踐活動相輔相成。由此可見,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師應將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與藝術實踐緊密結合,使高校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抒發內心情感、符合社會現狀、陶冶自身靈魂、創造美好未來。[1]
(四)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實現教育社會服務化問題
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輸送優秀的人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校的教育也是社會的基礎教育,更是服務型的教育。高校教育的結果是要服務于社會,但是教育過程也是可以逐漸進行并實現教育的社會服務化。但是,這在高校課程建設中很難見到。很多高校的課程建設,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基礎性問題,忽略了其功能性。教學的目的是令學生掌握技術或知識、拓展視野、開啟智慧,而掌握知識技術后要服務社會、貢獻社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滲透服務意識,是很多教育課程沒有涉及到的問題。怎么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和大學生的優勢政策進行社會服務是現有瓶頸。
二、新時代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課程建設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戲劇表演通識藝術+傳統,彰顯民族特色
將戲劇表演通識課程內容建設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巧妙融合,是新時代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將藝術與傳統文化融合,這需要從教師備課出發,進行課程建設與探索。首先戲劇表演是要分解為“戲劇”和“表演”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戲劇的范圍非常廣泛,無論是話劇、音樂劇還是戲曲等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但是戲劇的根本是劇本。劇本的內容在課程中可以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作,或選擇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傳統劇本進行教育教學。要跳出西方戲劇唯一性的局限思維,要選擇適合高校大學生的劇本進行教學與排練。另外就是表演,表演方面要扎實教學,并做好基礎表演內容建設,針對非藝術類專業學生進行梳理和準備。在吸納采用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注意發揮地方傳統文化優勢,可將與戲劇表演關聯的非遺內容加以融合,例如地方戲曲、皮影戲表演藝術、地方戲劇門類等等。二是新時代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建立其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創意性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格局,旨在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思考美、表演美、發展美、傳揚美的能力,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深厚底蘊帶來的教育意義。課程在內容建設上,要著手創作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戲劇表演內容,特別是要與思政相結合,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在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讓思想美與藝術美做到完美結合。綜上所述,戲劇表演通識藝術+傳統的課程建設方式對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具有推動作用,并為其注入新的時代精神,更彰顯了新時代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中國特色、文化特色、美育特色、民族特色的內在需要。[2]
(二)戲劇表演通識藝術+創新,緊跟時代潮流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創新,傳統的高校藝術類通識教育教學模式早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因此,戲劇表演通識藝術+創新的教學模式成為課程建設的另一個重點。首先,新時代是一個信息技術多元化的科技時代,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和信息科技飛速進步,徹底進入教育信息化時代。學生熱衷于使用電子設備在網絡上進行精神補給,對新鮮有趣的網絡內容有著興趣與好感。如果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師主動教學,學生被動聽,或者是課堂小范圍示范試驗,課堂教學質量不僅不能提高,還會讓學生失去對戲劇表演本身的興趣。在課程建設中,要有效利用翻轉課堂、互動式教學、游戲式教學等教育教學模式。特別是涉及到理論內容教學,更應提前開展多媒體線上教學,在網絡課程上完成,讓學生培養出自我主動學習與探索的興趣。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考核方式的創新也是需要重視的問題,一個優秀的考核機制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加深其對戲劇表演藝術的熱愛與興趣投入。傳統的考核方式都是以個人為主,建議在創新模式上以小組創作表演與個人表現相結合進行考核評價。另外,還需重點把握三個關鍵問題:一是發揮線下教學的優勢,將線下理論教學與課堂實踐比例進行調整,教師只作為引導,學生主導課堂并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實踐。二是借助多媒體與網絡技術,使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與方法變得多樣化和趣味化,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改善老舊的教學方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都有所鍛煉。三是創新考核方式,鼓勵學生使用先進技術,改良表演手段、優化表演過程、提升表演質量。以新媒體為載體,利用抖音、配音秀、快手等受年輕人歡迎的熱門APP進行創作考核,并在考核結果中派生出教育教學內容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己朔绞揭矎摹皢我坏乃囆g作品形式考核”向“多元的豐富表演方式考核”的目標靠攏。此外,在進行創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給學生足夠的獨自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這對于提升學生表演過程中的情感表達與創新體驗有正向引導意義,最終使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的文化底蘊豐厚起來[3]。
(三)戲劇表演通識藝術+實踐,校內外聯動發展
普通高校通識藝術課程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才培養中的高素質的建設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育者應當創造及給予學生豐富多元實踐場所、校內外實踐機會,使學生以藝術興趣為出發點,逐漸向藝術本身進行深層次了解與探索,并通過實踐加強學生自身的藝術專業素養與藝術審美情操。在每一個高校中,都有學生社團、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等學生專設部門機構,這就為第一課堂建立了第二課堂訓練與實踐的基礎。建議建立大學生戲劇社團,大學生主持人社團,大學生戲曲社團、大學生音樂劇社團等與戲劇表演相關聯的學生社團,并將社團與戲劇表演通識課程、校外實踐活動聯動。同時,以企業或文化機構為基礎,建立教育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走出去,看看專業的戲劇舞臺到底是什么樣子,讓學生參與到戲劇表演市場運行實踐中,體會戲劇藝術與商業運營的特點。
(四)戲劇表演通識藝術+創業,實現教育社會服務化
普通高校轉型的關鍵時期,高校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建設與服務區域經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加強高校通識課程的社會服務機制建設,也是高校具有較強的社會服務意識的體現。高校教育服務社會不僅僅是輸送專業人才,還要做到資源共享服務,信息共享服務以及創新服務。其中,創新服務中就包含大學生創新創業結合的內容,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優勢體現出高校教育社會服務化的區域經濟貢獻作用。首先,戲劇表演通識藝術課程學生以課程為體系、以專業為基礎,進行創業實踐。加強與地方經濟企業的深入合作,以優勢互補為原則,推進地方高校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的更深層合作,謀求高校教育專業與商業經營共同發展??膳c社會教育辦學機構、話劇團、戲劇團等進行合作,并以創業形態進行專業服務,做到資源互換與教育共享。其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課程學生以專業與新媒體合作,進行創新創業。大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加以引導會出現井噴式發展。在進行創業中,新媒體的創業路徑是大學生所熱愛并擅長的。將戲劇表演專業與新媒體結合,進行創新創業,可以個體為發展目標也可團隊協作完成,建立自媒體網絡經濟。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喜馬拉雅等娛樂軟件,都為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踐平臺與創業機遇。再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課程學生專業多元化,能夠促進社會服務的多元化。戲劇表演課程屬于通識課程,其招收的學生為文理科以及藝術類學科學生。這些大學生不僅具備很強的本專業能力,還具備非常扎實的表演功底,兩者結合能夠產生新的專業構架。例如學習美術和攝影專業的學生,在戲劇表演的專業學習中,除了表演,對于舞臺藝術設計以及服道化選擇都會略勝一籌。這就使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能夠發揮出戲劇表演專業性與多元化結合的優勢,從而能夠促進社會服務功能的多元化。從教育領域、藝術領域、文學領域等多領域范疇進行發展與延伸,從而達到育人有用和人才得用的培養效果??傊聲r代下普通高校戲劇表演通識模塊課程的建設是促進高校人才培養中素質教育的發展,也是培養高素質、懂藝術、樂審美的實用型人才的關鍵。在普通高校通識課程中開設戲劇表演課程,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的興趣需求,更為各個高校參與國家、省市各級表演競賽做好大學生人才儲備,也是為提升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增加培養人才就業的可能性提供多元化服務。
參考文獻:
[1]鄭興龍.新疆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傳承中華美育精神現狀與對策——以和田師范學院??茖W校為例[J].文化產業,2021,(17):2.
[2]孫谷藏.戲劇表演通識藝術類高校通識教育下的材料基礎研究——以中國戲劇表演通識藝術學院基礎部專業通識基礎/材料課程為例[J].藝術教育,2021,(06):4.
[3]馮大康,馮默墨.傳統藝術在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中的融合探索——評〈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學新編〉[J].熱帶作物學報,2021,(04).
作者:金美琳 單位:鞍山師范學院
- 上一篇:農村集體經濟清產核資的建議
- 下一篇:燕尾檐在女裝的創意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