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合教學對策
時間:2022-05-13 16:14:37
導語: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合教學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引入課程思政到專業課程是當代教學理念的新發展方向,但是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該如何在不影響原專業傳授的基礎上,融合思政元素,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強化課程價值的內在表現?本文以《經濟法基礎》這門課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該門課程教學現狀的分析發現,青年教師對思政專業知識的缺乏、教書與育人的職能相分離以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等問題均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對學習的求知欲望,故此提出強化青年教師的思政教育、重建教書育人的職能以及采取多渠道的教學方法等措施改變現在的教學困境,以期進一步強化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關鍵詞】專業課程;課程思政;課程價值
一、建設《經濟法基礎》融合課程思政的意義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若干意見》,要求在發揮好思政課教育學主渠道的同時,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全部教學活動當中,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一)有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所面對的問題大部分來源于學業、生活、戀愛等方面,往往因為某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造成出現較大的負面情緒,一旦這種情緒找不到發泄的途徑,久而久之將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釀造悲劇的發生。而在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社會現象的本質,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看待問題更為全面,從而避免思想上鉆了牛角。(二)有助于突破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不相溶的結界。以專業帶動思政,以思政強化專業,這無疑是打破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徑。以會計專業中的《經濟法基礎》為例,課堂上教師傳授的教學內容絕大部分依據的是相關法律法規,而法律的制定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就是說每一條法律制定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意義所在。那么在授課的過程中,把制定法律的意義與作用一同傳授給學生,必將有助于學生對法律產生深刻認識,提高思想政治的覺悟,同時還能提升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同理,其他專業課程只要找到突破口,與思政元素結合,將會是提高課程價值的有效渠道[1]。
二、《經濟法基礎》教學的現狀
雖然找到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突破口有助于提高課程的價值,事實上,受到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教書育人職能的分離以及教育的方法等多種影響因素,導致《經濟法基礎》的授課未能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一)青年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教育缺乏專業性。熟話說:“術業有專攻”,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基本上達到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學歷,對于專業的知識毋庸置疑地具備較好的專業理論基礎,而且同時具有較好的知識框架,但對于思政課程的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以及理解的程度就難以評判。尤其是青年教師,他們也是剛從學校畢業的3~5年大學生,而越是深刻的思政覺悟,越是需要時間累積與沉淀而來的。尤其像《經濟法基礎》這類課程,法律條文較多,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理解和記憶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如果思政元素能理解性融入教學,不但有助于學生長期記憶,還可以帶動條件反射,遇上類似的事情,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可是,青年教師無論是思政素養還是思政的專業能力,都將缺乏一定的經驗。如何把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專業課程的教育,對于青年教師來說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二)教書與育人的職能分離導致課程價值下降。教師的天職就教書育人,而在高校的教育過程中,人為地把教書的責任分配給專業課程,而育人責任單獨由思政課程來承擔。這明顯存在職能分離的現象。以《經濟法基礎》課程為例,該課程一共分為八大章節,每一章都覆蓋大量的專業知識點,對于初學經濟法的同學來說,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吸收和消化這些知識,而且該課程屬于會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是初級會計職稱的考試科目。那么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教師往往優先選擇把課程的專業知識點給學生講授,通過適當增加習題的訓練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這顯然教學的過程中忽略了“育人”的教學職能,未能在課堂上體現如何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從而降低了課程的自身價值。(三)“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當代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基本是“00后”,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尤其喜歡個性化的追求,對于學校正規教導難以一味服從,他們更偏向依據自身的看法對事情展開判斷,尤其對新鮮事物存在較大的求知欲望[2]。而《經濟法基礎》這門課程,一般選擇初級會計師的職稱教材作為該門課程的授課教材,但該教材幾乎全是文字,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授課的過程中,一方面為了需要按照教學計劃完成全書授課;另一方面為了幫助學生考取證書,“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方法無疑是最佳選擇。換言之,課堂上盡可能把教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課后學生能夠完全理解課上的知識已經相當不易,更何況要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增加學習思想政治,顯然是難上加難。對于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最終帶來的后果,不僅未能滿足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等學習需求,而且還會造成部分學生對該門課程產生厭棄的心態,嚴重影響學習的積極性。
三、《經濟法基礎》融合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對策
鑒于目前高?!督洕ɑA》的教學現狀分析,無論是師資對思政的掌握程度、課程價值還是課程思政的融合問題都存在一定弊端,亟需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一)強化青年教師的思政教育。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理念是協同育人。教師除了需要具備較好的專業水平,還需要具有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故此,這也是教師提高自身思政覺悟需要努力的方向。《經濟法基礎》作為會計專業新生的專業基礎課,不但需要培養其對專業的學習興趣,還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時機。作為專業教師,應是“四有”好老師。專業知識給學生帶來的僅僅是權威的信服,但是思政教育帶來的,卻是學生對人品的崇拜,而且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那么如何強化專業教師的思政水平尤其重要[3]。一是青年教師在入職前需要強化思政方面的考核,學校除了需要充分了解教師的學歷水平和科研能力,另外還需要對準入職的教師展開背景調查,防止衣冠禽獸這類害群之馬進入校園。二是對于剛入職的新教師,及時安排培養教育,例如教師資格證的上崗培訓等,而對于入職多年的老教師,也應該定期開展相關思政教育,例如通過黨組織生活或者其他組織機構舉辦的思政研討會展開強化自身思政素養。三是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質量。教學需要堅持以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教學理念,在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的道路上,集思廣益。以《經濟法基礎》為例,邀請會計專業的教授、專家等開展專業講座,拓展會計專業教師的教學思路,從而確保課程之間的形成真正的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格局。(二)重建教育育人職能強化課程價值。教書與育人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而兩者結合才能充分發揮該門課程的價值體現。故此,應該打破現有的人為分割局面,重新把教書與育人的職能建立在一起充分發揮以專業帶動思政,以思政強化專業的課程價值[4]。以《經濟法基礎》為例,該課程是會計專業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的基礎核心課程,如何體現課程的價值,不應該只看課程的應用性,還應該從課程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等帶來的作用開展分析。從法律的視角出發,強化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既可傳授知識實現教書職能,也可以提高學生思政觀念達到育人目的,最終實現強化課程的價值。通過教師授課同一件事,達到兩種教學效果,這樣的課程才是更具有價值的。(三)多渠道教學方法刺激學生的思政活力。引入“課程思政”到專業課程的目的是強化專業課程的內在價值,其實質是解決“學什么”的問題。原來“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會導致與最初設計的教學效果背道而馳。新增的內在價值該如何有效地傳授給學生,首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學情展開深入探究,并采用多渠道的教學方法到達教育目的。以《經濟法基礎》為例,教材的內容以法律條文作為核心組成部分,但是每一條法律條文的制定并不是憑空產生,而更多的是基于調節社會的問題而應時而生。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結合眼下社會發生的問題,除了傳統的講授法外,還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法、小組教學法等辦法,并結合線上在線課程,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的功能完成布置的作業。引導學生將被動的學習轉向主動的學習,通過他們自己動手,對于知識的掌握才為更深刻,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更為透徹,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
四、結語
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融合是大方向的發展趨勢,那么在兩個融合的過程當中,如何有機地融合兩者,順其自然地讓學生接受?!督洕ɑA》作為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從專業角度,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學習基礎,從思政角度,是學生對法律產生正確認識的啟蒙教材。通過學習經濟法保障法律主體的合法權益,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以及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等思想政治覺悟。要想實現這種潤物細無聲,一是教師的思政教育必須強化,方能立德樹人;二是教育育人的觀念要回歸初心,兩者職能分離只會導致結果南轅北轍;三是以迎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開展教學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故此,構建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相互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徐軍.高校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教學初探[J].現代職業教育,2020,10:126~127
[2]肖瓊.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方法研究[J].上海商業,2020,12:151~152
[3]榮明宇.高職院校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困境與對策[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9:46~48
[4]李粵霞.“課程思政”實施理念與路徑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
作者:鄧志文 趙紅英
- 上一篇:施工項目成本核算優化策略
- 下一篇:建筑造價成本預算風險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