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化學習及課堂閱讀實踐路徑
時間:2022-05-19 09:34:59
導語:項目化學習及課堂閱讀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進行語文閱讀實踐,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積極的實踐體驗中發展語文實踐的能力。語文閱讀學習項目的設計可以從單元語文要素、課文文本價值、作品體裁特點三個方面去思考、發掘。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閱讀教學;實踐路徑
隨著項目化學習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出現了項目化學習的身影。項目化學習真正將學生實踐放到了首位,更加重視學生參與知識探究的過程,從而凸顯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讓學生真正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發展語文實踐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項目化學習方式的特點
項目化學習常常將學生置于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經驗去解決新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待解決問題,也有具體的行動目標。他們在組建學習團隊、設計解決方案、尋找資源信息、展示研究成果、評價學習過程等過程中提高閱讀思維能力,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與表達。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教師以“探尋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為總學習項目,根據單元內4篇課文各自的特點將其分解為小的學習項目,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語文閱讀經驗和能力,通過閱讀批注、小組交流、集體匯報、多元評價,進行思想的交流、認知的建構,真正成為研究者和發現者。在這樣的項目化學習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策略,以及豐富、細膩的情感。
二、項目化學習中的諸多短板
項目化學習對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有些教師對項目化學習的本質以及具體操作思路不夠清晰,因而會有很多形式化、教條化的教學設計。1.游離于人文要素與語文要素之外統編語文教材顯著的編排特點,是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的雙線并構。單元課文教學項目化設計,應當緊扣單元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進行規劃[1]。同時,語文課程是一門很強的實踐性課程,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在語文實踐中得到發展和提升。一些教師關注到了項目化學習的實踐性特點,但往往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習結果的匯報上,而對學生得出結論的方法、過程不夠重視,項目化學習被異化為學習小組匯報。2.難以發掘課文例子的特色在項目化學習探究過程中,學生雖然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卻不知道怎樣去運用,不能很好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主動嘗試探究,甚至有些學生自信力不足,在小組合作學習時人云亦云,出現依賴心理和思維惰性。而此時的教師又難以兼顧到每一小組,跟蹤到每一位學生,因而削減了項目化學習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以同樣的方法、類似的程序去閱讀不同特色的課文,顯然不能凸顯項目化學習的優勢。3.忽視文本體裁本身的特征根據不同的文體,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是閱讀教學的應然追求。如果不加分辨,逐詞逐句地品讀各類體裁的文章,必然高耗低效。溫儒敏多次強調,敘述性文學作品就應當關注表達順序、學會概括梗概、充分交流個性化的看法和感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詩歌教學就要在意境的想象與感染中受到精神洗禮、理想激勵;說明性的文章則要學會抓住要點,學習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寫出事物特點[2]。
三、閱讀教學中的項目化學習設計
趨向綜合性、體驗式、個性化的項目化學習,克服了傳統教學指向單一學科、純文本閱讀積累等弊端,更加關注的是學生思維的提升、能力的發展、素養的形成。為學生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學習項目,引導他們圍繞主問題積極思考、合作分工,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知識、積累經驗,發展語文綜合實踐能力。1.圍繞語文要素設計學習項目統編語文教材雙線并構的單元安排方式讓語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更加清晰、明朗。圍繞語文要素設計學習項目,可以很好地落實語文教學的階段使命,有序地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3]?!栋槨肥俏迥昙壣蟽缘谝粏卧械牡谝黄n文。從體裁上看,它是一首雋永的散文詩,以優美的文字描寫了作者心中同樣唯美的白鷺。課文中,無論是白鷺羽毛的顏色(色素的配合),還是身體(身段的大小),在作者看來,都是那么的恰到好處。白鷺的種種活動,如站立水中、棲息樹頂、低低飛行,也是那樣的充滿詩情畫意。即便白鷺一般不會鳴叫,作者也覺得瑕不掩瑜,甚至覺得歌聲太鏗鏘,不是白鷺該有的標配。整首散文詩表現出作者對白鷺主觀上的極度寵愛,個人情感色彩極濃。教學中,筆者圍繞單元語文要素,從項目化探究、思維支架助力、嘗試遷移表達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感悟,發展閱讀思維力和表達力。因此本課的學習項目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借物抒情的方法,閱讀《白鷺》,我們自然就要去探究郭沫若借助白鷺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感情,這些感情是怎樣通過對白鷺的描寫表達出來的。你打算通過怎樣的途徑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認為首先需要認真去讀,發現作者寫了什么內容,這些內容有沒有流露出一些情感來,是怎么表露出來的。于是,筆者放手讓他們去閱讀課文。在他們主動閱讀、初步感知后,筆者讓他們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生的閱讀經驗和認知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他們近乎碎片化的思維交流中,筆者適時為他們搭建如下思維支架,助力他們深度思維,敏銳發現:(1)在郭沫若的眼里,白鷺是一首怎樣的詩?你是怎么理解“精巧”“韻在骨子里”的?你所理解的“散文詩”又是什么樣的?(2)比喻句中的本體和喻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那么,散文詩與白鷺這一動物有著怎樣的相同之處呢?(3)在郭沫若的眼里,白鷺就是美的化身。白鷺的美具體表現在哪里?(4)鏈接: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明清時期七品文官官服上的官補子,以及“鷺”“路”同音衍生的“牡丹白鷺圖”(意為一路富貴)“兩只白鷺,一朵青蓮”(意為“路路清廉”)等,體會文學作品中白鷺自由、高貴、純潔的意象特點。學生在教師支架的助力下概括出郭沫若借物抒情的基本方法:(1)發現并抓住事物自身美的特征,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美美地寫;(2)可以通過全文的中心句和各段的中心句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讓你寫小草,你會抓住小草的哪些特點,表達自己怎樣的感情?學生結合本課學習,有的列出了“外形美、報告春的信息、風雨中能屈能伸、裝點呆板的水泥地面”這樣的寫作內容,有的以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開頭,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修改版“遠芳映大道,晴翠飾家園”結尾,圍繞青草綠得養眼、綠得精神、綠得頑強、綠得無私展開敘述,內容豐富、情真意切。2.根據文本價值設計學習項目語文課程標準、教學指導用書、名家教學案例等資料,對執教教師來說不應該是限制,而應作為資源和素材,根據具體課文、學生的特點和實際,能動地設計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作為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落花生》與《白鷺》的表達形式有著很大的區別。作者許地山以人物對話的形式來推動情節的發展,重點圍繞花生的價值和生長特點,來贊美它居功不顯擺、不華而不實,并由此聯想到像花生一樣質樸平凡、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因此,這篇課文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寫景狀物,而是借物喻人、以物說理了。在設計這一課的學習項目時,筆者先后圍繞:“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態度?課文是怎樣一步步揭示道理的?談談你對父親家風家訓傳承的看法?”三個角度來考慮。在拜讀了竇桂梅、孫雙金等名師的教學設計之后,轉而聚焦于作者身上,為學生設計了“許地山與落花生”這一主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課前搜集許地山父親許南英以及許地山本人的資料。課中結合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和父親的期望,組織他們談談自己的看法,并對文中將桃子、石榴、蘋果與花生作比的真正用意進行剖析,讓學生了解這里的對比,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暗指生活中的各類人,作為普通人只要始終堅持為他人著想、為人民服務,同樣可以讓自己的生命閃光。最后,筆者結合許地山的肺腑之言“我要做花生一樣淳樸的人,有用的人,我要為中華而付出,為中華而奉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此,這篇課文的原生價值就在學生的項目化學習中,轉化為立德樹人、啟思引智的教學價值,使學生認識到:是桃子、石榴、蘋果,就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地造福他人;是其貌不揚的花生,也不自卑,通過其他途徑來實現自己的價值。3.依照文體特點設計學習項目溫儒敏反復強調: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不能一個方法用到底,而要根據作品的體裁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教出這種體裁的味道,豐富學生閱讀不同體裁作品的方法[4]。入選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桂花雨》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琦君以回憶的筆觸,向我們介紹了故鄉桂花盛開時節,一家人搖桂花的快樂場景,表達出自己對故鄉深深的思念。此時的桂花,已不再是普通的花朵,而是文學的意象,是游子思鄉情感的寄托。閱讀這篇課文,筆者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學習項目:“根據課文內容整理故鄉的桂花給作者留下的美好回憶,想一想這些美好的情感是怎樣自然流露的?”供他們討論探究,并在美好的意境想象中,使他們獲得“體驗情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感悟力和審美力。王榮生說:“散文是用語言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彼膭撟骱蛯徝?,都毫無例外地指向“浸透作者情感”的文字。《桂花雨》這一課中的情感美,就寄居在一個個靈動的文字之上。圍繞上面的學習項目,學生從“香氣太迷人”“香飄十里”“浸在桂花香里”感受到滿滿的美好;從“纏著母親”“幫大人抱”“使勁搖”“紛紛落下”“滿頭滿身”感受到搖桂花的興奮;從“挑去小枝小葉”“曬上幾天”“收在鐵盒子里”等細節,感受到桂花給生活帶來的美好;從真正香飄十里的杭州桂花山與家鄉小院子桂花的對比,感受對故鄉的思念。如此,學生在圍繞文字的品味、感悟中,欣賞到散文語言、散文意象的美,并在具體的場景、細節復述中,產生真實的閱讀體驗,積累相關經驗,生成價值判斷。如有學生由課文聯系到自己每每看到書桌上的筆筒,就想起轉去其他學校的好朋友;從脖子上的圍巾想到媽媽的心靈手巧等等。課文由物及人、因物生情的表達方式,悄無聲息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里。巴班斯基認為,一節好的課,必須根據課程教學的目標,綜合設計合適的形式和方法,讓教學內容具體化,讓教師的教跟學生本身的學更和諧,“也就是說,必須選擇出學習某個課題的一堂課或一組課的最優計劃方案”[5]。以上是筆者結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三篇課文的教學,分別從單元語文要素、課文文本價值、作品體裁特點三個方面去思考、發掘、設計相應的學習項目。我們的閱讀教學要真正關注發展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思維能力、語文實踐能力,以恰當的形式和方法開展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8-20
[2][4]溫儒敏.如何用好“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2):4-9+17.
[3]陶亞男.小學語文序列化閱讀課程內容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9(11):42-44.
[5]蔡靜艷.小學語文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1(14):63-65.
作者:戴連紅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獅山實驗小學校
- 上一篇: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 下一篇:校園管理系統標準化建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