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時間:2022-05-24 09:04:38
導語:音樂教育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音樂;教育策略
從思政教育目標角度分析,其與音樂教育之間存在緊密關聯,通過音樂教育能夠輔助立德樹人任務完成。同時,在音樂的應用之下,還能體現出思政工作的創新特色,拉近學生和學習內容的距離。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讓音樂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體現教育的人文特色是教育者應重點思考的內容。因此,利用音樂完成思政教育符合教育規律,能夠發揮音樂對于思政教育的輔助作用,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支持。
一、在音樂教育中強化思政教育途徑
對于高校音樂教育,學術界的解釋分為狹義與廣義的音樂教育。狹義的音樂教育指有組織、有對象、有目的的教育行為,音樂作為教育的手段,通過對音樂現象的剖析,研究其原理,在概念、證明與推理等手段下完成對傳統音樂的繼承,優化了音樂實踐活動,以此增強高校學生的音樂素養;而廣義的音樂教育指無意識的音樂行為或者實踐活動,自音樂產生之日起,廣義的音樂教育就已經存在,沒有明確的目的與組織結構,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另外,音樂教育還包括“通過音樂進行教育”“音樂方面的教育”。對于高校音樂教育,不能只是音樂家的教育,要將“育人”放在首位?;诖?,音樂教學不能是單純的“音樂方面的教育”,作為一名高校音樂教師,要做到“通過音樂進行教育”,即以“育人”為最終目的。在此要想實現通過音樂進行教育這一任務,就要以音樂為橋梁,發揮思想情感這一核心的作用。音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中的基礎,很多高校將其設置成選修課、輔助課程,從音樂課程的性質與重要性,確定了音樂課程體系的不同?,F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普遍以欣賞課為主,且受“重文化”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的音樂素養普遍不高。因此,很多高校音樂教師會在課堂中加入一些基礎知識內容,或者專門開設樂理知識講解課程,為大學生傳授一些簡單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希望以此達到音樂教學的效果。還有的學校開設了聲樂、合唱與指揮、作曲理論等課程讓大學生選擇,以期滿足學生們的不同音樂學習需要。音樂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很關鍵,教師要為學生甄選一些符合育人宗旨,具有較強民族性、思想性的作品展示,希望通過潛移默化的音樂文化教育,陶冶大學生情操,引導其樹立崇高的理想,達到思政教育滲透的目標,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音樂課堂中為學生展示中外經典音樂作品,利用人類音樂文化的精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積極性。還可為了開闊大學生的音樂視野,選擇“雅俗共賞”的音樂作品,實施教學,如現代青年接觸最多的通俗音樂作品。通過教師給予正確的思政引導,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定甄別能力。高校的音樂,作為一種普及的大眾教育,音樂知識具有系統性與完整性的特點,但是也有“模糊思維”的特點,如“音樂語言”沒有明確的意義與嚴密的邏輯性,所以教學方法呈多樣化,不拘一格。音樂課堂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大學生充分發揮聯想,結合自己的不同生活經驗,體會音樂,進而建立新的情感體驗。并在教師的有意引導、啟發下,幫助學生產生新的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審美規律的思維方向,讓大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自然完成心理成長。
二、創新音樂教法,彰顯音樂德育功能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創新課堂教學方法,調動大學生參與思政知識學習積極性。在此,音樂教師需要明確音樂和思政教育知識之間的關聯,從音樂發展史的講解入手,組織學生展開音樂欣賞,調動其課堂學習積極性,突出對大學生能力的培養。為了保證音樂內容和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需求高度相符,還可從網絡選擇著名的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的音樂作品,營造藝術氛圍,讓大學生體會到音樂的魅力所在。比如:《隱形的翅膀》這首歌曲來自同名電影,屬于電影片尾曲,在思政教育過程,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此歌曲,帶領大學生欣賞的同時開展挫折教育。如講解電影故事,故事具體內容為“一名女孩在一場高壓電事故當中失去了雙臂,受到父母的鼓勵,這名女孩在殘運會游泳比賽項目當中獲得了好成績”。在《隱形的翅膀》歌詞當中,也將女孩勵志故事展現出來,像“每一次都……也不閃淚光”就是對主人公遭遇不幸以后堅強的表現最好的詮釋。學生在課堂上欣賞影片片段,聆聽歌曲,在腦海當中就會浮現出女孩堅強不屈的身影,利用歌曲當中蘊含的身殘志堅精神,觸動學生心靈,對其展開思政教育,使其能夠運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用堅貞不屈的精神面對人生挑戰。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上述歌曲和影片內容制作成微課視頻,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創新思政教育形式,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彰顯音樂的德育價值。
三、營造音樂欣賞氛圍,提高學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質
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過程當中,可通過欣賞活動的組織,營造教育氛圍。比如:可利用校園廣播播放經典的音樂作品,還可利用廣播將音樂創作者的生平故事向學生介紹,使其理解歌曲創作的意義。還可按照思政教育要求,舉辦“每周一歌”活動,選擇和“夢想”“愛國”等主題相關的音樂,每周播放,激發大學生努力奮斗的熱情,提高校園文化的凝聚力。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微信和微博平臺的出現為大學生溝通交流提供良好的途徑。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微博,舉辦線上活動,鼓勵大學生點歌留言,可以點播和思政主題相關的歌曲。因為新媒體平臺信息傳播便利,數字化時代,大學生更習慣利用網絡途徑聽歌,學習各類歌曲。多數學生都有智能手機,音樂APP的使用頻率相對較高,視聽類產品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可產生影響,也會對其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思政教育者應該注意對新媒體音樂資源的運用,對于大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正確利用媒體途徑聆聽音樂。在思政教育過程,教師可與班干部之間共同配合,利用班級QQ群或者微信群為大學生發布經典的音樂作品,緩解其學習壓力。利用課余時間,以音樂為載體,滲透思政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潛移默化對其行為產生影響?;顒咏M織階段,在音樂思政教育氛圍營造階段,還可利用團體組織,組織交流活動,讓大學生通過交流,分享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感受,讓思政教育和音樂活動之間緊密聯系,提高學生思想境界。利用手機軟件也是音樂交流的良好途徑之一,像“唱吧”能夠為音樂愛好者在網絡上一展歌喉提供便利。高校音樂教師可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選擇“唱吧”這類軟件,充分利用音樂教育,為大學生展示自我搭建平臺,使其參與人際交往,自由演唱具有積極向上意義的歌曲,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校園音樂活動的組織,可為大學生營造濃厚的藝術學習氛圍,所以,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大學生依托藝術社團或者學生會等團體,組織大學生聆聽高雅的音樂作品,配合歌唱、戲劇、舞臺劇和音樂劇等表演活動,為大學生開啟音樂欣賞的渠道,營造音樂欣賞活動氛圍,輔助思政教育的實施,提高大學生音樂、審美等素養。
四、通過課外音樂活動,強化與思政互動途徑
我國教育、財政和文化等部門共同組織“高雅藝術走進校園”活動,豐富了大學生業余生活,同時,將優秀民族文化傳遞給學生,向其傳遞“真善美”,提高大學生的思政、審美、文化和藝術素養。此項活動對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有著重要影響,但是,不可否認高雅藝術的應用階段,可能存在“曲高和寡”等問題,因為個別藝術形式學生興趣不足,或者難以理解,因此欣賞興趣不高。針對此情況,在藝術活動的組織階段,需要結合思政教育,融入時代主題,充分尊重學生喜好,保證活動組織能夠滿足大學生對于藝術領域認知方面的需求。選題方面,也需要從實際出發,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活動內容。在活動組織階段,思政教師應該深入學生群體當中,對于其音樂喜好展開調查,掌握其審美取向和藝術偏好,選擇音樂主題,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熱情。還可與專業藝術機構展開合作,讓大學生能夠接受和喜愛高雅藝術。設計藝術鑒賞活動,組織藝術名家來校展開講座,舉辦大學生藝術節,在校園之內,營造藝術活動氛圍。讓高雅藝術和學生的課外活動緊密結合,培養其審美能力,提高其藝術情趣。另外,為了提高音樂教育對思政教育的強化,開辦音樂藝術社團也可營造教育氛圍。比如:舞蹈社、音樂社的成立有助于學生利用樂器、舞蹈等展開交流。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小規模藝術活動,為擅長音樂的學生提供自我展示舞臺,在表演過程中演唱“正能量”歌曲。比如:《光輝歲月》或者《我的未來不是夢》等,依托藝術社團,在校園當中傳播積極的力量。思政教師還可與藝術社團成員之間展開交流,讓大學生在演唱和表演過程當中,選擇和愛黨、愛國、勵志、惜時等思政教育相關的經典曲目,既能為學生展示才能提供平臺,還能潛移默化涵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大學生具有青春活力,且創新能力極強,部分藝術生對于音樂創作也有濃厚興趣。所以,在思政教育階段,教育者還可利用時間節點,組織“校園歌曲”征集大賽。比如:在國慶期間,組織“愛國歌曲”征集比賽,要求學生以社團作為單位,根據祖國發展歷程或者取得的成就對于歌詞進行編寫,并且譜曲,自己演唱創編的歌曲。學生參與活動階段,能夠不斷升華自身思想,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豐富校園藝術形式,弘揚時代主旋律,用音樂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之情。讓學生利用所學的音樂知識,參與實踐活動,以社團為載體,用藝術活動輔助思政教育實施。
五、改善教學環境,提升音樂教育的思政滲透
為了凸顯音樂的政治教育功能,還需要音樂教師注意教學環境的完善,根據時代的發展,選擇傳唱度高,內容新穎的經典紅色頌歌作為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材料。在思政課堂上,深入分析歌曲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實現以音樂強化思政教育的目的。比如:2021年,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華誕,《萬疆》這首紅色頌歌在5月4日正式上線。歌曲傳承民族精神,弘揚時代精神,以積極向上之面貌,向共產黨致敬。無論是歌曲的歌詞,還是外在演唱形式,都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旋律演奏過程當中,使用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包括笛子、琵琶等,使歌曲旋律中國韻味十足,宛轉悠揚。歌詞蘊含的激昂情感觸動著人們的內心,特別是“萬里河山”和“仁愛無疆”等主題的弘揚,能夠燃燒起群眾的愛國之火,因此屬于對大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文化傳承教育的優秀材料。所以,在思政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萬疆》的MV,讓學生沉浸在歌曲優美的旋律當中,欣賞祖國山河的秀美,用紅色歌曲引領社會思潮,陶冶大學生的思想和情操,豐富其精神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深入挖掘歌曲中的政治教育內涵,讓大學生從中體會時代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或者利用校園廣播,在課下播放歌曲,引領學生向共產黨致敬,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總之,在高校思政教育開展過程中,音樂的應用對于人才思政水平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教育實踐階段,教育者應該利用課堂教學,開發音樂的思政功能,為大學生組織音樂欣賞活動,不斷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質。除此之外,教育者還需要對教育環境加以優化,不斷改善,讓音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提高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素芳.論音樂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評鑒,2020(23):110-112+126.
[2]劉紀秋.高職院校音樂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實踐研究[J].當代音樂,2021(10):8-10.
[3]許澤民.音樂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創新策略分析[J].藝術評鑒,2021(18):134-136.
[4]張婉玉.音樂資源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6.
[5]潘丹妮.音樂欣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20.
作者:周凡斌
- 上一篇:財務分析如何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 下一篇:中職班主任班級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