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6-08 08:53:41
導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為主體,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和專家訪談法等科學研究方法,梳理了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與發展,分析了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中開發與應用的意義。結合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試圖從增強學校與相關機構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意識、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培養師資打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校園文化等方面提出相關改進意見,使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中更好的開發與應用。
關鍵詞: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發與應用
酉水流域發源于武陵山區,因地處湘鄂渝交匯處,俗稱為更始河,流域內大部分是土家族、苗族的居住地區,主要從源地流入湖北宣恩、湖北來鳳、湖南龍山、重慶酉陽、秀山,至高橋附近流入湖南保靖縣境內,又經過永順、古丈、沅陵等縣域,全長四百七十七千米,整個流域的總面積約為18530平方千米。[1]
1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酉水流域地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四省市,流域內少數民族主要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世居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社會實踐中,酉水流域人民熱愛生活、勤勞勇敢、艱苦樸實,創造形成了非常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活動項目,其中大部分被評為國家、省、市州級、縣級的體育非遺項目,據資料和前人不充分的統計,大致把酉水流域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分為:傳統體育運動、游藝及雜技類,傳統舞蹈類,民俗類項目等。[2]目前各學校引入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以傳統舞蹈類、游藝類為主。酉水流域地處在離繁華鬧市的偏遠山區,由于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他們養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習慣,在常年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創造出了許多豐富多彩、根生土長的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這些體育活動既具有特殊寓意融入其中,又促進當地人民身心健康良好發展,反映了酉水流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熱愛。[3]如“竹鈴球”,是模仿人們在收獲玉米、紅薯、山芋等農作物時,幾人一個背簍進行采摘,把果實拋入背簍的過程演變而來;;“甩叫巖”又叫“打跪碑”“打飛棒”指打某樹、某枝,中者為勝,送石捷而有力,能于數十丈高取空中飛鳥;又如“蛤蟆抱蛋”是土家人模仿大山里牛蛙的體態和動作,在劃定的范圍內以彈踢的方式來擊退搶蛋者,從而取得勝利的游戲。有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代表著人民艱苦樸實、勤奮勞作的生產生活現象。如土家族的“擺手舞”:耕田、播種、插秧、收割、打谷等。有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屬于民俗類,如苗族的“趕秋”:古時,苗族人民對節氣的一個慶典活動,相傳在立秋這一天,苗族人民從四面八方匯聚于相同的地點,屆時,會有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一系列體育活動。土家族“八部大王祭”:它是土家族民間懷念先祖的祭祀活動,于每年農歷正月初三或六月六,土家族群眾相聚于祭祀地點,祭祀中的民俗表演有茅古斯舞、梯瑪神歌、擺手舞、雜耍、戲曲等。這些民俗活動寄托著酉水流域人民不忘先輩、熱愛自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相關部門會定期組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一些適合于體育競賽的項目被引入,比如“龍船賽、苗族舞獅、拔河”等,這是酉水流域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一個顯著趨勢。人們在參加這類集體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實際上是在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酉水流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少數民族區域體育文化,是一筆無形的體育文化遺產,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學校體育課程中,不僅使酉水流域地區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與技能,而且還能強身健體和深刻領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
2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中開發與應用的意義
2.1了解自身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五十六個中華民族都有其特色傳統體育文化,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受現代主導體育和文化經濟大潮的沖擊,民族傳統體育處于新時代的相對真空期。民族傳統體育課的設置,是學科建設的重大舉措。它豐富了學校體育的內容,包含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內涵,如果學生不加以傳承和發展,很可能會造成酉水流域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斷代、甚至消亡。在校園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民族教育的好方式。在體育活動中了解先輩們熱愛自然、艱苦勞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通過這種方式,告誡學生要熱愛生活、勤于學習。學生在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同時,也會對該項目的起源與發展進行探究,理解該項目的民族文化價值等,不知不覺了解了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加深了民族情懷,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
2.2充盈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提升學生體育樂趣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許多學生在上體育課時雖然積極性較高,但還是喜歡學生之間自發組織的活動,對體育課程中的教學項目不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經過歷史的篩選和沉淀,現存的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形成獨特的風格,趣味性和娛樂性較強,易上手,參與度較高,可以讓學生達到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功效。如“竹竿舞”,是人們在慶祝豐收或過節時利用竹竿抨擊發出具有一定節奏聲音而隨之起舞的一種舞蹈形式。大部分項目場地器材要求較簡單,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學生可以選取最適宜自身的體育活動,在輕松快樂的情境中感受運動所帶來的快樂,體驗民族傳統體育的魅力。這些項目最適合于青少年、兒童,以戰勝自然條件益智強身,呵護自然,博弈競技為旨意,開發青少年智力,鍛煉青少年體力,而且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升學生熱愛體育參與運動的興趣。
2.3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與傳承,彰顯校園特色體育文化
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經過歲月的洗禮,各族先輩們代代相傳留下的一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時代的感召下,傳承和發展當地具有特色體育校本課程。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突出當地特色優勢項目,強化對學生的綜合功能,對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和篩選。讓學校體育課程成為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中介與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對酉水流域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整理和推廣。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有利于酉水流域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彰顯當地特色校園體育文化。
3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中開發與應用的問題
3.1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意識淡薄
在網絡全球化時代,人們過多的把注意力聚焦于現代主流體育運動上,而忽略了本區域民族自身傳統體育運動的特色。學校和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對民族傳統體育不置可否,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長期以來酉水流域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都是采用口傳身授的方式加以傳承的,因此在傳承過程中,酉水流域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原創性與民族特色日漸下降,部分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也在逐步消失并被現代體育運動項目所代替,另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需要一定的學校體育經費支持,經費不足是制約其發展的原因之一。
3.2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缺乏專著的教材
學校體育一般都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內容涉及的項目有球類、田徑等。每個學段都有一定的課程標準,形成了相應的體系,老師們可以參照教科書,提前設定課程教學方法、目標等,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體育項目教學工作,使課程教學規范性、科學性、合理性。而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缺乏統一的教材,沒有形成相應的標準和體系,授課過程中都是雜亂無章、五花八門,僅僅憑傳承人和老師的個人想法和技藝在傳授。教學中缺乏標準性、計劃性、目標性、系統性,易混亂,學生不易掌握,顯得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盲目不已、力不從心。
3.3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師資隊伍匱乏
因民族傳統體育流行于民間民俗,沒有規范化,加上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雖然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對其民族傳統項目比較了解和精通,但因為學歷較低,而無法在學校承擔相應的體育教學任務,他們為了生計,多數在家務農或在外務工。而學校體育教師而學校體育教師由于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太熟悉,本身練習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就較少,加之針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培訓的機會又很缺乏,致使他們的自身水平無法適應學校的教學要求,無法很好的完成體育課程教學任務,所以就導致了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體育師資人才缺乏。
4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中開發與應用的策略
4.1增強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意識
政府職能部門是我國各項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主導者,將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活動中,占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在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其中明確表示: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4]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離不開學校,也離不開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體育教學活動中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校和地方政府職能部門要做好協作交流,提高民族傳統體育的意識,推動共享,為促進體育教學活動中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出重要貢獻。有關機構和學校要建立專項資金,引導老師和學生積極地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工作。
4.2積極探索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
《體育法》規定:國家鼓勵、支持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整理和提高。[5]國家層面上曾頒布過許多政府文件關于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國家教育部和體育總局都有明確規定:學校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開發開設校本課程。時值建設體育強國、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時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積極探索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形式,編訂校本課程教材、使其規范化,形成相應的教學體系,讓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通過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形式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4.3培養體育師資,形成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校園文化
師資力量的建設對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尤為重要。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一方面引進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人進行項目的教學,另一方面學校體育教師應該加強對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知識技能的研究和整理,進行系統的學習,運用現代體育教學理念和方式對其加以規范。學校還應該做好對教師隊伍的持續培訓,注重項目與時俱進的改造和創新,根據學校課程設置需要,積極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師在崗學習和培訓,廣泛開展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和講座,相互交流探討,提高學校體育教師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知識與技能,進一步優化學校教師結構、相關場地設施的完善,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和學校大課間發展酉水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大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校園文化環境。
作者:賈曉林 朱福軍 盧和陽 王金鳳 單位: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政務大數據開放及共享問題分析
- 下一篇:小學英語口語訓練微課設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