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

時間:2022-08-12 14:47:18

導語:小學美術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美術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

[摘要]中國畫教學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提高道德品質,增強學生核心素養。本文對中國畫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優勢進行分析,提出國畫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國畫教學;德育滲透;策略研究

中國畫是中國國粹,是中華民族之瑰寶,是中華文明最精致的文化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民表達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國畫致力于優雅的寫意,這是中國畫獨特的畫風,它在世界藝術園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學生學習中國畫,需要學生親身體驗,將中國畫以筆墨紙硯等富有中華文化情調的特色工具及材料展現出中國情趣,通過繪畫這一特殊的藝術語言展現出優秀的民族精神,進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

一、中國畫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的中國畫教學,不注重學生情感體驗,不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滲透,以技法教學為主,采取的是灌輸教學,其結果是學生不僅難以掌握繪畫技法,也很難提煉蘊含于中國畫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師生之間缺乏溝通,教師的灌輸只能使學生被動接受,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很難得到激發。而學生的作品也缺乏創新與思想,通常是畫一些常見物品的造型,如橡皮、文具盒等,學生也不會通過作品表達自身的情感與想法。而在平日教學中,教師通常是在黑板上隨便示范物體的造型,就讓學生進行臨摹。由于教師對美術教學不重視,不注重優化美術教學內容與過程,學生就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美術教學最重要的環節是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讓學生能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美,而臨摹式教學使學生對于生活中美的因素無動于衷,既不能體會中國畫的精髓,也不會通過作品進行思想情感的滲透,學生很難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學生學習興趣是支持學生持續探究的重要動力,學生對于美術缺乏興趣,也就很難產生探究欲望。而目前的中國畫教學,教師一味地進行技法的講解,或者以一些簡單的造型讓學生臨摹,致使美術教學缺乏趣味性,學生很難產生學習積極性。最主要的是,教師對于教學內容沒有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進行選擇,僅是根據美術教材安排的內容進行按部就班的教學,而美術教材中部分內容很少考慮學生的個性心理,教師沒有對這些內容進行整合與改編,在教學時照本宣科,致使學生對中國畫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認知與情感不深,無法促進學生思想素養的提高。

(三)教學過程重模仿、輕過程

中國畫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技能和涵養學生的性情,這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但是目前教師只注重根據課本內容講述理論,講解技法,向學生做繪畫示范,然后直接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模仿,而教師讓學生模仿的作品常常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水平,并且只是以“像不像”來評價學生繪畫水平,不注重對學生作品以思想情感的方向進行評價與引導。學生初次接觸中國畫,對于繪畫工具十分陌生,因而對中國畫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在入門階段,教師只從技巧上來指導,忽視了以對中國畫內涵的理解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只是簡單地了解繪畫材料與工具,不注重中國畫的風格、內涵等內在本質的內容。教師不能從思想內涵上講解中國畫的技法,進而不能讓學生在理解技法的同時接受良好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為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揮創新思維,注重學生繪畫過程的引導,實現技法與思想品德的同步提高。

二、小學美術課堂滲透德育具有的優勢

(一)美術課堂具有豐富性

小學低年段的美術課程致力于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引導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產生興趣;中年段學生就可以進行比較專業的繪畫;高年段的教學目標有所不同,更致力于通過對學生進行歷史人文的教育,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在對美術史有一定了解后,在技法上注重造型能力的培養,設計應用及欣賞評述方面技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美術領域可以分為中國畫與西方畫,中國畫具有中國優秀的傳統元素,更具中國民族特色。而德育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結合美術特色,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因材施教,特別是在中國畫領域,挖掘德育素材,進行德育滲透,這是美術教學滲透德育的重要優勢之一。

(二)美術課程具有趣味性

藝術的起源是學術界探索的重要內容,有一種假設說游戲是藝術的起源。德國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認為藝術是從游戲中產生的,此理論在藝術起源說中很有影響。進行低年級美術教學可以定位為行為學上的游戲教學。兒童喜愛游戲,他們用超輕黏土游戲嘗試制作各種物體,就此埋下了建筑師的種子;學生喜歡用彩筆到處涂抹,就此會點燃成為畫家的火花。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趣味性因素,會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專注于學習并且能力會有更大程度的提升,此時抓住德育滲透的契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美術課程具有多樣性

課堂是進行美術教育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進行知識的傳授,進行小組的探究與討論,創作作品,互動評價,課后進行知識拓展。而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環境中,學校可以建立專業性的藝術課堂教室開展美術教學。美術課堂擺脫了傳統教學中靠粉筆與黑板進行教學的簡陋形式,代之以多媒體、一體機、電腦、平板、電子課桌、高速網絡等新型教學媒體與手段,生與生、師與生、組與組之間通過互聯網可以實現頻率密集的互動。在高科技的美術課堂上,美術課程學習更具多樣性,在德育滲透上比傳統模式速度更快,從傳播的速度與廣度上更是呈幾何倍數增長。

三、在中國畫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中國畫是中國美術教育的亮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對于小學生精神的塑造與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三年級始就接觸中國畫,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了解中國畫中簡單的筆墨造型知識,接受蘊含其中的德育元素,從而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

(一)培養學生對中國畫的興趣

中國畫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它的特色在于在繪畫過程中需要運用的工具很有特色,如毛筆、墨汁、宣紙以及顏料都是中國畫創作特有的。其次是中國畫中融入了詩詞與印章兩種藝術,并且中國畫采取了水墨的滲化效果,水墨畫的特點是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微妙,意境豐富。教學時,教師要抓住中國畫技法的神奇之處,讓學生先欣賞后動手畫。如讓學生欣賞齊白石的畫,學習齊老畫蝦、畫青蛙的造型,進一步觀察運用于濃淡墨、干濕筆、圓長法畫出的毛茸茸的小雞,然后讓學生親自運用筆墨的濃淡效果畫小雞。進而再畫大自然中的山川樹木,學生會被靈動的形象所吸引,從而產生創作的沖動,樂于親手創作,把自身對大自然的體悟與熱愛之情訴諸筆端,融入繪畫當中。學生初學繪畫,教師不要對學生過分要求,不要在技法與造型上刻意要求,而是讓學生用中國畫具畫兒童畫,在不斷繪制中體驗筆墨紙色的特點,在繪畫中體驗中國畫的神奇,增強民族自信與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感到驕傲。

(二)在欣賞感悟中體驗人文精神

美術欣賞課是小學美術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展示中國畫家的名作,讓學生仔細觀察與欣賞,從而促進學生對畫作中的思想情感、信心意志等德育因素的理解與吸收。在欣賞課中,讓學生了解創作畫作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思想內涵,并且講述畫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其創作經歷以及藝術生涯。例如齊白石老人對雞的生活特別熟悉,30歲以前畫雞已經很生動了,60歲時開始進一步研究畫雛雞,70歲時嘗試用圓點筆和平涂筆相結合,把小雞的頭部和胸部區分開,畫雞達到新高度,80歲注重用墨提煉,于是有了上文提到的新畫法。齊白石對藝術的追求和創新促進學生意志品質的提升,進而激發學生創作欲望,創作優秀的中國畫作品。

(三)挖掘中國畫的象征意義,培養學生高尚品格

中國畫之所以博大精深,與其蘊含的象征意義有重要的關系。古往今來許多畫家擅長畫梅、蘭、竹、菊,并謂四君子,因為梅蘭竹菊正體現了畫家及賢人雅士非凡的生活情趣與為人處世的正直氣節,因此畫家用“四君”標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梅,探波傲雪,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用水墨畫梅花,引領學生了解題材中的思想內涵,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進行理解體驗,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了解梅花的品質,理解梅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梅花的品性正是中國人理想的人格模式,象征隱逸淡泊,堅貞自守。梅花的這種高雅風韻與鐵滑冰心的氣節,成為人們一生追求的品質。教師引領學生從賞梅,再到畫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水墨梅花的繪畫技法,還可以學習到梅花的高尚氣節,明白做人的道理,有了對梅花的深刻認識,學生筆下的梅花才會迎風傲雪,傲然怒放。

(四)在國畫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習道德習慣

在中國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的習慣入手,將德育滲透于習慣培養中。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由于學生齊聚美術教室,往往出現打翻水罐的問題,甚至染料濺得到處都是。教師要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明白良好的習慣是個人思想品質與修養的體現。教師要從細節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如課前要準備好所有美術用具,上課后要認真聽講仔細作畫,水罐中不能倒水太滿,以防溢到別人身上,要準備兩個水罐,一個用于涮色,一個用于涮墨,涮完后不要甩筆,而是要用干毛巾、棉布或紙巾吸釋筆中的水分,下課后將用過的水倒放在教師事前準備好的水桶里,由教師進行處理。如果學生不小心將墨汁濺到別人身上,教師要教育學生寬以待人,原諒同伴的無心之過。經過持之以恒的引導與鍛煉,學生就會由被動遵守轉變為主動執行,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實現化德為行的效果,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性。

(五)中國畫教學中引入古典民樂,涵養學生性情

小學生活潑好動,假若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動靜結合,在聽講的時候還靜不下來,就會在作畫的過程中筆墨浮躁,達不到理想效果。教師要幫助學生穩定情緒,如可以引入《高山流水》等中國古典音樂,營造出安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情緒放松,集中精力繪畫,日積月累就會陶冶學生性情。總之,中國畫教學對于小學美術德育滲透具有很強的優勢,進行德育滲透的領域也十分寬廣,教師在備課環節要對德育內容及滲透環節進行精心設計與安排,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德育滲透的有效性,讓學生了解要作好畫,首先要做好人。教師在教學中先“立人”,再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的提高,學生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欣賞、理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道德情操,掌握高尚的繪畫藝術,從而創作出情趣高雅的美術作品。教師在美術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融入德育十分必要,美術教學中德育元素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韓梅.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8(3):175.

[2]孔瑞.淺談小學美術課堂中的德育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03-204.

[3]徐艷華.美術教學與德育教育整合的探究[J].漢字文化,2018(2):116.

作者:陳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