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財政局監察半年工作總結

時間:2022-04-27 06:42:00

導語:區財政局監察半年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財政局監察半年工作總結

20*年,*區財政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區第十次黨代會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堅持“更好更快發展,促進全面進步”的總原則,以構建公共財政體系為方向,以加強財政監管為保障,不斷壯大財政實力,優化支出結構。20*年1—10月份,全區財政總收入3375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20%,增收8222萬元;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2189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79%,增收5027萬元。預計20*年全區財政總收入達3640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44%;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達24*8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19%,確保全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

一、20*年財政工作總結

(一)服務經濟發展力度加大

在不斷做大財政“蛋糕”的基礎上,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原則,合理安排財力,積極統籌其他政府性資金,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全區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積極籌措資金2000多萬元(此數據為1—10月份,如無具體說明,以下的數據均為1—10月份數據),支持工業平臺建設、農村路網建設及迎賓大道等事關全區經濟發展全局的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籌措資金576萬元,支持企業項目開發、挖潛改造、技術進步、產品升級,促進企業上規模、上檔次;退稅1743萬元,落實三資企業和福利企業退稅、出口退稅、財政政策性退稅等各種退稅政策,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二)支持“三農”工作全面推進

按照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要求,將財政支農工作放在財政工作的突出位置,自覺服從和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全年共安排農林水支出2329萬元,支持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安排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1600多萬元,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撥付447萬元,落實種糧農民農資綜合直補政策;投入371萬元,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三)集中財力推進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按照公共財政的支出原則,科學、合理地安排財政支出,在“保吃飯、保運轉”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和壓縮一般性支出,騰出財力支持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全年共安排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1687萬元,重點支持“雙高”普九教育、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免除學雜費和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預防體系建設,安排專項資金165萬元,用于衛生設施條件的改善;發放低保經費717萬元,全面落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3134人享受低保補助;撥付資金229萬元,落實石油價格改革財政補貼政策;撥付資金100萬元,支持救災抗災和災后重建工作;及時撥付資金,確保“造福工程”、水利建設“六千”工程、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工程、農村“八大員”政府津貼、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等惠民實事的落實。

(四)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全面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以改革為動力,以監管為保障,以“陽光財政”為目標,將推進財政改革與加強財政監管統一起來,促進依法理財、科學理財。調整區鄉財政管理體制,將財力向鄉鎮傾斜,特別是加大對貧困鄉鎮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在資金安排方面給予扶持,以緩解邊遠鄉鎮財政困難的狀況,確保鄉鎮正常運轉;認真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增強公開性和透明性;鞏固和完善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全區共糾正不合規經濟業務91筆共48.5萬元,退回不合理開支46筆共29.5萬元,不斷規范會計行為;結合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規范政府采購監管,全區通過政府采購金額達1110萬元,節約資金133萬元,節約率9%,不斷提高采購效率。推廣實行票據電子化管理,進一步強化非稅收入征管,全區已有163個單位推廣實行票據電子化管理,通過電子化管理系統核銷票據共290449份,收取的資金額12883萬元,核銷的手工票據6*770份;開展“鄉財區管鄉用”試點工作,在20*年太平鎮實行“鄉財區管鄉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20*年增加赤門鄉試點鄉鎮,進一步擴大“鄉財區管鄉用”試點工作,推進鄉鎮財政管理方式改革。

(五)財政監管進一步強化

認真執行“收支兩條線”規定,加強財政預算外資金管理;結合“五五普法”,貫徹《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和《福建省財政監督條例》,開展經常性財政監督檢查,重點加強財政資金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監督,嚴肅財經紀律,提高財政性資金使用效益;開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努力實現對全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動態管理;開展農村綜合改革基礎資料核實工作,為化解鄉村債務提供決策依據;開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試點,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和辦法,強化對區直單位、鄉(鎮)、街道公有資產的管理與監督;強化會計信息質量檢查,規范會計基礎管理。

(六)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加強思想政治學習,組織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學習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大精神。扎實開展機關效能建設活動,以健全和落實管理制度為基礎,以轉變機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為途徑,以增強服務觀念、提高服務質量為目標,全面推進機關效能建設,用制度規范約束行為。深入開展財政系統政風行風建設,堅持糾建并舉、標本兼治,積極推進財政部門的職能轉變和作風轉變。加強廉政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規定》,完善和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貫徹學習實施的《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和《福建省財政監督條例》。

二、20*年財政工作計劃

20*年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更好更快發展,促進全面進步”的總原則,充分發揮公共財政職能,狠抓增收節支,優化支出結構,切實保障重點支出需要,力爭全區財政工作再上新臺階,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作出新貢獻。

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和我區經濟發展趨勢,以及現行財政體制下我區支出需求和財力狀況,20*年全區財政預算收支安排為:財政總收入預算安排41500萬元,比上年增加5096萬元,增長1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6978萬元,比上年增加2890萬元,增長12%;按照“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和“保工資、保重點”的財政支出安排原則,20*年安排支出37471萬元,增長20%。為實現以上的財政目標,20*年我區財政工作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

(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進一步推動全區經濟快速發展。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預算、稅費、貼息等財政手段,促進有效投入、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千方百計做大財源“蛋糕”。一是要加大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項投入,大力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繼續支持重點和規模企業發展。二是積極會同稅務部門落實好中央、省、市支持經濟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繼續執行好三資企業和福利企業、出口退稅以及財政政策性退稅等各項退稅,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三是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引導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激發民營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

(二)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城區支持農村的方針,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要繼續保持財政支持“三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依法保障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二要建立和完善農業投入的增長機制,確保支農資金穩定增長。三要加快培育優勢產業,發展農業龍頭企業,開拓農產品市場。四要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繼續落實對農民糧食生產實行直接補貼政策,增加農民收入。五是推進中國農民補貼網建設,進一步加強種糧農民補貼管理。

(三)切實加強收入征管,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一是精心組織收入。積極配合國、地稅部門努力增加稅收收入,并做好教育費附加等非稅收入,特別是要做到“抓大不放小”,加大小稅種、小稅源的征管力度,確保應收盡收,保持各項收入的增長態勢。二是改善收入結構,盡量增加可用財力。嚴格執行《稅收征管法》,加強收入監管,嚴禁越權減免各種稅費,杜絕“跑、冒、滴、漏”和虛增財政收入現象發生。

(四)確保重點支出需要,促進構建和諧社會。大力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在“保吃飯、保運轉”的前提下,繼續嚴格控制和壓縮一般性支出,加大對重點支出項目保障力度。一是加大社會保障投入,支持和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二是落實“科教興區”戰略,支持教育、科技、文化等事業的發展。三是集中財力辦好區委、區政府確定重點項目,抓好資金落實,切實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確保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五)全面深化財政改革,加快構建公共財政體系

一是完善部門預算管理改革。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完善部門預算編制方法,對部門預算單位預算內外資金實行統籌安排。完善財政供養人口基本信息庫,將人員經費編準、編實,提高部門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合理性。

二是全面推進非稅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實行非稅收入“單位開票、銀行收款、實時入庫”的管理模式;加快非稅收入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立部門、單位征收激勵機制,挖掘非稅收入潛力,促進非稅收入應收盡收。

三是完善政府采購體系。推進政府采購預算和政府采購資金國庫集中支付。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嚴格招標程序,規范政府采購行為,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四是繼續開展鄉鎮財政管理方式改革試點。按照“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采購統辦、票據統管”的財政管理方式,推進“鄉財區管理鄉用”試點工作,進一步規范鄉鎮財政收支行為,強化財政監督。

(六)進一步完善財政監督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繼續對財政支出資金分配、撥付、使用、管理實行全過程監督,及時糾正財政資金使用過程中的截留、挪用、損失浪費和效益低下等問題,提高財政支出管理水平;加強部門預算的監督檢查,確保部門預算不突破;加強會計管理工作,大力推進會計誠信建設,構建行之有效的會計誠信監督和會計誠信服務體系;繼續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強化對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