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工作具體任務6篇
時間:2022-06-28 10:07:13
導語:農業局工作具體任務6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以十八大精神統領農業全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小縣大城”的核心戰略,以深入推進農業“8810”建設為抓手,以農業“兩區”建設為平臺,深入開展高效生態農業建設,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努力建成“糧食有增產,農業有增效,農民有增收”的現代農業體系。
一、注重農業生產全面建設
注重農產品安全建設。全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3萬畝,產量2.3萬噸。創建單季晚稻千畝示范片2個,一是緊水灘鎮石浦、烏弄坑村千畝示范片,面積1079畝,二是元和街道沈村千畝示范片,面積達1123畝。全年蔬菜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分別為26745畝、33413噸、7351萬元;加大全縣水稻統防統治工作力度,實施水稻統防統治12768.08畝。
注重農業生產安全建設。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以20個“監控基地”為重點,開展蔬菜、水果、茶葉禁限用高毒農藥檢測例行活動,定量檢測224批次,合格率達100%;開展食用菌產地準出示范,3家產地準出示范合作社順利通過驗收,今年又在種養殖環節確定3家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試點單位;突出重點品種,開展種子、農藥、肥料、食用菌原材料、飼料、獸藥等“綠劍”執法檢查活動,共檢查生產經營單位120家次,出動執法檢查人員285人次,下發責令限期整改通知書13份,立案查處案件10個。加強農機安全生產管理。我們與縣交警大隊聯合成立了“縣警農聯絡室”后,結合上道路拖拉機專項治理和安全生產月活動,查糾無牌無證駕駛車輛、脫檢審驗、人貨混裝等違法違章行為,督促上道路拖拉機參加第三者責任保險。全年上路檢查145人次,檢查拖拉機臺數183臺次,查糾拖拉機臺數47臺次。
二、提升農業生態水平
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全面開展實施農業生態建設。實行菇棚改造、黑木耳標準、生態菇棚、集約化生產等,做好農村沼氣后續服務工作,對規模生豬養殖場的聯戶建池安全使用進行檢查,共走訪800余戶,繼續開展農業“雙清”、河道治理工作,設立“雙清”監督。具體落實每年對全縣畜牧實行強制免疫(豬口蹄疫、牛羊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禽流感)工作,免疫完成率分別達125%、110%、119%和106%。植物檢疫方面,全面布置落實了春秋季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重點開展了加拿大一枝黃花、梨樹疫病、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病普查、防控工作;在安溪鄉、元和街道、白龍街道、緊水灘鎮等地設立了17個疫情監測點。
提高產業化生產水平:今年以來,崇云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省級以上財政投入980萬元,市縣財政投入895萬元,業主自籌2855萬元,今年投入資金473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累計投入14791萬元。大力發展發展中藥材、水果、茶葉、花卉等產業;推進生態精品農業建設,發展生態畜牧業,促進畜牧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產業提升,參加第六屆“中國茶商大會”名茶展示展銷活動、第三屆中國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南京綠茶博覽會、香茶濟南推介會及名茶評比等茶葉活動;注重技能、新技術,實行雪梨的新技術的培訓、新技術試驗推廣。
三、強化農業服務體系建設
積極提高全縣農戶、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水平。組織新型農民培訓、科技隊伍“進村入戶”、農技人員結對服務指導、實施試驗示范推廣項目等措施,加快推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及推廣,全年完成了農技人員聯系科技示范村52個,科技示范戶633戶,農業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結合“六五普法”加強農資常識和法律法規知識宣傳,開展:放心農資下鄉宣傳周活動、“送科技下鄉”、“上街便民投訴”等活動,共開展送法下鄉4場,組織干部群眾法制培訓4期,共計520人次。
四、深化農村經營管理
順利完成街道柘園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落實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對170個村社的村組織換屆審計全面完成,審計涉及金額9364.58萬元。新增土地(耕地)流轉面積4032畝。新增省、市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省級1家,市級3家),累計省級示范社17家、市級示范社21家;新增縣級規范化(示范性)合作社14家,累計116家。在工商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97家。爭取省財政“一事一議”項目資金1600萬元,惠及56個村。今年共計完成“一事一議”建設項目45個,拔付財政補助資金1180萬元。
第二篇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是法律賦于我們的工作職責,是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各科室、各區域站要高度重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以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和安全意識,切實加強監測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年度監測計劃,全面完成檢測任務,全力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
二、突出重點,明確任務
各科室、各區域站要根據省、市、縣農業部門的工作要求,把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養殖場、定點屠宰場等作為重點監測對象,特別是加強節假日等重點時段的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對監測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跟蹤溯源,依法查處各類違法行為。
三、協調配合,加強合作
各科室、各區域站要以縣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為依托,協調配合,加強合作,加強檢測人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學習培訓,不斷提升檢測能力和檢測水平。
第三篇
(一)致力“六個推進”,做好“集約農業”文章。
從粗放農業逐步轉向集約農業,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需要,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為進一步推進我縣農業集約化經營,要重點抓好“六個推進”工作。一要推進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我縣的生態優勢,加快實施“農業主導產業提升工程”,著力提升食用菌、茶葉、蔬菜、水果、畜禽及中藥材等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圍繞“中國生態黑木耳生產基地”和“生態綠茶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2014年,計劃食用菌生產量穩定在7000萬袋左右,新增標準化茶園2000畝左右,新增標準化中藥材生產基地面積2000畝以上。二要推進農業“兩區”建設。加快推進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崇云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繼續用好支農資金整合大平臺,爭取財政支農資金、專項扶持資金,引導企業自有資金投入綜合區建設。2014年,力爭綜合區投入4000萬元以上,基本完成農業綜合區建設任務;糧食生產功能區計劃投入資金770萬元,在崇頭鎮黃源、云豐區塊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1742畝。三要推進市場主體培育。加快實施“強龍興農”工程,重點培育壯大一批與糧油高產創建、標準生產基地、生態養殖基地有效對接的重點龍頭企業,同時,利用農業部門的技術優勢和供銷部門的市場優勢,重點幫助一批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健全運行機制,提高生產經營服務能力,拓展產品銷售網絡,實現標準化生產,切實增加農民收入。2014年,計劃發展縣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以上;新培育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四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完善“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加快耕作制度創新,并做好農業科技示范戶培訓工作。繼續重點抓好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爭取推廣以興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國內發菌、國外出菇”發展模式;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切實加強對農業“兩區”和標準農田的科學管理。五要推進農業功能拓展。依托梯田和湖開發,借助梯田景區、童話鄉村建設的平臺優勢,以及“梯田開犁節”、“湖垂釣節”、“天一農耕園”等活動載體,“接二連三”地把農業與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生態休閑旅游等第三產業有機銜接起來,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原生態農業。六要推進農業基礎夯實。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加強政策扶持和激勵,兌現農地補助款,大力引導農民整體集中連片流轉,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和提升,認真做好墾造耕地項目后續種植和地力培育工作;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目前“三資”監管計算機網絡系統已實現縣、鄉二級覆蓋,下步計劃在部分鄉鎮的行政村建立財務查詢觸摸屏,力爭將“三資”網絡系統延伸到村級。
(二)致力“五個確?!?,做好“安全農業”文章。
一要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糧食生產安全是事關全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要進一步優化糧食品質結構和生產布局,積極示范推廣糧食增產技術,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力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積極應對不良氣候、市場波動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提升農業防災抗災能力。二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技術培訓和推廣,規范企業規范化經營和生產;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加強全縣15個主導產業農產品質量動態監控點管理,并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制度,確保農產品省級抽檢合格率96%以上;突出食用菌、蔬菜、草莓、“瘦肉精”等重點,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治理,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三要確保農業投入品安全。以凈化農資市場為主線,以種子、肥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為重點,開展春季“綠劍”集中執法活動,并做好做好抽檢不合格農業投入品的禁銷查處工作,維護農民利益;全面推進農資監管信息化建設工作進程,完善農資市場長效監管機制。四要確保動植物防疫安全。繼續落實和完善縣、鄉、村三級動植物疫情防控措施和體系建設,2014年,繼續做好有害生物普查工作,以網格化管理系統促進疫病防控工作,完善免疫程序,確保養殖大戶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達100%,農村散養戶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達90%以上,確保全縣不發生重大動植物疫情。五要確保農機生產安全。組織實施“創建平安農機,促進新農村建設”活動,計劃新建市級農機安全鄉1個、安全村5個;鞏固拖拉機道路安全專項整治成果,事故指標要控制在市下達的指標之內;確保拖拉機年檢率達
到90%。
(三)致力“三個強化”,做好“精深農業”文章。
一要強化生態農業發展做精品。充分發揮我縣生態優勢,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爭發展更多綠色生態農產品。加大設施農業建設,實施“萬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積極推廣微蓄微灌技術、標準化生態養殖技術和農牧結合生產模式,并把沼肥利用與種植業生產和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有機結合,引導農民采用“豬—沼—果、菜、青飼料”等生態循環模式,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加大有機食品、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三品”認證力度,目前,已選擇禾豐蔬菜、大田水果、梅源梯田農產品、農家寶農產品等專業合作社的10余個產品送檢無公害,為2014年申報無公害農產品作準備。二要強化農業品牌建設創精品。依托我縣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農產品品質十分優越,但因品牌建設力度不夠,生態優勢仍難在農產品效益上體現出來。2014年,要繼續大力推進以黑木耳、“仙宮雪毫”茶葉、“五德源”生態養殖為重點的農業品牌建設工作;鼓勵農業企業通過強強聯手,整合品牌;借助媒體平臺,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打造具有我縣特色的“金名片”;積極組織農業企業參加各類農博會、名優新農產品展銷會、精品農產品評比會,爭取再創佳績。三要強化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大發展。我縣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尚在起步階段,與其他先進縣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h政府為大力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已在工業園區楊柳河三期區塊劃出相對獨立的500畝用于農業加工園區建設。2014年,我們要強化招商引資,重點做好企業入園條件等文件的起草和申請入園企業信息入庫等前期工作,著力引導資金實力雄厚、科技創新能力強、產品營銷前景好、經濟社會效益高的企業入園,加大力度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注重品牌包裝和延長產業鏈條,提高我縣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第四篇
(一)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重點打造“兩區二基地”。圍繞“兩區”、“二基地”建設,推進重點項目實施,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一是繼續穩定糧食的基礎性戰略產業地位。優化糧食品質結構和生產布局,積極推廣水稻優質高產配套技術,實行良種良法配套,積極宣傳糧食扶持政策,做好扶持資金兌現工作,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全縣糧食保持平穩發展的態勢。2014年,計劃推廣優質超級稻良種4萬畝左右,其中省主導品種2萬畝以上,力爭良種覆蓋率達95%。二是做精做優農業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提升食用菌、茶葉、蔬菜、水果和畜禽等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水平。2014年,計劃建立菌棒工廠化生產廠家2-3家,年加工菌棒3000萬袋,要做好原黃源、云豐區域內的夏菇主導產業示范區建設;重點抓好沙溪新建大棚蔬菜基地、后洋黃花菜和黃源高山茭白基地建設;計劃落實2000畝茶葉種植任務,抓好茶葉新品種試驗示范工作。三是加快推進農業“兩區”建設。2014年,現代農業綜合區將重點推進水果精品園長田灣雪梨核心基地、食用菌良繁中心試驗示范基地、園區管理房及標志性建筑、綜合區農產品交易中心、梯田生態米精品園、食用菌加工示范場、秀珍菇工廠化生產示范基地等七項建設任務,預計總投資3130萬元。糧食生產功能區方面,將重點在元和街道、安溪鄉的6個區塊建立總面積2257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計劃投資600萬元。四是加快打造農業“二基地”。進一步提高代料黑木耳種植比例,整合茶葉品牌,發展集中連片茶園,全力打造“中國生態黑木耳生產基地”和“生態綠茶基地”。此外,要加強中藥材的發展工作。2014年,要重點建設生態黑木耳示范基地建設200畝,繼續做好黑木耳品牌建設工作,執行統一標準、統一包裝,加強宣傳展示,進一步擴大知名度;要依托縣茶產業協會組織申報集體商標,創建我縣茶葉的公共品牌;要建設中藥材基地1500畝。
(二)加快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突出區域資源優勢。結合我縣山水童話鄉村創建,以生態和觀光農業促進旅游發展,以旅游開發帶動農村全面提升。山水童話鄉村建設是原生態農業、觀光創意農業發展的引領,梯田等獨有的資源優勢為我縣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要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提升為童話鄉村的建設元素,注重設計創新,張揚個性美,開發特色農業旅游產品,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2014年,計劃要從“我們養豬吧”高山農家豬認養活動延伸出去,積極爭取政策扶持,努力推進梯田內的“土豬、山羊、雞、高山蔬菜、梯田稻米”等實行認養的栽培生產模式,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地農博會,大力提升我縣農產品知名度、美譽度。
(三)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積極推廣農業實用技術,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推進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大設施農業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配套功能,嚴加管護基本農田和標準農田,借助“萬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農牧結合等措施提高農田地力。2014年,要做好新增耕地后續耕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指導工作,努力完成新增耕地后續耕種農作物的驗收工作。要加快建設一批設施農業示范基地,積極推廣微蓄微灌技術、標準化生態養殖技術和農牧結合生產模式,引導農民更多采用先進設施裝備。計劃落實統防統治面積0.8萬畝、測土配方施肥8萬畝。要把沼肥利用與種植業生產和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有機結合,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豬—沼—果、菜、青飼料”生態循環模式。二是強化農業安全生產。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或食品,繼續抓好農機隱患治理和“平安農機”創建工作。2014年,要力爭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4個,通過認證面積0.3萬畝;對已建立的3個“農機安全鄉”、25個“農機安全村”進行規范,并計劃新建市級農機安全鄉1個、安全村5個。三是強化動植物保護體系建設。繼續穩定和強化縣、鄉、村三級動植物防疫體系,2014年,要加強植物檢疫防控指導,繼續做好有害生物普查等工作,并以網格化管理系統促進疫病防控工作,完善免疫程序,做到養殖大戶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達100%,農村散養戶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達90%以上,確保全縣不發生重大動植物疫情。
(四)加快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兩手抓發展現代農業。一是繼續開展“強龍興農工程”。積極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規模經營。要重點培植產業帶動力大、市場競爭力強、科技含量高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以大宗農產品和名特優新農產品為原料的精深加工,促進農業與工業的整合。2014年,計劃發展縣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新培育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20家,新認定縣級規范化合作社10家。二是加強招商引資力度。要加強農業對外合作和交流,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及加工設備的引進力度,提高企業外向發展能力。當前“匯源”果汁的入駐、鎮和安溪鄉兩個規?;i養殖場的引進等已為我縣農業的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進作用。2014年,我縣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把農業招商引資作為農業跨越發展的重點。
(五)加強農業基礎工作建設,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一是強化農業科技服務。2014年,要構建完善“三位一體”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并繼續抓好種養業試驗示范推廣工作,確保試驗示范推廣項目的順利實施。根據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布局,認真組織實施新型農民培訓、科技隊伍“進村入戶”以及農技人員“聯基地、聯大戶”等活動;加快實施農民信箱工程及“萬村聯網工程”建設,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二是加快土地流轉。要堅持政策引導、規模經營的原則,加強政策扶持和激勵,大力引導整體集中連片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主導產業帶和特色區域產業的形成。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耕地拋荒,引導經營權流轉。2014年,計劃新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0.3萬畝,力爭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萬畝。三是加強農村集體經營管理。2014年,要進一步完善“三資”監管計算機網絡系統,扎實開展村級財務審計工作,計劃完成57個村的審計工作,力爭實現85%以上的村達到財務管理規范化標準,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增長5%以上。四是強化干部隊伍建設。要號召我縣農技干部向全市“十佳農技干部”學習,切實開展農技干部隊伍思想作風建設,強化事業心、責任心,增強為農服務意識;實施“農技干部聯基地聯大戶”制度,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入戶工作,認真落實培育農業生產主體、聯系科技示范戶等工作。
第五篇
1、加快項目建設,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兩區”、“二基地”建設,推進重點項目實施,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一是推進“兩區”建設。至2014年底,要基本建成1個主導產業示范區、2個特色農業精品園以及建成崇頭鎮南山畈、下垟畈2265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5月份現代農業綜合區已申報2014年省級財政農業專項資金項目4個,包括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2個,分別是杏鮑菇廢菌糠資源化利用示范、隔溪寮梨山生豬養殖場資源化利用試點;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項目1個,即縣生態精品葡萄科技示范園建設;產地準出規范化管理示范建設項目1個,即縣食用菌產地準出規范化管理示范建設。下半年,待項目批復后將立即督促項目實施單位按計劃開工建設,爭取年底前基本完成建設內容。同時,下半年將擬報2014年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項目7個,計劃總投資1590萬元。糧食生產功能區方面,要加快完善溝、渠、路、電配套的農田基礎設施,并通過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以及種植綠肥等措施培肥耕地地力,將功能區內農田肥力提高1個級別。通過實施重大糧食集成技術推廣項目,計劃年底前使功能區內主導品種覆蓋率達到100%,實現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年糧食畝產達到450公斤,畝效益達到1000元。二是加快“二基地”建設。著力打造“中國生態黑木耳生產基地”、“生態綠茶基地”,下半年,計劃在三望欄建立100萬袋以上規模的黑木耳核心示范基地;在石浦、南山建立50萬袋以上規模的黑木耳標準化基地。同時,要合理規劃,發展集中連片茶園,組織成立縣茶葉產業協會,為茶葉發展和品牌整合服務,拓寬茶葉銷售渠道。
2、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加快實施“農業主導產業提升工程”,加強業務技術創新,力爭做出農業的特色。一是穩定農業生產。要認真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工作任務,全年播種面積穩定在6.3萬畝以上,糧食生產總產量穩定在2.1萬噸以上,完成農作物種子儲備2.5萬公斤,推廣水稻主導品種面積2萬畝;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城郊設施葉菜基地面積增加10%以上。二是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要扎實推進標準化基地、高效生態示范基地建設,今年計劃新增菌茶果菜高效生態示范基地3個,發展茶樹無性系良種4000畝,優化改造果園2500畝;著力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在今年已發展的600余畝基礎上,力爭全年發展2000畝;積極組織企業參加省農博會、(上海)名優新農產品展銷會、新春農博會;繼續深入實施農業企業“強龍工程”和農業合作社“提質工程”,今年計劃新增市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省級農業示范性合作社1家,培育規范化合作社9家,新增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1個。三是加強生態農業建設。深入實施測土配方行動和農藥減量增效控害工程,積極推進平衡施肥、測土配方技術、秸桿還田等土肥實用技術的推廣。今年計劃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8萬畝(次),實施農作物統防統治0.8萬畝,實施水稻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3萬畝。繼續實施農戶沼氣凈化工程,推廣應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四是強化農業科技服務。加快建立“三位一體”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積極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深入開展信息化大逢車培訓,大力推進農民信箱村級網站規范建設。結合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推進“五統一”水稻示范種植,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和以糧食為核心的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力爭今年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計劃全年開展技術培訓700人次。五是深化農村經營管理。加強土地流轉的管理和服務,構建縣、鄉鎮兩級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形成土地流轉中介服務、信息服務、規范運作等管理服務機制;抓緊出臺土地流轉的政策意見;建立土地承包糾紛調處機制;繼續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完善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加大對涉農收費案件查處力度,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3、加強安全農業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農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啟動“六五”農業普法行動,深入推進農業依法行政工作,強化農業安全生產。一是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下半年,要完成黑木耳標準的制定,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或食品,力爭新增無公害農產品2個、綠色食品1個、有機農產品1個,通過認證無公害、綠色面積0.6萬畝。制定設施農業扶持政策,新增設施農業面積600畝,其中鋼管大棚100畝。積極建設一批與國家、國際標準對接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計劃建立100萬袋以上規模的食用菌基地2個,生態黑木耳基地1個,100畝以上的中藥材基地3個,300畝以上的中藥材基地2個,完成石浦村水稻優質高產示范方后續田間管理工作。二是進一步抓好動植物防疫檢疫工作。加強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點場所的疫情監測和強制性免疫工作,確保全縣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100%,全年蔬菜、生豬省級抽檢合格率96%以上,生鮮乳三聚氰胺抽檢合格率達100%。規范產地檢疫、市場檢疫和調運檢疫,有害生物普查等工作。三是著力加強農機安全和農機監理工作。繼續抓好農機隱患治理和“平安農機”創建工作,全年計劃建立省級農機安全示范鄉、省級農機安全示范村、市級農機安全示范鄉各1個,建立市級農機安全示范村5個。
4、強化為“三農”服務水平,增強農業產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深入推進“四個年”各項工作任務,扎實開展“作風建設加強年”活動,致力于為“三農”服務。一是強化干部隊伍自身建設。以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機關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進一步夯實機關黨建的堅實基礎。堅決摒棄“庸、懶、散”現象,切實推行“五辦”工作法,把“為‘三農’服務,為黨旗增輝”活動同黨員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黨員的年度考核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干部隊伍的凝聚力、戰斗力,確保年度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二是深入基層結對幫扶。注重調查研究,虛心聽取基層、群眾的建議和意見,深入了解農民之所需,切實做好農民之所想。深入開展對黃源鄉大垟村、黃源鄉葉垟村、朱村鄉聯合村、朱村鄉張蘭村、崇頭鎮三望欄村等5個行政村的結對幫扶活動。三是完善日常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目標管理,健全完善考核監督體系,形成目標明確、責任到人、措施具體、考核有力的工作機制。按規定及時落實中央、省、市有關強農惠農政策,貫徹省市有關會議精神、重大決策事項。嚴格貫徹《信訪條例》和信訪工作制度,把信訪工作納入全局重要工作議程,以“尊重、理解、關心、解難、高效”的原則,及時辦理信訪事件。
第六篇
農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業產業是基礎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發展農業產業,特別是現代化的新型農業體系建設,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們2014年著重從農業生產、農業產業、農業生態、農業科技、現代農業、農業安全、農村經濟這七個方面,打造特色農業。
1.穩定農業生產水平:農產品是消費的剛性需求,“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在任何時期都是頭等大事,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穩定農業生產水平,不僅僅是“種田”問題,關系社會長遠安定。2014年落實糧食6.3萬畝播種面積和2.1萬噸糧食總產的生產任務,重點建設緊水灘鎮778畝,石塘鎮687畝,崇頭鎮150畝,共1615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任務。完成種子儲備任務2萬公斤;建立省水稻千畝示范方4個,完成市下達新增旱糧1300畝任務,建設100畝以上旱糧生產基地一個,建設保障型蔬菜基地500畝,加強病蟲害水稻統防統治12000畝任務,完成新增5000畝以上墾造耕地及質量評定,以及15000畝新增耕地后續耕種管理。
2.提高產業化生產水平:2014年力爭建成崇云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并申請驗收;大力發展中藥材、水果、茶葉等產業;推進生態精品農業建設,發展生態畜牧業,促進畜牧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產業提升,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我們將以“仙宮雪毫”作為我縣茶葉的公共品牌,進一步打響茶葉的知名度和美譽,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黑木耳”、省級著名商標“山蘭牌”、市級著名商標“頤養園”牌、省級綠色無公害“禾森”牌的建設,對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提升食用菌發展空間、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加茶葉博覽會、展銷會,對我縣特色農產品進行宣傳,注重技能、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來”策略,對雪梨、中藥材、食用菌等產業的農戶進行新技術培訓和新品種推廣。
3.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全面開展農業生態化建設。實行標準菇棚改造、黑木耳標準化生產、生態菇棚推廣、農業集約化普及,注重推廣農村清潔能源、促進農業清潔安全生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2014年,對已建成的31個農村沼氣后續服務網點開展運行維護管理,建成縣大田精品園太陽能殺蟲燈應用示范建設項目,重點推廣生豬排泄物治理技術、食用菌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以及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
4.開展農業科技服務:農業的科技含量,尤其是農業的新技術、新產品,對我們這樣自然資源天生匱乏的山區縣城的意義尤為重要,對農戶的科技訊息傳達不亞于資金的直接投入,科技是重要的生產力。為此我們積極提高全縣農戶、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水平。2014年預計培育全縣科技示范戶650戶,開展農民教育及培訓,其中學歷教育90人,技能鑒定40人。加強萬村聯網網站創建維護工作,集體對10個鄉鎮街道網站,130個行政村網站,3個村級示范網站,43個農業經濟主體網站實行規范化建設。召開鄉鎮、街道業務工作會議及技能操練。
5.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升農業信息化建設,做好農業信息、農民信箱和萬村聯網工作,運用農業信息平臺及時農情信息,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持續推進生態精品現代農業“361”工程,有效提升我縣特色精品農業、生態循環農業水平。以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抓手,通過農機示范基地建設,提升農機裝備水平?;I備和組織農民信箱網上農博會,組織農業企業、合作社、種養銷大戶200家農業經營主體在網上農博會布展攤位,繼續對400個名特優新農產品進行了專題宣傳。扎實推進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制定了《縣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實施方案》,收集“兩區一田”各項屬性數據用于上圖入庫工作。
6.加強農業生產安全。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農機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著力做好動物、植物疫情防控工作,開展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監管檢測工作,加大對我縣主要農產品的例行和監督檢測,2014年度農產品例行監督檢測,定量215批次,定性2520批次,2014年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日常監測、監督監測共7900份。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和鄉鎮(街道)基層服務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積極引導綠色產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工作。2014年,計劃3家農產品生產企業制定生產標準和開展標準化生產。
7.深化農村經營管理:深化農村經營管理,能有效減輕農民負擔,發展農村經濟。2014年繼續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確權作業柘園村的試點工作。落實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審計鄉鎮街道農村審計人員業務培訓40人次,農村“三資”管理規范化建設,實施縣、鄉、村三級聯網的“三資”計算機監管網絡完善提升,“三資”中心會計、出納、農經員業務培訓60人次。農村土地承包與流轉3000畝以上。對家庭農場進行管理,對已注冊的117家家庭農場主實行業務培訓。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對在我局備案的220多家農專社進行日常監管,培育推薦上報省、市示范社各三家,縣規范化15家以上。完成近100個農村“一事一議”建設項目。
- 上一篇:交通運輸局工作思路5篇
- 下一篇:高中語文教學研究10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