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時間:2022-07-15 11:50:00
導語: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發展觀的問題至關重要,它是在肯定發展的前提下,著重回答怎樣發展的問題。傳統的發展觀,偏重于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簡單地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標尺,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單純地把自然界看做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盡管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往往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甚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和社會動蕩。解決這些歷史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影響,創新我們的發展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辈娬{了“五個統籌”的任務目標,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詮釋,是一種全新的科學的發展觀,表明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認識,已經從一般的經濟技術層面上升到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高度。
發展必須全面
長期以來,我們的改革突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的目標設計是以提高經濟效率為中心的。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出發,必須從單純的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著眼于對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的全面思考,著眼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設,著眼于政府、企業和公眾之社會結構的全方位管理,不能只計一點不及其余。人類社會生活包括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與之相適應,人類的文明形態分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的成果,表現為物質生產方式和物質生活的進步;政治文明是人類改造社會的成果,表現為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精神文明是人類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果,表現為社會精神產品和精神生活的進步。任何社會的進步,都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結果。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既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質條件,又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源泉與動力;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既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又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和基本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則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三者互為條件、互為目的、相輔相成,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之中。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經濟增長是發展的重要基礎,但經濟增長并不簡單等同于發展。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偏離全面發展觀,不重視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忽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那么在“發展”中一些社會矛盾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最終將會付出沉重代價。對此,鄧小平曾從黨風和社會風氣的角度說過,“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54頁)。這話講得非常之深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在滿足人民物質生活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要達到這個宏偉目標,必須樹立全面發展觀,在加快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程,努力從社會的一維經濟發展,走向社會財富、健康、文明三維繁榮,不斷促進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發展必須協調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必然要求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又一個鮮明特征。所謂“協調發展”,是指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以及社會系統內部之間,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是經濟、政治、文化相互協作、相互推動,國際間、區域間人口資源環境相互配合、相互影響,從而形成的結構合理、功能完備、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顧的社會發展形態。協調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并著重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拔鍌€統籌”的要旨,在于使社會與自然以及社會諸領域、諸要素從紊亂到有序、從失調到和諧,實現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改變現存的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良性互動機制,實現雙贏。我們的改革與發展,不僅要著眼于城市,更要著眼于城鄉協調,更多地關注農村的發展和農民利益的維護和提高,將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采取各種有效的政策措施,從多方面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按照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重點解決好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問題。目前,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特別是西部落后地區的差距仍呈繼續擴大之勢,我們絕不能壓低發達地區的發展速度,但又必須更多地關注和支持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加快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是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凸現的社會問題,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須認識到,經濟發展并不完全等同于社會全面進步,它只是為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了物質條件。社會問題涉及與經濟發展相聯系的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如失業、貧困、教育、醫療、公共衛生以及社會公正和反腐敗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高度重視。特別是要加大對社會管理和公共衛生、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對那些能夠幫助貧困、失業和弱勢群體重新融入社會,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獲得機會發展的項目,更應得到優先考慮。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尊重自然規律,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搖籃。不管文明多么發達,科技多么先進,人類永遠也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發展的條件,也制約著人類的行為,通過各種方式懲罰人類對自然的侵犯。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加速推進,從前經濟緩慢發展時期建立的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遭到破壞,人與自然新的和諧關系尚未建立。在這個特定時期,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迫切。要把經濟的增長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正確處理國內發展和國際環境的關系。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我們既要使我國經濟的運行適應國際市場的普遍規則,又要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訂立、修訂和完善,努力爭取使之符合我國發展的利益。我們不能簡單地同國際規則“接軌”,而是要在對外開放中實現國內經濟體制同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的相互協調。
總之,只有做到“五個統籌”,各項改革協調進行,才能降低發展成本。
發展必須可持續
歷史一再證明,只有把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因素綜合起來統籌考慮,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個國家和地區乃至世界,才可能避免全局性生態和社會災難的降臨,健康長久地前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對發展內涵認識所達到的較高境界,是世界各國普遍認同的發展理念,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點所在。所謂“可持續發展”,其主要內涵是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必須與人類向自然的回饋相平衡,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發展機會為代價,本地區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其他區域或全球發展為代價。簡言之,就是要以讓下一代人也能發展的方式來發展,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糧。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由于受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束縛,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國能源綜合利用率僅為32%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發達國家平均高4倍多,工業排污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這些年來,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狀況令人觸目驚心,工業廢物、大氣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等現象日趨嚴重。同時,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只有繼續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切實把經濟工作的重點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到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緊密結合,促進集約化的經營,改變粗獷型的經營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拉動和支撐作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加快科技進步,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資金投入產出率,優化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占用與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文明生產方式,發展綠色產業、環保產業,加強環境和生態保護,逐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目標。
發展必須以人為本
不管是全面發展、協調發展,還是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否則,所謂的發展就失去了任何意義。因此,從目的范疇來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耙匀藶楸尽保褪前讶俗鳛樯鐣黧w和中心,一切以人為目的,摒棄傳統的把人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義傾向,在社會發展中以滿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不是一個游離于人之外的預定的自然過程,而是一個以人作為主體參與其間并影響其進程的歷史過程。人既是現代化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其建設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發展的直接而外在的表現是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其深層次的內在蘊涵則體現在民主、文明、法治、生活質量、財富分配、人權保障等多方面。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不僅要追求GDP,還更應該倡導追求反映總體社會發展水平的“人類發展指標”——HDI。HDI注重生活質量、人均壽命和文化教育等人文因素,充分考慮了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如果只注重發展的速度而忽視效率,注重發展的物質因素而忽視發展的人文因素,忽視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壽命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提高,注重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而忽視對生態環境的呵護和反哺,這樣的發展絕不會給人民群眾帶來福音,也絕不可能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產生價值和意義。
對我們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就是要把執政為民作為最高價值取向,把人民群眾作為最高價值主體,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理想。堅持執政為民的價值取向,就必須堅定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奮斗的最高目標。堅持執政為民的價值取向,就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努力使各項方針政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執政為民的價值取向,就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只有堅持萬物人為本、萬事民為先的唯物史觀,才能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