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縣長報告國民經濟發展講話

時間:2022-03-02 03:16:00

導語:副縣長報告國民經濟發展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副縣長報告國民經濟發展講話

各位代表:

“十一五”到2020年,既是重要戰略機遇期,又是矛盾凸顯期,也是我縣搞好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時期??茖W的制定和實施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對我縣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十分重要。下面,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請予審查,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意見。

一、“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及特點

(一)“十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時期,縣委、縣人民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人民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扎實工作,使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國民經濟持續穩步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預計年實現生產總值11.4億元,年均增長9.2%,完成“十五”計劃10.78億元的105.7%;三次產業結構由年的47.8:19.2:33調整為年的35.1:30.3:34.6。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二、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能力增強?;A設施得到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平膛d龍戰略穩步推進,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提高。改革力度不斷增強,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內聯外引程度提高,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平安創建得以推進。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的良好局面。

(二)“十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的特點

“十五”以來取得的成績是全縣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是縣委、政府正確領導的具體體現。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有6點:

承上啟下,創新思路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作為創新發展思路的關鍵,在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發展政策的同時,著力搞好調查研究,確立了“農業穩縣,工業強縣,非公經濟活縣,生物資源開發富縣”的發展思路,真抓實干,形成了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高度重視投資拉動,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是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笆濉逼陂g,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西部大開發機遇,高度重視固定資產投資工作,不斷擴大投資規模,調整投資結構,實施重大項目建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13億元,拉動國民經濟增長5.6個百分點。

發揮優勢,調整結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啊币詠恚瑘猿忠允袌鰹閷?,效益為中心,資源為基礎,改革為動力,科技為支撐,企業為龍頭,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調優第一產業,以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為主線,突出調強第二產業,以擴大就業為重點,穩步調快第三產業,使全縣產業結構呈現出可喜變化,為實現“二一三”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突破基礎“瓶頸”,改善發展條件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笆濉币詠?,縣委、政府把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任務來抓,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努力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加快工程建設進度,使我縣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4個突破:以水能資源開發為重點的電力基礎設施有了突破,電力緊張狀況得到明顯緩解;以“四橫兩縱全網”交通運輸體系為重點的公路建設有了突破,公路質量顯著提高,通達能力大大加強;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有了突破,建成高產穩產農田12.8萬畝,水利化程度達55.8%,提高6.8個百分點;以信息建設為標志的郵政、通信、電視、電子網絡有了突破,信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顯露。

深化改革,完善機制體制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積極推進和深化各項改革,為加快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和強大動力。

民族團結,以人為本,平安和諧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始終把加強民族團結和維護邊疆穩定作為事關全局的戰略任務;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把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和充分調動全社會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當作重要任務來抓,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發展觀;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積極倡導社會公共道德,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創建“平安”,全縣呈現出平安和諧的良好局面。

二、“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思路及發展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屆五中全會、市委一屆八次、九次全會及縣委十屆九次、十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加快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非公經濟活縣、生物資源開發富縣、文化旅游揚縣”五大戰略,圍繞把建成“綠色經濟縣、能源礦冶基地縣、農特產品加工縣、特色旅游縣和提升文化先進縣”五大目標。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面落實“興邊富民”工程和“工業連續倍增計劃”,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逐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強化科教興縣意識,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公民素質,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脫貧進程和富民、壯鄉、強縣目標的實現。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根本,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促進“三個文明”協調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

“十一五”到2020年期間,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年人均GDP比年翻一番以上;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2%左右;形成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教育改革取得新成果,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居住、交通、教育、文體、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到2020年,全縣GDP達到39.7億元,比年年均增長6.3%左右,經濟總量比年翻兩番以上,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

“十一五”期間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奮斗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有所增強,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年全縣GDP年均增長13.5%以上(現價),達到21.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年均增長3.4%,第二產業年均增長26.3%(工業年均增長39.0%),第三產業年均增長7.5%;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2.6%以上,達到2.7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增長8%以上,達到1億元;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8億元,增長2.1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億元,年均增長6.8%;外貿進出口總額1000萬美元,年均增長27.2%。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初見成效,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三次產業結構由年的35.1:30.3:34.6調整為年的22.0:51.6:26.4,工業占GDP的比重達42.3%;城鎮化水到18%;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75%。

──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年全縣總人口達28.2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7‰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00元,年均增長4.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00元,年均增長5.9%;就業崗位大幅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基本建立覆蓋全縣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濟覆蓋率達到100%;全縣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70%;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60%;工傷、生育保險覆蓋率80%;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88%。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努力保護生態環境,到年全縣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0萬畝以上,確保糧食安全;森林覆蓋率達61%;水利化程度達61%;萬元GDP能源消耗量9噸標煤;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50%;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m2;自來水普及率80%;城鎮空氣質量指標保持優級標準。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社會全面發展??萍纪度朐黾?,科教文衛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明顯提高,科研開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以上。教育事業發展較快,教育水平切實提高,職業技術教育得到鞏固和發展,小學入學率98%,輟學率控制在0.5%;初中入學率98%,輟學率控制在1%;普通高中毛入學率達55%,高考升學率75%以上;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有所縮小。城鄉醫療衛生設施不斷完善,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疾病信息網絡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公共衛生服務和突發事件應急能力不斷提高,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艾滋病、傳染病防治和救助措施全面落實;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0歲。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覆蓋率分別達到96%,縣鄉文化站、圖書館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各項社會事業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社會發展滯后局面得到明顯改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國防建設取得新成就,平安和諧初步建成。

三、“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產業規劃

(一)第一產業

到年實現總產值7.0億元,增加值4.73億元,年均增長3.4%。

重點產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穩步發展糧食產業,鞏固提升甘蔗、畜牧、茶葉等傳統產業,著力培植麻類、中藥等后續產業。規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保證在40萬畝左右,實現糧食總產10.3萬噸;穩定甘蔗種植面積12萬畝,實現農業總產65萬噸;加快畜牧業發展步伐,新增人工草場1.5萬畝,農田種草3萬畝,加快黃山羊、高峰黃牛發展步伐,實現肉類總產量1.8萬噸;積極扶持茶葉生產,新植無性系茶園2萬畝,改造中低產茶園3萬畝,使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8萬畝,總產達到3600噸;加快培植大麻(亞麻)產業,建成基地5萬畝,實現農業總產2萬噸;積極開發中藥產業,把中藥培植成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力爭建成石斛基地2萬畝、草果2萬畝。到年,農、林、畜、漁結構由年的58.4:13.3:27.8:0.5調整為57.4:13.4:28.7:0.5;糧、經、飼結構由63:27:10調整為55:34:11。

(二)第二產業

到年實現總產值41.4億元,增加值11.1億元,年均增長26.3%,實現稅金2.43億元,年均增長14.5%。

重點產業:

1、加快發展能源產業

積極開發流域水能資源。在加快蘇帕河二級和五級電站、河沖河二級電站、臘寨電站和公養河二級電站建設進度的同時,開工建設騰龍橋一、二級電站,等殼電站,公養河一、三、四、五級電站,勐梅河三級電站,以及蠻關河一、二級電站。年,全縣境內裝機容量達到78.42萬kw,新增55.25萬kw;年發電量達到30.84億kw·h,新增20.59億kw·h。

2、加快以農副食品加工為重點的生物資源開發產業

加快開發可再生資源,圍繞“一三七”發展目標,即使生物資源開發產業為財政增長10%,為工業增值30%,為農民增收70%。到年,實現白砂糖總產7.8萬噸、酒精1萬噸、精制茶1500噸、優質精米1.8萬噸、石斛(楓斗)80噸、茶多酚600噸、食品級甘油1000噸、馬鈴薯淀粉2500噸、麻纖維2400噸、反芻動物飼料1.1萬噸。繼續抓好甜龍竹、山蒼子、咖啡、大青菜等生物資源的深度開發,最大限度地提高潛在的工業附加值。

3、改造提升以非金屬礦物制品和有色金屬冶煉為重點的冶金產業

加大礦業開發力度,不斷延伸產業鏈。到年,生產金屬硅5萬噸、多晶硅500噸、水泥12萬噸、電鋅3萬噸、粗鉛1萬噸、氧化鋅粉1萬噸、四針狀氧化鋅噸、銦5噸、硅鐵10萬噸。

4、展延和優化采礦業

到年,年開采鐵精礦30萬噸、硅礦36萬噸。

(三)第三產業

到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5.67億元,年均增長7.5%,實現稅金2700萬元,年均增長4.4%。

發展重點:切實抓好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信息、環境、交通運輸、旅游服務、社會保障等第三產業發展。

──科技事業。重點加快和完善農業科技體系建設,引進各類高新技術,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到年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

──教育事業。重點排除中小學危房35000m2,新建中小學教學樓15740m2、宿舍樓10350m2、綜合試驗樓15980m2、運動場63762m2、餐廳9000m2,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兩免一補”,不斷完善學校配套設施建設,切實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育水平,為縣域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的勞動者。

──文化體育事業。重點加快鄉鎮文化站建設,新建體育館、影劇院、圖書及音像發行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改造圖書館,重建白塔,開發李鑫、朱家壁故居,挖掘民族民間文化,搞好史前文化遺址保護與開發,為培植文化體育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重點新建縣醫院急診醫技綜合樓、縣衛生監督所綜合執法辦公樓、縣衛生綜合培訓中心;擴建中醫院醫技綜合樓,改建中醫院門診樓;新建婦幼保健院住院綜合樓和HIV初篩試驗室及艾滋病母嬰阻斷工作樓;新建縣級艾滋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艾滋病關愛中心,以及縣人民醫院艾滋病HIV初篩試驗室,加快村衛生室及鄉村計生服務所建設,促進衛生事業全面發展。加快殯葬服務機構、老年公寓、社會救助站及鄉鎮敬老院建設,促進社會保障業發展。

──旅游產業。緊緊圍繞建設特色旅游縣目標,引進具有實力的企業集團,抓緊實施及縣城抗日戰爭遺址旅游開發,加快以邦臘掌為重點的香柏河流域溫泉旅游帶開發,積極建設小黑山、茄子山水庫、古城山、天乙山、老東坡生態旅游區及蘇帕河會務中心,搞好怒江峽谷風光旅游規劃,開發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加快旅游產品開發步伐,把旅游產業培植成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信息服務業。繼續實施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新建廣播電視寬帶綜合信息網建設,加快西新工程、廣播電視MMDS建設及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大力推廣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促進產品開發,提高縣域經濟信息化水平。

──加快發展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金融保險、房地產、居民服務、公共管理等第三產業,充分發揮社會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

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轉變農民消費觀念,培育農村消費市場,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竭力打好扶貧攻堅戰,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二)堅持工業強縣,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全面確立工業在全縣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更新觀念、轉變方式,調整結構、聚集優勢,創新科技、循環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大、做強能源、冶金產業,提升制糖、制茶產業,加快農特產品開發步伐;建設主導產品優勢突出、核心企業實力領先、后續發展能力強勁的能源、礦冶、農產品及林產品加工4大基地;努力構建投融資、技術創新、服務保障和園區帶動4大支撐體系。推進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集聚;推進優勢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推進優勢企業向園區集聚;推進優勢產品向優勢品牌集聚。堅持引進為主,吸收消化國內外先進技術;堅持科技進步為主,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堅持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增強企業競爭力;堅持以支柱產業、優勢特色產業為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支持和促使中小企業加快發展。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以好思路、好規劃、好項目,創造好環境,全方位、多渠道吸引國內外資金。力爭五年投入32億元,建設一批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重大項目。加快全縣局域網建設,堅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原則,努力實現“工業強縣”目標。

(三)堅持市場化、產業化導向,突出抓好旅游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力爭文化產業發展有新突破,努力實現旅游業發展的新跨越,促進現代物流、金融、房地產等產業的發展,切實抓好商務、公共、基礎、政務信息等重點領域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促進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增值信息服務。

(四)堅持加大投入,夯實加快發展基礎

切實加強“四橫兩縱全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爭取投入資金13億元,基本實現“國道高速化、省道縣道油路化、重點經濟干線等級化、鄉村公路暢通化”目標。

強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爭取投入資金1.3億元,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及經濟開發力度。穩定推進城市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加強鄉鎮建設規劃,鼓勵和支持集體、個體、私營經濟等各種經濟主體投資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繼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走“以中型為骨干,大中小并舉”的水利建設路子,確保年新增庫容4690萬m3,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5萬畝,新增年供水量6810萬m3以上,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推進能源產業加快建設與發展。以“兩江(怒江、龍川江),三河(蘇帕河、勐梅河、公養河)”為重點,加快水能資源開發步伐,并搞好電網規劃,構建合理的輸配網絡,初步形成以水電為主的電力支柱產業。

(五)實施結構調整戰略,實現結構優化升級的新突破

按照調優一產、調強二產、調快三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實際的產業政策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建立規范、安全、高效的政府資金運行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努力構建開放、高效、特色鮮明、多元化的產業群體。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以規劃為導向,積極調整城鄉結構。

(六)實施全方位開放戰略,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緊緊抓住珠三角、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和泛亞西線建設機遇,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社會資本的投資渠道,通過開放促發展,實現社會自主投資能力的增長。建立健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服務和支撐體系,細化相關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到境外開展替代種植,培育替代產業,發展替代經濟。以完善服務、優化服務、便利服務創造最佳投融資環境。(七)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全面協調發展

按照以資源環境條件為主要依據,遵循多極多軸線的空間布局原則和城鎮化戰略,以現有經濟區域為依托,以城鎮經濟為龍頭,以交通網絡為紐帶,構建“二三一”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

構建兩大特色經濟區。一是龍山中心經濟區,真正把縣城建設成中國連接南亞大通道上的重要城鎮、全縣政治文化中心和縣域西北部的經濟中心、南大門、后花園。二是構建勐糯怒江流域邊境區域經濟中心,把勐糯建設成為南部的經濟加速區。

建設三條經濟帶。一是建設“兩江(怒江、龍川江)”流域蔗糖、有色金屬及水能資源開發為主的環狀經濟帶;二是建設320國道工業經濟帶;三是建設黃南線農特產品加工經濟帶。通過三條經濟帶建設,努力實現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培育一個對外開放窗口。即充分利用邊境條件,建設勐糯至等養渡口的對外經濟貿易窗口。

(八)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實現教育、科技、人才新突破

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更好更快地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科技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把發展教育和實施人力資源開發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建立保障發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建立有利于人才穩定、培養、使用和引進的良好機制,建立公正有效的人才選拔、使用和激勵機制,建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和鼓勵人盡其才的分配制度。

(九)實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戰略,發展循環經濟

依托知識、技術、專業化人力資源、高素質勞動力等高級生產要素,通過發展特色經濟、保護資源等各種途徑和手段,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和直線型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結構優化的集約型和循環型轉變,實現增長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統一。建設集約和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化資源的綜合利用與保護管理,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政府責任,增加投入,創新機制,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文化事業快速發展,促進全民健身運動和競技體育運動,大力發展衛生事業,盡力緩解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把社會事業推向一個更高水平的發展階段。

(十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平安和諧

努力促進和擴大就業。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政策取向,加大對促進就業的投入。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形成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建立和完善就業調查統計制度、失業預警制度。加強執法監督,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逐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到年,財政支出用于社會保障的比重達到15%以上。建立健全高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到年非正常死亡人數占總人口數的比率由0.2‰降低到0.15‰。大力發展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增強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堅持依法治縣方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十二)深化各項改革,為加快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為確?!毒V要》目標的實現,必須抓好觀念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行政管理創新。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按照事權與財權相對稱的原則,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繼續完善部門預算、國庫管理、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建立“鄉財縣管鄉用”管理體制,改革和加強財政監督管理,建立規范、可操作的財政績效預算管理體系,防范政府債務風險。完善商業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起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繼續深化科教文衛體制改革。加大價格體制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體系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價格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

各位代表,《綱要》是“十一五”期間我縣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藍圖和綱領,是政府履行職責的依據?!笆晃濉逼陂g,希望與困難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我們相信,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人大、政協的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下,全縣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抓住機遇,乘勢而謀,加快發展,“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