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在林業園林工作會發言

時間:2022-07-22 04:54:09

導語:局長在林業園林工作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局長在林業園林工作會發言

同志們:

這次全市林業園林工作大會,是市委市政府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也是市林業和園林局組建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市林業園林工作大會。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全省林業工作會議精神,動員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到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實際行動中,力爭早日把建設成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剛才,存榮同志就全市林業園林工作作了具體部署,柏泉同志代表省林業廳作出了講話,希望大家結合實際,一并抓好貫徹落實。

黨中央、國務院對林業工作的歷來高度重視,綠化祖國綠化荒山就是建國以后的一項重大任務,改革開放以后最早設立的一個節,就是植樹節。特別是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這是賦予我們的一項戰略任務。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是主體,負有重要使命。今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系統研究新時期林業改革發展問題,這是建國以來中央召開的首次林業工作會議。8月份,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林業工作會議,貫徹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省實際,部署“建設生態強省、打造綠色”的各項任務。我們一定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進一步增強加快林業改革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構建比較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更好地發揮林業綜合效益,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良好的生態保障。

是首批全國園林城市之一,有著良好的生態建設傳統和基礎。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林業園林工作,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在加快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進程中,我們確立“生態環保優先”的導向,傾力做好“綠文章”和“水文章”。其中,在林業園林工作方面,相繼集中開展了“綠化大比武”、“認建認養”和“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等活動,使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至2008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6.1%,比上世紀末提高4.29個百分點。今年,林業資源總量將達到108萬畝,比上世紀末增長近3倍。城區綠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這3項指標基本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并且,林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苗木花卉生產基地和營銷中心。總的來看,近年來的林業園林建設,綠化美化了城鄉大地,大大改善了全市的生態系統,也使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強烈共識和自覺行動。

這幾年,在做好林業園林工作上,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體會,就是要正確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系,真正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把生態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優先考慮;就是要堅決避免泛泛而談,不空談大道理,而是實實在在地抓具體抓落實。比如,在“大拆違”中,我們對拆出來的一些空地,不是用于商業開發,而是拆違建綠,大大改善了人居環境。像六安路原新華社分社的用地,蕪湖路原國風集團辦公樓用地,長江中路紅旗旅社的用地等,都是老城區內的“黃金地塊”,但拆遷之后,我們沒有用于商業開發,而是建成公園、綠地和小塊森林,為群眾提供一個休閑的公共空間。還有大蜀山森林公園建設更是如此,這里原本規劃的是4900畝建設用地,如果出讓至少每畝收益200多萬元,總計收益能達到100多億元。但是,為了建設更加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我們把這一塊寶地用于擴建大蜀山森林公園,并投入7億多元進行拆遷安置,還發動群眾開展認建認養活動。通過這一件件具體事情,不僅使廣大干部更加重視生態建設,也有效調動了人民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是一座快速成長中的中部省會城市。這幾年,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與先發地區相比,我們在經濟實力上還有一定差距。然而,也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特別是在生態建設上,我們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只要我們矢志不移地堅持生態環保優先的發展理念,更好地秉承傳統,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完全可以在生態環境建設上與先發地區相媲美,使之成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一個鮮明特征和突出亮點,努力把建設成為一個“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使更具凝聚力、吸引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推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提升現代化發展水平。

關于全市林業園林工作,存榮同志已作了全面部署。我想,在具體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這么幾條基本要求:

一是要見空就栽、增加綠量。由于地理、空間、氣候等差異,不同地方的生態建設模式不盡相同,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標準也不完全一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一致的,就是要增加“綠量”,以此來提高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反映生態文明程度的一系列指標。無論是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還是推進林業園林工作,都要千方百計地增加“綠量”,這是核心所在。實際上,林業園林工作,基本上都是一些具體的事情,并不復雜,也不需要什么高科技手段,沒有必要搞那些形式主義的所謂“規劃”,關鍵的是要認認真真地把樹栽好、把花種好,要切實做到見縫就栽。比如,我們栽行道樹,主要有法國梧桐、七葉樹、椴樹、榆樹等品種,沒有什么需要研究的,哪個綠量大,哪個適合的水土和氣候,就選哪一個。當然,在增加綠量的基礎上,也要注意綠化品位的提升,逐步形成綠量充沛、分布合理、景觀優美的城市景觀。

二是要科學布局、統籌兼顧。見縫就栽、增加綠量,是一個大的原則,一定要把握好。但是,還得提醒一下,大家對待這個大的原則,千萬不要形而上學,不要教條。特別是,不能不看具體情況、甚至不問青紅皂白,都栽一種植物。我們不僅要充分考慮各個區域的自然條件,科學配置樹種群落,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草則草,最大限度發揮其生態效益;而且要充分考慮林區、林帶、園林建設與周邊環境相和諧,力求形成較好的景觀效果。此外,還要注意把生態建設與增加群眾收入結合起來,可以利用城市周邊區域,加快苗木花卉等林業產業發展,既改善中心城區周邊的生態環境,又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三是要市場化運作、社會化參與。加強生態建設,需要繼續加大投入,但僅靠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進一步拓寬思路。林業有兩類:一類是公益性的林業,政府要支持;一類是林業產業,要堅持市場化運作,發動群眾大搞。國家和省里也有政策,相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切實把這兩類要區分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近年來,我們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有效突破了資金的瓶頸制約。對一些林業園林工程,同樣也要解放思想,引入市場機制。一方面,可以采取“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擴大開放,鼓勵不同市場主體參與投資、建設、經營相關項目。另一方面,政府投入的項目,也要擴大開放,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完善公開招投標制度,引入市場運作模式。同時,還要注意總結大蜀山森林公園認建認養等工作經驗,進一步搭建平臺、創新機制、群策群力,吸引人民群眾主動參與到生態建設中來。

在把握好上述幾條要求的基礎上,要注意突出重點,著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要逐步建成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圍繞實現“城市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果化”,按照城市、郊區、農村三個層次同步推進的思路,不斷拓展林業發展空間。一是城市發展要留足綠化用地,特別是新區建設,要留足林業發展的空間,把“綠文章”做足。二是城郊結合部要重視林業發展,這對改善城市生態意義重大,應當成為今后林業發展的著力重點。三是在湖泊水庫周邊、江淮分水嶺脊線等生態區位重要或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的地區,要劃出一定范圍,用于林業建設,盡可能擴大林業用地。四是在農村集鎮、村莊隙地大力開展植樹造林,要把綠化覆蓋率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硬性指標,力爭10年內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50%以上。

第二,要繼續推進一批生態項目建設。構建生態體系,不能泛泛而談,必須落實到一個個具體項目上。當前,重點是要盡快形成“三環繞城”的綠化新格局,包括提升環城公園園林景觀,貫通高壓走廊綠化帶,建成并完善外環森林生態長廊等。要盡快形成一批森林生態景觀長廊,包括抓好合六葉高速、合淮阜高速、寧西高速鐵路等一批新建擴建主干道路,以及其他道路、河渠沿線的生態建設;要盡快形成巢湖沿岸生態廊道,包括建設環湖大道綠化景觀帶,巢湖沿岸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等;要高標準建設一批森林大道、公園綠地和生態防護林地等;要繼續大力開展綠化鄉村行動,抓好農村集鎮、村莊、道路和庭院綠化,盡快展現新農村建設新氣象。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明確任務,對自己所負責的生態建設項目,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具體要求,落實到相應的建設單位。各建設施工單位要集中資源,組織好人力,抓好工程進度和質量,確保生態項目建設順利完成。

第三,要更好地加強生態項目的管理。在城市建設中,我們常講,“三分建設,七分管理”。抓生態建設,同樣需要加強管理。一是在具體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工程的管理,包括工程的招投標、資金的監管、工程的質量管理等,都不能大而化之,要敢抓敢管、精益求精。二是在工程建設完成后,要加強養護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廣大市民的生態意識,充分調動他們保護、維護綠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另一方面,要明確管理責任,按照“誰栽樹、誰保活”的要求,落實管理人員,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三是在日常監督檢查中,要強化行政執法。相關行政執法部門要加強協調,探索建立綠化聯合執法體制和執法應急機制,切實做好綠化保護工作。要通過有效的管理,確保青山不老、綠樹常在。

第四,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生態建設。當前,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落實中央和省里的有關要求,緊密結合實際,進一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改革來釋放的林業生產力和解決園林的效果問題。過去,我們在林業園林建設中之所以出現“年年栽、年年補”的現象,核心問題還是產權不明晰。我們一定要認真反思,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嚴格按政策、按規范程序和方法步驟,扎實做好各項改革工作。要積極探索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總結完善“租地建綠”等創新之舉,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支持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不僅如此,在生態建設的重要工作環節,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其中,在項目設計上,要敢于突破傳統思維和習慣做法,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堅決克服封閉保守,真正以增加綠量、方便群眾為基本原則,做到全面開放、注重實效,更好地讓生態建設造福于民;在工程施工上,要加強監管,創新體制機制,堅決破除“潛規則”,實行資質準入和公開招投標等制度,真正讓有實力有技術的施工單位來建設,以確保工程質量;在綠化養護上,也要加快市場化、社會化改革步伐,通過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提高綠化養護水平;在資金投入上,要改革資金使用方式,加強專項資金的統籌使用,更好地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第五,要以務實求效的作風推動林業園林工作。林業,包括園林、綠化等,和做文章不一樣,一定要務實求效。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充實力量,這都只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條件。工作有沒有做好,最終衡量是要看實效,落到一棵棵樹上。一是要認真研究求實效、做好工作的方式方法。如果栽的樹成活率不高,就不能說工作有效果。鄧小平同志曾說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F在,有些部門一匯報加強某一方面的工作,就要求增人、增機構、增編制、增職數。加強工作就成了這“四增”。客觀地講,做好林業工作,包括政府所有的工作,不是在于增編增人,而恰恰是在于增速提效。這幾年,我們對市直機關公務員錄用實行嚴格的控制,通過推進效能革命,大幅提高了機關效能。實踐證明,的公務員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如果市直機關公務員再減一半,效率至少會再提高三倍。每個部門、每個人都要增強大局觀念,否則,就找不準自身的位置。今后,所有部委辦局的主任(局長)都要死了“四增”這條心,而應該繼續在提高機關效能上下功夫。二是要認真研究好管辦的關系。過去計劃經濟帶來的林業和園林部門管辦不分,一方面承擔著行業管理的職能,另一方面又直接管理園林苗圃、園林管理處、園林公司等一大堆企事業單位,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脫鉤。不能按過去老體制,路修完了,路的養護交給市建委下面的市政處,雨污交給市建委的排水辦,掃馬路交給市容局,行道樹旁邊的小綠化帶交給園林局,路燈要交給市政處下面的路燈所?,F在必須實行管辦分離,一切交給市場。集中精力當好裁判員和監管員。比如,在綠化保潔問題上,過去至少有園林、市容環衛、建委等系統對著一個馬路在使勁,互不隸屬,互相扯皮。今后相關部門只體現行業管理職能,可以在一條路上,從社會上招一個管理雨污水監控、路面保養、路燈維護、綠化剪枝等一體化的養護公司來搞,這樣就不會出現扯皮。三是要認真研究林業產權問題。產權不明晰,是制約林業和園林建設管理的主要癥結所在。在具體工作中要注重搞好分類指導。如集體產權證,不一定要搞。因為公益性的林地,土地使用明晰不了。城鄉結合部有些道路和市區不一樣,盡管土地使用明晰不了,但樹木產權可以明晰。要把那些樹木標上號碼、掛上號牌,逐一區分,明確從幾號到幾號具體歸誰管護和所有。對外綠化走廊,要盡快使出具體方案,采取競拍等方式,拍賣給社會上的公司或個人。地上的林業由他管護,將來收益就是他所有。各縣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要先行試點,能量化到個人的,全部量化到個人。四是要認真研究的自然、地理和氣候特點。按照速生、遮蔭等要求,搞好行道樹的栽植,宜木則木,宜花則花,適宜栽什么樹什么花,就栽什么樹什么花,盡快讓群眾享受綠量。堅決杜絕綠化中的形式主義。五是要認真研究林業產業的開放問題。目前,我市的林業產業,像三崗的苗木基地發展很快,但是幾乎沒有花,苗木品種也不多,像城市綠化中用的法國梧桐、楊樹、雪松等樹苗都是外地來的。對此,我們一定要秉承大開放的理念,制定幾條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把外地的花卉、苗木品種以及各類人才和技術都引進來,促進的林業產業盡快做大做優做強。

加快林業改革發展,是關系生態建設全局的大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一定要繼續把發展林業、改善生態,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不斷增進共識、強化責任,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形成強大合力,營造濃厚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在組織領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等方面,切實體現重視生態建設的導向。特別是,要圍繞實現20%森林覆蓋率,層層落實目標責任制,加強督查和考核,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要積極弘揚生態文化,繼續大力開展義務植樹、認建認養等群眾性活動,引導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一起鋪彩疊翠,共同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

同志們,做好林業園林工作,改善生態環境,事關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讓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開拓創新,奮發進取,持之以恒,扎實工作,努力構建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鄉生態環境,讓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不斷煥發出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