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監局經濟發展工作講話

時間:2022-05-20 08:21:00

導語:質監局經濟發展工作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質監局經濟發展工作講話

同志們:

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提出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要求,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定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澤州縣是全省綜合實力強縣,貫徹落實好中央精神,在新一輪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如期實現建設全面小康沖刺全國百強的奮斗目標,結合當前實際,立足長遠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十個關系”。

一、處理好“守”與“進”的關系

就是要解決好全縣干部群眾在思想上的“看攤守成”和“開拓進取”問題,不要“看攤守成”,要“開拓進取”。

澤州是個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縣。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黨的富民政策和豐厚的資源稟賦,全縣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小康建設在全省獨樹一幟,綜合實力走在全省前列。但是,煤鐵在創造經濟發展輝煌的同時,現在卻成為了加快發展的制約。煤鐵興,百業興;煤鐵不興,百業不旺。一些干部群眾長期躺在煤鐵懷抱里,發展經濟唯煤鐵是問,敢于打拼的資本唯煤鐵是奪。有資源的農村干部小康即滿,小富即安,滿足于辦煤礦、給群眾辦幾件實事,無資源農村干部“等、靠、要”思想嚴重,寧愿苦熬、不愿苦干。由于看攤守成,錯失了許多加快發展的良機,和先進發達地區以及周邊縣市差距不斷拉大。20*年在全省排在第2位,20*年第3位,20*年倒退到15位。

一個人、一支隊伍曾經取得的輝煌戰績,只能代表過去,若想保持領先,靠吃老本不能持久。同樣,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來講,看攤守成,躺在昨天的成績上,只能是落伍。對當前的澤州來講,守就是退,完成任務就是落后。因此,面對各地競相發展的大勢,面對建設全面小康沖刺全國百強的重任,全縣上下必須破除看攤守成的煤鐵思維定式,牢固樹立開拓進取的爭先意識。首先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要牢固樹立開放的思想,自覺把發展的目標放在全省全國去定位;要牢固樹立包容的思想,只要有利于澤州的發展,不論東西南北、海內海外,都要博采眾博,兼收并蓄。特別是要虛心向周邊縣市學習,如高平的縣域經濟發展、陽城、陵川的農業產業化等;要抓好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解放,徹底破除只看優勢不談差距、只守攤子不圖創業、只步后塵不為人先、只唯書唯上不唯實的思想障礙,立發展之志,謀發展之策,鼓發展之勁,求發展之效,全面加快澤州經濟發展。要進一步營造發展氛圍。堅定發展信心,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經濟結構調整、改革開放、民營經濟、和諧社會構建等發展重點,在全縣上下努力形成想發展、議發展、謀發展、促發展的良好氛圍。要進一步創造性工作。圍繞沖刺百強的奮斗目標,縣直單位要在優質服務、創優環境上做文章,鄉鎮干部要在加快發展上下功夫,創造性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村干部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發展經濟、富裕群眾上。

二、處理好“快”與“慢”的關系

就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速度“快”與“慢”的關系。

美國思科公司首席執行官錢伯斯說:在新經濟時代,大公司不一定能打敗小公司,但是快的一定會打敗慢的。新經濟與工業革命的不同點之一就是,速度會轉化為市場份額、利潤率和經驗。這就是告訴我們,現代的市場競爭已不單純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的問題。企業發展如此,一個地方的發展也是如此。澤州經濟在發展速度上要“快”不能慢,慢就是退,安于現狀也是退;要以“快”治“快”,跨越式、超常規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澤州集聚了開化大氣的人文優勢、較為雄厚的基礎優勢、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相對突出的資源優勢、不可多得的人才優勢,為快速發展提供了優勢條件;經過狠抓開放引進,全縣新上了一大批項目,特別是20*年全縣新上各類重大項目34個,總投資達150億元,為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多年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全縣上下干部群眾的思想基礎進一步夯實,“思發展、謀發展、爭發展”的氛圍已經形成,煥發出了越來越強烈的進取精神和創造熱情,為快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只要全縣上下齊心協力,真抓實干,就一定能夠快速發展,使各項工作都有新舉措、新跨越。

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慢”。就是引項目、上項目,要科學論證、廣泛調研、慎重決策,要“慢”些,切忌盲目決策、浮躁冒進,否則只能欲“快”則不達,事倍功半,勞民傷財。但只要項目選準,就要快速推進,快速達效。

三、處理好“軟”和“硬”的關系

就是要解決好事關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問題。

環境決定發展。抓環境就是抓經濟,抓發展。近年來,澤州經濟社會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之所以有王坡、福盛、晉煤煤煉油、蘭花1501等一批項目在我縣開工建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并持續不斷地優化發展環境。比如,近年來我們狠抓了飲水解困、村村通公路、農村電網改造等;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了行政審批中心,扎實開展了行政效能建設,全面優化了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但是必須看到,優化發展環境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長期、持之以恒地不斷推進。要繼續按照“大力優化發展環境,打造競爭力工程”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全縣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努力使澤州成為吸納投資的“洼地”、聚集人才的“高地”、興業發展的“重地”和客商發財的“福地”。

在硬環境建設方面,要重點解決好土地和工業用水問題。據統計,目前全縣開工和即將開工項目共需土地近7000畝,除了少數幾個項目落實用地指標外,土地缺口還很大。為此,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土地,一方面要本著“占補平衡”的原則,加快土地復墾和造地步伐。同時還要積極盤活廢棄項目和企業用地。在工業用水上,要抓好丹河、長河和張峰水庫供水工程。全面抓好巴公、周村兩個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完善“七通一平”,以環境吸引更多客商入駐。在軟環境建設方面,要全面落實好縣委縣政府《關于進一步改進政務改善服務優化環境的意見》,進一步創優服務、提高效率。要全面推行無缺位工作制,確保企業請辦事項任何時候都有人辦理。要強化工作結果的反饋,縣委縣政府安排布置的所有工作,都要根據工作難易程度,制定不同的辦結時間和反饋時限,辦理部門必須在規定時限內給予反饋。要加強對環境建設的督查,對行政不作為、行政亂作為、行政濫作為的人和事,發現一起,從重從快查處一起。

四、處理好“冷”與“熱”的關系

就是要處理好國家宏觀調控與加快澤州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近年來,針對固定投資過熱和部分行業過快增長的勢頭,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如財政、產業、環保、金融等,全國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得到了初步抑制,經濟保持了既快又好的發展勢頭。

但就目前澤州經濟發展的總體形勢來看,不是“熱”,而是“冷”。全縣項目建設開工不足,民間投入不足,尤其是由于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在全縣先后關停取締120座小煤礦、1200座小高爐的情況下,有的小煤礦主、小爐主到內蒙、東北等地重操就業,繼續挖煤煉鐵;有的到市區投資,還有的聯合投資新上了鑄造項目,如大陽的晉圣華機械、晉廟鋪的宇鴻鑄造等,但大量的民間閑散資金找不到投資方向,使全縣農民就業難、增收難的矛盾進一步顯現。今后發展中,要在認真貫徹好國家宏觀政策的前提下,一方面要采取得力措施,進一步抓好項目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引導,充分激活各種民間資本,扶持本土創業的民營企業家,切實增加群眾的經營性、資產性收入,在升溫造勢中努力開創全縣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五、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

就是要處理好新上大項目和小項目的協調發展關系。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大”與“小”是兩個不同的側重點,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能偏廢。大項目是強縣的支撐,小項目是富民的根本。澤州發展的實踐證明,“大”和“小”同樣重要。正是有“五小工業”的發展和鄉鎮企業“五個輪子”一齊轉的崛起,才有澤州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才有澤州農村小康的今天;正是有了“十五”期間王坡、福盛、晨暉的一批大項目的引進,才有了“十五”期間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非常重要。

因此,我們在今后發展中,要堅持“兩手抓”,既要抓戰略性項目的引進強縣,千方百計引進一批像蘭花1501、晉煤2510、福盛鋼鐵等對縣域經濟貢獻大的項目;也要抓中小企業項目的培育富民,制定優惠政策,實施“全民創業行動計劃”,在全縣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辦企業、干部謀事業”的生動局面,努力使二者有機統一,提高綜合經濟實力。

六、處理好“外”與“內”的關系

就是要全力實施“外引內啟”工程,處理好啟動內資和引進外資的關系。

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是自主發展和對外開放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把搞好對外開發、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和發揮自身優勢、堅持自主發展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共同發展。

要全力實施“外引內啟”工程,通過一手引資引智,一手啟動內資,實施兩翼聯動戰略,帶動澤州經濟發展。要全方位啟動內資。經過多年的挖煤煉鐵發展,澤州培育了一批能人大戶,涌現出了一批經濟強村、大村,民間積累了較為雄厚的民間資金,據不完全統計全縣銀行存貸差達50億元以上。在“*”發展中,要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充分調動民營大戶和經濟強村投資創業的積極性,把多年積累的資金啟動起來,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增強發展的內在活力,增創內源性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堅實根基。要強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抓住世界和國內發達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采取項目招商、行業招商、以商招商和招商等形式,加強與國內外大集團、大企業的經濟技術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財團和知名企業、知名品牌來我縣落戶,投資創業。

七、處理好“上”與“下”的關系

就是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處理好“地上”和“地下”的關系。

澤州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大縣,在全縣經濟格局中,煤炭產業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隨著這幾年煤炭價格高位運行的趨勢,煤炭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這種主導產業單一的矛盾,對一個地方經濟運行來講是極其不利的,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梢哉f,煤炭是一把“雙刃劍”,短期不能丟,長期靠不??;既是加快自身發展的“護身符”,更是制約經濟轉型的“緊箍咒”。只有加快地面產業的發展,才能決定澤州的未來。

所以,建設全面小康沖刺全國百強,必須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在做優做強煤炭產業的同時,靠煤炭企業資金積累優勢,加快培育地上產業,實現全縣經濟由“地下”向“地上”的轉變。煤炭產業,要全力抓好王坡二期150萬噸擴建和車山300萬噸井田建設;繼續關小改中建大,加快資源整合步伐,抓好20個30萬噸礦井的新建或重組,確保全縣煤炭產量保持在1800萬噸左右。同時,全面實施好“一礦一業”工程。全縣所有30萬噸以上煤礦,要按照“穩定‘地下’、發展‘地上’”的方針,積極培育地上新產業。地上產業發展要按照“四產八業”、“四大園區”、“三大方陣”的經濟發展框架,加快發展一批科技型、制造型、加工轉化型項目,實現支柱產業多元化。一是加快建設百萬噸中高檔鑄件基地。抓好春晨管業、世紀管業、清慧制造、東方實業、金工鑄造等企業的發展壯大,力爭到“*”期末,百萬噸鑄造基地初具規模。同時,全力抓好福盛軋鋼三期200萬噸鋼材項目建設,確保全縣的冶煉產業優勢。二是發展新型產業。就是要大力發展煤化工、電力、新材料、農副產品加工、旅游等新型產業,力爭盡快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要抓好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實現煤炭大縣向煤化工大縣轉變。目前,我縣已有蘭花1501項目、晉煤2510項目、天澤晉城化工遷建項目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要力爭經過幾年努力,使煤化工成為全縣新產業的重頭戲。三是開發高新產業。要結合郭臺銘晉城工業園區的擴建,積極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產業。

八、處理好“南”和“北”的關系

就是要加快協調發展步伐,解決好我縣西北部有資源鄉鎮和東南部無資源鄉鎮發展不平衡,共同富裕的問題。

澤州版圖較大,受資源條件和地理條件的影響,有資源鄉村與無資源鄉村、山區鄉村與平川鄉村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據統計,西北部的巴公、高都、下村等北部8個鄉鎮,國土面積占全縣的三分之一,總人口占全縣的55%,經濟總量、提供稅收占到全縣鄉鎮總量的75%;而東南部的李寨、南嶺、柳口等東南部9個鄉鎮,國土面積占全縣的三分之二,總人口占全縣的45%,但經濟總量、提供稅收僅占全縣的25%。全縣前十名的東四義、山耳東等經濟強村,全部在西北部鄉鎮。從農民人均純收入來看,最高的川底鄉達48*元,最低的柳口鎮僅3012元,相差近2000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前10名村有8個分布在西北部鄉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已經成為我們構建和諧澤州的重大現實問題。

在今后發展中,要按照構建和諧澤州的要求,正確處理好“南”與“北”的關系,全面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西北部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要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在產業結構上先行一步,促進接續產業的發展,實現新的跨越。東南部山區鄉鎮要進一步加快發展。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和旅游作為重點來抓,切實加快山區鄉鎮經濟發展。要加大培訓力度,鼓勵山區農民外出務工,努力做到“培訓一批、轉移一批、就業一批、致富一批?!币訌姼辉`l鎮與山區鄉鎮之間的產業聯系,富裕鄉鎮建龍頭,欠發達鄉鎮建基地,形成區域間產業良性互動。

九、處理好“高”與“低”的關系

就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效益“高”與“低”的問題。

脫胎于煤鐵資源型經濟和“五小工業”的澤州工業經濟體系,長期以來走的是一條粗放型經營的路子,經濟增長方式落后,企業整體素質偏低,發展水平不高。近年來,全縣新上了一批如福勝軋鋼、王坡煤礦、晨暉管業等重大項目,工業產品粗放化的狀況也有了很大提高,但這僅僅是破了題。在今后工作中,要正確處理好“高”和“低”的關系,既要注重量的擴張,又要追求質的提高,努力提高經濟效益。

在煤鐵產業的發展上,要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全面提高深加工水平,提高附加值。煤炭產業要以加工轉化為方向,積極在煤變肥、煤變醇、煤變電等方面下功夫,變輸出原煤為輸出化肥、甲(乙)醇、電力等產品。冶煉產業要以鑄造、鋼材為方向,全力打造鐵--鑄造--鋼材的產業鏈條。尤其是要發揮好福盛軋鋼的龍頭作用,帶動全縣冶煉產業邁上一個新臺階。同時,積極推廣東方實業公司循環經濟的典型經驗,使全縣現有一百立方以上高爐走上清潔高效的發展路子。在農業產業的發展上,要把抓好農業龍頭企業作為重中之重,全面加快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在新上項目的發展上,要切實提高科技含量,堅決避免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力爭經過幾年努力,使我縣經濟實現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益,全面、協調、可持續快速發展。

十、處理好“老”與“少”的關系

就是要處理好老企業家和年輕企業家的關系。

企業家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可以興一項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群眾。多年來,在全縣的發展中,培育和造就了一支熟悉市場經濟,懂經營、善管理的企業家隊伍,老的有潤華的劉史明、興隆的宋三旦、祥達的陳祥太、富景的閻富軒、王坡的趙武鎖、岳南的張廣慶、晨暉的王林慧、東方的郭義等。年輕的有福盛的李強、天戶的毋定坤、天九制藥的孫宇庚、富景的閻向陽等等,他們為澤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企業家是澤州的寶貴財富,青年企業家是澤州的未來和希望。在我們建設全面小康沖刺全國百強進程中,需要更多的企業家隊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老”與“少”的關系。老企業家要寶刀不老、思想不松、精神不跨、干勁不退,全力加快澤州企業的發展壯大,為建設全面小康沖刺全國百強再立新功。同時要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造就一批年輕企業家。要把培育青年企業家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要積極營造有利于青年企業家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通過在實踐中鍛煉、外出掛職等形式,努力打造一支能夠駕馭市場經濟、熟知企業運行和管理的青年企業家隊伍,為加快澤州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