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小城鎮促進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07-16 05:07:00

導語:發展小城鎮促進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小城鎮促進新農村建設

我國農村數量龐大,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如何才能實現新農村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筆者認為,發展小城鎮促進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當前要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環,大大提高其承載能力。

首先,小城鎮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平臺。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文化中心,通過其輻射作用,可以實現農村向城市的自然延伸,并銜接城市和農村兩個市場,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小城鎮也是城鎮文明的重要載體,對農村的影響最直接也最深刻,農民進入它的門檻也最低。因此,小城鎮最容易實現城市文明向廣大農村的滲透和傳播,也會在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小城鎮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重要基礎。小城鎮作為農村的區域中心,具有很強的集聚擴散效應,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將各種生產要素聚集起來,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和農村現代化,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并促進第二、第三產業集中連片發展。同時,小城鎮中的產業集聚有利于規模經濟的發展,也可起到節約土地、減少污染等作用,符合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村城鎮化就是“小城鎮,大作用”的典型模式。

再次,小城鎮是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載體。發展小城鎮,一方面有利于人口及經濟活動由農村向城鎮集聚,使城鎮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和“轉化器”;另一方面,伴隨著小城鎮基礎設施、住宅、環保等建設,投資需求也會隨之增長,一部分會轉化為農民的工資報酬性收入,直接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同時,小城鎮的發展能夠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務農農民的收入有較快增長。尤為重要的是,發展小城鎮,建立和完善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商業服務等設施,有利于廣大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從根本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發展小城鎮的主要舉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發展重點小城鎮。要選擇發展前景好、帶動力強的部分小城鎮作為重點加以支持,“以點帶面”推動新農村建設。目前,應以建設部等六部委確定的1887個全國重點鎮為抓手。這是小城鎮銜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戰略布局的重要節點,在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扶持上,要優先支持經濟實力較強、具有較大發展潛力、有資源、有特色、有主導產業支撐的重點鎮建設,努力達到“抓好一個點、帶動一個面、影響一大片”的效果。

第二,適度傾斜對小城鎮建設的投資力度。小城鎮

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項目安排和資金支持上要通盤考慮。綜合目前我國的國情和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應把投資重點適度轉向小城鎮。建議設立“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基金”,以改善新農村資源優化配置的外部環境。同時,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注意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吸引各種社會資金參與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引導、農民和集體投入為主體,社會力量多方支持,合理、穩定和有效的小城鎮建設資金投入機制。

第三,重視小城鎮體系規劃,促進城鄉聯動發展。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即將實施,小城鎮規劃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被提上日程,小城鎮規劃的實施將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小城鎮體系規劃中,要遵循統籌城鄉、以鎮帶村、城鄉聯動、有序發展的原則。同時,按照改造鎮中村、合并小型村、縮減自然村和節約村莊占地總量的要求,優化小城鎮布局規劃,合理布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合理布置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設施,并與小城鎮外部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交通道路、產業園區、水利設施等專項規劃相銜接。在小城鎮體系規劃的引領下,要使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局面。

第四,深化小城鎮體制改革,順應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小城鎮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既涉及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也直接觸及農村上層建筑的變革。應加快職能轉變,發揮好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切實把小城鎮政府的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同時,應穩妥推進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的綜合配套改革。比如,逐步建立與小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體系;完善小城鎮公共設施投入;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