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行政工作要點

時間:2022-09-11 08:56:03

導語:市司法行政工作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司法行政工作要點

2013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國、全省政法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圍繞“兩快兩帶三先”戰略部署,大力加強司法行政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高新形勢下司法行政工作水平,為推進“兩快兩帶三先”、建設平安、法治和美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主要工作如下:

一、著眼服務經濟發展,進一步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1、圍繞服務“兩快兩帶三先”主題,進一步拓展法律服務領域,創新法律服務手段,擴大法律服務網絡,加快構建我市“由城市到城鎮再到村居”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2、切實發揮律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著力做好投資融資、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法律服務,推動我市企業轉型升級。

3、加強政府法律顧問工作,擴大政府部門和鄉鎮街道法律顧問的覆蓋面,完善農村“一村一顧問”制度,擴大社區法律顧問試點,積極為政府決策提供法律咨詢和對策建議。

4、加快律師行業規范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步伐,全面加強律師行業黨建工作,推進律師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努力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知名度的律師事務所和律師。

5、強化基層法律服務業務監管,出臺全市基層法律服務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強化能力培訓,規范執業行為,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認真辦理涉農法律事務,為我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做出努力。

6、進一步推進公證規范化建設,強化公證信息化應用,完善質量監督和誠信評價機制,加強公證質量月查,認真辦理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招投標、企業破產清算、知識產權保護等公證事項,努力解決公證隊伍結構性缺員問題,提高公證服務能力。

7、切實抓好司法鑒定機構規范化建設,做好司法鑒定機構認證認可和能力驗證工作,年內要實現機構規范化建設達標率超過60%的目標,爭取年內成立市司法鑒定協會。

8、推進國家司法考試工作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創優國家司法考試組織形式,努力在法律職業資格人員跟蹤管理、法律人才庫的建立和推薦實習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9、進一步整合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制宣傳、司法鑒定等服務職能,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務綜合團隊和特色團隊,加快推進建立具有綜合功能的縣(市、區)法律服務中心。

二、著眼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深化社會矛盾糾紛化解體系建設

10、深入推進矛盾糾紛化解社會化建設,加快矛調中心實體化建設步伐,穩步推進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探索建立人民調解員協會,指導調解組織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

11、完善矛盾糾紛分析研判和分級預警制度,實行矛盾糾紛零報告和直報制度,創新建立矛盾糾紛排查情況網上報送、分析、研判、預警機制。

12、健全銜接配合機制,以12348熱線平臺為載體,加強部門聯動,實現12348熱線與公安110熱線、政府12345服務熱線對接,強化社會輿情分析,切實將12348熱線平臺打造成司法為民平臺。

13、進一步創新機制,落實“三調對接”,在市區38家派出所建立調解工作室,每個工作室配備2名人民調解員,完善薪酬保障、職業準入、培訓考核、職稱管理等職業化管理制度,規范對接工作高效運作。

14、扎實做好《彭城和事佬》電視欄目,進一步落實人民調解員選任、管理、考核制度,推廣首席調解員、專職調解員制度,健全人民調解案件“以獎代補”制度,在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的實戰中選樹和打造一批品牌調解室、品牌調解員。

15、進一步引導律師、公證、司法鑒定、基層法律服務人員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形成“能調則調、能援則援、調援結合”的工作機制。

三、著眼維護公平正義,進一步深化法律援助惠民體系建設

16、深入實施為民辦實事工程,進一步創新法律援助思路,完善舉措,切實將法律援助打造成社會公平正義的和諧通道、澤被困難群眾的愛心使者、通達政府和群眾的連心橋梁,彰顯司法行政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職能。

17、進一步加強法律援助服務的網絡建設,完善服務設施,增強服務能力,規范服務行為,打造“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爭創“法律援助示范窗口”建設,力爭6月底全市縣(市、區)法律援助接待窗口全部達到規范化建設標準。

18、完善法律援助督辦指導和質量評查機制,健全集中辦案模式,全面推行點援制,建立法律援助律師專業名錄,引導專業律師、名優律師參與法律援助,進一步提高辦案質量和群眾滿意度。

19、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理念,開展上門服務、心連心服務,突出做好農民工、零就業家庭和殘疾人等特殊人群法律援助工作。

20、推進法律援助基金會建立,落實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做大做強做優法律援助事業。

四、著眼營造法治環境,進一步深化法治文化傳播體系建設

21、深化法治建設,大力實施“六五”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律八進”,圍繞全社會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法律問題,定制一批法制宣傳項目。

22、落實領導干部、公務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青少年、流動人口等重點對象學法用法制度,促進公正廉潔執法和全社會學法守法用法。

23、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結合我市地域特點和漢文化特色,創設更多更有價值的法治文化項目,搭建更多更高品質的學法用法平臺,在《日報》開辟司法行政專版,在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2個有影響力的法治文化公園(廣場),在每個鎮(街道)、村(社區)都設有法治文化陣地,確保“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

24、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挖掘法治文化功能,鼓勵、組織群眾參與法治文化作品創作,讓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自己既是法治成果的享受者,更是法治進程的推動者。

25、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加大創建力度,提升創建質量,擴大創建效應,推進地方依法行政,行業依法治理,提升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力爭年內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率達到24%。

五、著眼創新社會管理,進一步深化特殊人群管理服務體系建設

26、進一步提升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化水平,健全報到監管、責任落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完善監管信息網絡、創新信息化核查手段,確保重點人員24小時隨機查控,堅決防止脫管漏管和違法犯罪。

27、加快推進管理教育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健全規章制度,規范工作流程,細化內部職責,強化考核管理,盡快建成具有食宿、教育、培訓、救助等功能的綜合性管理服務基地,探索建立幫扶基金,最大限度節省行政成本。

28、拓寬管理教育服務中心服務對象,將更多需要社會關愛、政府幫助的人群納入服務范圍,創新幫扶措施,放大幫扶效應。

29、加大社區矯正管理局推進力度,探索建立社區矯正工作協會,配齊配強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確保每個司法所至少有1名以上政法專編人員從事社區矯正工作,專職工作者與社區服刑人員比例不低于1:20的省定標準。

30、提高安置幫教工作的質效,完善與監獄、看守所的信息溝通機制,大力推進安置幫教信息化建設。

31、落實必接必控制度,將“頑固犯”、“三無”、“三假”等特殊人員接回情況納入考核,對重點銜接人員100%實現無縫銜接。

32、加大過渡性安置基地建設力度,加強安置幫教基地與社區矯正管理教育服務中心的銜接融合。

六、著眼夯實基層基礎,進一步深化基礎保障體系建設

33、完善全市司法行政內部綜合業務平臺,豐富平臺內容,挖掘平臺效用,將其打造成“工作信息、開闊隊伍眼界、拓寬隊伍思路”的多功能平臺,切實提高平臺利用效率。

34、深入開展市級“六好司法局、六好司法所”創建活動,加強分類指導,強化規范管理,切實做好基礎性、保障性工作。

35、加大司法所工作及組織網絡向社區(村居)延伸的力度,探索建立司法行政工作站(點)、聯系點,打造司法所更加親民的舞臺,更加便民的平臺。

36、加強司法所信息化建設,以市縣兩級信息化網絡為依托,加快基層司法所信息資源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建設。

37、進一步協調相關部門,加快推進縣(市)區司法局和基層司法所業務用房建設,解決司法所長職級問題。

七、著眼提升履職能力,進一步加強隊伍科學化管理體系建設

38、進一步深入開展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司法干警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履行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捍衛者的職責使命。

39、加強領導班子建設,認真落實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決策機制,推進干部交流輪崗,鞏固崗位練兵活動成果,繼續加強司法行政隊伍能力建設,努力建設“三寬四有”司法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隊伍。

40、加強司法行政隊伍作風和能力建設,著力提升隊伍創新能力、執行能力和信息化應用等能力,提高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正規化水平。

41、注重挖掘和培養基層一線先進典型,加大宣傳力度,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導作用,樹立司法行政干部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