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十一五規劃
時間:2022-08-22 04:45:00
導語:中藥十一五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行業是我國少數最具國際比較優勢的產業之一,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務院辦公廳《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明確指出將中藥產業作為重大戰略產業加以發展。發展中藥現代化是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快培育我省制藥工業新優勢,顯著提升我省制藥工業的產業層次和國內外競爭力。浙江省“十一五”中藥產業發展規劃是我省中藥行業在該時期的工作綱領,是對我省中藥現代化發展的戰略部署,對醫藥行業統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確目標有著重要意義,有利于我省中藥行業的健康發展,加速推進中藥現代化進程。
一、中藥產業發展規劃背景
中藥行業是傳統經驗和現代技術相結合,集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行業,包括中藥材種植業、加工業和流通業。本規劃中所指的中藥產品涵蓋中藥材、中藥飲片、治療性中成藥和中藥功能性食品,其中治療性中成藥分為傳統中藥、現代中藥和現代天然植物藥。
(一)我省中藥行業的現實基礎。
1、中藥材資源及人工種植。我省中藥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擁有中藥材資源2385種,其中植物藥材1785種,動物藥材162種,蘊藏量約10多億公斤。廣闊的海洋面積,蘊藏著大量豐富的藥用資源尚待開發。中藥材種植具有悠久歷史、“浙八味”等一大批地道藥材質量好、市場競爭力強,享譽海內外。全省常年藥材種植面積約30余萬畝,集中分布在磐安、東陽、麗水、新昌、桐鄉、淳安、富陽、景寧、瑞安等縣。這些縣藥材種植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磐安縣種植面積最大、品種較多,全縣有藥用植物1219種,主栽品種有白術、元胡、玄參、白芍、浙貝母、天麻、玉竹、桔梗等十多種,藥材面積穩定在7萬畝以上,占全省總數的23%左右。不同主產區主栽品種突出,主導產業明顯。東陽以元胡為主,常年種植面積在3萬畝左右,約占全省藥材種植面積的10%。桐鄉市以種植杭白菊為主,栽培面積近年來穩定在4萬余畝。景寧、建德、鄞州、長興分別主產厚樸、西紅花、浙貝母和栝樓,仙居以黃姜、慈溪以麥冬和絲瓜絡為主,瑞安、永嘉以溫郁金為主。
2、中成藥生產及產業結構。我省現有中成藥生產企業33家,能生產包括注射劑、軟膠囊、滴丸、氣霧劑在內的約16種劑型。中成藥工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具有相當基礎,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利潤等各項技術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前位,2004年中成藥工業總產值達35.6億元,利潤6.3億元。我省擁有正大青春寶藥業、胡慶余堂藥業、康恩貝集團、康萊特藥業、天目山藥業、天皇藥業等國內知名企業,及一批單品種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中藥著名產品,如參麥針、丹參針、青春寶片、百令膠囊、康萊特注射液、鐵皮石斛、前列康等。
全省現有中藥飲片加工企業70余家,品種、規格齊全,涉及傳統飲片、凈制飲片、顆粒飲片等多種劑型。中藥產業已基本形成集中藥材種植、飲片加工、中成藥生產和中藥流通的產業鏈。
全省近年來涌現了一大批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競爭力的骨干化學制藥企業。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這些企業對投資發展中藥產業熱情很高,紛紛加入。這對推進中藥產業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3、中醫藥研發及科研基礎。我省有浙江大學、省中醫學院、省醫學科學院、省中醫藥研究院、省林學院、省中藥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以及從事中醫藥研究的科技人員。各科研單位在中藥產業的不同領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如浙江大學的中藥活性物質篩選和植物提取的研究、浙江工業大學的中藥機械裝備的研制、省林學院木本藥材種植研究,以及省中藥研究所的種質資源保護等都具有較強的實力。近年來,以企業為主體成立的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對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新技術的運用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大孔樹脂吸附、膜分離、超臨界萃取、微粉化技術等先進工藝,以及多功能提取裝備、自動化數控干燥設備等先進裝備已被我省中藥企業應用。
(二)中藥行業現存的主要問題
1、中藥材資源可持續發展及質量問題日益突出。由于缺乏對傳統地道藥材資源的收集、整理、提純、復壯,致使我省許多優良品種如于術、筧麥冬等已絕種,白術、元胡、白芍、玄參、麥冬等地道藥材種地源嚴重退化。過度采集和生態環境惡化,導致許多被現代藥理試驗證明具有特殊療效的野生藥材資源,如粉萆薢、鐵皮石斛、千層塔、香茶菜、白花蛇舌草等正在迅速減少或消失。優良品種的資源逐步退化和減少,以及野生資源的緊缺和枯竭給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困難。
另外,由于藥農和經營戶的不規范種植、采收和加工,缺乏有效的質量標準體系和監控手段,致使藥材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質量不穩定,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超標現象突出。
2、傳統中藥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傳統中藥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成果,但傳統中藥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長期以來中藥產品處于低水平重復狀態,產品處方雷同,療效雷同,同類種產品的生產企業多達數十家。真正的中成藥新產品的研發少之又少,大量經典、有效的傳統中藥處方沒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開發。目前,科研單位和企業較多的重視發展現代植物藥,而忽視了傳統中藥產品的整理和提高,傳統中藥的優勢呈現進一步弱化的趨勢。
3、科研投入嚴重不足,新產品研發能力弱。中藥作為高科技產業,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中藥產業大量的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需要依靠政府、科研單位、企業多方面的投入。我省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科研投入有限,中藥企業科研投入占銷售額不足2%。技術創新能力弱,新產品開發水平較差,突出表現在制劑研究能力較差。由于我省醫藥行業長期以來受“原料為主,制劑為輔”方針的影響,制劑研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導致中成藥生產工藝原始,制劑品種單一。
4、中藥產業結構不合理。我省中藥材種植業仍以農戶分散種植為主,離標準化、規范化、規?;a業化生產還有相當大的距離,迫切需要引進中藥生產企業或專業種植企業進行中藥材的生產和經營;迫切需要加強技術進步,大力開展科學種植,提高藥材的種植水平;迫切需要規范中藥材流通市場,通暢市場信息。
我省中藥企業整體規模小,缺乏大企業集團,沒有形成規模優勢。相當一部分企業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落后,市場開發能力和管理水平低。高技術含量與高附加值產品少,缺乏能進入世界主流市場的品種。多數品種的生產規?;⒓s化程度較低,低水平重復生產現象嚴重。
二、中藥行業面臨的發展機遇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疾病譜發生變化,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精神性疾病、以及老年性疾病逐漸增多,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和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由于這些疾病可以有效預防而治療困難,促使醫療模式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變為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模式,各種替代醫學和傳統醫學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化學新藥的研制由于投資大、時間長、風險高,變得越來越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天然藥物產品受到了關注。中藥以其扎實的臨床基礎、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較好的功效引起了國際制藥界的普遍重視,世界傳統醫藥發展迅速,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近年來,國內、國際市場對天然藥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呈現出無可估量的巨大市場空間。2004年國際植物制品年銷售額近300億美元,其中天然藥物銷售額已達160億美元,并預期以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的需求迅速增長。我國歷來具有藥食同源的傳統,中藥特別是中藥保健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和疾病預防方面的功效突出,中藥引導健康的理念逐漸被廣大群眾接受。在國內外良好的市場環境下,預期我省中藥市場的增長速度將快于醫藥市場總體的發展速度,年均增長15%以上。
在**年突發的非典疫情中,實踐證明,中藥對預防和治療非典疫情具有較好的效果,并對戰勝疫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藥的突出表現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喚起了社會各界對中藥的熱愛。非典疫情的發生對人類來說是一場災難,但為中藥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三、指導思想與戰略目標
指導思想:圍繞建設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中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內外競爭力為核心,充分發揮傳統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中藥產業,形成集科工農貿、產學研一體的中藥產業體系。在全面推進中藥產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應做好五個堅持。
(一)堅持前瞻性與現實性相結合。在實際工作中要有振興中醫藥事業的全局觀念,總體規劃既要有時展的前瞻性,又要從我省實際出發,與我省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現狀相適應,與我省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相協調。
(二)堅持遠期目標與近期目標相結合。企業發展的規劃目標是制訂全省總體目標重要組成部分,要注重發展總量和可操作性相結合,要注重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要實事求是地分階段、分目標實施,逐步推進中藥現代化發展。
(三)堅持現代中藥與現代天然藥物協調發展。要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的優勢,大力發展現代中藥。同時運用現代西方藥學理論,大力開發現代天然藥物。
(四)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自主發展相結合。中藥現代化需要全社會的投入和支持。在以企業為發展主體的前提下,政府要加強引導,加大投入,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發展中藥的過程中,必須加強中藥材資源的保護,防止過度采集和生態環境惡化,實施可持續發展。
戰略目標:
(一)產業規模:到2010年,中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其中中成藥工業155億元,年均遞增21%左右,占全省醫藥工業的比例從原來的16%提升到20%。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0萬畝。中藥經濟總量和效益位于全國前5位。重點培育5家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和企業集團,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二)產業集群:重點培育區域特色經濟和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培育杭州中成藥及飲片生產集聚區、蘭溪和臺州天然藥物及中成藥生產集聚區、麗水市和磐安縣中藥材種植集聚區。
(三)產業水平:龍頭骨干企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信息化管理,建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企業研究開發投入達到其銷售收入的5%以上。重點培育25個主導產品。
四、發展重點
(一)產業發展重點
1、中藥材生產
加強中藥材質量標準研究,特別是有效成分含量、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中藥材質量標準;制訂中藥材的生產技術標準操作規程(SOP),并進行推廣。到2010年基本完成我省大宗藥材的質量標準體系和SOP的制訂,并在全省推廣。
對我省大宗藥材“浙八味”、山茱萸、厚樸等進行品種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主產中藥材的種質資源庫,開展品種選育研究,如白術、浙貝母抗病品種、杭白菊高黃酮含量品種等。針對溫郁金和麥冬種植面積劇減的現狀,加強和支持溫郁金、麥冬的恢復性生產。到2010年,“浙八味”、山茱萸、厚樸等主產中藥材,良種使用率要達到70%以上,每個品種至少要有2個品系明確、性狀優良、成分穩定的栽培品種。
運用“企業加農戶、“企業加基地”的模式,大力開展我省地道藥材、大宗藥材的區域化、產業化、規?;N植,以及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特色藥材和瀕危野生藥材的規?;N植。充分發揮磐安“五味”、景寧厚樸、鄞州浙貝母、建德西紅花、長興栝樓、仙居黃姜、慈溪麥冬、桐鄉杭白菊、瑞安溫郁金等區域種植特色,在藥材主產區按照GAP要求建設大規模面積的種植基地。到2010年,大宗藥材規模化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的基地要達到10個以上,“浙八味”等主產中藥材的每個主產地應有一個以上按GAP要求建立的5000畝以上基地,并爭取通過GAP認證。
2、中藥飲片生產
加強各縣(市)飲片廠之間的兼并重組,尤其是鼓勵相當規模的中成藥生產企業、商業企業參與收購、兼并。飲片加工企業要實行面向更大區域的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做大做強;要積極實行管理創新,按照GMP規范,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和技術創新機制。
加大飲片質量控制及科研上的投入,提高質量檢測與科研技術裝備水平;積極研究制訂新的質量標準和新的飲片炮制工藝,提高質量控制水平和工藝水平;積極生產、推廣及應用凈制飲片,爭取3-5年時間內,凈制飲片取代傳統飲片,完成中藥飲片的升級;加強新型品種的開發與應用,如配方顆粒、單味超微速溶飲片等新型品種。
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飲片集中配送中心,開展對所在區域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及零售中藥房進行集中配送業務。該集中配送中心應當建有符合GMP要求的現代化飲片生產基地和電子商務信息平臺。
3、中藥加工工藝與裝備。
以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理念,大力發展有利于資源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加工工藝。推廣中成藥生產的關鍵技術,促進超臨界萃取技術、大孔樹脂吸附純化技術、膜分離和濃縮技術、噴霧和冷凍干燥技術、微波輻射誘導萃取技術、炮制全浸潤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動態逆流自動控制提取技術等在企業生產中的推廣和應用。對現有前處理、提取、過濾、濃縮、純化、干燥、包裝等裝備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使生產過程實現現代化。
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到2010年,我省80%的中藥工業企業進行現代化工業改造,其中5家企業具備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制劑生產廠房。
4、治療性中成藥的培育與研發
加大我省現有療效確切、市場需求量大的中成藥品種的培育力度。重點培育參麥注射液、丹參注射液、青春寶抗衰老片、前列康系列、天保寧系列、回音必孕康口服液、康萊特注射液、通洛壯骨膠囊、黃芪生脈飲、胃復春、強力枇杷露、烏雞白鳳丸和芙樸沖劑等產品,實現單產品銷售額2億元以上,參麥注射液、青春寶片、前列康等產品力爭5億元以上。
加強中成藥的研究與開發。重點開發治療心腦血管、腫瘤、病毒性免疫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中成藥。充分利用我省“浙八味”等大宗藥材和海洋資源的優勢,開發相關產品;運用先進的提取分離技術、活性物質篩選技術進行中藥產品的二次開發,特別是對現有重磅產品的深度開發;加大對傳統中成藥制劑的改造,加強緩控釋、速崩速釋、微囊、脂質體等新型制劑技術在中藥產品中的運用。
5、中藥功能性食品的培育與研發
加大我省現有保健功能確切、市場需求量大的中藥功能性食品的培育。重點培育鐵皮石斛系列、蜂制品系列、花粉系列、養顏美容系列、食用菌系列和紅曲系列產品,實現單產品銷售額3億元以上。
加強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中藥功能性食品的研發。充分利用我省“浙八味”等大宗藥材、竹資源、蠶桑資源和海洋資源的優勢,運用先進的加工技術,研究開發中藥功能性食品。如利用竹葉資源開發黃酮類功能食品、利用蠶桑資源開發具有生血功效的功能食品、利用大宗藥材配伍開發具有增強免疫力功效的功能食品,以及利用海洋資源羊棲菜、殼聚糖、海藻等開發各類功能食品。
(二)區域發展重點
1、浙北地區:以杭州、嘉興、湖州地區為主。依托正大青春寶藥業、胡余堂藥業、康萊特藥業、天目山藥業等企業,大力發展杭州中成藥及飲片加工業,建立我省最大的中成藥生產基地和飲片加工基地;大力開展地道藥材杭白菊產業化種植,建立規范化、規?;N植基地;建立鐵皮石斛、紅豆杉、迷迭香、西紅花等高附加值特色品種種植基地;利用竹葉資源和蠶桑資源,開展中藥功能食品的研究與產業化。
2、浙東地區:以寧波、臺州、舟山、紹興地區為主。依托海正藥業,建立天然藥物提取加工基地;依托震元藥業建立現代中藥物流基地;建立寧波銀杏葉、白芍、茶多酚等藥用植物提取基地;充分利用沿海優勢,大力發展海洋藥物產業,加強海洋中成藥的研究與產業化。
3、浙中、西地區:以金華、衢州地區為主。建立蘭溪市醫藥產業基地,以康恩貝藥業、天一堂藥業、一新藥業為依托,大力發展中成藥及天然藥物工業,建立現代化工業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白術、浙貝母、元胡、玄參等地道藥材種植,建設規范化、規?;N植基地;鼓勵在藥材主產地建立規模化的飲片加工基地。
4、浙南地區:以麗水、溫州地區為主。建立杜仲、厚樸、溫郁金等地道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加強特色品種的引進和種植,繼續做強薏米仁基地,加快香茶菜、腫節風、鐵皮石斛、靈芝種植基地的建設。利用溫州沿海優勢,大力開展海洋中成藥的研究與產業化。
(三)企業發展重點
發展中藥產業,要堅持企業為主體的原則。要通過培育一批經濟上規模、效益突出的龍頭骨干企業,以及一批“專、精、特、新”的特色骨干企業來帶動中藥材種植業、加工業、流通業和科研的發展。重點培育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貝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海正集團有限公司3家行業龍頭企業。這3家龍頭企業的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要位居全省前茅,具有較強的國內國際競爭力。龍頭企業要起到行業示范作用,建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技術創新水平位居全省領先水平,R&D應占銷售收入的8%左右;要實現企業信息化管理和自動化生產,企業的工藝技術與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要積極培育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力開拓重磅產品的國內外市場。
重點培育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浙江康萊特藥業有限公司、浙江亞東制藥有限公司、浙江天一堂藥業有限公司、浙江天皇藥業有限公司、浙江森宇實業有限公司等特色骨干企業。這些企業要緊緊抓住自身特色,發展特色經濟,如胡慶余堂藥業的老字號品牌特色、亞東制藥的婦科系列產品特色、天皇藥業鐵皮石斛系列特色等等,都具有較強的優勢和競爭力。這些企業是我省中藥行業的主力軍,要積極實施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企業R&D應占銷售收入的5%左右,全面進行中藥工業技術改造,工藝與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積極開拓特色產品的國內外市場。
五、實施中藥現代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中藥現代化發展的整體規劃,建立高效、協調的管理機制。加強對推進中藥現代化工作的領導,各級地方政府要根據省委省政府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指示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的精神,將中藥現代化作為一項重大戰略產業加以發展。各級經貿部門要加強對中藥產業的指導,明確當地中藥產業發展的重點,加強管理,特別是要加強中藥材種植、流通的管理和監督,保證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二)實施“科技興藥”戰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中藥現代化,科技為先導。要積極培育和完善“產學研”緊密聯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高效的技術創新平臺。要充分發揮浙江省中藥產業化技術中心這一技術創新平臺的作用,通過重大課題協作,充分整合我省中藥研究開發的資源,加強對中藥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強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十一五”期間,要新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5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從本地、本部門的實際出發,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和保護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重點企業要加強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三)建立多渠道的中藥現代化投入體系。在以企業為投入主體的基礎上,省政府設立中藥現代化專項,加大對中藥產業的投入。各級地方政府應結合當地中藥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對中藥產業的投入。要充分利用創業投資機制等市場化手段,拓寬中藥新藥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投入中藥現代化發展。
(四)加強科技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要加強中藥高級技工、中藥材種植基層管理人員、中藥高級研究人員等人才的培養。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制訂人才培養計劃,聯合實施人才培養。通過大專院校增加中藥類專業的設置和招生規模,有關部門舉辦各種中長期學習班、培訓班等各種途徑,千方百計地培養人才,為中藥產業的各個領域輸送人才。
(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要進一步強化全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努力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引導企業開展中藥專利技術、產品和商標保護的戰略研究。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機構,引進和培養專門的中藥國際經貿和知識產權保護人才。
(六)推進中藥流通改革。鼓勵中藥材、中藥飲片的生產經營規?;⒁幏痘?、集約化,促進中藥材、中藥飲片流通方式的改變。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規范中藥材市場,加大依法監管力度,確保中藥材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加快飲片集中配送中心示范基地的建設,并總結經驗,在全省有條件的地區推廣。促進傳統中藥商業模式向現代流通模式轉變,鼓勵流通企業開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集中配送中心等。
(七)加強中藥產業界與中醫界的聯系。要進一步加強中藥產業界與中醫界的聯系,通過建立名中醫專家庫、舉辦專題研討會等形式,促進中醫師與中藥工作者的聯系,加強中醫對中藥科研和生產的指導。要充分保護中醫藥人員的合法權益,鼓勵中醫藥人員與中藥生產企業合作,積極開展以科研成果及確有療效的單方、驗方等為基礎的中藥新品種的開發。
(八)充分發揮學會、協會等中介服務組織的作用。中介服務機構要積極開展以科技服務、新藥轉讓、信息咨詢、人才培訓、對外交流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特別是要加強人才培訓、信息咨詢的服務。通過中介服務機構,要加強中藥材市場的宏觀調控,建立市場銷售、價格信息的平臺,指導企業生產。
六、實施中藥現代化的政策支持
(一)加大政府財政資金對中藥現代化的支持力度。省財政繼續保持設立中藥現代化專項資金,并適當增加資金額度,專項支持中藥現代化種植項目、中藥技術創新項目;在全省技術改造貼息專項資金中,設立中藥專項,支持中藥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在全省技術創新扶持資金中,適當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中藥技術創新項目。
(二)積極貫徹國務院辦公廳《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制定有利于中藥現代化發展的價格和稅收政策”的精神。由省經貿委、物價局共同商定鼓勵企業生產經營優質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產品的價格政策。支持中藥企業使用來自GAP藥材基地的中藥材生產中藥產品,并給予一定的價格政策。
(三)由省經貿委、體改辦、衛生廳等有關部門共同商定醫院招標過程中名特優中藥產品的傾斜政策。名特優中藥產品在醫院招標的綜合評分過程中應給予一定的加分。
(四)制訂新開辦中藥生產企業的產業指導政策。加強新開辦中藥生產企業的開辦審查。鼓勵新建大規模的中藥提取專業生產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成藥生產企業、大規模的中藥材專業種植企業等。嚴防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中藥飲片廠、中成藥生產企業進入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