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科技發展工作計劃6篇

時間:2022-12-13 08:20:20

導語:全市科技發展工作計劃6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市科技發展工作計劃6篇

第一篇

2013年,全市科技工作將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各級科技創新會議精神,以產學研合作創新為總抓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加快全市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扎實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

一是突出“擴面、抓點、促小”工作。擴大企業和高校院所的聯系,推動規模以上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選擇3—5個高校院所中與我市產業密切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重點合作。加大扶持力度,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產學研合作,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年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80項以上。

二是堅持產學研人才、項目和載體一體化發展。實施產學研創新示范工程和“特聘專家”資助計劃,以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取得實質性進展為標準,對承擔單位和專家團隊給予經費資助,形成“專家+團隊”的人才集聚、培養和儲備模式,實現項目推進與人才引進、平臺建設的協調發展、良性發展和互動發展。

三是加快工程化能力建設。推進工程技術研究院等平臺建設,提高專業孵化能力,對工程化的成果進行商業包裝,引入投資,加速產業化。先期以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托,結合我市橡膠輪胎、醫用高分子、地毯、漁具等優勢產業基礎,瞄準產業高端,匯集優勢資源,提高工程化進程,打造高分子材料產業化基地。

四是推進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大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重大專項的爭取力度,抓好高區國家級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工作,爭取申報6家省級以上國際科技合作平臺,籌備召開2013年度膜技術國際合作會議。多途徑收集國際先進技術,推動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對接和引進。

二、積極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一是強化創新平臺創建與管理。爭取創建市級以上各類創新平臺10家以上,積極跟蹤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建設規劃,力爭在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的創建上實現突破。加強對在建創新平臺的管理,確保國家廣泰空港地面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順利通過驗收。推進海水養殖、海參、醫療器械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組織企業和科研機構圍繞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開展技術合作,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重要的產業技術標準,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運用。

二是推動科技服務業蓬勃發展。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和公共科技服務需求,重點發展研發和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及產業化、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詢等科技中介服務,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服務產業化發展。推進各類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形成較為完整、具有特色的科技創業服務體系。

三是積極推進創新型園區建設。以實施國家火炬計劃等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為抓手,增強電子信息、醫療器械、新材料、先進制造等產業集群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高新區走驅動發展的內生增長之路。結合即將出臺的《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暫行管理辦法》和《省高新區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有關要求,指導文登南海省級高新區理順體制,加快發展,盡早通過省級審定。

三、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一是加強科技項目爭取和管理。提高科技計劃向上爭取力度,組織開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課題調研,深入挖掘企業資源,做好征集、申報及實施工作,力爭在省級以上重大專項立項上再創佳績。做好市級科技發展計劃的組織和立項,對高端電子信息、新材料、海洋新興、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重點優勢產業發展給予重點支持。

二是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隊伍。聯合財政、稅務等部門,規范高新技術企業管理和研發行為,優化高新技術企業隊伍,對符合標準的企業加強輔導和服務,及時納入高新技術企業后備資源,爭取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家以上,力爭達到20家。從提升孵化載體能力、支持企業科技研發鼓勵科技金融對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爭取年內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0家以上。通過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三是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運用信息、生物、節能減排等高新技術對傳統優勢產業進行技術提升,加快新產品的研制,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施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重點推進三角集團、金猴集團等大型制造業骨干企業數字化集成應用示范,組織一批企業實施制造物聯與智能制造應用示范和服務型制造應用示范工程,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重點推動云制造與軟件及服務技術支持平臺、無線射頻識別RFID與傳感網等關鍵技術研發,形成軟件產品在企業中推廣應用,帶動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四、積極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一是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工作。探索設立“專利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分散銀行貸款風險,提高金融機構融資積極性,進一步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引進專利評估機構,提高專利價值量化準確性。

二是實現專利質量和數量協調提升。完善專利考核指標體系,突出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及增長率的評價比重,爭取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10%和15%。修訂完善專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加大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專利的獎勵和資助力度,提高企業創新點挖掘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專利質量。

三是啟動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育工程。采取滾動培育方式,每年甄選10家企業,每批培育期兩年,通過費用減免、信息服務、業務培訓等,以點帶面,示范引領,提高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四是構筑多部門聯動的知識產權保護網絡。聯合市工商、法院、海關等部門,組織開展對醫療、食品等重點領域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和假冒行為,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五、進一步營造自主創新良好環境

一是總結提升“自主創新年”活動。組織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全面總結五年來“自主創新年”活動成果,部署安排2013年“自主創新年”活動,充分發揮牽頭部門的作用,加強日常調度和管理。以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標準,推動“自主創新年”活動深入開展,形成長效工作機制。

二是著力優化自主創新政策環境。以“全省科技政策落實年”活動為契機,邀請省科技廳政策宣講團來我市開展政策宣傳,加大全市創新政策落實力度。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和加強知識產權工作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引導更多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以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三是提高科技工作管理水平。啟用科技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提高科技成果的管理水平,取得科技成果90項以上。投入運行科技獎勵網上評審系統,進一步提高科技獎勵評審的公正、公平和公開。挖掘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創新突出、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科技成果,做好向上申報和銜接工作,力爭在國家高層次獎勵上取得新突破。

四是抓好機關作風建設活動。扎實開展“轉作風、重規范、提效能”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堅持推行黨務、政務公開,完善黨風廉政建設機制。注重機關文化和服務品牌建設,加快創建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認真做好服務藍區提效能和新一輪幫村聯戶工作,努力踐行中央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切實提高全系統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

1.積極推進海洋科技開發。大力培植海洋新興產業,加快新品種引進推廣,發展水產苗種等產業。加快運用現代海洋科技改造傳統產業,提升海洋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鼓勵產學研合作,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協調做好國家海產貝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海洋研究院運營工作,積極推動現代海水養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參與國家級示范聯盟建設。

2.提升造船業發展水平。實質性推動船舶技術研究院建設,引導和扶持造船骨干企業建設技術研發機構,增強研發設計能力,加強高附加值船型的開發。創建造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3.支持企業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完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加快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新增10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各類科技服務機構16家。創建膜技術、新材料和重型裝備國際科技合作平臺。

4.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深入企業尋找課題,把科學研究與企業技術創新結合起來,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走訪高校院所累計達到120家以上,走訪全市1700家規模以上企業和重點中小微企業,建立企業和專家信息數據庫,解決企業和高校院所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簽署實質性產學研合作項目60個以上。

5.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快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建設,營造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環境。支持和鼓勵企業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實現專利申請量突破4800件,其中職務專利和發明專利申請量的比重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力爭獲批省首個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城市。

6.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引導更多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用好用活“研發費用加計抵扣”等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爭取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0.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再提高1個百分點。爭取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

7.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等產業為重點,加大RFID等物聯網、碳纖維及制品、大型風電設備、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專用CT、海產品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的科技聯合攻關力度,扶持一批成長性強的龍頭企業,實施一批示范帶動工程。

8.加強科技服務機構建設。年內新增各類科技服務機構16家,總數達到245家。重點支持一批專利服務、科技貸款擔保、技術市場和技術產權交易等服務機構建設,在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技術咨詢、人才培養、行業培訓等方面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9.開展自主創新年活動。制定第五個自主創新年活動方案,召開全市科技大會,協調相關部門組織好“中小微企業培育工程”等26項自主創新年活動,激發全市上下參與創新的熱情和動力。

10.提高科技服務管理水平。建立科技成果鑒定、獎勵電子檔案管理制度,完善科技計劃項目網上申報業務流程。

11.加大科技興農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示范帶動作用,提高西洋參、海參健康養殖等示范園區的研發、示范和輻射能力。搞好“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鎮村”試點,利用星火科技12396基層信息服務站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服務。

第三篇

一、突出抓好海洋科技創新,加強與海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對接,推進海洋先進實用技術開發和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海洋科技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二、繼續深入開展“自主創新年”活動,實施“創新科技行動”。

三、繼續推進產學研合作,爭取再與2所高校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

四、支持企業間加強研發合作,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創建省級以上試點聯盟1家。

五、積極爭取創新平臺列入國家計劃,推進尋山集團國家海產貝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新增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其中省級4家。

六、強化13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管理,建立資源集成與開放共享機制,為企業創新創業提供技術支持。

七、深入推動科技支行試點工作,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規模,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5家、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3家。

八、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推進全國先進復合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

九、組織好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市建設,實施科技攻關計劃和技術創新項目400項。

十、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健全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擴大農業保險實施范圍,組織創建10個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支持農民搞好生產經營。

第四篇

1、組織開展好第三個“自主創新年”活動。加快推進“三區”建設,不斷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2、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013年爭取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增長1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5%。

3、抓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爭取創建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以上,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家以上,省級孵化器1-2家;強化現有13個科技創新平臺的總體協調與管理,逐步實現科技資源共享。

4、大力實施專利戰略。建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搞好專利示范企業建設,帶動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專利申請量增長8%以上,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10%;爭取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0項以上。

5、推進產業技術合作創新聯盟工作。推進現有3個產業技術合作創新聯盟各舉辦一次對接活動;爭取新建1-2家產業技術合作創新聯盟,推動我市相關領域關鍵技術和產業鏈延展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6、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新增加2家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單位,全年與高校、科研院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50項以上;舉辦一次船舶設計制造與配套技術洽談會;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中心”,推動其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轉移轉化;積極推動6個院士工作站的建設工作,逐步形成企業與院士、專家合作交流的長效機制。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組織辦好2013年中技術交流暨合作洽談會。

7、推進民生科技示范。創建新農村民生科技綜合示范鎮和示范村達到10家以上;加強省級中醫藥現代化示范企業和基地建設,抓好本地優勢中草藥的深加工。繼續推進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市級語音短信服務平臺。

8、立足實際做好聯系村、聯系敬老院工作。對包扶的村和敬老院,重點整修村民活動場所、購置健身設施、改善群眾生活。

9、加大作風建設力度。堅決執行上級各項廉政規定,加強對干部教育、監督和管理,做到依法行政、廉潔奉公、改進作風、提高效能;嚴格執行禁酒令等有關規定,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第五篇

一、加快推進三角工業園、成山子午胎、天潤曲軸、東安黑豹等汽車及零部件配套項目,抓好新北洋、新佳電子、漁翁科技等電子信息項目,搞好拓展碳纖維、藍星玻璃、威高工業園等新材料項目。

二、深入開展“自主創新年”活動,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61:32。

三、嚴格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的各項政策,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四、建立產學研合作經常性對接機制,爭取再與2-3家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新簽項目合作協議60項。

五、整合現有創新平臺,加強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公共平臺建設。加大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創建力度,年內分別新建市級以上中心8家和10家,專利申請量增長10%。

六、搞好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抓好新型高分子結構材料、大型船舶開發設計等技術的攻關,推進優質高產農副產品、名優海產品、特色毛皮動物養殖加工關鍵技術的開發與產業化,加快環保、節能、環境修復新技術的推廣。

七、實施華東數控雙交換臥式加工中心等“百項重點技術創新工程”,加快推進雙豐電子傳感器、廣泰油水凈化設備等高新技術項目。力爭全年開發新產品1200項,其中列入省級以上技術創新項目150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8%以上。

八、以造船、汽車、電子信息、食品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產業為重點,充分用好增值稅轉型、進口設備免稅等優惠政策,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培植主導產業和核心企業,拓展產業鏈條,促進集群發展。

九、不折不扣地落實扶持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和骨干企業膨脹。

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協調好文化旅游、商貿流通、現代物流、科技與信息服務等六大產業的發展,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

十一、抓好科技扶農工程。推進農業科技和農機化示范區建設,推動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入戶,年內建設新型農民科技示范村50個,帶動科技示范農戶6000戶。依托12316和12396服務熱線,整合各類涉農服務資源,為農民提供信息咨詢和上門服務。

十二、把握世界產業轉移的新特點,修訂完善招商引資獎勵政策,以造船配套、新型材料、環保設備、清潔能源、電子信息軟件、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等產業為重點,由相關經濟部門牽頭組成專門招商小組,集中精力抓好各個產業領域的招商。

十三、突出高區、經區的龍頭作用,加快推進科技新城和臨港工業園建設,支持高區爭創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

十四、抓住金融危機中蘊含的文化產業發展契機,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快推進動漫產業基地、網絡游戲研發基地和文化創意城等項目,積極扶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支持文化經營場所建設,促進文化企業集團做大做強。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十五、深入扎實開展好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認真查找思想觀念、服務方式、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整改中提高服務水平和本領。

十六、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辦理時限再壓縮10%,各部門特別是窗口單位都要實行限時服務、承諾服務、跟蹤服務。

十七、進一步清理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和收費項目,最大限度減少行政收費,年內再精簡20%的收費項目,實現70%以上的審批項目集中辦理,60%以上現場辦結。

十八、堅決執行市委的各項決議和決策部署,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虛心聽取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自覺接受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監督。

第六篇

一、認真落實三市人才開發-一體化工作機制合作協議,引導企業加強與省內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產學研合作,特別是加強與濟、青、煙大專院校的合作

二、大力扶持重點產業,抓好22個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進一步壯大五大產業群,爭取在造船、汽車、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新材料、食品醫藥產業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三、大力推進文化、旅游、會展等產業融合發展,抓好動漫產業發展基地、書畫博覽園、華夏城等重點項目建設

四、推進科技與信息服務業發展,抓好信必優等服務外包項目,爭取成為全省十大重點服務外包園區;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5%

五、深入開展“自主創新年”活動,認真落實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突破關鍵技術,加快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32%

六、引導企業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通過各種途徑多舉辦各類產學研合作洽談會

七、認真落實與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簽訂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合作協議,年內爭取再與3家以上國內知名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聯系分包制度,逐個落實與高校簽訂的科技合作項目

八、加強溝通協調,爭取建立中科院綜合技術轉化中心及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九、引導企業建立科研機構,新建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企業技術開發中心2家

十、強化科技創新投入,安排企業科技創新資金和科技三項經費5800萬元,優化資金使用辦法,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大項目和高水平發明專利項目

十一、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爭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0.66%,全市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3%

十二、組織實施180項市級以上科技計劃,推進大型船舶開發與設計、高端醫療器械、軟件與系統集成等10項關鍵技術研發

十三、積極做好“新三板”試點的爭取工作,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多渠道融資

十四、啟動汽車電子、海洋技術開發等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及孵化器建設。推進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試點園區建設,加強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安全生產等領域的重大技術科研公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爭取專利申請量增長10%以上

十五、抓好50個國外智力引進項目,完善創新型人才引進培養、機制

十六、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等重點區域的合作交流,拓展經濟、科技、旅游、人才等領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十七、擴大機電產品出口比重,推動加工貿易升級轉型。建立市場開拓基金,重點支持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節能環保產品出口。組織企業參加50個國內外展會。爭取外貿進出口超過123億美元,增長12%

十八、進一步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有糧面積穩定在22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80萬噸以上。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區和基地62萬畝,新增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0萬畝

十九、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推進農業機械化

二十、落實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25條措施,完善公共技術、融資擔保、人才培訓、信息咨詢和行業協會等服務體系,加快實施小企業培育計劃和特色產業提升計劃,年內新發展私營企業1000家,新增規模以上民營企業100家。

二十一、國家863計劃“濕法仿絲制備CCF―3型(T700)聚丙烯腈碳纖維及原絲(3―12)10―50噸/年工程化技術開發”項目

二十二、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聚丙烯腈及碳纖維原絲的研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