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全市組織工作意見
時間:2022-10-22 05:23:00
導語:改進全市組織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在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階段發展的“314”總體部署,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旗幟和綱領,是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方針。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全市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人才隊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工作,努力開創我市組織工作的新局面,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總書記關于**新階段發展“314”總體部署對組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加強和改進全市組織工作的總體思路
1.把握“314”總體部署對全市組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4”總體部署的貫徹實施,為組織工作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拓展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要求組織工作為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有力的人才支持;“314”總體部署賦予了組織工作新的探索任務,要求組織工作求突破、大發展、上臺階,在西部地區探索新路、創造經驗、走在前列,在**向西部各省區學習、與西部各省區合作、同西部各省區共同發展并實現“率先”目標的進程中,更好地發揮組織工作的作用。
2.明確全市組織工作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的基本思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314”總體部署,以“固本強基”戰略為總抓手,全面實施干部隊伍“素質提升工程”,大力推進“1小時經濟圈”高層次人才集聚計劃,加快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積極推進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組織制度創新,切實提高黨員、干部、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努力將黨的組織優勢轉為發展優勢,為實現**新階段發展的戰略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以全面實施“素質提升工程”為切入點,切實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
3.加強換屆后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的思想作風建設。著眼于**新階段發展對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提出的新要求,以學習貫徹“314”總體部署和增強“三個意識”為重點,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思想作風建設。將“314”總體部署的學習和“三個意識”的教育納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和今年民主生活會的重要內容,納入干部理論培訓的重要課程,納入各級干部年度述學、評學范疇。將開展讀書活動作為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舉措,探索建立干部讀書的長效機制,改進領導干部的學風,促進各級干部勤奮讀書、善于學習、積極思考。結合深化“執政為民、服務發展”學習整改活動,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儉意識教育,促進創業興業、真抓實干和探索創新良好風氣的形成。加強換屆后領導班子的追蹤管理,引導區縣新一屆領導班子在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推動本地區科學發展中謀劃新思路、提出新舉措,認真履行職責,帶頭改進作風,充分展示新班子的新氣象。
4.增強新一輪大規模培訓干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適應貫徹實施“314”總體部署的新要求,調整全市干部教育培訓規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新一輪大規模培訓干部工作。突出抓好市級部門和區縣黨政正職的培訓,著力提升科學發展、統籌城鄉的能力和思維層次,增強招商引資、資本運作、發展產業的本領。全面推行“訂單式培訓”,5年內將全市60多萬名黨政干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再普遍輪訓一遍,提高各級各類干部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規范干部出國(境)培訓工作,增強干部出國(境)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提高干部的開拓開放意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本領。積極爭取中組部的支持,籌辦“中國·紅巖干部網絡教育學院”。
5.加大干部實踐鍛煉力度。立足于提高各級干部的實際工作本領,有針對性地抓好各級干部特別是年輕優秀干部的實踐鍛煉,促進干部在不同環境中、不同崗位上磨練能力、積累經驗、提升素質。拓展干部實踐鍛煉的途徑,分期分批組織“一圈”與“兩翼”之間、市級部門與區縣部門和鄉鎮之間的年輕干部互派鍛煉,有計劃地選派年輕干部赴中央國家機關、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掛職,適時選派優秀干部到國(境)外政府機構和世界500強企業頂崗鍛煉。進一步推進與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省市的干部交流鍛煉工作,推動成渝經濟區內的干部互派掛職鍛煉。
6.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把做好后備干部工作作為換屆后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的一項重點任務,推進后備干部的選拔、培養、管理和使用。研究制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計劃,抓好后備干部特別是市級部門和區縣黨政正職后備干部的調整補充。加大民主、公開選拔后備干部的力度,及時把一批優秀年輕干部選拔充實到后備干部隊伍,切實保證后備干部隊伍的數量、質量與活力。加強后備干部綜合素質的培養,推進后備干部的多崗位鍛煉,特別要安排到艱苦地區和復雜環境的重要崗位上加強錘煉,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綜合性措施,分類分層次進行培訓培養。堅持備用結合,把后備干部隊伍建設與領導班子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及時把優秀后備干部充實到各級領導班子。
三、以實施“1小時經濟圈”高層次人才集聚計劃為重點,統籌城鄉人才資源開發
7.實施“1小時經濟圈”高層次人才集聚計劃。圍繞把“1小時經濟圈”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的核心區域、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的核心載體、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平臺,著力將“1小時經濟圈”打造成為區域性的高層次人才輻射中心和專業性的高技能人才培養中心。緊密結合“1小時經濟圈”的產業發展,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重點抓好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落實一批國家級重點引智項目,新建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流動站和博士后工作站。著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型人才創業示范基地,選擇1-2個國家級開發區或市級工業園區,在政策、資金、項目方面進行集中支持,吸引院士、博士后工作站人員、留學回國人員、國外專家入園創業。切實加大緊缺人才的培養力度,發展壯大現代服務、商貿旅游、高新技術、現代裝備制造、優勢資源加工業、都市輕型工業、現代農業七大產業人才群體。組建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兩大技能人才培訓集團,改造提升“**職業教育基地”和“**職業教育基地師資流動站”,努力建成“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城”和“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師資流動中心”。到2010年,力爭“1小時經濟圈”內優秀企業家及后備人選達到1000名左右,高級專家及其后備人選達到45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達到50萬名左右。
8.推進人才國際化。著眼于**新階段的發展,加快構建立足西部、緊依港澳、面向世界的人才交流合作新格局。積極爭取國際政府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總部和地區總部設在**。引進一批國際知名人力資源公司在渝設立辦事機構,發展3-5家能夠為國際知名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外包和服務的人才中介機構。積極探索到國外、境外招聘人才的有效形式,提高人才招聘的實效。著力推進與對口支援省市和成渝經濟區內的重點區域、重點企業、重點產業的人才交流合作。到2010年,力爭引進500名左右海外留學人才和4000名以上市內緊缺人才來渝工作,引進1.5萬人次左右的國(境)外專家為渝服務。
9.加大城鄉人才資源統籌開發力度。著眼于城鄉統籌發展,推動城鄉人才資源一體化開發,促進城鄉人才合理布局、雙向流動、協調發展。建立“一圈兩翼”人才協作開發機制,發揮“1小時經濟圈”對“兩翼”的人才輻射作用,增強“兩翼”對“1小時經濟圈”的人才補充功能,促進“一圈兩翼”各類人才隊伍協調發展。統籌推進“兩翼”人才資源開發,大力實施“三峽之光”訪問學者培養計劃,啟動實施“民族之星”緊缺人才培養計劃,每年定期選派“兩翼”地區的年輕優秀人才到市內外重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和企業訪問學習,加緊培養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產業發展的急需人才。加大向“兩翼”區縣選派“博士服務團”成員、科技副職、科技CEO、科技特派員的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高級專家“庫區行”、“渝東南行”智力咨詢服務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市級單位和主城區選派優秀人才到“兩翼”地區開展扶貧、教育、衛生、農業科技服務。定期開展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人才交流活動。研究出臺政策措施,打破制約人才流動的區域、行業、身份等限制,促進各類優秀人才合理流動特別是向貧困地區和邊遠地區流動。
10.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人才政策環境。全面清理直轄以來市委、市政府及市級相關部門出臺的人才政策,在緊缺人才、特殊人才、重點人才政策的部分領域先行探索突破,研究出臺在住房、分配、醫療、創業扶持等方面更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制定《**市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辦法》,完善智力引進、技術指導、學術交流、項目合作、短期聘用的相關政策。開通“人才服務熱線”,建立高級專家“一卡通”服務體系,設立“一站式”人才引進服務窗口,推行人才引進首問責任制和限時辦理制。以**人才大市場和中國**經營管理人才市場為基礎,加強與西部地區的國家級人才市場和國內外知名人才網站的合作,建設中國西部人才公眾信息網,建成中國西部人才服務基地。用足用活中央加強西部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的各項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和國家對我市人才工作重點項目的支持。
四、以科學整合組織資源、有效發揮組織優勢為著力點,積極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
11.探索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新途徑。著眼于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整合組織資源,發揮組織優勢,打破城鄉和區域界限,創新黨組織的設置模式、運行機制和活動方式,構建城鄉一體的黨員教育管理體系,探索城鄉互動、區域聯動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模式,促進“組織共建、黨員共管、資源共享”,努力探索與城鄉統籌發展相適應的基層黨建工作新路子。
12.創新城鄉統籌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要求,創新基層黨組織的設置模式,探索“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與園區聯建”、“村與社區聯建”等黨組織設置方式。全面推廣把基層黨組織建在農業產業鏈上的成功做法,不斷完善在龍頭公司、生產基地、專業協會統籌規劃建立黨支部、黨小組的模式。適應城鄉統一規劃建設,探索建立區域黨建聯席會或區域黨建協調會制度,促進城鄉和區域之間黨組織資源的整合,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
13.加強新型基層干部隊伍建設。著眼于重基層、強基礎,努力建設新型基層干部隊伍,進一步煥發基層干部隊伍的新活力。適應鄉鎮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新要求,引導鄉鎮干部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大力增強推進科學發展、加強民主管理和服務群眾、化解矛盾的本領。完善鄉鎮干部的培訓教育措施,3年內將全市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集中在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市內高校進行一次普遍輪訓。選好配強鄉鎮和村兩級班子,每年從市、區縣黨政機關選派一定數量的優秀年輕干部到鄉鎮掛職鍛煉,從區縣、鄉鎮機關中選派一定數量的優秀年輕干部駐村鍛煉。完善大學畢業生到鄉鎮和村工作的政策,建立選調生進鄉鎮駐村制度,進一步吸引外出務工的優秀人才回村任職,切實提高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適應城鄉統籌發展進程中城市社區面臨的新形勢,進一步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著力增強社區干部整合資源、服務群眾的本領,特別是要提高為社區流動人員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開展好對外來人員的培訓、教育、管理和維權服務工作,積極促進和諧社區建設。
14.改進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著眼于推進黨建工作的城鄉互動和區域聯動,積極探索跨區域、跨行業開展黨組織活動的有效途徑。啟動“支部聯線”計劃,在市、區縣兩級黨政機關中廣泛開展機關黨支部與貧困村黨組織結對幫扶活動。全面推進城鄉基層黨組織流動黨員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流動黨員服務咨詢電話”聯動系統,構建城鄉一體的流動黨員管理新模式。加快城鄉基層黨組織黨建信息化步伐,進一步整合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和黨員電化教育播放網絡資源,全面提升城鄉基層黨組織“電子黨務”應用水平,5年內建成覆蓋城鄉的黨建信息網絡,促進黨建信息城鄉共享、黨建工作區域互動。積極爭取中組部的支持,籌辦“西部黨建論壇”,打造西部地區交流黨建經驗、研討黨建工作、推進黨建互動的新平臺。
五、以充分釋放直轄市體制機制優勢為著眼點,積極推進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組織制度創新
15.探索建立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立足充分發揮直轄市管理層級少、運行效能高的體制機制優勢,結合地方黨委換屆后的實際,理順區縣黨代會、全委會和常委會的關系,加快建立權責明確、有效制約、順暢高效的區縣領導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進一步增強區縣黨委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探索黨委常委分工負責制的具體實現形式,合理定位專職副書記和黨政交叉任職常委的職責,健全完善常委會調研、決策、執行、監督機制,試行黨委委員列席常委會制度,探索建立常委會決策咨詢與聽證制度、決策社會公示制度和決策糾錯機制。進一步增強區縣全委會的功能,適當增加全委會召開次數,建立常委會向全委會報告工作、常委輪流向全委會報告工作制度,全面推行全委會重大決策票決制。配合推進統籌城鄉綜合改革工作,選擇2-3個區縣開展建立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試點。探索建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工作機制,根據“一圈兩翼”的生產力布局,分區域建立區縣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區域內重大經濟活動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溝通協調,促進各大區域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適應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市級部門的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強化服務基層、服務社會、服務發展的職能。
16.推進組織制度創新。圍繞進一步擴大黨內民主,加大組織制度創新力度。積極穩妥地擴大黨代會常任制試點,注重發揮黨代會閉會期間黨代表的作用,加強黨代表與選舉單位黨員的聯系,聽取和反映黨員的意見和建議,試行黨代表列席全委會制度,探索建立黨代表提案的處理和回復機制。完善農村基層黨內選舉制度,逐步規范村級黨組織班子“兩推一選”辦法??偨Y基層黨務公開試點經驗,全面推開基層黨務公開工作。建立健全組織部門新聞和新聞發言人制度,探索組織工作信息的有效方式,增強主動引導輿論的能力,不斷提高組織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17.健全完善符合特殊市情的干部激勵機制。結合特殊市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效激勵各級各類干部干事創業的制度機制,形成支持干事者、重用干事者、保護干事者的制度環境。根據“一圈兩翼”的發展基礎、發展水平和發展要求,分類修訂區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制定出臺黨政工作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建立科學有序的干部交流機制,研究制定“1小時經濟圈”各區縣之間,“一圈兩翼”之間,區縣與市級部門之間的干部交流辦法。完善憑實績用干部的選任機制,進一步加大民主推薦、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力度,使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尤其是基層優秀干部脫穎而出。健全科學有效的干部監督機制,把干部監督貫穿于干部培養教育、考核考察、選拔任用、日常管理各個環節,建立健全強化預防、及時發現、嚴肅糾正的監督工作機制,完善確保干部健康成長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