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教學交流思考
時間:2022-09-15 09:02:00
導語:課改教學交流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驗過程中,為避免傳統評價中教師為主體的局限性。激勵學生本人、同學等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評價中,結合評價內容采用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開放式的多元評價方式,增加了評價的客觀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一、教學設計的變化。
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深入鉆研教材。更好地發揮教材優勢是搞好課改實驗的前提。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實驗中,一年級的老師加強了對教學設計的研究。首先依據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們能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明確學段目標,把新課程理念貫穿在各環節中。其次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語文是一門母語學科,有非常廣泛的學習環境和途徑。老師們能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接受水平出發,靈活地處理教材,拿出符合學生知識和心理需求的教學設計。再次,依據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北京版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單元前的導語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要點。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能充分發揮導語的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針對精讀、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師能站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高度,為了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富有個性的經驗。以學定教。課堂上,教師更加關注學生靈性的閃動,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堂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并及時地進行課后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
二、課程改革中評價方式的變化
也是制約課改能否順利進行的瓶頸。為實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目標,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一年的實驗過程中,認真研究,積極探索,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做了嘗試。
1.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過于注重期末檢測評價的弊端,針對以往評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評價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了日常評價,體現了動態的評價管理。評價內容上,分為平時的形成性評價、期末測試終結性評價。
2.實現評價方法多元化。關注學生個體。
包括“跟蹤作業”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學科活動測試”書面階段測試”等。平時的形成性評價。
3.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開放評價過程。
- 上一篇:廉潔自律學習心得感慨
- 下一篇:班主任實踐個人教學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