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和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
時間:2022-11-05 07:04:00
導語:如何加強和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和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是建立財政專項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一方面可以規范和加強項目管理,另一方面通過項目績效和預算安排掛鉤,可以真正建立起資金使用的問效制和問責制,切實改變重分配,輕監督,輕績效的現狀,提高財政資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堅持和明確財政專項支農資金的使用原則。一是公益性原則。要堅持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讓大多人受益,對于直接服務于農民的項目,如教育、衛生、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應以無償性資金支持為主,對于自身有良好經濟效益的涉農項目,財政更多的應以有償的周轉性資金予以扶持。二是公開化原則。對財政專項支農資金的使用要堅持公開、透明的分配原則,凡使用財政性資金的項目,要向社會公布、公開招標競標,規范程序,避免預算執行的隨意性。三是市場化原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財政支出向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向直接關系民生的方面傾斜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原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在支農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按市場規則辦事。四是安全性原則。要讓財政資金真正用于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上,避免被變相侵占、挪用或截留。
合理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讓財政支農資金的安排真正體現出對“三農”的傾斜,就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有長遠的科學規劃和近期的目標任務,把現行分散的項目建設目標向產業建設目標轉變,把優勢農業與延伸發展產業鏈銜起來,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在保持不低于財政收入增長比例的力度,對農業投入的同時,應對現有支農資金進行整合梳理,合理配置,按照渠道不變,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合理分工的原則,把農業項目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集中資金,突出重點,真正使農業投入實現從分散的項目建設目標向產業鏈配套建設目標的根本轉變,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推進規模農業,實現規模效益。
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考評指標體系。財政專項支農資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其建立績效考核管理制度,目的是強調公共支出管理過程中目標與結果的對應關系,形成一種新的面向結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資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水平,績效考評的內容可分為項目考評和財務考評,項目考評指標應包括項目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創新性,項目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的一致性,立項目標完成情況,項目組織管理情況,項目的政策效應,項目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等內容,財務考評指標應包括財務計劃的科學性,資金配套落實情況,實際支出情況,財務信息質量,財務管理狀況等內容。當然,財政資金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重點圍繞是否讓農民受益,是否為國家培植稅基,增加稅源這一目標,如果項目運行有成效,帶動農民增收明顯,就應集中投入,重點傾斜,以最大限度體現績效考評的結果。
對支農項目資金進行過程監控。一是在立項階段,做好支農項目預算,進行事前控制,財政與主管部門應根據國家有關產業扶持政策規定,對支農項目的立項進行可行性研究,對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審查,組織專論證、篩選,嚴把入口關;二是在執行階段,做好支農項目的事中監督,財政與主管部門可委托中介機構跟蹤抽查項目實施情況,確保資金按規定用途使用,防止財政資金流失與浪費。三是在竣工階段,做好支農項目的檢查驗收,支農項目完成后,財政與主管部門要及時委托或中介機構進行項目竣工的決算審計,根據審計結果核撥項目尾款,除國家、省、市的規定外,對于超出項目支出核算部分一律由項目用款單位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