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化發展問題思考
時間:2022-08-22 04:49:00
導語:醫化發展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藥和化學工業(以下簡稱醫化工業)是我省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兩大重點產業,早在“九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就將此確定為重點培育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九五”以來,該兩大產業迅速發展,產業規模和經濟效益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為我省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近年來,我省醫化企業發生多起爆炸事故和由環保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致使一些地方出現了“談化色變”的苗頭,或簡單否定,或一概排斥,一些骨干企業因此外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省醫化產業的改造與發展。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科學認識醫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存在問題,及早采取應對措施,努力化解前進中產生的新矛盾,促進我省醫化產業與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我省醫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醫化工業是重要的基礎性產業,涉及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同時安全與環保要求也嚴。我省醫化產業優勢明顯,又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面臨新的挑戰。
(一)我省醫化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經過“九五”、“十五”期間的不斷整治與改造,我省醫化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已經成為全省工業重要的支柱力量,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主要表現:
一是在全省工業中的主導作用明顯。據統計,**年,全省規模以上石化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74億元,占全省工業企業銷售額的9.4%,實現利潤11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的11.7%,利潤總額排名居全國第6位;醫藥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97億元,排名居全國前3位。
二是培育了一批優勢明顯的骨干企業。**年醫化行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有228家,其中超10億的企業有25家。利潤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有165家,其中超億元的企業有18家。
三是形成了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瘜W制藥、氟硅化學品、染料、顏料生產規模居全國第一,農藥居全國第二,涂料、油墨居全國第三,化學原料藥占全國出口市場的25%,競爭優勢十分明顯。
四是有力支撐了紡織、輕工等優勢產業的發展。醫化產業的很多產品是輕紡工業的原材料,特別是染料、助劑、顏料、樹脂等產業的發展,為我省紡織、印染、塑料等加工業發展打下基礎,而化學原料藥工業的壯大與提高,為我省做大做強醫藥產業提供了保障,積累了技術與管理的經驗。
五是醫化產業正逐步形成集聚發展的新優勢。以醫化工業園區為載體,企業集聚發展,寧波化工區、浙江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浙江乍浦石化工業區、國家原料藥出口基地建設進展順利,日本帝人化成株式會社10萬噸/年聚碳酸酯樹脂項目、臺塑石化下游產品項目、煙臺萬華MDI工程、逸盛石化PTA項目等一批重點建設工程或已建成投產,或正在建設之中。鎮海煉化100萬噸乙烯工程即將啟動建設。
(二)我省醫化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省醫化產業安全、環保事故時有發生,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已經影響整個醫化產業的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一些企業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投入欠帳較多,隱患凸現??傮w看,我省對醫化企業的安全和環保整治工作起步早、力度大,顯著增強了企業的環保意識,促進了安全和環保工作的提高。但我省醫化企業數量眾多、分布廣而散,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不少醫化企業已處于居民區的包圍之中,安全風險和壓力日益凸現,亟待搬遷。同時,一些中小企業安全生產意識薄弱,安全投入少,技術裝備落后,管理不嚴,安全隱患不可忽視。醫化企業環境污染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中小醫化企業環保意識薄弱,同時受到資金與技術的制約,環保問題仍較突出。從最近對臨海、椒江、黃巖3個醫化園區調研看,盡管治理工作成效顯著,但問題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一進入園區,就可聞到明顯的異味。據居民反映,有些時候異味非常濃,飄散的范圍比較廣。
二是安全、環保問題屢屢引發群體性事件。一方面,群眾的安全與環保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要求制止污染、保障健康的呼聲日益高漲。另一方面,一些企業重效益、輕環保,污染問題依然突出,安全隱患不少;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治理手段不過硬,問題久拖不決。安全與環保問題長期積壓,而群眾訴求長期得不到落實,遇到偶發事故,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東陽和新昌群體性事件就是因環保問題的積壓而引發的。據反映,已有一些地方的村民專門赴東陽事發地學習取經,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區域和范圍呈擴大之勢。黃巖化工區附近的居民在當地一些人的組織下,成立“環保監察隊”進行巡查,某企業因事故性排放氣體,異味較大,千余名居民立即圍攻工廠,并出現過激行為。寧波化工區一企業,項目建成后,由于周邊1000余戶村民搬遷難以落實,至今無法投料試車,園區管委會只得讓該企業易地重建,損失上億。
三是簡單否定或一概排斥醫化產業。迫于安全環保事故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強大壓力,一些地方“談化色變”,采取不恰當的限制政策,對醫化企業一概排斥。如不敢規劃建設醫化園區,已啟動的園區縮小規模,提高入園門檻,滯緩建設速度,致使國家批準的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建設進展遲緩;一些企業搬遷進園無法實施,陷入原地發展已無可能,搬遷用地又無法落實的尷尬境地。
同時醫化項目審批特別是環保審批周期大大延長,醫化產業提升和發展受到制約。浙江東港工貿有限公司和海正藥業的新醫藥項目分別已有4年和2年未獲批準;巨化集團的許多發展項目,也因此或無法開工建設,或大大推遲了進度。我省醫化企業發展遭遇的這些“紅燈”,引發企業外遷。江蘇省鹽城市濱??h的化工區內,40%以上的企業來自我省,其中東港工貿、新東海等近10家企業在當地的征地均達數百畝,投資均在5000萬元以上。堅持在家鄉創業的海正藥業董事長白驊,也不得已選擇了去外省發展,現已在南京工業園一次性購地300多畝,建設新的醫化基地。調查表明,外遷企業轉移的并不僅僅是污染較重的項目,而是整個生產基地,如果任其發展,今后3--5年我省醫化產業必將萎縮。
二、重新認識醫化產業發展的幾個基本問題
對發展醫化產業,一些地方從過去一哄而上,到目前的“談化色變”,走的仍然是重審批、輕監管,重堵口、輕進步的老路。因此,有必要對醫化產業發展的幾個基本問題重新認識。
(一)醫化產業的重要支柱作用勿容置疑。就化學工業而言,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行業,應用十分廣泛,各個產業都離不開化學工業的基礎性支持。美國化學權威人士分析表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化學工業每增長1.2%,GDP則增長1%。同時,化學工業又是一個技術密集性的行業,技術集聚與技術擴散效應非常突出,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許多技術難題的解決,有賴于化學工業的技術突破和支持?;瘜W工業、尤其是石油化工的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我國現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化學工業體系。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石油化工為我國國民經濟四大支柱之一,更加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年,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3300億元,占全國工業銷售收入總額的14.6%;實現利稅2889億元,占全國工業利稅總額的24.6%;實現化工產品進出口貿易額1421億元,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5.6%,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
醫藥工業則是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年國際醫藥市場的規模為5300億美元,其中前10位制藥企業銷售額就達2700億美元,為全球藥品市場的50%。
我國許多省區把優先發展醫化工業作為產業調整的優選戰略,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原本醫化工業比較薄弱的江西等省區,組織專門招商機構,以土地和稅收等優惠政策,重點吸引我省醫化企業前去投資建廠。一些資源產地也把發展化學工業作為產業調整的重點。山西大同煤礦集團、河北的榆林煤礦等都計劃在“十一五”期間,投入近百億巨資,發展化肥、甲醇、氯堿、聚氯乙烯等。
由此可見,醫化產業的重要支柱作用是勿容置疑的,國家和兄弟省區都十分重視醫化產業的發展,我們應當抓住機遇,以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促進整個產業的進步,從而帶動各相關產業的提高和發展,為整個工業的協調、高質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二)醫化產業是我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至目前,是否應將石油化工和醫藥工業作為支柱產業加以培育,我省仍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我省發展醫化工業的自然稟賦條件并不優越,而且不利于浙江“生態省”和“綠色浙江”戰略的實施,經濟發展所需的化工產品可以從國際和國內其它省區獲得。
事實上,我省醫化工業已經在社會生產分工中形成了明顯的比較優勢,并有力支撐了輕紡、電子等相關優勢產業的發展。失去醫化產業的比較優勢,沒有高度發達的化學原料藥工業,我省建設醫藥強省就無從談起。
并且,我省具備發展醫化產業良好的基礎。我省海岸線綿長,港口資源豐富,集聚基礎原材料能力強,而且環保自凈能力強,具備醫化工業發展條件;與其它省區比較,我省醫化產業技術裝備優勢比較明顯,實施改造提升的基礎條件好,當前存在的安全環保問題是可以得到解決的。把化工和醫藥工業作為我省工業經濟重要支柱加以發展,定位正確,不應動搖。簡單否定我省醫化產業,或消極向外省轉移都不可取。
(三)醫化產業是能夠與環境相容的。為經濟增長速度而忽視環境保護,甚至犧牲環境的做法是十分不利的;同樣,簡單否定或一概排斥醫化產業,把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醫化產業的發展對立起來,也是十分不利的。以科學的態度和眼光審視醫化產業發展中產生的矛盾與問題,以建設“生態省”和“綠色浙江”與打造浙江先進制造業基地為契機,加快技術進步,增強執法力度,切實落實安全環保責任,著力監管,標本兼治,是能夠推進醫化產業與環境相容共生、協調發展的,這點在一些工業化國家已經得到驗證。許多發達國家的醫化生產企業就毗鄰居民區,企業與周圍居民長期相安無事。瑞士是一個景色秀麗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精細化工王國;日本帝人化纖在松山用光氣生產聚碳酸酯的工廠距離松山機場候機樓僅200米;拜耳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產銳勁特農藥的工廠至今未出現過任何問題。當前我省醫化產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企業技術裝備水平較低、監管不力造成的。決不能因此以恐慌恐懼的心態看待化學工業,限制醫化工業在本地區的發展。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會錯失醫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
應該看到,我省一批醫化骨干企業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造,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了企業發展與安全環境的協調并進。巨化集團公司推行清潔生產,上下游產品連接成鏈、資源封閉循環,排放量大幅削減;浙江新安化工重視資源的綜合利用,回收氯甲烷,生產有機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華海藥業等企業重視技術裝備水平的提升,企業發展與環境的協調性不斷增強。
總之,我們既要充分認識發展醫化產業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正確看到我省醫化產業的發展成就,也要清醒看到安全環保等方面仍然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積極推進醫化工業的發展。
三、我省醫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進一步提高我省醫化產業的層次,促進安全環保與生產經營的協調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與企業共同努力,通力協作,多管齊下,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堅持整治、提高、發展的原則。從根本上解決醫化行業存在的歷史問題、特別是安全環保問題,決不能一堵了之,既要態度堅決,又要行動科學,必須堅持“整治、提高、發展”這一基本原則,在整治中提高,在整治中發展。整治,是通過實施“811工程”,以重點流域、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為突破口,以限期達標排放為階段目標,使安全環保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同時,以處于居民區的企業搬遷為重點,及早實現醫化生產區與居民生活區相對分離,緩解比較突出的企業與社區之間的矛盾。提高,是以提升醫化行業層次為目標,鼓勵企業加大安全環保投入,極大提高企業安全環保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發展,是追求本質安全和綠色化工為目標,通過技術進步,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同時鼓勵企業發展高新醫化項目,要求新建、擴建的醫化項目必須具有可靠的安全環保技術和管理措施,杜絕產生新的安全環保問題。
(二)切實搞好醫化工業的區域布局規劃,加快醫化工業園區建設。政府主導,加強醫化產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引導企業集聚發展,有利于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節約基礎設施投資,有利于減少中間環節、延伸產業鏈,有利于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在制訂實施醫化工業布局規劃中,一要堅持集中性,即醫化工業區必須相對集中,這是醫化企業集聚發展的內在要求,有利于工業園區功能完善和經濟運行,也有利于加強和提升園區的管理水平。二要堅持協同性,即醫化工業區的發展規劃必須成為各地城市化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必須與城市化發展相協同,保持應有合理的空間距離,防止相互擴散,避免新城市包圍工業園區,導致工業園區再度被迫搬遷的矛盾產生。三要堅持長期性。醫化工業園區的選擇,必須符合城市長期發展的要求,必須滿足地方醫化工業長期發展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須為醫化工業園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以防止規劃上的短視行為。對不具備條件的醫化園區必須堅決撤消,確定保留的醫化園區,必須要有清晰的園區定位。要嚴格園區準入機制,嚴把入園企業的技術和工藝關。
(三)增強企業安全環保意識,促進企業自律。加強對醫化企業的引導,讓企業經營者深刻認識到安全環保與企業生存、發展的關系。做好安全環保工作,既是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和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的生命線和競爭力所在。企業要自覺推進安全環保工作,實現生產的安全,構建和諧的企業發展社區環境。要重視醫化行業協會的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促進企業自律。建議由省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牽頭,會同環保、安全等相關職能部門,對企業重視先進技術裝備應用與開發、積極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綜合考核,在此基礎上,認定一批醫化行業安全環保先進示范企業,并對這些企業在土地征用、重點項目安排、貼息支持等方面予以扶持。
(四)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推進技術進步,建設綠色化工。提升醫化產業安全環保水平,歸根到底在于技術進步,積極提升我省醫化產業技術裝備水平,是解決生產安全環保問題、實現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戰略決策,嚴格按照《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和《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及產品導向目錄(2005-2007年)》,引導企業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實現產品與產業的升級換代,大力建設綠色化工,發展循環經濟。在此基礎上,分行業、分產品制定具體工藝技術與裝備技術導向目錄,限期淘汰落后工藝與裝備,限期達到規劃所要求的工藝與裝備水平。建議在醫化行業實施技術裝備改造提升工程,省政府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選擇優勢產品和產業,組織科研機構與大專院校,按照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集中力量攻克和推廣一批安全可靠性強、環境相容性好的先進工藝與裝備技術。支持企業利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對現有產品進行改造。通過若干年的努力,使我省醫化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躍上一個新的臺階,促進安全環保狀況根本性改善。
(五)加大依法監管力度,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各級政府必須進一步落實安全環保管理工作責任制,加大依法管理的力度,提高安全環保管理工作水平。要嚴格執行行業準入制和安全環境評價制度,凡是無法滿足安全環保生產條件的生產裝置一律不準新建和擴建。對技術裝備落后,安全環保生產條件無法滿足的企業,必須限期整改。對于整改無望的企業,堅決關停并轉。對于那些嚴重違規生產,并經多次教育處罰仍不改的,堅決予以關停。通過有效的監管措施,使企業養成自覺遵守國家安全環保法規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