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設施建設問題思考

時間:2022-08-31 07:08:00

導語:山區設施建設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區設施建設問題思考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十五”期間,*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實施流域治理工程284條,完成小流域治理443.5平方公里,建設農田2460公頃。累計實施7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治理土地6.07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33萬畝,新修石坎梯田2.49萬畝,河堤48.6公里。全面完成“普九”建校硬件工程,基礎教育得到保證。一期農話改造全部投入使用,無線接入電話“村村通”工程完成計劃,實施農村微波電視數字化改造,4000多戶村民能夠收到37套高清晰電視節目。特別是2005年,旬河沿岸土地整治工作,新修農田6000畝,新增灌溉面積6000畝,建設人畜飲水工程58處,完成小流域治理72平方公里。在51個扶貧重點村實施“五通四改三建”488戶,完成扶貧搬遷162戶790人,工賑移民367戶1630人,回龍水源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文明示范村”。東溝、旬河、高河、和睦四個村農村通達工程如期竣工,為邊遠山區建成便民橋141座,黑窯溝、三角灘、滑水河、程家川四座公路橋相繼建成,解決了部分地區出行難的問題。

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建設規劃性不強。*的邊遠山區建設缺乏規劃,房、河、路以及其他設施基本沒有長遠規劃,建筑物雜亂無章,牲畜放養、人畜混居的現象十分普遍。

二、建設人為割裂嚴重。項目與項目的協調性差,比如小流域治理,通常需要多村聯合實施,但由于各村分散爭取資金,受狹隘利益的限制,造成項目的人為割裂,達不到欲期的效果。

三、建設主體單一。在邊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政府是唯一的投資主體,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嚴重,村集體和村民沒有積極參與,建設力量薄弱?!耙皇乱蛔h”機制沒有被充分利用,村級籌資籌勞困難,公用設施建設困難。

四、建設資金缺乏。對生態、旅游等有經濟效益的地區,沒有充分發掘,沒有企業和外來投資介入周期長、風險大的邊遠山區建設,因此建設資金十分缺乏。

五、損壞嚴重。一是人為破壞,村內管理基礎設施尤其是公有設施的能力不強,對公共設施及其附屬設備的破壞行為頻發;二是自然災害損壞。開荒種地、濫砍濫伐、圍河造田等行為造成了生態體系非常脆弱,自然災害成了邊遠地區設施的重要威脅。東川鎮近三年來連遭受洪水襲擊,872戶房屋被毀,公路還沒有完全恢復又被沖毀,水電通訊線路、人飲設施連年重建,人力、資金浪費嚴重。

建議和對策

一、基礎設施建設與建設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步進行。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規劃、同步設計、協調發展,避免盲目建設。

二、加強規劃,協調建設。邊遠山區建設應當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根據地理、資源、人居條件整體規劃,綜合實施“五通四改三建”工作。堅持社會效益與生態并重的原則,實行山水林路田整體開發。

三、綜合項目,整村建設。樹立扶貧建設工作“一盤棋”的思想,堅持政府主導、整合資源、捆綁資金、傾斜項目、穩步推進的原則,統籌退耕還林、以工代賑、農村沼氣等資金向邊遠地區傾斜,集中統一進行整村建設。

四、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應通過教育的、制度的手段調動農民和基層組織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其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如邊遠群眾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政府可以用單據核銷、扶持獎勵、物資供給等方式組織受益群眾建設。對于個體農戶難以完成的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籌資籌勞,工程驗收后兌現相應優惠政策。

五、開發資源,招商建設。加強邊遠山區的資源調查工作,有序組織水能、礦產、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工作,加強相應的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相關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六、加強管理,應對災害。村委會應當強化對基礎設施的管理,攔河壩、電站等有經濟效益的公用設施,可以通過發包、租賃等形式,確定管護責任人,強化管理責任。應當加強生態保護,減輕泥石流、風雪等自然災害對山區建設的危害。邊遠山區建設應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加強對建設項目所在的地質環境的評價,確保設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