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和諧社區經驗交流
時間:2022-09-30 05:42:00
導語:平安和諧社區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區的基本情況
**現設社區10個,其中城區社區8個,于02年在城市基層體制改革中由13個居委會撤并而來;另城郊2個社區(中山、逕頭)于**年由“村改居”而來,但由于各種關系尚未理順,目前仍維持村委會的體制。
**城區8個社區管轄面積20多平方公里、常住居民人口11.3萬(42000多戶)、外來人口5萬多人。社區居委會和黨組織擔負著轄區的計生、民政、衛生、征兵、安全生產、治安綜合治理、調解、扶貧解困和為居民服務、社區黨建等工作任務,而且還承擔市部門單位下達的許多工作任務,如打擊傳銷、禁毒、食品安全衛生監管、交通安全、下崗人員再就業、流動人口管理、破產轉制企業下崗和退休黨員安置,等等。廣大社區工作者為促進社區的穩定和諧而不懈地努力工作,為推進開平的“三個文明建設”,特別是為開平市爭創全國“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優秀旅游城市”、“計劃生育先進市”等殊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是對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創建“自治好、管理好、服務好、治安好、環境好、風尚好”的“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的目標要求,還十分任重而道遠。
二、**建設平安和諧社區的主要存在問題
(一)社區正常經費無穩定的來源保障,社區建設經費嚴重不足。目前城區社區的經費來源:一是市、鎮兩級財政的撥款,約占總經費的10%;二是市環衛處收取的居民垃圾費向社區返還一部分,約占總經費的37%;三是辦事處從預算外自籌資金,約占總經費的53%。這些經費僅能勉強維持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補貼和日常辦公、服務的開支,而且無保障:一是垃圾費返還經常拖欠;二是隨著各項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預算外資金越來越難于籌集。社區正常的經費都無穩定的來源保障,社區建設的經費就更無從著落了。
(二)社區設置規模過大,社區工作力量十分有限。0年體制改革后,**城區原13個居委會被撤并為8個社區,這8個社區當中除荻海、東河兩個社區管轄的戶數為1500戶左右符合省定的標準外,其他6個社區管轄的戶數分別在4782至7900戶之間(管轄的戶籍人口為12326至23780人),遠遠超過省定的1000至2000戶的標準。而每個社區定編工作人員5人,近年來增加一個計生專職人員,總共才6人;由于沒有報酬補貼,推選出來的樓長大部分都不能履行職責。由于管轄的范圍過大、人口眾多,工作任務繁重,而工作力量又十分有限,因此即使社區工作人員整天疲于奔命,也只能是維持社區工作的正常運轉,難于有效保障服務居民的水平和質量。
(三)大量的下崗和退休黨員推向社區,困擾著社區的黨建工作。近幾年來,市直企事業單位轉制、破產后,大量的下崗失業和退休黨員推向社區,據統計現8個城區社區目前共有黨員1**6人,下崗失業退休的黨員占了78%。這些黨員大都有怨氣、組織紀律觀念淡化、流動性大、難于管理,其中近六成人經?;蜷L期不參加組織生活、不繳納黨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區黨組織的渙散,削弱了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的作用。
(四)社區服務和活動場所稀缺,嚴重影響了社區服務功能的發揮。目前**8個城區社區的辦公用房基本上都達到了80平方米以上,但僅能作辦公和少量的服務(如計生服務)場所使用,除此以外,基本上都無其他的服務和活動場所了。社區組織一些較大型的諸如召開居民代表會議、黨員過組織生活等活動,都要向別的單位借用場所。上級要求社區設置的各種服務和活動場所,只能在社區辦公室掛上十多個牌子應付了事,其實多是有名無實,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五)“村改居”的有關政策不兌現,中山、逕頭社區名不符實。04年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中山、逕頭兩個城郊行政村被改制為社區,但由于種種原因,市委、市政府制訂的“村改居”的相關政策規定(開委[2004]10號文),基本上都沒有得到兌現,戶口還是農村戶口,村民沒有變成居民,社區居委會還是以村委會模式運作,所謂“村改居”僅僅是改了牌子而已,群眾得不到實惠,反而在計生政策、設置醫療站、戶口遷移收費等問題上要按城市的標準執行,中山、逕頭的相當部分干部群眾對此反映強烈,要求恢復為村委會。
三、主要對策:
(一)切實加強領導,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建議市、街道兩級建立有領導分管、有部門牽頭、有關職能部門積極參與、齊抓共管的建設平安和諧社區的工作格局,切實加強領導,將社區建設納入各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制訂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的意見》的實施細則,認真研究解決社區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在人財物力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建議在辦事處內設立社區管理辦公室(鎮級機構改革前我辦事處設有管理社區的街道辦公室),具體統籌社區事務、指導社區工作。
(二)加大對社區建設的投入,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繼續積極爭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爭取盡快落實省委省政府粵發[**]19號文的要求,把社區辦公、服務、黨建經費和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補貼納入市財政預算,實行每個社區每年20萬元的經費總額包干,建立起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切實解決社區面臨的經費嚴重不足和沒有穩定的來源保障的問題,確保社區辦公、服務、黨建的需要和工作的有效運轉,為創建“六好”平安和諧社區打下良好基礎。
(三)適當調整社區規模,加強社區工作隊伍建設。**城區有6個社區的規模過大,但按省提出的要求進行調整,至少要增設10個社區,需投入的資源龐大,應從長計議,積極穩妥,從我市的承受能力等實際出發,制訂長遠規劃,根據需要逐步調整,社區的規模一般為2000至3000戶為宜。但不管調整與否,都必須加強社區工作隊伍建設:一是根據工作需要,在規模較大的社區增加一至二個工作人員的編制;二是在社區內設置若干居民小組,每個小組配置2至3名正副組長,作為社區工作人員的延伸,并將居民小組長納入村民小組長工作報酬機制,以調動工作的積極性;三是組建社區志愿者隊伍,作為社區工作隊伍的重要補充,動員社區的黨團員、居民骨干積極加入,積極開展為便民利民服務活動。四是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加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管理、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社區工作隊伍的素質。
(四)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作用。一是建議設立社區黨工委,與社區管理辦公室合署辦公,以加強對社區黨建工作的指導。二是調整社區黨組織的設置,在黨員人數超過50人的社區設立黨總支,配齊配強領導班子。同時根據下崗失業退休黨員眾多的特點,按黨員的來源(工業、商業、個體、退休、居民)設立若干支部,從下崗、退休、個體、居民黨員中物色素質較好、有一定黨務工作經驗的骨干擔任支部書記和支委,健全組織架構。三是通過爭取社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爭取有關部門支持、自籌等多種途徑,努力解決社區黨組織的活動經費問題。四是指導幫助社區的各級黨組織建立健全起管理、教育、學習、組織生活等制度,建立健全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工作機制,積極組織社區廣大黨員開展“雙爭”(爭創“三有一好”,爭當服務居民群眾帶頭人)活動。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在建設平安和諧社區中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
(五)積極爭取各方面支持,逐步落實社區服務和活動場所。一是各級政府加大對社區基本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新建、購買、置換、調劑、租賃、改擴建等方式做好社區服務和活動場所的規劃建設。二是建議上級在政策上給予支持,鼓勵社區自籌資金開辦各種面向居民的文體康樂、衛生保健、家政等有償服務,使社區既能落實部分服務和活動場所,開展便民利民服務,又能有一些收益,以彌補社區建設經費的不足;鼓勵企業、個體經濟參與興辦社區服務項目。三是市、街道和有關部門加強協調,建立駐社區單位與社區共駐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駐區單位內部的教育、文體、娛樂、衛生、食堂等設施,在為本單位服務的同時,盡可能向社區居民開放。
(六)積極理順關系,認真解決“村改居”的遺留問題。“村改居”的遺留問題雖經兩個辦事處報告、人大代表提案、民政部門召開座談會等途徑多次向上作了反映,但至今仍未能解決。建議由市政府牽頭,組織相關職能部門重新明確責任,認真貫徹落實開委[2004]10號文的各項政策,理順各種關系,使已實施“村改居”的行政村能盡快過渡為社區。
- 上一篇:加強流動黨員的管理思考
- 下一篇:農村黨支部書記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