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篷車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05 02:01:00
導語:文化大篷車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大篷車是“三下鄉”工作的必要工具和有效載體。如何發揮好文化大篷車聯城帶鄉、引領基層、提高群眾的先行作用,不斷引導、聚合社會資源向農村傾斜、先進文化向農村滲透、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推力。圍繞這一課題,廣平縣經過深入思考,逐步探索以車為媒、以城帶鄉、服務三農的新路子,收到明顯成效。其典型做法先后被《**宣傳》、《**日報》連續報道,中央、省、市有關領導對該縣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一、聯結城鄉:引導社會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
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面臨大好機遇,又面臨不少難題,城鄉二元化結構尚未徹底改變,先進生產要素流動受限,農村稀缺資源得不到充分配置,缺乏城市文明的有力輻射和帶動。這些問題在欠發達地區表現更為突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必須準確把握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從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高度出發,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使社會優勢資源、生產要素充分向農村流動、合理配置。作為一個既是平原農業小縣,又是國家級重點扶貧縣的廣平縣,立足縣情實際,積極探索統籌城鄉、以城帶鄉、反哺三農的可行措施、有效載體。結合近年來“三下鄉”堅持經常、卓有聲色的成功實踐,從中獲得了一些有益啟示:文化大篷車是承載社會資源、聯結城鄉文明的有效載體,下鄉惠農活動是以城帶鄉、服務三農的必要途徑、可行之舉?;诖耍M一步明確了“以文化大篷車為載體、以集約社會資源為抓手,以傳承先進文化為先導,以延伸公共服務為支撐”的工作思路,突出并強化文化大篷車職能作用,以車為媒、聯城帶鄉、活躍全局。在具體操作上,一是依靠政策推動,明確文化大篷車下鄉工作優先地位,籌措專項經費,協調專門力量,細化責任分工,配齊活動設施,形成支持農業、關注農村、服務農民的工作導向。二是依靠市場驅動,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引進高端人才,聘請專家顧問,建立專家咨詢服務系統;盤活中層,集聚人力、財力、物力,建立先進生產要素集中的資源庫;面向社會,吸納賢達之士,建立各界參與、群策群力的“智囊團”,形成“誰參與、誰受益”的價值取向。切實使文化大篷車下鄉活動,建立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科學引動的基礎之上,不僅把自身承載的社會優勢資源、先進生產要素帶到農村去,更進一步帶動了“政策宣傳車”、“科學圖書車”、“文藝演出車”“衛生義診車”、“農資服務車”等下鄉活動,引導更為豐富的社會資源要素向農村滲透。
二、傳承文脈:引發農村社會創造活力
文化蘊含思想情感,彰顯創造活力,是一個地方的根系所在。建設新農村,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文化為先導,引領發展主流,激活創造源泉。當前,農村各地的文化發展演變中呈現出了較為明晰而又各不相同的脈系分支,多元化、多樣化趨勢明顯。為此,發展農村先進文化,必須從實地出發,切準文化脈系,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文化大篷車下鄉活動中,廣平縣按照“科技文化富經濟、健康文化祛陋習、大眾文化聚人氣、親情文化增合力、創業文化激活力”的總體思路,把握五大文化脈系,整合開發縣域文化資源。推廣科技文化中,重點圍繞各地產業優勢、資源布局,劃分功能區域,明確主導產業、宣傳課題,向廣大農民介紹主導產業的發展優勢、市場前景、風險分析、成本投入與具體收益,講解調整產業結構的必要性,組織專家為種養大戶、鄉土人才傳授先進的實用技術和生產模式。積極引導廣大農民認識本地發展的優勢,不斷了解市場信息,掌握致富本領。普及健康文化中,重點組織醫護專家開展義診活動,向群眾講解常見病的預防知識、突發病的應急方法,講明保持個人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并對鄉村醫生進行專業培訓。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的摒棄個人陋習,養成講衛生、懂護理的良好習慣?;钴S大眾文化上,重點對農村文藝隊伍、文藝愛好者進行培訓,指導安排文藝節目,開展城鄉文藝匯演活動,并針對農村酗酒、賭博等不良現象,創作文藝節目,曉以利害,引導矯正。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健康文化活動,自辦文藝活動。培育親情文化上,重點圍繞家庭和美、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將親情要素融入到道德宣傳活動中,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培養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樹立誠信友愛的新型人際關系。激發創業文化上,重點圍繞自主創業的先進人物、群眾身邊的創業能人,自制宣傳光盤,廣泛開展創業精神教育,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破除小農意識、短視思想,鼓足創業信心,支持廣大群眾有作為、干成事?;顒又校匾暢青l互動,通過與群眾面對面談心,與鄉土人才、鄉村醫生砌磋技藝,不斷拉近距離、增進了解,使下鄉大篷車切實成了群眾的知心車,形成了大篷車到一處、群眾聚集一片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文化下鄉活動的深入開展,在廣大農村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切實使廣大群眾既有干事激情,又懂方法技術,既有良好習慣,又和諧相處,不斷增強了樂業感、歸屬感。目前,全縣169個村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涌現出像張東明等400余名知名鄉土專家,建成了1000余畝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帶動了6000多戶科技養殖戶。自強自重、自學成才、自辦文化、自主創業的良好氛圍正在進一步形成。農村社會創造活力得到有效迸發、充分涌流。
三、扶持實體:引領群眾提高自我服務水平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在農民,根本在農業。培育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服務實體的支撐。當前,基層農村的公共化服務組織欠缺,水平較低,難以從根本上起到組織、引導群眾搞產業化經營的作用。為此,在文化下鄉活動中,廣平縣著重從引導、扶持群眾自我服務實體入手,按照“分區布點、分層施治、分步推進”的工作思路,圍繞產業扶實體,圍繞服務建基地,圍繞素質育隊伍。結合縣域“三區一帶一基地”產業布局,組織專家分析論證,合理劃分生態園區、加工貿易等12個功能區域,并選取20個輻射能力強、有特色項目的村作為重點,建立服務站點,著力形成主導明確、重點突出、輻射周邊、覆蓋全縣的總體工作格局。在廣泛開展主導產業宣傳服務活動的基礎上,倡導興辦農民合作組織,鼓勵行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公益事業熱心人、經營能人參與組建行業協會,并著重對入會人員進行信息服務、專業培訓,幫助健全制度規范和利益聯結機制,使其逐步納入常規運行。同時依托文化下鄉服務站點,通過捐贈圖書設施、培訓隊伍、定點聯系等方式,建設“三下鄉”服務基地,搭建下鄉惠農平臺。在文化大篷車的引導、帶動下,縣內先后成立果品協會、農資協會、經紀人協會等78個協會組織,參與農戶達1?郾5萬戶,戶均年收入增長1000余元。去年以來,全縣先后開展集中下鄉活動30余次,分散下鄉活動達200多次,為40余個服務站點捐贈圖書10萬余冊,捐贈文化、醫療設施20余套,建成農村文化大院36個、文化廣場28個,受益群眾達10萬余人。群眾服務實體的不斷壯大,服務基地的不斷鞏固,切實使“三下鄉”活動有了穩固支撐、持久動力,真正在扎根基層中有力服務了群眾,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切實為新農村建設長效推進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組織保證。
- 上一篇:企業領導員工溝通交流
- 下一篇:信息產業思想政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