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強市建設交流

時間:2022-10-10 01:47:00

導語:中醫藥強市建設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強市建設交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對發展我省中醫藥事業作的批示和題詞,為我省中醫藥事業帶來了很好的發展契機。為此,我局提出發展中醫的新思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統領中醫藥工作,緊緊圍繞建設和諧**效益**的目標,規劃先行,重視中醫立法,推進中醫項目,以內涵建設為重點,以中醫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規范管理,加快**中醫藥強市建設的步伐,力爭成為**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排頭兵”,為文化立市、建設和諧**效益**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在國家和**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正確指導下,**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在**市中醫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醫藥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整體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部分指標處于全國或全省領先地位?!笆濉逼陂g我市中醫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一是中醫資源配置有較大投入:全市中醫、中西結合治療機構121家,其中中醫院5家,中西醫結合醫院1家,研究機構2所;市、各區政府共投入3.75億元。二是醫療服務能力明顯增強:200**年完成中醫治療人數350萬人次,占全市門診總量的9.9%,中醫病床使用率88%,比綜合平均使用率的81.9%高出5.6%;以市中醫院為例,完成118萬人次,中醫門診平均每張處方費用127元,平均住院費用為6816元,西醫門診每張處方費用為202元,平均住院費用為1**91元,分別占西醫門診費用的62.8%,住院費用的65.6%,結果表明中醫在節約醫療資源,降低成本,減輕病人負擔具有明顯優勢。三是中醫科教工作成績斐然:共承擔各級科研課題252項,其中國家級課題72項,省部級課題112項,先承擔和主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22項,省級38項,市級77項,承辦全國名醫論壇10期,有效促進了中醫藥人員知識更新。四是改革辦醫模式:引進民營資本共3.78億元,先后批準立項**仁濟中西醫結合醫院,**五洲中西醫結合醫院2家。目前,**仁濟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部、**五洲中西醫結合醫院相繼開業,有效地緩解當地居民看病難的問題。五是加大行業管理力度:各項管理規范和制度相繼出臺,如《**市中醫常見病癥基本診療規范》、《中藥處方與調劑規范》。六是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對7個示范中醫科,13個特色???,18個放心藥房進行了檢查評估和二期建設。七是打擊非法行醫、虛假廣告等,凈化醫療市場,加強社會醫療機構監督管理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就醫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

二、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隨著法律知識、醫藥科普知識的普及,市民健康、安全、法律意識的增強,人口增長對中醫藥需求的急增,中醫藥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公共衛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的現實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但是,我們醫院的內涵建設有待加強,中醫中藥的特色不濃,中醫醫療行為欠規范,管理渠道欠順暢,政策法規滯后。根據**省委省政府提出“中醫藥強省”的要求和我市文化立市的要求,**市委第四次黨代會提出構建和諧**、效益**,建設國際化城市的戰略目標,中醫事業的發展業迫切需要新的定位和標桿。

三、加快**中醫事業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結合我市中醫事業發展的實際工作,堅持中西并重方針,以特別之為,定中醫地位。

(一)制定**中醫事業“**”發展規劃,大力扶植中醫事業發展。

首先,必須以規劃為前提,保障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為此,我局專門成立中醫“**”發展規劃領導小組,按照《國家中醫藥條例》和《**省發展中醫藥條例》有關規定,將中醫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藥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并將中醫藥資源配置、中醫醫療機構的配置和網絡布局納入我市的區域衛生規劃。目前,已將中醫發展納入我市的“**”規劃,明確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對衛生財政補助結構的調整,中醫專項醫費占衛生事業醫費比例達到10%。其次,采用抓“兩頭”帶“中間”的方式,完善中醫進入社區的網絡建設,即重點建設市中醫院,積極推進中醫適宜技術進社區,帶動區級中醫院與綜合醫院中醫科的建設。第三,加強中醫科教管理工作。第四,加強行業管理,凈化醫療市場。首先加強社會醫療機構和國有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清理無證行醫,虛假廣告。其次實行醫療機構準入許可,合理配置資源;準入人員許可,及時注冊,持有效證件,依法行醫;加大監督和服務工作力度,落實責任,提高效率。

(二)制定《**市中醫事業發展條例》,為加快**中醫藥強市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制定中醫藥政策法規是中醫藥發展的保障工程。我國相繼出臺一系列中醫法規,**年公布施行《**省發展中醫條例》,20**年公布施行《中醫藥條例》。為了進一步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必須從法律法規上確定中醫藥在我市的地位,因此,加快我市中醫藥立法,制定實施《**市中醫事業發展條例》勢在必行。目前,我局與市法制辦公室聯合成立了《**市中醫發展條例》領導小組和起草小組,已作出工作方案,擬納入2006年的立法計劃。

(三)加強中醫藥行業管理,規范醫療行為,確保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有效。

規范中藥處方和調劑工作,確保用藥安全與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我局組織**市中醫藥專家,制定了《中藥處方與調劑規范》,已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并予以施行,將其作為拓展“放心”中藥房建設的重要內涵,使醫務人員對中藥處方與調劑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依此規范進行操作,筑起了一道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有效的“防火墻”。

(四)突出內涵,夯實中醫藥基本功底,提高醫療技術水平。

中醫的內涵建設就是中醫的人才建設。對初級人員要認真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打實中醫臨床的基本功。對中級人員要認真按照繼續醫學教育要求,在中醫臨床和理論上,筑實基礎,并在專業上有所定向。不論哪級醫院還是哪個專業,中醫高職稱人員都應力爭具備:高、博、專、爭、能等五方面的基本素質要求?!案摺奔椿纠碚摚R床功底、學術成就要求要高;“博”即知識廣博,尤其是中醫經典理論和辨證論治知識面要博;“專”即學術上確有專長,??粕夏芷鸬焦歉珊蛯W科帶頭人的作用;“爭”,即具備競爭意識,能夠在臨床實踐和理論探討中不斷學習,精益求精;“能”即有臨床、科研、計算機、英語等方面知識,具有創新能力。為此,要建立中醫學科帶頭人/骨干的培育機制;重點培養有發展潛力的技術骨干;加大引進力度,對市內缺乏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看準了的要大力引進,盡快形成合理而科學的中醫各級各類學科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引進職位競爭機制,打破職稱聘用的終身制,實行定崗定編,競爭上崗;鼓勵人才市內流動,鼓勵在職人員進修學習和在職進行學歷教育;加大四大經典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研修力度,確保中醫的臨床、教學和科研沿著中醫的軌道發展。

(五)實施“名院,名科,名醫”戰略,繼承和發揚中醫藥特色,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加強**中醫特色專科建設,增加建設省級15個、市級30個特色專科;加強綜合醫院示范中醫科建設,到2010年各級綜合醫院、民營醫院開設中醫科都要達到《**市示范中醫科評估標準》;加強放心中藥房建設,所有國有、非國有醫院已開設中藥房都應達到《**市“放心”中藥房評估標準》。

醫院要走“院有??啤敝?,而且全市要形成??崎T類齊全、各級專科都有的??聘窬?。要支持鼓勵醫院多創辦專科、辦各級專科。臨床科室走“科有專病”之路。中醫專業技術人員走“人有專長”之路。為此,一要培育中醫特色優勢,二要加大中醫醫院制室的建設力度,三要形成醫院的綜合實力,尤其提高現代診斷與急診急救綜合實力。四要加強中醫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力度。

未來的五年,是實施“**”中醫事業發展規劃,推進中醫藥強市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好這五年的工作,對于探索建立**特色的中醫藥發展自主創新格局,又快又好地發展我市中醫藥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面對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我們需要自信,需要清理,需要只爭朝夕。我們決心在省中醫藥局、**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中醫藥事業,大力推進改革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振奮精神,團結一心,鞠躬盡瘁,為全面落實推進中醫藥強市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