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先進性區改造實踐思考
時間:2022-10-22 03:10:00
導語:保持先進性區改造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歷史的原因,撫順市有全省面積最大的棚戶區。統計至**年底,共有各類集中連片的棚戶區55片,總居住人口近24萬,占城市總人口的1/6。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撫順市在**年初結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啟動了棚戶區改造這個“一號工程,當年完成拆遷125萬平方米,開工建設188萬平方米,竣工60萬平方米,回遷1萬多戶3.7萬人,寫下了撫順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一項神圣使命:盡早破解棚戶區改造這道歷史難題
棚戶區改造是困難群眾的迫切愿望。黨的先進性是群眾心靈深處的評價。是干部就要盡心竭力為群眾辦實事,是黨員就要千方百計為群眾解難事,否則,先進性就無從談起。受資源枯竭和改革滯后的影響,撫順面臨著諸多難題,140萬城市人口有33萬工人下崗,有16.4萬低保人口,城市人均收入比全省標準低1000元。而棚戶區尤為突出,這里72%的居民是礦工,下崗的多、低保戶多、單親家庭多,居住環境幾乎50年沒有變樣,甚至落后于許多農村地區。在全國人民向著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邁進的今天,棚戶區24萬人民企盼改變現狀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
棚戶區改造是建設和諧撫順的題中之義。安居才能樂業。“居者有其屋”是“和諧”最為基本的要素之一。棚戶區因環境極差而成為各種不和諧因素交織的重點部位:在人際關系上,由于集中了大量困難群眾,矛盾沖突較多;在資源配置上,改革開放的成果在這里沒有得到充分分享,道路、照明、供暖、排水、供氣、綠化等公用資源幾乎為零;在社會結構上,棚戶區群眾與城市其他地區和階層相比,貧富差距很大。構建和諧撫順,棚戶區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繼續存在。棚戶區改造是建設和諧撫順必須跨過去的一道坎。
棚戶區改造是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一段時間以來,受撫順經濟社會低水平發展的影響,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期望值降低,發展信心不足。這充分表明,對于撫順來說,保持黨的先進性,重要一條就是廣大黨員干部對群眾的疾苦一定要有寢食難安之感、民貧我愧之情,要在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實踐中樹立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當棚戶區改造這道歷史難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市委一班人視其為提高執政能力的考場,立志交出一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
一次生動實踐:傾力打造棚戶區改造這項民心工程
創造“撫順速度”,在“快”上讓群眾滿意。棚戶區改造是老百姓盼了半個多世紀的夢想,必須快馬加鞭。如果老牛拉慢車,群眾等不得。加上撫順冬季漫長,不能施工,時間等不得。為了快速地高質量地推進棚戶區改造,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棚改領導小組,緊鑼密鼓地組織論證,上下溝通。市委常委包片落實,與基層干部一起做好先期動員準備工作。在改造指揮部的協調下,十幾個行政部門現場辦公,把各類繁瑣手續簡化為“一日清”。市委還向全市發出了主動為棚戶區改造做貢獻的號召,棚戶區改造現場出現了各單位主動服務的“大會戰”場面。廣大基層干部戰斗在一線,有的同志連續48天蹲守在棚戶區,有的同志一天做了80戶家庭的動員工作;廣大建設者實行工程倒記時,24小時交叉作業,機器不停轉,工程不停步,創造了40天拆遷40萬平方米、180天建設居民回遷房60萬平方米的“撫順速度”。速度的背后是精神。棚戶區改造的快速進展,凝結出催人奮進、昂揚向上的“棚改精神”。
追求一流質量,在“優”上讓群眾滿意。“民心工程”就要把工程建在民心上,“豆腐渣工程”是無法在民心上矗立的。市委把工程質量上升到人民群眾衡量黨的先進性的高度,強調質量上要經得起人民的檢驗。首先是重約束。從調查摸底、復核、簽訂拆遷協議,到回遷安置,均由市紀檢委、檢察院等部門組成監督核查小組進行全過程跟蹤檢查,嚴厲打擊借拆遷改造營私舞弊的行為,從根本上杜絕“蓋起了高樓、倒下了干部”的現象發生。其次是重管理。構建了建設、施工、監理三級管理模式,確保自查到位、檢查到位、巡視到位,并及時對工程質量、安全生產、文明施工、施工進度等指標進行考核評比。再次是重監督。在聘請“工程改造社會監督員”、設立公開舉報電話的基礎上,采取“陽光操作”,對補助、戶型、選房等群眾關注的工作全程公示,使改造工作置于群眾監督之下。
堅持讓利于民,在“惠”上讓群眾滿意。棚戶區改造說到底是一項“惠民工程”,目的是讓老百姓得實惠。撫順棚戶區居民經濟承受能力相當低,普遍存在“上不起樓”的擔憂。為了減輕群眾經濟負擔,我們采取了被老百姓稱之為“政府兜底”的優惠政策。比如,在新樓成本造價每平方米1100元的情況下,我們實行“拆一還一”政策,原面積無償歸還,擴大面積每平方米居民自行承擔600元,不足部分由政府承擔。此外,針對棚戶區47.7%的低保戶,我們特別制定了補助措施幫助解決經濟難題。群眾稱贊黨和政府真正是他們戰勝困難的主心骨。
彰顯人文關懷,在“細”上讓群眾滿意。細微之處見精神。越是細小的地方越能體現黨和政府的責任心。棚戶區改造實踐中,各級黨組織注重在小處著眼,把工作做細,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比如,為了照顧大多數居民經濟承受能力,在戶型設計上以45平方米和55平方米為主,并根據群眾的特殊需要,設計了30平方米的最小戶型;為了保證住戶采暖,陽臺全部采用塑鋼封閉并加鋪了苯板;為了方便搬遷,基層政府成立了住房中介中心和搬家公司,義務幫助群眾租房搬家;為了確保直接入住,水池、坐便、爐臺、鋁合金隔斷、門窗等一應俱全,水、電、熱、氣等配套設施全面跟進;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生活困難,出臺了棚戶區居民就業優惠政策等。群眾在我們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棚戶區改造立起了高樓大廈,也立起了黨和政府的威望與形象,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份深刻啟迪:為人民謀利益是先進性的本質所在
保持先進性就要對老百姓充滿感情。民是為政之本,情是百善之源。對老百姓缺乏感情,就會造成形同陌路的隔閡鴻溝;對老百姓充滿感情,就會形成生死與共的魚水深情。共產黨人感情的最高體現就是拿出一片赤誠之心對待百姓。感情不是憑空而來的,走得近才會有真情。市委在廣大黨員干部中開展了“三訪三想”活動,即訪棚戶區居民疾苦、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下情心系群眾,訪棚戶區居民的精神狀態、想一想自己的思想感情工作熱情是否出現滑坡,訪棚戶區貧苦癥結、想一想自己的工作是否到位,并結成幫扶對子1.3萬多對。通過了解棚戶區群眾的生活常態,品味他們的酸甜苦辣,拉近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使我們的工作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眾人劃槳開大船的局面。
保持先進性就要切實尊重大多數人的意愿。干任何一件事,都有一個以什么為依據、拿什么做標準的問題。這個問題處理不好,我們的工作就難以收到實效。對于黨的工作來說,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有決定性的因素。忽略了這個因素,再美好的規劃,再宏偉的藍圖,到頭來可能讓滿懷希望的群眾空歡喜一場,只會消磨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我們改造棚戶區,目的是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創造新生活。如果不尊重大多數群眾的心理意愿,不考慮大多數群眾的承受能力,不顧及大多數群眾的情感變化,棚戶區改造就會脫離“大多數”,成為少數人的“政績工程”。因此,市委倡導在決策制定上要以大多數群眾是否贊成、是否受益為依據;在工作部署上要把大多數群眾關心的熱點和生活中的難點作為工作的重點;在工作作風上要堅持深入群眾,傾聽大多數群眾的呼聲和意愿。事實證明,只有著眼于大多數群眾,我們所干的事情才會贏得群眾的擁護。
保持先進性就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眾。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把人民群眾的力量匯聚起來,我們的工作才有創造力和生命力。就一個地區的發展而言,僅靠一批干部在干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能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市委堅持做到凡是涉及到群眾利益的事情,都請群眾來當主角,都讓群眾來當裁判,最大限度地發動群眾,因而即便是號稱“天下第一難”的拆遷工作也贏得了群眾的理解支持。實踐也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胸懷是寬闊的,只要我們把道理說清楚,多難辦的事情他們都能接受;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只要我們肯于學習,他們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群眾的力量是可敬的,只要我們善于動員,他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設的熱潮當中。
保持先進性就要在困難中鍛煉黨員干部。歲不寒,無以知松柏。檢驗黨員干部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他推到困難面前;鍛煉黨員干部的最好場所,就是困難集中的地方。在棚戶區改造這場不折不扣的硬仗中,廣大黨員干部經受住了考驗。他們在反復下基層調研中轉變了作風,在與群眾的交往中加深了感情,在高密度高強度的工作運行中提高了能力,在急難險重的實踐中鍛煉了黨性。他們用行動體現了敢打硬仗的必勝信心,影響并帶動了廣大群眾。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棚戶區改造的實踐告訴我們,困難是試金石,它能夠檢驗出領導干部能力的強弱;困難是磨刀石,它能夠砥礪出領導干部干事創業的才華與本領。
精品范文
10保持辦公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