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漁農村建設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24 08:25:00
導語:新漁農村建設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新的歷史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和發展。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核心是促進經濟發展、確保農民增收、改善農村面貌,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義所在。
舟山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雙輪驅動”,城市化水平已達到61.1%。但目前全市尚有62.47萬人口在漁農村,占全市戶籍人口的64.68%;尚有農村勞動力36.91萬人,其中從事純農、純漁的農村勞動力12.23萬人。因此,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漁農村,關鍵也在漁農村。針對舟山漁農村實際,近年來我市創造性地實施了“暖人心、促發展”工程,開展了漁農村新社區建設,全市漁農村出現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村容村貌加快改變、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良好局面。但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與廣大漁農民群眾的愿望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漁農村建設,必須著力在促進漁農業發展、改變漁農村面貌、增進漁農民利益上下功夫,重點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轉變漁農業發展方式,促進漁農民持續增收
漁農業是基礎產業,是廣大漁農民就業的基本依托。漁農業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二、三產業,是促進漁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發展海島漁農業,關鍵在于轉變漁農業發展方式。
一是發展現代漁農產業,努力促進增效增收。要做優做強海洋漁業,優化漁業產業結構。改造傳統捕撈業,建成一支裝備精良、素質優良、現代化水平較高的海洋捕撈隊伍;拓展遠洋漁業,扶持發展大洋性遠洋漁業;促進健康養殖業,著力發展生態、高效、精品養殖,逐步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做優做精特色農業,著力抓好特色產業和優勢產品,抓好結構調整和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漁農業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充分發揮海島漁農業特色優勢,走出一條高效、安全、生態的現代漁農業發展路子。加快培育現代漁農業的經營主體,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漁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漁農戶”組織形式,讓漁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二是發展涉農二三產業,積極推進轉移就業。要依托臨港工業發展,積極促進漁農民轉移就業。充分發揮服務業的吸納集聚作用,建設臨港工業、港口物流生產服務基地和社區生活服務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寬準入門檻,促進漁農民創業增收。加快發展休閑漁農業,拓展漁農民轉移就業空間,進一步完善發展漁農家樂扶持政策,為漁農民轉移就業提供新的平臺。鼓勵規模企業扶持家庭工業,支持企業產品生產向漁農村轉移滲透,加快培育一批家庭工業示范基地。全面落實城鄉統籌就業的各項政策,大力培養漁農民創業致富的帶頭人。加強針對性、目標性的就業培訓,重點抓好公益性崗位、勞務性崗位、技能性崗位的培訓,提高漁農民技能素質和就業能力,加快培養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漁農村后備勞動力隊伍。
二、加快漁農村基礎建設,切實改善漁農村面貌
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新漁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快推進舟山本島城鄉及相連島嶼基礎設施一體化,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漁農村延伸輻射,著力改善漁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一是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要明確新漁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立足實際、統籌兼顧,突出個性、注重特色。適應漁農民生產生活要求,保留漁農村的歷史文脈,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既展現漁農村的山海田園風光,又彰顯漁農村的歷史文化底蘊,做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實行分類指導、動態管理,按照“不以同一標準衡量、不以同一模式規范、不以同一進度要求”的原則,妥善處理階段與目標、經濟發展與村莊建設、富裕村與貧困村的關系。
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立“以工帶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積極推動城市交通、供水、供電、排污、通信、流通等基礎設施向漁農村延伸。重視抓好農田水利、漁港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標準漁港、防洪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節水灌溉設施和海水淡化等工程建設,提高漁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加強鄉村道路、漁農民安全飲水、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設,為漁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和漁農民生活條件持續改善創造條件。深入推進村莊整治活動,開展“三清”(清除垃圾堆、清除柴草堆、清除亂石碓)、“四改”(改水、改廁、改污、改線)、“五化”(道路硬化、環境凈化、村莊綠化、通道美化、路燈亮化)等專項行動,切實改善漁農村人居環境。
三、加強漁農村公共服務,完善漁農村社會保障
社會公共服務是當前新漁農村建設中的薄弱環節。要按照“三個高于”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漁農村的范圍,使廣大漁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一是努力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化。加強漁農村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促使城市文明向漁農村延伸覆蓋。著眼城鄉教育均衡,大力推行十五年義務教育制,進一步改善漁農村辦學條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使所有漁農民子女成為既有高中以上文憑、又有一技之長的高素質勞動者,解決好漁農民最基本的讀書問題。建立漁農村公共衛生保障機制,重點完善提高新型漁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漁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解決群眾最必需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和投入,全面實施漁農村健康健身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解決好漁農民群眾最所望、最迫切的娛樂、健康問題。
二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按照“低門檻準入、低標準享受”的原則和?;尽V覆蓋的要求,建立漁農村勞動力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和與文明守法相掛鉤的“以獎代?!敝贫?,力爭通過若干年努力,全面建立起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相銜接的漁農民養老保障體系。做好漁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繼續深化助困、助殘、助醫、助學、結對幫扶、法律援助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解決好漁農民群眾最急需、最實惠的救助和保障問題。
四、建設漁農村小康社區,創新漁農村工作機制
創建漁農村小康社區是推進新漁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要不斷創新漁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切實加強漁農村社會管理,努力建設富裕、文明、秀美、和諧的新漁農村。
一是大力創建漁農村小康社區。按照“分批創建、五年完成”的總目標,堅持力度不減,進度不慢,持續推進。在任務分解上,實行計劃指導、年底實報;在組織實施上,堅持區分檔次、梯度推進;在考核驗收上,實行一年一評、三年復評;在工作落實上,堅持參照指標、更求實效;在成效鞏固上,力求完善機制、發展提高。要真正落實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眾主體、部門合力、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重點解決好群眾主體、部門合力問題。充分發揮漁農民的主體作用,在“多對群眾教育、多請群眾參與、多讓群眾知情、多與群眾聯系、多幫群眾解難”上下功夫,正確處理政府主導和群眾主體的關系、漁農民參與和受益的關系,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到解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問題上。協調、整合、凝聚相關各部門的力量,細化分解任務,強化部門考核,形成步調一致的工作節奏和整體工作合力。繼續推進小康社區結對共建活動,發動機關企事業、社會各界及部隊軍警共同支持和參與新漁農村建設。
二是切實加強漁農村建設管理。積極探索集體經濟保值增值的發展機制,探索漁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市場化運作機制,建立漁農村金融扶持投入機制。構建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三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四民主兩公開”制度,努力在內容、程序、機制上下功夫,切實保障漁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加強漁農村宣傳和教育工作,不斷培養漁農民群眾的創新精神、市場意識、法律觀念、生態理念、科學素養和衛生習慣,努力提高漁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鄉鎮”。加強外來人口管理,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深入推進漁農村平安社區、和諧社區建設。
- 上一篇:培訓動員會講話
- 下一篇:調整最低工資標準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