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業優勢交流

時間:2022-11-24 02:36:00

導語:發展農業優勢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農業優勢交流

壽光市是**省濰坊市所轄的一個縣級市,位于**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南畔,總面積2**2平方公里,轄14個鎮、街道,975個行政村,總人口102萬。

一、改革開放使壽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壽光市貧窮落后,發展緩慢,在濰坊12個縣市區中處于末位,在**縣域經濟中也處于靠后位置。農業結構單一,生產水平低下,糧食畝產只有300公斤左右,種植業占農業的比重接近80%,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55%,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97%;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的工業都是封閉型的縣辦工業和社隊工業,大部分為農機廠、化肥廠、小鹽場、磚廠等粗加工型小廠,僅能生產化肥、水泥、原鹽、小農具等初級產品,工業總產值只有2.6億元,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及30%;城鄉基礎設施非常落后,縣城建成區面積只有3平方公里,建筑面積僅有30多萬平方米,城區道路不到15公里,自來水、供暖、供氣、排水、排污等基礎設施幾乎為零,整個縣城只有1座3層高的樓,城鄉交通狀況很差,農村道路坑洼連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群眾生活水平低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只有417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平方米,人均每月口糧21公斤,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有74元,有1/4的生產隊無現金分配,農民基本上以玉米、紅薯等粗糧充饑,北部一些村莊甚至連溫飽都難以解決。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壽光經濟快速成長,社會全面進步,城鄉面貌顯著變化。1978—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6%,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3.7%和11.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9%,進出口總額增長20.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長2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3.5%和16.8%。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元,財政總收入33.1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5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619元,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29%和36%,農村住戶電話基本普及,城鎮家庭25%擁有小轎車;三次產業結構中,農業比重下降到14%,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到53%和33%,城鎮化水平超過50%,以非農產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已經形成;城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村村通客車、戶戶通自來水和有線電視,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全市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可喜局面。

全面快速發展使壽光市在**省和全國縣域經濟中的位置快速躍升。在國家統計局組織的全國百強縣(市)評選活動中,壽光市連續9屆跨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2005年名列第四十一位;2003年以來在濰坊市組織的歷次縣市區現場觀摩點評考核中,壽光市連續9次位居首位;在2005年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壽光市被確定為總書記的聯系點;20**年,壽光市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榮譽25項,奪得濰坊市年度綜合考核一等獎。如今的壽光,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中國蔬菜之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市”、“全國教育工作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二、積極探索符合壽光實際的發展路子

壽光市在區位上屬于典型的農業地區。不毗鄰大城市,享受不到大城市的輻射和帶動;沒有資源優勢,缺乏依靠富集資源實現發展突破的條件;不靠近交通運輸要道,無法借助物流集散和交通便利起步。就是在這樣一個既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資源優勢的地區,壽光人民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靠解放思想和大膽創新,靠辛勤勞動和扎實工作,實現了發展的突破和飛躍,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路子。這條路子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發揮初始的農業比較優勢,由農業起步,創新農業生產方式,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提升經濟,靠農業富民,靠工業強市,實現工農互助、城鄉互動,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

(一)充分利用初始農業優勢,用農業培養工業。這是壽光發展路子的最鮮明特點,也是壽光發展成功的主要路徑。壽光的快速發展,不是像有些地區所呈現出的那樣,工業發展了但農業萎縮了,而是先大力發展農業,由農業起步,實現農業發展的大提升,用農業培養工業,農業與工業共同發展。壽光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個農業區位,發展農業的條件較好,農業是啟動經濟發展的初始優勢。在改革開放之初,壽光及時認準了這個優勢,充分利用這個優勢,依靠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激發出的廣大農民的生產熱情,大力發展農業,推動經濟發展快速起步。壽光發展農業的思路和模式是:靠蔬菜產業領跑,靠科學技術助力,靠產業化經營提升。為了使蔬菜成為一個主導產業,壽光市采取了生產、流通、加工、品牌一起抓的辦法。生產方面,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實行專業化、規?;洜I,先后發明推廣冬暖式大棚蔬菜生產等300多項新技術,引進推廣1000多個名優新品種和30多項種植新模式,吸引20多家國外種子公司投資建立良種示范基地,成立了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并培育出了4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新品種,培植了樂義蔬菜、歐亞特、燎原、農圣莊園等十幾個規?;咝ХN植園區和“中國韭菜第一鄉”、“中國胡蘿卜第一鎮”、豆瓣生產專業村等587個蔬菜生產專業鎮村。1986年蔬菜種植面積達30萬畝,在當時就形成了“壽光菜籃子挎遍全國”的影響。20**年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80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接近60%。流通方面,1984年建立蔬菜批發市場,1989年對批發市場進行改擴建,現年成交各類蔬菜40億公斤、交易額達50多億元。2003年建成全國第一家蔬菜電子拍賣中心,2005年開通全國第一家年交易額達200多億元的蔬菜網上交易市場。20**年又規劃建設占地1880畝、投資20億元的國家級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市場建設使壽光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工方面,大力發展龍頭企業,瞄準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對蔬菜進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蔬菜附加值,積極擴大出口,用龍頭企業聯結和帶動農戶,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加銷、貿工農于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目前全市80%的農戶都已進入了產業化經營體系。品牌方面,先后認證優質農產品312個,培育了“樂義”黃瓜、“王婆”香瓜等多個著名品牌,用品牌開拓和占領市場。從2000年開始,連續成功舉辦了9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進一步打響了“壽光蔬菜”品牌。蔬菜產業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目前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左右來源于蔬菜。中南部鄉鎮一個農戶平均有2—3個冬暖式蔬菜大棚,每個大棚年純收入2—3萬元,種菜已成為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許多農民通過種菜走上了富裕之路。在蔬菜大發展的同時,糧食等其他農業也獲得了快速發展。20**年,壽光糧食產量達6.3億公斤,比1978年增長近1倍,增速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糧食畝產453公斤,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6公斤,比1978年增加150公斤;農業先進技術和良種覆蓋面分別達到95%和98%,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在蔬菜產業鏈條上,發育形成了儲藏、包裝、運輸、加工、流通、出口、服務、科研、會展、旅游等一大批產業。這些由農業特別是蔬菜業培養和衍生出的產業,已成為壽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壽光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成為壽光崛起的重要支撐,成為壽光的標志性特色和重要閃光點。

(二)根據發展階段適時調整和推進工業發展,全面構筑現代工業體系。在農業及其培育的工業基礎上,壽光市不斷拓寬發展視野,明確提出工業立市的發展思路,根據不同階段的實際和要求,適時調整工業發展重點和模式,推動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靠工業強市。從1985年起,按照“強農、重工”的思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89年鄉鎮企業產值14.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6%。同時,加快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對縣屬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形成以縣屬工業為骨干、鄉鎮工業為主體、村辦戶辦工業為補充的“四位一體”工業發展格局。從1990年起,按照“抓大放小、扶優扶強”的思路,大力扶持骨干企業和名牌拳頭產品,重點培育并初步形成造紙、釀酒、化肥、人造板、鹽和鹽化工等主導產業。2001年以后,按照“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投入、關鍵抓招商”的思路,重點建設晨鳴、科技、東城三大工業園區,促進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有效聚集,實現規模效應。積極引導晨鳴集團抓投入、上項目,先后開工建設30萬噸銅版紙、30萬噸白卡紙、25萬噸熱磨機械漿、20萬噸美術涂布印刷紙等大項目,該集團現已發展成為擁有A、B兩只股票和20億元可轉債、設有10多個子公司、總資產226億元、年生產能力400萬噸的全國企業500強和全球紙業50強企業。大力發展鹽化工產業,培植壯大富康制藥、大地鹽化、福瑞化工等一批骨干企業,形成鹽、溴、藥、鎂四大系列50多個主導產品,其中溴素及溴制品產量占全國的1/4,醫藥中間體甲氧芐啶(TMP)和熱敏染料(ODB)產量分別占國內市場的80%以上和全球生產總量的55%。2005年以來,緊緊抓住國家加快環渤海經濟圈開發和**建設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北部瀕臨渤海的有利條件,在壽北規劃建設渤?;@和侯鎮項目區。同時,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狠抓科學投入、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高。目前,壽光市初步形成了造紙包裝、紡織服裝、海洋化工、機械裝備、板材家具、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500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11家,超過50億元的2家,超過200億元的1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26家,設立了3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擁有中國名牌產品3個,中國馳名商標3個,上市公司5家,上市股票6只。晨鳴、科技、東城三大園區實現的工業銷售收入、稅收、利潤,均占全市總量的70%以上。以晨鳴集團為代表的大型骨干企業的迅速崛起,有力拉動了壽光的快速發展,大大提升了壽光的綜合實力。

(三)城市與農村有效聯動,城鄉統籌共同發展。工業崛起使壽光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財政收入大大增加。壽光市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條件,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實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一是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樹立縣域一體的規劃理念,著力推進市區、中心鎮和重點村發展聯動,實行“城市向農村延伸、農村向城市聚集”。按照城市的定位對鎮村建設進行規劃,目前全市所有鎮村全部完成新一輪總體規劃。二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著眼于提升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力,走出了一條“做大做強中心城區、協調發展城郊組團、加快中心鎮和農村社區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子。在城市建設方面,按照“改善環境抓綠化、改造舊城抓開發、提高檔次上水平、集中財力辦大事”的理念,以城市道路建設為突破口,大搞公益設施、生態綠化,相繼建成了一批精品建筑和標志性工程,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26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9.6%。在新農村建設中,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村民自治、干部帶頭、社會贊助、穩妥推進”的原則,確定“五化”(綠化、硬化、凈化、亮化、美化)、“五通”(通柏油路、通電話、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互聯網)、“兩改”(改廁、改灶)、“一有”(有必要的文體場所和文體設施)建設標準,先后投入建設資金15億元,在153個村啟動樓房村建設、600多個村實施村莊環境整治。三是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堅持把每年新增的社會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并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近3年累計投資26億元,重點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技、社保等社會事業。四是加大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20**年,財政用于農業農村的支出達45837萬元,比2000年增加7倍;農業農村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23%,比2000年提高10.5個百分點。城鄉統籌發展,有效縮小了城鄉差距。20**年,壽光市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僅為2.08,大大小于**及全國平均水平。

(四)堅持不懈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科學發展活力。壽光的發展變化,從工作機制上講,主要在于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堅持不懈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在不斷探索與創新中走向前進。圍繞工業經濟發展,先后實行了企業劃型動態管理、名牌獎勵、上市融資、出口創匯等一系列激勵措施,鼓勵企業抓投入、上項目、調結構、增效益、快發展。其中企業劃型動態管理就是打破企業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把納稅100萬元以上的劃為中型企業,納稅1000萬元以上的劃為大型企業,納稅5000萬元以上的劃為特大型企業,分別享受不同的優惠政策。圍繞農業經濟發展,積極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技人員等牽頭創辦各種形式的農業園區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下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外來公司租賃等形式合理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目前,全市各類農業園區已發展到500多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到120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業農場化、農民職工化、生產基地化、產品標準化、貿易國際化”的發展模式。圍繞城市經濟發展,組建了城市投資建設管理中心,探索采取特許經營和TOT、BOT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多方籌措資金,對市場建設等重大項目成立專門的投資管理中心,由政府注入啟動資金,實行封閉運作,企業滾動發展,依靠市場手段激發企業活力。圍繞推動工作落實,創新實踐了“市委常委包片、政府市長分線、人大政協切塊”的工作辦法,推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的“五個一”推進機制。探索建立“下評上”制度,即定期組織鎮街道、市直有關部門對市級班子、市級領導成員的工作進行評議,評議結果作為評價市級班子和領導成員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同時狠抓機關干部作風轉變,開展“百家企業評議職能部門和機關工作人員”、“行風熱線”、“窗口對話交流”等活動,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的落實,在全市上下凝聚起了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強大合力。

(五)一以貫之地抓黨的建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這是壽光發展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壽光之所以取得非凡成就,關鍵在人,在以共產黨員為主體的一大批各個層次的發展領軍人和帶頭人。壽光蔬菜走向全中國、走向全世界,關鍵在于優秀共產黨員王樂義的創新精神和帶頭作用;壽光經濟的快速發展,關鍵在于有一支過硬的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而這些領軍人、帶頭人和干部隊伍的形成,靠的是黨的建設。幾十年來,壽光市堅持一以貫之地抓黨的建設,圍繞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形成了抓黨建、促發展的優良傳統和長效機制,為實現各個時期的目標任務提供了堅強保證。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持續不斷地組織開展貧困村和后進村班子整頓活動;1993年起,連續7年利用冬春農閑時期組織開展農村集中教育整頓活動,動員農村基層黨組織爭創“奔小康紅旗黨支部”;1998年起,連續3年開展實施“民心工程”,組織市鎮兩級干部駐村包點,并聯系幫扶困難家庭;2001—2003年,組織開展以增強鄉鎮黨委凝聚力、提高農村黨支部班子戰斗力、擴大農村黨員干部影響力和辦實事、贏民心為主要內容的“聚三力、贏民心”活動;2004年起特別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探索實施“五抓”(即抓領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抓制度,保障活動扎實開展;抓督導,從嚴從細落實要求;抓典型,帶動活動整體推進;抓結合,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措施、“五位一體”(即市委負總責、教育活動辦公室協調指導、督導組督促檢查、黨員領導干部帶頭示范、基層黨支部抓落實)質量保障體系、“陽光村務”集中辦公和建設“群眾滿意工程”;先進性教育活動以來,不斷探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新思路、新辦法,先后提出并實施“產業建支部”、“黨工共建”、“百村扶強”等活動,這些活動擴大了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的覆蓋面,使全市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實現了由單一、封閉狀態向多元、開放狀態的轉變。目前,全市共建立產業黨組織357個,組建率達93%,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新建黨組織92個,使黨的建設延伸到了社會各個層面。為了使黨員干部更好地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壽光市還建立了完善的黨員干部培訓制度和農村實用人才管理制度,先后新建了市委黨校、行政管理學校和“三元朱”國際農業科技培訓中心,全市科技培訓基地達到24處,并在廣東順德、江蘇昆山等地開辟了6處外埠培訓基地,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到外地學習考察。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探索推行農村實用人才鄉鎮、部門、市委分級負責、分層管理新模式,建立了農村實用人才庫,扶持實用人才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產業協會,推薦農民黨員到外地擔任科技副縣長或副鄉鎮長。目前,全市已有100多名農民黨員被外地聘為科技副縣長或副鄉鎮長,受到廣泛好評。

三、推動壽光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壽光市廣大干部群眾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壽光市確定了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目標和新舉措。

——關于發展目標:以建設環渤海地區、**半島城市群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強市為基本目標,到“十一五”末,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其中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6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超過3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00億元,年均增長16%,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300億元和15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000元,年均增長5.5%,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達到更高水平。

——關于布局定位: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十一五”及2020年期間,努力構筑區域經濟的“六大板塊”:(1)中心城區板塊,突出現代商貿特色,依托舊城改造,加速項目集聚,完善服務功能,不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2)東城新區板塊,重點發展服務業和生態旅游業,進一步加快與濰坊中心城區的對接,推動城市東跨南擴,盡快融入濰坊“半小時都市圈”;(3)南部板塊,重點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鑄造中國“農業硅谷”;(4)西部板塊,重點發展市場物流業和造紙包裝業,打造現代化的物流中心和“造紙城”;(5)北部板塊,集中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構建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產業鏈條,加快配套設施建設,盡快建成先進制造業的聚集區;(6)壽北板塊,重點發展鹽化工、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等產業,建成全國重要的精細化工和海洋化工基地。

——關于發展措施: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擴大改革開放,緊緊圍繞“率先發展”主題,加快實現工作指導和經濟發展方式“兩個轉變”,實施自主創新、生態環保、壽北開發和人才強市“四大戰略”,著力突出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產規模化、城鎮特色化、社會和諧化、黨建品牌化“六大重點”,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發展新目標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