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方法經驗交流

時間:2022-05-23 10:46:00

導語:德育教育的方法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的方法經驗交流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身心發展最迅速的青少年時期,都面臨著人生目標的選擇、人生理想的樹立、人生信仰的確立等問題。德育的重要意義就在于能夠使青少年選擇正確的人生目標,確立堅定的人生信仰,促進人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使青少年成為有利于社會的人。

情感是提高認識的橋梁,是思想轉化的動力,是思想轉變的條件,日本的教育家曾把此比喻為“發動機的機油”。因此,老師的愛,老師的情,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選用恰當的德育方法。

一、改變陳舊的師生關系

以往的師生關系,學生如畏虎狼一樣怕老師,老師的一句話,對或錯,于學生都如同圣旨,在這種思想不溝通的情況下,德育只能是一種表面現象,這樣的“棍棒”教育只能培養兩種人,要么是奴才,要么是叛逆。

作為正處在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必然有許多合理的需求,有許多美好純真的愿望,要真正了解這些需求和愿望,只有走到學生中去,跟學生的感情距離才能越來越短,教育的效果才會越來越好。因此,教師應改變以往那種單調的單項師生關系,而采用角色轉換的方式,讓師生在角色互換過程中相互接近,相互理解。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傳授的思想觀念才能使學生愉快的接受,并產生長期的影響。

二、身教重于言教

列寧曾這樣說:“學校的真正性質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組織的良好愿望決定,不由學生‘委員會’的決議決定,也不由‘教學大綱’等等決定。而是由教學人員決定”。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決定作用是有普遍意義的,因為任何方針、指示、文件、綱要、決定等,最終都由教師來貫徹執行,但老師決不能作單純的“擴音器”,而應是具有知識、信仰的“人師”和“經師”的結合體。在品德教育這塊陣地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勢必影響學生的言語行為,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工作中,教師應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以自己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知識的孜孜渴求,對生活的一腔熱情,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為其創造優美的環境,使其接受美的熏陶。

三、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思想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上針對教學目的有這樣的要求:在教學中,開拓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的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師授課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而且應在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過程中進行,他們二者的關系是水乳交融的,把深刻明智的道理掰碎、揉爛,化在事情的方方面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到“入腦”,“入心”。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1、每日語文課前,開展“妙語連珠”活動,其中“今日格言”起到既警人又自勵的作用。

2、利用課外練筆,以發揚高尚道德品質的命題作文讓學生寫作,如“附中暢想曲”,“在班里,我最敬佩的······”,“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等,從而樹立良好的輿論導向。

3、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材料,適時、適地進行教育,《從宜賓到重慶》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和善的思想感情;《談骨氣》培養學生無產階級的骨氣······

四、藝術浸染

德育不是干巴巴的說教,教師應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能夠自然的接受真、善、美的教育,讓藝術的浸染在無形中陶冶他們的情操。悅耳的音樂,賞目的書法,振奮人心的文字,扣擊心弦的影視······都會使人受到優美情景的浸化和感染。一曲《滿江紅》,浩然正氣,使學生蕩氣回腸;一篇《咬牙的力量》教會學生如何在失敗后奮起;一次《紅巖魂》展覽,學生們無不為英雄們的錚錚鐵骨所震撼。所以,指導學生欣賞藝術作品,既能使他們獲得美的享受,又可以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操。

“無情未必真教育,有情方為育人人”只有當學生把教育者視為知音、知己時,學生心靈的門窗才會打開,只有心靈之門打開了,我們的教育工作才能做到心靈深處,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