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教育研討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06-04 08:18:00

導語:教育局教育研討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局教育研討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今天在這里召開全省社區教育研討會,很有必要。今年江總書記的“*”講話,總結了我們黨八十來的奮斗經驗,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并根據時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從這個角度看,大家研究和探討社區教育,歸根到底就是要面向新世紀,結合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改革創新,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實驗工作。下面,我講三個方面的問題,供大家研究和思考。

一、適應我國跨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發展社區教育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形勢

“九五”期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個時期,全國進入小康社會,并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標大步邁進,但同時也出現了重大變化,繼“同志們:

今天在這里召開全省社區教育研討會,很有必要。今年江總書記的“*”講話,總結了我們黨八十來的奮斗經驗,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并根據時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從這個角度看,大家研究和探討社區教育,歸根到底就是要面向新世紀,結合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改革創新,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實驗工作。下面,我講三個方面的問題,供大家研究和思考。

一、適應我國跨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發展社區教育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形勢

“九五”期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個時期,全國進入小康社會,并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標大步邁進,但同時也出現了重大變化,繼“同志們:

今天在這里召開全省社區教育研討會,很有必要。今年江總書記的“*”講話,總結了我們黨八十來的奮斗經驗,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并根據時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從這個角度看,大家研究和探討社區教育,歸根到底就是要面向新世紀,結合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改革創新,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實驗工作。下面,我講三個方面的問題,供大家研究和思考。

一、適應我國跨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發展社區教育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形勢

“九五”期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個時期,全國進入小康社會,并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標大步邁進,但同時也出現了重大變化,繼“*”、“*”高速增長之后,我們從短缺經濟很快轉向結構性的過剩經濟,由供小于求轉為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機制全面介入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國經濟開始戰略性的調整。因此,我們的方針政策必須根據這個已經變化的實際作出相應的調整。1*9年我國政治經濟生活中有幾個非常大的重要活動,中央連續召開了黨的*屆四中全會、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和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這三個會充分表明中央面對跨世紀之初的挑戰,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布局加快了戰略調整。對我國的企業來說主要是面臨著一種功能性的戰略調整,中央在以國有企業的根本性轉變為主要內容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在不斷推進體制創新的同時,又進一步提出要把技術創新的主體放到企業。企業的功能不僅是生產的中心,而且具有經營的功能、技術創新的功能。建設學習型組織已成為企業承擔技術創新的主體任務,同時也成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社會基礎。此外,1*9年中央又針對城市中小企業(包括私營企業)發展需要,提出了建立城市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任務。再追溯到19*年中央召開的*屆三中全會,總結我國20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提出了我國農村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基本經營模式,并通過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重要支撐。建立這兩個服務體系,對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中小企業加快結構性與功能性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社區,建立和完善以社區為基本單元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我國社會經濟與時展的強烈召喚。在建立社區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中,教育決不能無動于衷,社區教育就是第一個必須研究的問題。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轉型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逐步建立,必將促進社會結構的變化和轉型,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無所不包的經濟組織體系將出現分化和重新組合,社會組織就從原來經濟組織體系中分離出來。市場經濟發展推動社會轉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標志。

第一個標志是城市化。城市建城的作用是在造市,城市化的實質,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聚集,包括人的流動與集中。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通過撤縣改區擴大城區范圍,撤鄉并鎮,調整城鄉結構,在“*”期末我省整個鄉鎮數相比“九五”期末將減少一半。農村城市化的啟動,將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幅度向城鎮轉移,蘇北地區在今后5年之內就要轉移1*-2*萬左右的剩余勞動力,有意識地加快人口的流動,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向高效率的城鎮匯集,從而進一步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運行效率,并推動城鎮化的步伐,使自給自足鄉村經濟向工業化、現代化邁進,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大標志。教育的服務功能,就是在這城市化進程中,幫助農民向市民轉變,幫助農村擺脫封閉、落后的狀態,走向文明、開放、發達的社區新生活。

第二個標志是社會化。社會化是在政府調控之下,改變原有的公民生活組織方式,對現有生產和生活資源進行重新優化組合,建立起高效運行的社會生活組織體系。最明顯的是勞動與社會保障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把原來不應由企事業單位承擔的職能分離出來,使原來緊緊依賴企事業的單位人,轉變成與社區緊密相連的具有真正意義的社區人。這種轉變的基礎,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化社區人文環境,增強人們對社區歸宿感。在社會化的轉變過程中,政府和企業不再承擔由市場和社會本身所應承擔社會生活管理職能,而應當運用社會化、市場化的形式組織社區管理。在政府的指導下,發揮社區公民個人及社會團體的積極性,有組織地開展社會生活活動。

第三個標志是民主化。推進民主化是社會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熬盼濉逼陂g,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化建設進一步加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完善,公民直接參政、議政的意識進一步增強,當好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比如在我們農村封閉程度相對較高的社區,在中央直接領導下,進行村級民主建設,讓農民直接參與農村的政治生活。在企業內部實行政務公開,完善職工代表制度,企業管理進一步透明、公開,職工民主管理意識進一步增強,并發揮其參與企業管理和監督的權利。社會政治經濟民主化必將帶來教育的民主化,并在推進教育機會均等、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民主平等以及為受教育者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方面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

第四個標志是多樣化。我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又達到了小康水平,有的地區人均GDP已達到3*0美元,初步實現現代化。人民富裕起來后,人們的社會生活要求就呈現多樣化,社會生活管理就需要完善,以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如住房制度的改革,從長期的實物分配變為貨幣分配后,我們確定一個基本標準,人們可以按不一樣的要求自己選擇購買。教育也是這樣,政府從公正的角度保證公民接受基本義務教育權利,但人們還有獲得更好教育質量和更高教育水平的要求,則可以通過舉辦民辦學校來滿足超標準的教育需求,但你自己則需要增加更多投入,國家通過財政供給與政策調節來滿足社會多樣化發展的要求。

(三)社區建設和發展的新要求,促進了教育的自身改革

1、“以人為本”成為指導社區建設的重要思想

我省制定的“*”規劃的指導思想,富民強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把富民放在第一位,是以往任何一個五年計劃中所沒有的,這既體現了江總書記“*”關于滿足人民群眾最廣泛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也體現了在諸多發展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基本價值觀。把富民放在第一位,既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要求,也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要求,因此“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本質上強調的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思想。所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生活全面轉變,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管理成為政府組織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面向現代化的條件下,現代社區組織主要形式是建立學習型社區,形成學習化社會。學習化社會這一概念,首先,是從管理角度提出來的,傳統的管理要領是控制,今天則不能簡單地靠控制。我們在強調“以法治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時,江總書記又提出要“以德治國”,用社會的精神規范來引導人們,要做一個高尚的人?!耙苑ㄖ螄薄ⅰ耙缘轮螄钡南嗷f調,才能形成穩定的社會結構。我們不能只依靠強制的暴力來管理,當然沒有強制手段是不行的,我們的管理思想也要改革,要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精神來引導人們的行為。在原來傳統控制的基礎上,鼓勵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使每一個人都能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創造力激發出來,那么社會的創新能力就不得了,所以,要以人為本。如何實現這一思想,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成為最有效途徑。

2、教育現代化進程,促進了教育觀念和教育形態的重大變化

我省于1*3年開展在*地區組織教育現代化試點工作,1*6年在“九五”規劃中提出要把在*地區啟動的教育現代化,按照不同地區分類指導的原則向全省分步推進。整個“九五”期間,江蘇高舉了教育現代化大旗,把一個初露現代化端倪的江蘇教育帶進21世紀,并提出了以農村鄉鎮社區為單位的鄉鎮教育現代化建設標準,在“九五”期間*地區和蘇中地區都有一定建設要求,淮北地區開展試點?,F在我們這一方面已有很大的進展,但伴隨著教育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教育本身內部形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是從原來面向少數人的選擇性教育,逐步轉變面向全體公民的普及性教育,“九五”期間江蘇教育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是教育普及程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6年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兩基”,2*0年又成功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已不再是選擇性的精英教育,正逐步向普及化方向邁進;二是從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逐步向終身教育過渡;三是教育的目的從過去主要是獲取謀生手段正在向全面的素質教育發展;四是教育本身形態從過去被動地接受式教育逐步向主動的探究式創新教育轉變,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產學研結合到基礎教育改革的研究性學習,都說明教育自身正在向加快探究式、創新性教育方向發展。

3、建立學習型組織,成為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

從綜合的觀點來看,社區教育不能僅僅理解為成人教育,應當是帶有全局性影響的教育。首先,要改革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擴大學校的開放度。它是發展社區教育的重要保障。要改革入學制度,建立回歸教育制度,逐步實現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這樣一個人生道路?,F在高考取消年齡限制,這就是教育改革的重大步驟,職業學校實行注冊登記制度,就是更加開放的教育。第二,實行彈性學制。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經濟高漲時工作,在經濟回落時學習,給學生學習有更大的自主權。第三,實行學分制,并在校際之間互認學分。學校與學校之間,可以達成共識,只要學校辦學在同一水平上,就可實行學分互認,這有利于就近入學,有利于人口流動,再加上遠程的學分互認,則在更大跨度上,保證學生在流動中繼續學業,而不至于因為人為的或地域分隔阻礙繼續學習。第四,實現職前、職后教育溝通,實行多種證書教育制度,學生在一個職業學校或高等學校學習,學完幾門課程,取得了相應的學分可以保留,幾年后,又回來學習,原來的學分照樣承認,這樣就突破了原來學制管理體制,把職前與職后溝通起來,這是發展社區教育的一個重要制度保障。

二、努力實踐“*”的重要思想,深入開展社區教育實驗

社區教育的開展沒有現成經驗,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在實驗中深化,在推廣中拓寬,在創新中與時俱進。開展社區教育實驗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在教育領域實踐江總書記*”重要思想的生動體現。

(一)發展社區教育,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江總書記指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提高廣大勞動群眾和全體人民的素質,是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任務。因此,教育必須從社會生活的邊緣走到了中心位置,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努力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1、構建企業創新體系,形成企業創新能力。創新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靈魂,技術創新的主體在企業。圍繞建立企業創新體系,如何來建設社區服務體系,這是社區教育要研究的問題。企業創新表現在:其一,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這是企業內最廣泛而富有成效的創新。其二,企業的銷售環節,在市場發展變化中吸納創新理念。其三,企業的內部研發中心,把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技術,通過企業的技術儲備獲取搶占未來市場的制高點的主動權。其四,企業戰略管理與科學決策,通過企業管理的扁平化,減少中間層次,提高管理決策對市場變化反應速度。對于大的企業要建立創新體系,自身可能具備一定的條件和能力,但中小企業的自我完善能力較弱,就需要建立社區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幫助建立創新體系,各級各類學??梢园l揮自身的優勢為企業建立創新體系服務。

2、建立現代企業教育制度。這既是企業開發人力資源的需要,也社區教育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企業是社會經濟生活的細胞(包括農村鄉鎮企業),它的發展依賴市場的需求。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轉變就是增加了企業的危機感,有了競爭意識。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和優勢,必須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就必須依靠教育,這給社區教育帶來發展機遇和動力。企業教育要在多層面上進行研究:一是新工人的培養和在職職工們的崗位培訓;二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三是高層經營決策者的研修。在多渠道、多形式、社會化地實施企業教育的過程中,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要承擔更多的任務。建設一個發達的社區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支柱,它包括滿足社區公民需求的教育,組織、利用、開發社區資源的教育與促進社區發展的的教育三種成分的合成。這是社會教育在社區里的實現方式。

3、社區教育要注重創業教育?,F在的中等及中等以上職業教育要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建立創業基地,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盡管它可能不全是高新技術產業,但同樣也是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開展創業教育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一是改革課程,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開設創業課程,提高學生的素質。二是因地制宜地完善服務創業教育的措施,在技術服務、管理服務、咨詢服務等方面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多一份創業精神。三是建設好創業基地,為學生的成長建立創業科技園。四是建立一個既具備組織管理者又具備自我造血功能的社區教育中心,適應企業創新體系的形成。

(二)發展社區教育,體現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江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當前的先進文化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核心問題是要培養“四有新人”。社區教育的中心環節是進行思想道德建設。

1、建設社區文化教育基地,為社區提供智力支持。其一,社區和學校是雙向互動的。建設好現有的學校,也是社區精神文明的標志。其二,因地制宜地建設好社區的中心學校,以此來組織和協調社區內的教育資源,更好地為社區成員提供及時有效的教育服務。其三,調整現有學校的專業,培養社區文化專業的骨干人才和管理人才,適應社區文化建設的需要。

2、開發社區文化資源,繁榮社區文化事業。教育要轉變觀念,要與社區生活緊密相連,把我們的教育辦到群眾的心坎上。我們要整合學校內外的人才資源開發和創作出源于社區歷史和文化的文化產品,滿足社區成員的文化需求,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3、優化社區校內外資源配置,形成社區標志性文化設施。學校在現代化建設中所形成的文化體育設施,職業學校形成的職業技能培訓的設施,社區內的博物館、文化站、圖書館等,應當統籌起來對社會開放,面向廣大群眾發揮精神文明建設作用。以學校為依托加強反映社會生活的網站建設,也能夠滿足社區群眾文化生活和教育要求。同時,在政府的統籌下,學校的布局設計與社區的人文環境相結合,營造優美的社區人文景觀,提高社區生活的高品味。

4、豐富社區文化生活,促進社區文化產業發展。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通過社區的學校來參與文化市場建設,把充滿科學精神,高尚品味的各種電子、音像等科技資料、文化資料輸送到文化市場,傳送到社區的成員手中,促進社區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另外,現在人民的生活條件的改善了,提供人文旅游中介服務也很有市場,今年省教育廳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就組織了14*多名中小學生出國學習旅行,發展文化旅游前景廣闊,是一個很大的產業。

5、學校要積極參與組織健康有益的群眾性的文化活動。要改變學校的自我封閉的狀況,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創建校園藝術節、文化節,用開放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影響社區文化活動,特別是以活動為紐帶把家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鄰里文化都帶動起來,促進社區文化建設。

6、通過教科文的結合,實現興教、創業、造物、美景、育人。第一,興教就是興社區教育,其本質是在社區里興學習之風、文明之風。第二,創業就是創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第三,造物就是生產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通過城市的雕塑、學校的布置等形成造物之美。第四,美景就是營造人文景觀,美化生活。最后達到育人,提高人的素質,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教育是以整個社會的力量來育人。有形物質是城市之體,文化則是城市之魂。通過教科文的結合,促進文化的發展,就是建社區之體,美社區之魂。建設城市之體,使城市建設更具現代氣息,更加美觀,產生大量的文化景觀,最后達到美化社區之魂。這個魂的核心是人的發展,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是先進文化的核心。社區教育的重大任務,應當自覺地體現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

(三)開展社區教育,拓展服務功能,滿足社區各類成員的教育需求

江總書記提出,我們的各項工作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根本的出發點,教育的基本宗旨也就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要通過教育使人民真正獲得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從這一角度講,要富民要強省,當前就要把社區教育重點關注到社會的弱勢群體,包括農民、下崗職工、老年群體、殘疾人員等。此外,我們在抓先進生產力發展這個制高點的同時,還必須重視農業這個弱勢產業,實現社會公平與公正。

1、實施“*教育富民工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人民教育人民辦,但辦好教育也要為人民。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們在*期間,發揮教育的功能優勢,著力實施“*”教育富民工程,即通過職業教育與成人文化技術培訓促進5*萬勞動力轉移;培訓1*萬農村致富帶頭人;推廣1*0項農業科技致富項目;對2*萬城鎮下崗(失業)職工進行再就業培訓,增強其就業競爭能力,促進再就業。圍繞“*工程”實施,我們要在“九五”期間已建的50個重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再建50個重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并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在“*”期間全省達到1*個。

2、推進社區教育實驗,為富民強省服務。第一,在鞏固普九加強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術素養,通過創業教育培養適應市場的開拓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創業能力。第二,在普遍提高群眾素質的基礎上,加快培養培訓農村致富骨干、帶頭人,特別是領導骨干、經營骨干、技術骨干,尤其是農村中經紀人的培養。第三,要建設現代產業化的示范基地,既是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培養基地,也是企業型經營實體。第四,積極參與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關鍵是要進入服務體系中的上層經營活動中,以自己培訓服務,或者是以自己的技術服務、經營服務、信息服務來開拓工作領域。同時,通過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拉動城市化,教育部門要有這個意識,怎樣利用學校的資源為社會服務。

“*教育富民工程”是教育、人事、勞動、科技、科協5個廳局共同商定的工程,要分解任務、逐步落實。教育在當前能夠幫助農民增收,進一步體現了教育戰略地位。辦好教育為人民,應切實把這一思想落實到具體工作。與此相關的問題是農民轉移到城鎮后,如何確保這些農民子女上學的實際問題,這是當地政府的責任,也是富民中切切實實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老年教育問題。各地搞好老年大學,從一般的科技教育到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到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健康教育——保健教育,解決中國走向老年社會的老年群體的社會需求。

三、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落實措施,開拓社區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社區教育工作的認識

第一,要轉變傳統的發展觀??朔渭冏非蠼洕l展,忽視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這樣一種片面的發展觀。人類在科技、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付出巨大的代價,無節制地開發自然,導致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和諧走向了對立沖突,促使人們在更高的層次,以更深的目光審視自身,認識到發展不等同于經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首先是人自身的問題,實現人在學習化社會中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實現持續化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協調發展的最為重要和根本的問題。第二,要轉變傳統的生產觀。過去的生產重視物的投入,忽視知識的投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因而造成生產成本高、效益低下。從經濟學的原理看,僅靠持續的物力投入只會造成邊際效益逐步遞減,只有知識的投入才能形成投入邊際效益增大。因此,我們要堅持“科教興國”,提高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知識對生產的貢獻率。第三,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朔恢匾暺胀ń逃?、正規教育、知識教育,而忽視職業技術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的現象,堅持科學和現代的教育觀。現代社會知識陳舊率加大,人們在學校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不可能享用終生,成人為轉崗、提升和改善生活質量所產生的學習需求,老年階段面對著退休后的種種生活問題,這些客觀因素都為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二)加強社區教育的領導,形成政府、社會、公民和教育的合力

其一,把社區教育納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標,通過行政手段,把社區教育轉化為政府行為。其二,通過建立社區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社區內的各種力量,建立經費保障等等,促進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教育,形成社會行為。其三,通過制定政策和法規,包括農村的鄉規民約,以此來調動公民參與社區教育積極性,形成公民行為。其四,實現城鄉的教育綜合改革,形成教育行為。教育在強調“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同時,不能忘了“辦好教育為人民”,教育要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讓老百姓從教育中得到實惠,把教育辦成給老百姓口袋里裝錢的教育。

(三)狠抓工作落實

1、抓好規劃工作。為全面貫徹國務院《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文件精神,從1*9年起我省啟動社區教育的實驗工作。2*0年,蘇州市已被列為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南京的鼓樓區和武進的湖塘鎮,被列為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2*1年南京市的玄武區、無錫的江陰市等18個單位,被列入到第二批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到目前為止,全省已有1個國家級實驗區,20個省級實驗區,60個市級實驗區,同時還有實施社區教育活動并具有社區教育管理職能的各類社區學習中心2*多個?!?”期間,全省有90%的市、50%的縣(市、區)、30%的鄉鎮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力爭建立5*個社區教育中心。同時,要以縣(市、區)為單位,做好“*”教育富民工程目標任務分解工作,制定出勞務輸出、農業科技骨干人員、下崗職工等培訓計劃以及現代農業科技推廣計劃?!?”教育富民工程得到了省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是我廳今年教育八大工程之一,這是一項硬任務和指令性工作,是教育自覺地實現“*”的重要思想要求,是關心群眾疾苦、實現社會公正的必然選擇,各地務必高度重視,通過分解計劃并逐步落實。

2、建立實體,形成網絡。在社區政府的統籌下,以社區教育中心為龍頭,連接社區內各類學校和各種教育機構,形成廣泛的社區教育網絡,把社區教育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

3、抓好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水平。建立一支以專職管理人員為骨干、兼職教師和志愿者為主體的充滿活力的社區教育隊伍。從各地經驗看,建立一支以專職為骨干、兼職為主體、專職結合的社區教育隊伍。從實踐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種是專任制,地方政府給編制,配備專人從事社區教育工作;第二種是委派制,像下派干部一樣,從教育系統選派干部、教師,輪流到基層服務。第三采取聘請制,從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街道、居委會委聘請兼職社區教育管理人員;第四采取自愿制,充分利用自愿者隊伍,吸納社區內學校、企事業單位、部隊和社會各界的人員加入社區教育工作志愿者的隊伍,充分利用社區的人力資源,引導公民通過兼職來參與社區教育。

(四)突出重點,加強對實驗工作的指導

首先,加強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建設,“*”期間要在已建50個農業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再新建50個省級鄉鎮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這是幫助弱勢產業的重要途徑,各地在實施教育富民工程中要特別給予關注。其次,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對經濟還不太發達的地區,要充分發揮社區內現有教育資源的力量,以職教中心為依托,加強對縣級就業和勞務輸出信息中心網站建設,通過與勞動部門合作,建立一個勞務輸出中心,或在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校建立分站,為農民提供便捷、準確和全面的農業和勞務就業市場的信息服務,城市社區教育中心都要建立信息工作站,為社區成員提供隨時、隨地的學習機會,以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第三,開發區的教育和教育現代化項目。高水平的學校不可能到每個地方辦分校,只有到網絡上面學,通過遠程手段把各校的課程拿過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發遠程教育項目,打破時空分割,做到想什么時候學就什么時候學,社區教育中心可以在這個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第四,高等職業教育基地建設和雙向制的模式實驗。企業中作為總經理和高級工程師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仍是第一線工人,高等職業教育要辦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基層一線的技術人員之外,還要承擔起培養高級工人的任務,努力提高工人隊伍的素質。還有一個就是產學研結合的問題,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產業部門可以在高校內部獨立建立基礎研究機構和基礎學院,高校也可以技術入股形式參與企業內部的研究機構,或幫助企業內部建立教育培訓機構,促進學校、企業和研究機構結成創業共同體,共同對新技術產品進行孵化,形成以發展生產力為軸心的產業、教學和科研的戰略同盟關系。

同志們,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時代在發展,我們絕不能因循守舊,要與時俱進,從傳統教育中走出來,走向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走向創新教育,把江蘇教育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推上一個新的歷史高峰。

”、“*”高速增長之后,我們從短缺經濟很快轉向結構性的過剩經濟,由供小于求轉為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機制全面介入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國經濟開始戰略性的調整。因此,我們的方針政策必須根據這個已經變化的實際作出相應的調整。1*9年我國政治經濟生活中有幾個非常大的重要活動,中央連續召開了黨的*屆四中全會、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和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這三個會充分表明中央面對跨世紀之初的挑戰,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布局加快了戰略調整。對我國的企業來說主要是面臨著一種功能性的戰略調整,中央在以國有企業的根本性轉變為主要內容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在不斷推進體制創新的同時,又進一步提出要把技術創新的主體放到企業。企業的功能不僅是生產的中心,而且具有經營的功能、技術創新的功能。建設學習型組織已成為企業承擔技術創新的主體任務,同時也成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社會基礎。此外,1*9年中央又針對城市中小企業(包括私營企業)發展需要,提出了建立城市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任務。再追溯到19*年中央召開的*屆三中全會,總結我國20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提出了我國農村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基本經營模式,并通過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重要支撐。建立這兩個服務體系,對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中小企業加快結構性與功能性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社區,建立和完善以社區為基本單元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我國社會經濟與時展的強烈召喚。在建立社區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中,教育決不能無動于衷,社區教育就是第一個必須研究的問題。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轉型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逐步建立,必將促進社會結構的變化和轉型,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無所不包的經濟組織體系將出現分化和重新組合,社會組織就從原來經濟組織體系中分離出來。市場經濟發展推動社會轉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標志。

第一個標志是城市化。城市建城的作用是在造市,城市化的實質,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聚集,包括人的流動與集中。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通過撤縣改區擴大城區范圍,撤鄉并鎮,調整城鄉結構,在“*”期末我省整個鄉鎮數相比“九五”期末將減少一半。農村城市化的啟動,將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幅度向城鎮轉移,蘇北地區在今后5年之內就要轉移1*-2*萬左右的剩余勞動力,有意識地加快人口的流動,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向高效率的城鎮匯集,從而進一步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運行效率,并推動城鎮化的步伐,使自給自足鄉村經濟向工業化、現代化邁進,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大標志。教育的服務功能,就是在這城市化進程中,幫助農民向市民轉變,幫助農村擺脫封閉、落后的狀態,走向文明、開放、發達的社區新生活。

第二個標志是社會化。社會化是在政府調控之下,改變原有的公民生活組織方式,對現有生產和生活資源進行重新優化組合,建立起高效運行的社會生活組織體系。最明顯的是勞動與社會保障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把原來不應由企事業單位承擔的職能分離出來,使原來緊緊依賴企事業的單位人,轉變成與社區緊密相連的具有真正意義的社區人。這種轉變的基礎,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化社區人文環境,增強人們對社區歸宿感。在社會化的轉變過程中,政府和企業不再承擔由市場和社會本身所應承擔社會生活管理職能,而應當運用社會化、市場化的形式組織社區管理。在政府的指導下,發揮社區公民個人及社會團體的積極性,有組織地開展社會生活活動。

第三個標志是民主化。推進民主化是社會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熬盼濉逼陂g,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化建設進一步加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完善,公民直接參政、議政的意識進一步增強,當好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比如在我們農村封閉程度相對較高的社區,在中央直接領導下,進行村級民主建設,讓農民直接參與農村的政治生活。在企業內部實行政務公開,完善職工代表制度,企業管理進一步透明、公開,職工民主管理意識進一步增強,并發揮其參與企業管理和監督的權利。社會政治經濟民主化必將帶來教育的民主化,并在推進教育機會均等、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民主平等以及為受教育者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方面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

第四個標志是多樣化。我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又達到了小康水平,有的地區人均GDP已達到3*0美元,初步實現現代化。人民富裕起來后,人們的社會生活要求就呈現多樣化,社會生活管理就需要完善,以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如住房制度的改革,從長期的實物分配變為貨幣分配后,我們確定一個基本標準,人們可以按不一樣的要求自己選擇購買。教育也是這樣,政府從公正的角度保證公民接受基本義務教育權利,但人們還有獲得更好教育質量和更高教育水平的要求,則可以通過舉辦民辦學校來滿足超標準的教育需求,但你自己則需要增加更多投入,國家通過財政供給與政策調節來滿足社會多樣化發展的要求。

(三)社區建設和發展的新要求,促進了教育的自身改革

1、“以人為本”成為指導社區建設的重要思想

我省制定的“*”規劃的指導思想,富民強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把富民放在第一位,是以往任何一個五年計劃中所沒有的,這既體現了江總書記“*”關于滿足人民群眾最廣泛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也體現了在諸多發展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基本價值觀。把富民放在第一位,既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要求,也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要求,因此“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本質上強調的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思想。所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生活全面轉變,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管理成為政府組織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面向現代化的條件下,現代社區組織主要形式是建立學習型社區,形成學習化社會。學習化社會這一概念,首先,是從管理角度提出來的,傳統的管理要領是控制,今天則不能簡單地靠控制。我們在強調“以法治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時,江總書記又提出要“以德治國”,用社會的精神規范來引導人們,要做一個高尚的人?!耙苑ㄖ螄薄ⅰ耙缘轮螄钡南嗷f調,才能形成穩定的社會結構。我們不能只依靠強制的暴力來管理,當然沒有強制手段是不行的,我們的管理思想也要改革,要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精神來引導人們的行為。在原來傳統控制的基礎上,鼓勵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使每一個人都能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創造力激發出來,那么社會的創新能力就不得了,所以,要以人為本。如何實現這一思想,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成為最有效途徑。

2、教育現代化進程,促進了教育觀念和教育形態的重大變化

我省于1*3年開展在*地區組織教育現代化試點工作,1*6年在“九五”規劃中提出要把在*地區啟動的教育現代化,按照不同地區分類指導的原則向全省分步推進。整個“九五”期間,江蘇高舉了教育現代化大旗,把一個初露現代化端倪的江蘇教育帶進21世紀,并提出了以農村鄉鎮社區為單位的鄉鎮教育現代化建設標準,在“九五”期間*地區和蘇中地區都有一定建設要求,淮北地區開展試點?,F在我們這一方面已有很大的進展,但伴隨著教育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教育本身內部形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是從原來面向少數人的選擇性教育,逐步轉變面向全體公民的普及性教育,“九五”期間江蘇教育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是教育普及程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6年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兩基”,2*0年又成功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已不再是選擇性的精英教育,正逐步向普及化方向邁進;二是從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逐步向終身教育過渡;三是教育的目的從過去主要是獲取謀生手段正在向全面的素質教育發展;四是教育本身形態從過去被動地接受式教育逐步向主動的探究式創新教育轉變,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產學研結合到基礎教育改革的研究性學習,都說明教育自身正在向加快探究式、創新性教育方向發展。

3、建立學習型組織,成為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

從綜合的觀點來看,社區教育不能僅僅理解為成人教育,應當是帶有全局性影響的教育。首先,要改革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擴大學校的開放度。它是發展社區教育的重要保障。要改革入學制度,建立回歸教育制度,逐步實現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這樣一個人生道路?,F在高考取消年齡限制,這就是教育改革的重大步驟,職業學校實行注冊登記制度,就是更加開放的教育。第二,實行彈性學制。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經濟高漲時工作,在經濟回落時學習,給學生學習有更大的自主權。第三,實行學分制,并在校際之間互認學分。學校與學校之間,可以達成共識,只要學校辦學在同一水平上,就可實行學分互認,這有利于就近入學,有利于人口流動,再加上遠程的學分互認,則在更大跨度上,保證學生在流動中繼續學業,而不至于因為人為的或地域分隔阻礙繼續學習。第四,實現職前、職后教育溝通,實行多種證書教育制度,學生在一個職業學校或高等學校學習,學完幾門課程,取得了相應的學分可以保留,幾年后,又回來學習,原來的學分照樣承認,這樣就突破了原來學制管理體制,把職前與職后溝通起來,這是發展社區教育的一個重要制度保障。

二、努力實踐“*”的重要思想,深入開展社區教育實驗

社區教育的開展沒有現成經驗,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在實驗中深化,在推廣中拓寬,在創新中與時俱進。開展社區教育實驗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在教育領域實踐江總書記*”重要思想的生動體現。

(一)發展社區教育,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江總書記指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提高廣大勞動群眾和全體人民的素質,是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任務。因此,教育必須從社會生活的邊緣走到了中心位置,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努力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1、構建企業創新體系,形成企業創新能力。創新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靈魂,技術創新的主體在企業。圍繞建立企業創新體系,如何來建設社區服務體系,這是社區教育要研究的問題。企業創新表現在:其一,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這是企業內最廣泛而富有成效的創新。其二,企業的銷售環節,在市場發展變化中吸納創新理念。其三,企業的內部研發中心,把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技術,通過企業的技術儲備獲取搶占未來市場的制高點的主動權。其四,企業戰略管理與科學決策,通過企業管理的扁平化,減少中間層次,提高管理決策對市場變化反應速度。對于大的企業要建立創新體系,自身可能具備一定的條件和能力,但中小企業的自我完善能力較弱,就需要建立社區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幫助建立創新體系,各級各類學??梢园l揮自身的優勢為企業建立創新體系服務。

2、建立現代企業教育制度。這既是企業開發人力資源的需要,也社區教育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企業是社會經濟生活的細胞(包括農村鄉鎮企業),它的發展依賴市場的需求。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轉變就是增加了企業的危機感,有了競爭意識。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和優勢,必須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就必須依靠教育,這給社區教育帶來發展機遇和動力。企業教育要在多層面上進行研究:一是新工人的培養和在職職工們的崗位培訓;二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三是高層經營決策者的研修。在多渠道、多形式、社會化地實施企業教育的過程中,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要承擔更多的任務。建設一個發達的社區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支柱,它包括滿足社區公民需求的教育,組織、利用、開發社區資源的教育與促進社區發展的的教育三種成分的合成。這是社會教育在社區里的實現方式。

3、社區教育要注重創業教育?,F在的中等及中等以上職業教育要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建立創業基地,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盡管它可能不全是高新技術產業,但同樣也是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開展創業教育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一是改革課程,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開設創業課程,提高學生的素質。二是因地制宜地完善服務創業教育的措施,在技術服務、管理服務、咨詢服務等方面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多一份創業精神。三是建設好創業基地,為學生的成長建立創業科技園。四是建立一個既具備組織管理者又具備自我造血功能的社區教育中心,適應企業創新體系的形成。

(二)發展社區教育,體現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江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當前的先進文化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核心問題是要培養“四有新人”。社區教育的中心環節是進行思想道德建設。

1、建設社區文化教育基地,為社區提供智力支持。其一,社區和學校是雙向互動的。建設好現有的學校,也是社區精神文明的標志。其二,因地制宜地建設好社區的中心學校,以此來組織和協調社區內的教育資源,更好地為社區成員提供及時有效的教育服務。其三,調整現有學校的專業,培養社區文化專業的骨干人才和管理人才,適應社區文化建設的需要。

2、開發社區文化資源,繁榮社區文化事業。教育要轉變觀念,要與社區生活緊密相連,把我們的教育辦到群眾的心坎上。我們要整合學校內外的人才資源開發和創作出源于社區歷史和文化的文化產品,滿足社區成員的文化需求,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3、優化社區校內外資源配置,形成社區標志性文化設施。學校在現代化建設中所形成的文化體育設施,職業學校形成的職業技能培訓的設施,社區內的博物館、文化站、圖書館等,應當統籌起來對社會開放,面向廣大群眾發揮精神文明建設作用。以學校為依托加強反映社會生活的網站建設,也能夠滿足社區群眾文化生活和教育要求。同時,在政府的統籌下,學校的布局設計與社區的人文環境相結合,營造優美的社區人文景觀,提高社區生活的高品味。

4、豐富社區文化生活,促進社區文化產業發展。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通過社區的學校來參與文化市場建設,把充滿科學精神,高尚品味的各種電子、音像等科技資料、文化資料輸送到文化市場,傳送到社區的成員手中,促進社區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另外,現在人民的生活條件的改善了,提供人文旅游中介服務也很有市場,今年省教育廳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就組織了14*多名中小學生出國學習旅行,發展文化旅游前景廣闊,是一個很大的產業。

5、學校要積極參與組織健康有益的群眾性的文化活動。要改變學校的自我封閉的狀況,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創建校園藝術節、文化節,用開放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影響社區文化活動,特別是以活動為紐帶把家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鄰里文化都帶動起來,促進社區文化建設。

6、通過教科文的結合,實現興教、創業、造物、美景、育人。第一,興教就是興社區教育,其本質是在社區里興學習之風、文明之風。第二,創業就是創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第三,造物就是生產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通過城市的雕塑、學校的布置等形成造物之美。第四,美景就是營造人文景觀,美化生活。最后達到育人,提高人的素質,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教育是以整個社會的力量來育人。有形物質是城市之體,文化則是城市之魂。通過教科文的結合,促進文化的發展,就是建社區之體,美社區之魂。建設城市之體,使城市建設更具現代氣息,更加美觀,產生大量的文化景觀,最后達到美化社區之魂。這個魂的核心是人的發展,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是先進文化的核心。社區教育的重大任務,應當自覺地體現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

(三)開展社區教育,拓展服務功能,滿足社區各類成員的教育需求

江總書記提出,我們的各項工作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根本的出發點,教育的基本宗旨也就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要通過教育使人民真正獲得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從這一角度講,要富民要強省,當前就要把社區教育重點關注到社會的弱勢群體,包括農民、下崗職工、老年群體、殘疾人員等。此外,我們在抓先進生產力發展這個制高點的同時,還必須重視農業這個弱勢產業,實現社會公平與公正。

1、實施“*教育富民工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人民教育人民辦,但辦好教育也要為人民。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們在*期間,發揮教育的功能優勢,著力實施“*”教育富民工程,即通過職業教育與成人文化技術培訓促進5*萬勞動力轉移;培訓1*萬農村致富帶頭人;推廣1*0項農業科技致富項目;對2*萬城鎮下崗(失業)職工進行再就業培訓,增強其就業競爭能力,促進再就業。圍繞“*工程”實施,我們要在“九五”期間已建的50個重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再建50個重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并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在“*”期間全省達到1*個。

2、推進社區教育實驗,為富民強省服務。第一,在鞏固普九加強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術素養,通過創業教育培養適應市場的開拓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創業能力。第二,在普遍提高群眾素質的基礎上,加快培養培訓農村致富骨干、帶頭人,特別是領導骨干、經營骨干、技術骨干,尤其是農村中經紀人的培養。第三,要建設現代產業化的示范基地,既是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培養基地,也是企業型經營實體。第四,積極參與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關鍵是要進入服務體系中的上層經營活動中,以自己培訓服務,或者是以自己的技術服務、經營服務、信息服務來開拓工作領域。同時,通過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拉動城市化,教育部門要有這個意識,怎樣利用學校的資源為社會服務。

“*教育富民工程”是教育、人事、勞動、科技、科協5個廳局共同商定的工程,要分解任務、逐步落實。教育在當前能夠幫助農民增收,進一步體現了教育戰略地位。辦好教育為人民,應切實把這一思想落實到具體工作。與此相關的問題是農民轉移到城鎮后,如何確保這些農民子女上學的實際問題,這是當地政府的責任,也是富民中切切實實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老年教育問題。各地搞好老年大學,從一般的科技教育到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到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健康教育——保健教育,解決中國走向老年社會的老年群體的社會需求。

三、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落實措施,開拓社區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社區教育工作的認識

第一,要轉變傳統的發展觀??朔渭冏非蠼洕l展,忽視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這樣一種片面的發展觀。人類在科技、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付出巨大的代價,無節制地開發自然,導致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和諧走向了對立沖突,促使人們在更高的層次,以更深的目光審視自身,認識到發展不等同于經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首先是人自身的問題,實現人在學習化社會中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實現持續化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協調發展的最為重要和根本的問題。第二,要轉變傳統的生產觀。過去的生產重視物的投入,忽視知識的投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因而造成生產成本高、效益低下。從經濟學的原理看,僅靠持續的物力投入只會造成邊際效益逐步遞減,只有知識的投入才能形成投入邊際效益增大。因此,我們要堅持“科教興國”,提高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知識對生產的貢獻率。第三,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克服只重視普通教育、正規教育、知識教育,而忽視職業技術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的現象,堅持科學和現代的教育觀?,F代社會知識陳舊率加大,人們在學校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不可能享用終生,成人為轉崗、提升和改善生活質量所產生的學習需求,老年階段面對著退休后的種種生活問題,這些客觀因素都為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二)加強社區教育的領導,形成政府、社會、公民和教育的合力

其一,把社區教育納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標,通過行政手段,把社區教育轉化為政府行為。其二,通過建立社區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社區內的各種力量,建立經費保障等等,促進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教育,形成社會行為。其三,通過制定政策和法規,包括農村的鄉規民約,以此來調動公民參與社區教育積極性,形成公民行為。其四,實現城鄉的教育綜合改革,形成教育行為。教育在強調“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同時,不能忘了“辦好教育為人民”,教育要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讓老百姓從教育中得到實惠,把教育辦成給老百姓口袋里裝錢的教育。

(三)狠抓工作落實

1、抓好規劃工作。為全面貫徹國務院《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文件精神,從1*9年起我省啟動社區教育的實驗工作。2*0年,蘇州市已被列為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南京的鼓樓區和武進的湖塘鎮,被列為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2*1年南京市的玄武區、無錫的江陰市等18個單位,被列入到第二批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到目前為止,全省已有1個國家級實驗區,20個省級實驗區,60個市級實驗區,同時還有實施社區教育活動并具有社區教育管理職能的各類社區學習中心2*多個?!?”期間,全省有90%的市、50%的縣(市、區)、30%的鄉鎮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力爭建立5*個社區教育中心。同時,要以縣(市、區)為單位,做好“*”教育富民工程目標任務分解工作,制定出勞務輸出、農業科技骨干人員、下崗職工等培訓計劃以及現代農業科技推廣計劃?!?”教育富民工程得到了省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是我廳今年教育八大工程之一,這是一項硬任務和指令性工作,是教育自覺地實現“*”的重要思想要求,是關心群眾疾苦、實現社會公正的必然選擇,各地務必高度重視,通過分解計劃并逐步落實。

2、建立實體,形成網絡。在社區政府的統籌下,以社區教育中心為龍頭,連接社區內各類學校和各種教育機構,形成廣泛的社區教育網絡,把社區教育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

3、抓好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水平。建立一支以專職管理人員為骨干、兼職教師和志愿者為主體的充滿活力的社區教育隊伍。從各地經驗看,建立一支以專職為骨干、兼職為主體、專職結合的社區教育隊伍。從實踐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種是專任制,地方政府給編制,配備專人從事社區教育工作;第二種是委派制,像下派干部一樣,從教育系統選派干部、教師,輪流到基層服務。第三采取聘請制,從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街道、居委會委聘請兼職社區教育管理人員;第四采取自愿制,充分利用自愿者隊伍,吸納社區內學校、企事業單位、部隊和社會各界的人員加入社區教育工作志愿者的隊伍,充分利用社區的人力資源,引導公民通過兼職來參與社區教育。

(四)突出重點,加強對實驗工作的指導

首先,加強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建設,“*”期間要在已建50個農業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再新建50個省級鄉鎮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這是幫助弱勢產業的重要途徑,各地在實施教育富民工程中要特別給予關注。其次,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對經濟還不太發達的地區,要充分發揮社區內現有教育資源的力量,以職教中心為依托,加強對縣級就業和勞務輸出信息中心網站建設,通過與勞動部門合作,建立一個勞務輸出中心,或在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校建立分站,為農民提供便捷、準確和全面的農業和勞務就業市場的信息服務,城市社區教育中心都要建立信息工作站,為社區成員提供隨時、隨地的學習機會,以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第三,開發區的教育和教育現代化項目。高水平的學校不可能到每個地方辦分校,只有到網絡上面學,通過遠程手段把各校的課程拿過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發遠程教育項目,打破時空分割,做到想什么時候學就什么時候學,社區教育中心可以在這個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第四,高等職業教育基地建設和雙向制的模式實驗。企業中作為總經理和高級工程師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仍是第一線工人,高等職業教育要辦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基層一線的技術人員之外,還要承擔起培養高級工人的任務,努力提高工人隊伍的素質。還有一個就是產學研結合的問題,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產業部門可以在高校內部獨立建立基礎研究機構和基礎學院,高校也可以技術入股形式參與企業內部的研究機構,或幫助企業內部建立教育培訓機構,促進學校、企業和研究機構結成創業共同體,共同對新技術產品進行孵化,形成以發展生產力為軸心的產業、教學和科研的戰略同盟關系。

同志們,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時代在發展,我們絕不能因循守舊,要與時俱進,從傳統教育中走出來,走向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走向創新教育,把江蘇教育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推上一個新的歷史高峰。

”、“*”高速增長之后,我們從短缺經濟很快轉向結構性的過剩經濟,由供小于求轉為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機制全面介入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國經濟開始戰略性的調整。因此,我們的方針政策必須根據這個已經變化的實際作出相應的調整。1*9年我國政治經濟生活中有幾個非常大的重要活動,中央連續召開了黨的*屆四中全會、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和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這三個會充分表明中央面對跨世紀之初的挑戰,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布局加快了戰略調整。對我國的企業來說主要是面臨著一種功能性的戰略調整,中央在以國有企業的根本性轉變為主要內容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在不斷推進體制創新的同時,又進一步提出要把技術創新的主體放到企業。企業的功能不僅是生產的中心,而且具有經營的功能、技術創新的功能。建設學習型組織已成為企業承擔技術創新的主體任務,同時也成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社會基礎。此外,1*9年中央又針對城市中小企業(包括私營企業)發展需要,提出了建立城市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任務。再追溯到1*8年中央召開的*屆三中全會,總結我國20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提出了我國農村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基本經營模式,并通過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重要支撐。建立這兩個服務體系,對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中小企業加快結構性與功能性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社區,建立和完善以社區為基本單元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我國社會經濟與時展的強烈召喚。在建立社區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中,教育決不能無動于衷,社區教育就是第一個必須研究的問題。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轉型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逐步建立,必將促進社會結構的變化和轉型,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無所不包的經濟組織體系將出現分化和重新組合,社會組織就從原來經濟組織體系中分離出來。市場經濟發展推動社會轉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標志。

第一個標志是城市化。城市建城的作用是在造市,城市化的實質,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聚集,包括人的流動與集中。最近,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通過撤縣改區擴大城區范圍,撤鄉并鎮,調整城鄉結構,在“*”期末我省整個鄉鎮數相比“九五”期末將減少一半。農村城市化的啟動,將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幅度向城鎮轉移,蘇北地區在今后5年之內就要轉移1*-2*萬左右的剩余勞動力,有意識地加快人口的流動,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向高效率的城鎮匯集,從而進一步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運行效率,并推動城鎮化的步伐,使自給自足鄉村經濟向工業化、現代化邁進,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大標志。教育的服務功能,就是在這城市化進程中,幫助農民向市民轉變,幫助農村擺脫封閉、落后的狀態,走向文明、開放、發達的社區新生活。

第二個標志是社會化。社會化是在政府調控之下,改變原有的公民生活組織方式,對現有生產和生活資源進行重新優化組合,建立起高效運行的社會生活組織體系。最明顯的是勞動與社會保障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把原來不應由企事業單位承擔的職能分離出來,使原來緊緊依賴企事業的單位人,轉變成與社區緊密相連的具有真正意義的社區人。這種轉變的基礎,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化社區人文環境,增強人們對社區歸宿感。在社會化的轉變過程中,政府和企業不再承擔由市場和社會本身所應承擔社會生活管理職能,而應當運用社會化、市場化的形式組織社區管理。在政府的指導下,發揮社區公民個人及社會團體的積極性,有組織地開展社會生活活動。

第三個標志是民主化。推進民主化是社會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熬盼濉逼陂g,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化建設進一步加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完善,公民直接參政、議政的意識進一步增強,當好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比如在我們農村封閉程度相對較高的社區,在中央直接領導下,進行村級民主建設,讓農民直接參與農村的政治生活。在企業內部實行政務公開,完善職工代表制度,企業管理進一步透明、公開,職工民主管理意識進一步增強,并發揮其參與企業管理和監督的權利。社會政治經濟民主化必將帶來教育的民主化,并在推進教育機會均等、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民主平等以及為受教育者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方面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

第四個標志是多樣化。我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又達到了小康水平,有的地區人均GDP已達到3*0美元,初步實現現代化。人民富裕起來后,人們的社會生活要求就呈現多樣化,社會生活管理就需要完善,以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如住房制度的改革,從長期的實物分配變為貨幣分配后,我們確定一個基本標準,人們可以按不一樣的要求自己選擇購買。教育也是這樣,政府從公正的角度保證公民接受基本義務教育權利,但人們還有獲得更好教育質量和更高教育水平的要求,則可以通過舉辦民辦學校來滿足超標準的教育需求,但你自己則需要增加更多投入,國家通過財政供給與政策調節來滿足社會多樣化發展的要求。

(三)社區建設和發展的新要求,促進了教育的自身改革

1、“以人為本”成為指導社區建設的重要思想

我省制定的“*”規劃的指導思想,富民強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把富民放在第一位,是以往任何一個五年計劃中所沒有的,這既體現了江總書記“*”關于滿足人民群眾最廣泛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也體現了在諸多發展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基本價值觀。把富民放在第一位,既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要求,也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要求,因此“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本質上強調的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思想。所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生活全面轉變,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管理成為政府組織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面向現代化的條件下,現代社區組織主要形式是建立學習型社區,形成學習化社會。學習化社會這一概念,首先,是從管理角度提出來的,傳統的管理要領是控制,今天則不能簡單地靠控制。我們在強調“以法治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時,江總書記又提出要“以德治國”,用社會的精神規范來引導人們,要做一個高尚的人?!耙苑ㄖ螄?、“以德治國”的相互協調,才能形成穩定的社會結構。我們不能只依靠強制的暴力來管理,當然沒有強制手段是不行的,我們的管理思想也要改革,要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精神來引導人們的行為。在原來傳統控制的基礎上,鼓勵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使每一個人都能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創造力激發出來,那么社會的創新能力就不得了,所以,要以人為本。如何實現這一思想,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成為最有效途徑。

2、教育現代化進程,促進了教育觀念和教育形態的重大變化

我省于1*3年開展在*地區組織教育現代化試點工作,1*6年在“九五”規劃中提出要把在*地區啟動的教育現代化,按照不同地區分類指導的原則向全省分步推進。整個“九五”期間,江蘇高舉了教育現代化大旗,把一個初露現代化端倪的江蘇教育帶進21世紀,并提出了以農村鄉鎮社區為單位的鄉鎮教育現代化建設標準,在“九五”期間*地區和蘇中地區都有一定建設要求,淮北地區開展試點?,F在我們這一方面已有很大的進展,但伴隨著教育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教育本身內部形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是從原來面向少數人的選擇性教育,逐步轉變面向全體公民的普及性教育,“九五”期間江蘇教育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是教育普及程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6年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兩基”,2*0年又成功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已不再是選擇性的精英教育,正逐步向普及化方向邁進;二是從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逐步向終身教育過渡;三是教育的目的從過去主要是獲取謀生手段正在向全面的素質教育發展;四是教育本身形態從過去被動地接受式教育逐步向主動的探究式創新教育轉變,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產學研結合到基礎教育改革的研究性學習,都說明教育自身正在向加快探究式、創新性教育方向發展。

3、建立學習型組織,成為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

從綜合的觀點來看,社區教育不能僅僅理解為成人教育,應當是帶有全局性影響的教育。首先,要改革傳統的學校教育制度,擴大學校的開放度。它是發展社區教育的重要保障。要改革入學制度,建立回歸教育制度,逐步實現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這樣一個人生道路?,F在高考取消年齡限制,這就是教育改革的重大步驟,職業學校實行注冊登記制度,就是更加開放的教育。第二,實行彈性學制。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經濟高漲時工作,在經濟回落時學習,給學生學習有更大的自主權。第三,實行學分制,并在校際之間互認學分。學校與學校之間,可以達成共識,只要學校辦學在同一水平上,就可實行學分互認,這有利于就近入學,有利于人口流動,再加上遠程的學分互認,則在更大跨度上,保證學生在流動中繼續學業,而不至于因為人為的或地域分隔阻礙繼續學習。第四,實現職前、職后教育溝通,實行多種證書教育制度,學生在一個職業學校或高等學校學習,學完幾門課程,取得了相應的學分可以保留,幾年后,又回來學習,原來的學分照樣承認,這樣就突破了原來學制管理體制,把職前與職后溝通起來,這是發展社區教育的一個重要制度保障。

二、努力實踐“*”的重要思想,深入開展社區教育實驗

社區教育的開展沒有現成經驗,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在實驗中深化,在推廣中拓寬,在創新中與時俱進。開展社區教育實驗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在教育領域實踐江總書記*”重要思想的生動體現。

(一)發展社區教育,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江總書記指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提高廣大勞動群眾和全體人民的素質,是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任務。因此,教育必須從社會生活的邊緣走到了中心位置,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努力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1、構建企業創新體系,形成企業創新能力。創新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靈魂,技術創新的主體在企業。圍繞建立企業創新體系,如何來建設社區服務體系,這是社區教育要研究的問題。企業創新表現在:其一,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這是企業內最廣泛而富有成效的創新。其二,企業的銷售環節,在市場發展變化中吸納創新理念。其三,企業的內部研發中心,把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技術,通過企業的技術儲備獲取搶占未來市場的制高點的主動權。其四,企業戰略管理與科學決策,通過企業管理的扁平化,減少中間層次,提高管理決策對市場變化反應速度。對于大的企業要建立創新體系,自身可能具備一定的條件和能力,但中小企業的自我完善能力較弱,就需要建立社區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幫助建立創新體系,各級各類學??梢园l揮自身的優勢為企業建立創新體系服務。

2、建立現代企業教育制度。這既是企業開發人力資源的需要,也社區教育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企業是社會經濟生活的細胞(包括農村鄉鎮企業),它的發展依賴市場的需求。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轉變就是增加了企業的危機感,有了競爭意識。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和優勢,必須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就必須依靠教育,這給社區教育帶來發展機遇和動力。企業教育要在多層面上進行研究:一是新工人的培養和在職職工們的崗位培訓;二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三是高層經營決策者的研修。在多渠道、多形式、社會化地實施企業教育的過程中,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要承擔更多的任務。建設一個發達的社區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支柱,它包括滿足社區公民需求的教育,組織、利用、開發社區資源的教育與促進社區發展的的教育三種成分的合成。這是社會教育在社區里的實現方式。

3、社區教育要注重創業教育?,F在的中等及中等以上職業教育要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建立創業基地,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盡管它可能不全是高新技術產業,但同樣也是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開展創業教育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一是改革課程,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開設創業課程,提高學生的素質。二是因地制宜地完善服務創業教育的措施,在技術服務、管理服務、咨詢服務等方面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多一份創業精神。三是建設好創業基地,為學生的成長建立創業科技園。四是建立一個既具備組織管理者又具備自我造血功能的社區教育中心,適應企業創新體系的形成。

(二)發展社區教育,體現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江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當前的先進文化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核心問題是要培養“四有新人”。社區教育的中心環節是進行思想道德建設。

1、建設社區文化教育基地,為社區提供智力支持。其一,社區和學校是雙向互動的。建設好現有的學校,也是社區精神文明的標志。其二,因地制宜地建設好社區的中心學校,以此來組織和協調社區內的教育資源,更好地為社區成員提供及時有效的教育服務。其三,調整現有學校的專業,培養社區文化專業的骨干人才和管理人才,適應社區文化建設的需要。

2、開發社區文化資源,繁榮社區文化事業。教育要轉變觀念,要與社區生活緊密相連,把我們的教育辦到群眾的心坎上。我們要整合學校內外的人才資源開發和創作出源于社區歷史和文化的文化產品,滿足社區成員的文化需求,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3、優化社區校內外資源配置,形成社區標志性文化設施。學校在現代化建設中所形成的文化體育設施,職業學校形成的職業技能培訓的設施,社區內的博物館、文化站、圖書館等,應當統籌起來對社會開放,面向廣大群眾發揮精神文明建設作用。以學校為依托加強反映社會生活的網站建設,也能夠滿足社區群眾文化生活和教育要求。同時,在政府的統籌下,學校的布局設計與社區的人文環境相結合,營造優美的社區人文景觀,提高社區生活的高品味。

4、豐富社區文化生活,促進社區文化產業發展。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通過社區的學校來參與文化市場建設,把充滿科學精神,高尚品味的各種電子、音像等科技資料、文化資料輸送到文化市場,傳送到社區的成員手中,促進社區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另外,現在人民的生活條件的改善了,提供人文旅游中介服務也很有市場,今年省教育廳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就組織了14*多名中小學生出國學習旅行,發展文化旅游前景廣闊,是一個很大的產業。

5、學校要積極參與組織健康有益的群眾性的文化活動。要改變學校的自我封閉的狀況,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創建校園藝術節、文化節,用開放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影響社區文化活動,特別是以活動為紐帶把家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鄰里文化都帶動起來,促進社區文化建設。

6、通過教科文的結合,實現興教、創業、造物、美景、育人。第一,興教就是興社區教育,其本質是在社區里興學習之風、文明之風。第二,創業就是創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第三,造物就是生產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通過城市的雕塑、學校的布置等形成造物之美。第四,美景就是營造人文景觀,美化生活。最后達到育人,提高人的素質,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教育是以整個社會的力量來育人。有形物質是城市之體,文化則是城市之魂。通過教科文的結合,促進文化的發展,就是建社區之體,美社區之魂。建設城市之體,使城市建設更具現代氣息,更加美觀,產生大量的文化景觀,最后達到美化社區之魂。這個魂的核心是人的發展,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是先進文化的核心。社區教育的重大任務,應當自覺地體現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

(三)開展社區教育,拓展服務功能,滿足社區各類成員的教育需求

江總書記提出,我們的各項工作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根本的出發點,教育的基本宗旨也就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要通過教育使人民真正獲得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從這一角度講,要富民要強省,當前就要把社區教育重點關注到社會的弱勢群體,包括農民、下崗職工、老年群體、殘疾人員等。此外,我們在抓先進生產力發展這個制高點的同時,還必須重視農業這個弱勢產業,實現社會公平與公正。

1、實施“*教育富民工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人民教育人民辦,但辦好教育也要為人民。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們在*期間,發揮教育的功能優勢,著力實施“*”教育富民工程,即通過職業教育與成人文化技術培訓促進5*萬勞動力轉移;培訓1*萬農村致富帶頭人;推廣1*0項農業科技致富項目;對2*萬城鎮下崗(失業)職工進行再就業培訓,增強其就業競爭能力,促進再就業。圍繞“*工程”實施,我們要在“九五”期間已建的50個重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再建50個重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并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在“*”期間全省達到1*個。

2、推進社區教育實驗,為富民強省服務。第一,在鞏固普九加強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術素養,通過創業教育培養適應市場的開拓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創業能力。第二,在普遍提高群眾素質的基礎上,加快培養培訓農村致富骨干、帶頭人,特別是領導骨干、經營骨干、技術骨干,尤其是農村中經紀人的培養。第三,要建設現代產業化的示范基地,既是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培養基地,也是企業型經營實體。第四,積極參與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關鍵是要進入服務體系中的上層經營活動中,以自己培訓服務,或者是以自己的技術服務、經營服務、信息服務來開拓工作領域。同時,通過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拉動城市化,教育部門要有這個意識,怎樣利用學校的資源為社會服務。

“*教育富民工程”是教育、人事、勞動、科技、科協5個廳局共同商定的工程,要分解任務、逐步落實。教育在當前能夠幫助農民增收,進一步體現了教育戰略地位。辦好教育為人民,應切實把這一思想落實到具體工作。與此相關的問題是農民轉移到城鎮后,如何確保這些農民子女上學的實際問題,這是當地政府的責任,也是富民中切切實實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老年教育問題。各地搞好老年大學,從一般的科技教育到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到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健康教育——保健教育,解決中國走向老年社會的老年群體的社會需求。

三、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落實措施,開拓社區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社區教育工作的認識

第一,要轉變傳統的發展觀??朔渭冏非蠼洕l展,忽視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這樣一種片面的發展觀。人類在科技、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付出巨大的代價,無節制地開發自然,導致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和諧走向了對立沖突,促使人們在更高的層次,以更深的目光審視自身,認識到發展不等同于經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首先是人自身的問題,實現人在學習化社會中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實現持續化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協調發展的最為重要和根本的問題。第二,要轉變傳統的生產觀。過去的生產重視物的投入,忽視知識的投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因而造成生產成本高、效益低下。從經濟學的原理看,僅靠持續的物力投入只會造成邊際效益逐步遞減,只有知識的投入才能形成投入邊際效益增大。因此,我們要堅持“科教興國”,提高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知識對生產的貢獻率。第三,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朔恢匾暺胀ń逃?、正規教育、知識教育,而忽視職業技術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的現象,堅持科學和現代的教育觀?,F代社會知識陳舊率加大,人們在學校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不可能享用終生,成人為轉崗、提升和改善生活質量所產生的學習需求,老年階段面對著退休后的種種生活問題,這些客觀因素都為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二)加強社區教育的領導,形成政府、社會、公民和教育的合力

其一,把社區教育納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標,通過行政手段,把社區教育轉化為政府行為。其二,通過建立社區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社區內的各種力量,建立經費保障等等,促進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教育,形成社會行為。其三,通過制定政策和法規,包括農村的鄉規民約,以此來調動公民參與社區教育積極性,形成公民行為。其四,實現城鄉的教育綜合改革,形成教育行為。教育在強調“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同時,不能忘了“辦好教育為人民”,教育要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讓老百姓從教育中得到實惠,把教育辦成給老百姓口袋里裝錢的教育。

(三)狠抓工作落實

1、抓好規劃工作。為全面貫徹國務院《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文件精神,從1*9年起我省啟動社區教育的實驗工作。2*0年,蘇州市已被列為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南京的鼓樓區和武進的湖塘鎮,被列為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20*年南京市的玄武區、無錫的江陰市等18個單位,被列入到第二批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到目前為止,全省已有1個國家級實驗區,20個省級實驗區,60個市級實驗區,同時還有實施社區教育活動并具有社區教育管理職能的各類社區學習中心2*多個。“*”期間,全省有90%的市、50%的縣(市、區)、30%的鄉鎮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力爭建立5*個社區教育中心。同時,要以縣(市、區)為單位,做好“*”教育富民工程目標任務分解工作,制定出勞務輸出、農業科技骨干人員、下崗職工等培訓計劃以及現代農業科技推廣計劃。“*”教育富民工程得到了省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是我廳今年教育八大工程之一,這是一項硬任務和指令性工作,是教育自覺地實現“*”的重要思想要求,是關心群眾疾苦、實現社會公正的必然選擇,各地務必高度重視,通過分解計劃并逐步落實。

2、建立實體,形成網絡。在社區政府的統籌下,以社區教育中心為龍頭,連接社區內各類學校和各種教育機構,形成廣泛的社區教育網絡,把社區教育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

3、抓好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水平。建立一支以專職管理人員為骨干、兼職教師和志愿者為主體的充滿活力的社區教育隊伍。從各地經驗看,建立一支以專職為骨干、兼職為主體、專職結合的社區教育隊伍。從實踐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種是專任制,地方政府給編制,配備專人從事社區教育工作;第二種是委派制,像下派干部一樣,從教育系統選派干部、教師,輪流到基層服務。第三采取聘請制,從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街道、居委會委聘請兼職社區教育管理人員;第四采取自愿制,充分利用自愿者隊伍,吸納社區內學校、企事業單位、部隊和社會各界的人員加入社區教育工作志愿者的隊伍,充分利用社區的人力資源,引導公民通過兼職來參與社區教育。

(四)突出重點,加強對實驗工作的指導

首先,加強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建設,“*”期間要在已建50個農業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再新建50個省級鄉鎮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這是幫助弱勢產業的重要途徑,各地在實施教育富民工程中要特別給予關注。其次,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對經濟還不太發達的地區,要充分發揮社區內現有教育資源的力量,以職教中心為依托,加強對縣級就業和勞務輸出信息中心網站建設,通過與勞動部門合作,建立一個勞務輸出中心,或在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校建立分站,為農民提供便捷、準確和全面的農業和勞務就業市場的信息服務,城市社區教育中心都要建立信息工作站,為社區成員提供隨時、隨地的學習機會,以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第三,開發區的教育和教育現代化項目。高水平的學校不可能到每個地方辦分校,只有到網絡上面學,通過遠程手段把各校的課程拿過來。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發遠程教育項目,打破時空分割,做到想什么時候學就什么時候學,社區教育中心可以在這個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第四,高等職業教育基地建設和雙向制的模式實驗。企業中作為總經理和高級工程師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仍是第一線工人,高等職業教育要辦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基層一線的技術人員之外,還要承擔起培養高級工人的任務,努力提高工人隊伍的素質。還有一個就是產學研結合的問題,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產業部門可以在高校內部獨立建立基礎研究機構和基礎學院,高校也可以技術入股形式參與企業內部的研究機構,或幫助企業內部建立教育培訓機構,促進學校、企業和研究機構結成創業共同體,共同對新技術產品進行孵化,形成以發展生產力為軸心的產業、教學和科研的戰略同盟關系。

同志們,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時代在發展,我們絕不能因循守舊,要與時俱進,從傳統教育中走出來,走向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走向創新教育,把江蘇教育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推上一個新的歷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