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經營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10-08 08:49:44
導語:現代農業經營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活力的需要,也是黨的十八大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作為農業大縣,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如何?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如何支持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今年4月份縣農糧局對全縣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了一次模底調查,現根據調查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縣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一)家庭農場式經營已初具規模。發展家庭農場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創新之舉,是農業生產走集約化、規?;同F代化的重要載體,對發展現代農業意義重大。2012年縣有家庭農場1844個,其中種植業550個,養植業1294個。在種植業中種植20畝以下規模的12個,20-50畝29個;50-100畝250個;100畝以上259個。在養殖業中養殖規模在200頭以下的61個;200-500頭417個;500頭以上的47個;5000羽以下的有16個;5000-1萬羽157個;1萬羽以上的395個;其他201個。2012年家庭農場全年營業收入52810萬元,使用勞動力總人數6057人,其中家庭成員4775人,常年雇工1282人。擁有農機具臺套963臺套。
(二)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增加。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2012年縣擁有農民合作社總數121個,比2011年增加13個,增長12%;發展成員2441戶,比上年增長14.28%;從產業分類情況看,糧油類10個,發展成員63戶;經濟作物類38個,發展成員1031戶;畜牧類38個,發展成員936戶;漁業類3個,發展成員96戶;林業類15個,發展成員172戶;農機類12個,發展成員90戶;養蜂類3個,發展成員43戶;其他類2個,發展成員10戶。從生產經營情況看,2012年經營總收入48098萬元,統一銷售農產品總額52216萬元,購買投入品總額28310萬元,分配盈余總額2740萬元,上繳國家稅金5.6萬元,社員人均純收入1.73萬元。從品牌認證情況看,合作社擁有商標數11個,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合作社數3個,通過無公害食品認證合作社數2個,通過QS認證合作社數2個,通過地理標志認證合作社數1個。部級示范社1個,省級示范社8個,縣級示范社17個,幅射帶動農戶數26528戶。
二、縣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的困難
隨著全縣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發展壯大,進一步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全縣農業產業化進程,提升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但是,在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設施不健全。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農村穩定發展,著力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對全縣山塘、溝渠、水庫等進行了整理與維修,但還存在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現象,突出表現為:中小型水庫的支渠和尾渠破損嚴重、農業機械在田間行的機耕道不暢、種糧大戶谷物烘干場所及設備欠缺、倉貯條件差等。
(二)發展資金緊缺。資金緊缺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一方面季節性投入資金大,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同時還要繳納大額的承租費,雇傭勞力,發放工資。另一方面銀行貸款難,目前農村信貸手續復雜,貸款金額少,加上農田不能抵押,缺乏有效的擔保,多數種植大戶享受不到銀行貸款。對專業合作社而言,由于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低子薄,資產不足,實力不夠,又缺少必要資產抵押,同樣存在銀行融資困難的問題。
(三)土地流轉不規范。目前,土地流轉信息市場體系尚未建立、完善起來,供需雙方信息有效對接機制缺失。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流出方往往是分散的農戶,在定價上處于不利地位。部分種糧大戶承租他人土地只是通過口頭協議,與農戶間沒有規范的文書合同,伴隨土地租金在年度間的漲落變化,農戶和大戶間的租種矛盾時有發生,導致土地流轉不能持續、穩定開展。
(四)農技水平不太高。部分種糧大戶未經過系統的專業技術培訓,對農業新技術掌握較少,科學種糧水平不高,在品種選擇、病蟲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間管理和標準化生產等方面,都迫切希望得到專家和農技人員的及時指導。
(五)專業合作社欠規范。一是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大多數合作社雖然建有合作章程,建立聯合會等組織機構,但在內部管理制度建設上,仍缺少健全的財務管理、內部監督、收益分配等制度,活動比較松散。二是認識不足,目的不純,合作意識淡薄。一些農民參加合作社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單純追求合作社解決自己生產經營的實際困難,而缺乏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意識。三是經營人才缺乏,產品競爭力弱。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者80%以上都是農民,經營管理者都是農民成員本身,法人代表一般都是村級負責人或當地的種養殖戶,因此文化知識、經營管理能力、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靠長久積累的經驗做事,難以適應規模化的經營管理需要。
三、進一步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對策
(一)加大基礎設施改造力度。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門涉及到農業、林業、交通、國土、能源等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完善“一事一議”制度,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方式,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按照“誰享受、誰負擔”和自愿的原則,引導民間投資主體自主投入。二是加強管護。對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要明確產權主體,健全管護機制,落實管護責任;鼓勵并嘗試由當地專業合作組織負責農業基礎設施的維護管理、費用收取及基礎設施更新改造等工作。三是加快建設。重點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及水庫除險加固、渠系暢通、河流治理、中低產田改造、機耕道修建等工程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要在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加速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規模、高效、集約利用土地。一是要創新流轉機制,促進土地集中經營。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將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為農業規模經營創造條件。與此同時,政府要鼓勵各村將集體土地集中起來,連片整體發包,賦予經營者一定年限的經營權,開展農業規模經營。二是建立健全縣鄉村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保障農民在土地承包和流轉中受益。
(三)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一是探索創立基金。通過政府牽頭,組織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與縣農村信用合作社協商達成“存一貸十”的擔保協議,創立專門的基金為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進行融資。二是積極鼓勵農戶聯保貸款。只要農戶沒有不良記錄,可以采取由個人申請、多戶聯保、周轉使用、責任連帶、分期還款的管理辦法,進行小額信用貸款。
(四)加快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一是出臺政策培育壯大種糧大戶。在土地流轉,生產扶持,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政策優惠。二是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產領域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建立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制度。對認定的家庭農場,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其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并加強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促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庫和培訓基地,著力打造合作社領軍人才隊伍和輔導員隊伍。
(五)加大農民農技培訓力度。一是拓寬新型農民培養渠道。以縣內職業學校為依托,開設并完善農學專業,針對全縣的水稻、茶葉、煙草、柑橘、特種養殖等主導產業開設相關課程,招收初中畢業生、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場主接受中等職業學歷教育并實行免學費和國家助學政策,培養具有農科中等職業教育水平的職業農民。二是讓科研力量對接農業需求。縣內職業學校、農(林)科所要以“農業需求為科研要求”為宗旨,積極與鄉鎮政府、企業、合作社、村莊、農戶等結合,通過建立校外教學科研基地、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選派教師擔任鄉鎮科技干部,與鄉鎮政府聯合開展科技助農行動等形式,讓學校和農(林)科所的科研力量有效對接農業需求。
(六)積極構建農業服務體系。一是強化公共服務一體化?,F代農業公共服務主要由政府承擔,政府要在農村基礎條件建設、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投資、農業信息、政策和法律援助、農村經濟管理等方面統籌規劃、加強投入和建設。二是強化中介合作服務的多元化。積極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強化流通設施建設,創新流通方式,暢通流通渠道,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積極引導和扶持各類為農民提供農資配送、農技推廣、產品營銷、農機作業等服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等多元化的服務主體,鼓勵其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三是放活市場經營性服務。鼓勵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農業服務經濟實體、農業龍頭企業、個體營銷大戶。
- 上一篇:加快農民收入增長的對策探討
- 下一篇:干部作風建設調查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