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觀的解讀與思考

時間:2022-07-12 10:34:00

導語:發展觀的解讀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觀的解讀與思考

同志在今年“七一”講話中指出:“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的發展,是促進入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p>

這是我黨在十六大精神的基礎上,對發展觀的新概括。這一新概括豐富了發展的內涵,符合時代的要求,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與時俱進的新發展觀。認真學習領會這一新發展觀,對于緊緊抓住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發展經濟是新發展觀的基礎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尤其是我國現在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均處于不發達狀態。要改變這種狀態,實現現代化,首先要從發展經濟人手,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同時不斷推進社會的全面發展。我黨當初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就是針對我國的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實際情況而提出來的??缛胄率兰o,我國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過程中,還要不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呢?回答應當是肯定的。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指引下,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綜合國力有了明顯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仍然比較低,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任務還需走較長的路,區域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還只是處于低水平、不全面的小康狀態。因此,大力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仍然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的中心工作。這也是我們進行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基礎。當然,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并不是凝固的和一成不變的,它應當根據國家的現實情況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適時加以調整。但就我國.目前的整體情況而言,講發展,還是應當繼續把發展經濟擺在“中心”地位。應當明確的是,講經濟發展的“中心”地位,決不包含不重視政治、文化建設之意。相反,新發展觀所表述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的發展”,就表明新發展觀雖然繼續強調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但“協調發展”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升。

二、協調發展是新發展觀的核心

新發展觀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設成為“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時必須注意三大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緊密聯系而又有各自的發展規律,互為條件、互為目的、相輔相成。物質文明的發展處于基礎地位。物質文明不斷發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才有必要的物質條件。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政治保證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們對物質文明的發展能夠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進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設的進程。如果三者在發展進程中不能相互協調,就會發生相互制約的情況,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甚至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中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黨的十六大還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明確提出這樣的目標,既是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協調發展的現實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這為加快民主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條件,同時,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進一步加強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就顯得更為迫切。特別是要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切實的政治保證和法律保障,以確?!耙越洕ㄔO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的發展”。

從廣泛的意義上講,“協調發展”,還包括地區間、城鄉間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要著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地域、城鄉、不同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等差距較大的問題,促進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共同進步。

三、可持續發展是新發展觀的重要方面

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入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新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就是強調要更加重視發展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入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為人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創造良好的、可持續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條件。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既是中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一個負責任的、有長遠眼光的執政黨及其政府所必須采取的戰略舉措。

我國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有lo年,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特別是控制人口方面成績巨大,節約資源方面也有成效,但是在保護環境方面卻問題嚴重,令人擔憂。這主要是因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矛盾比較尖銳,在實踐中沒有切實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如,有的地方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增長,其他社會事業都要為經濟的增長服務,即使破壞了生態環境也在所不惜。有的地方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暫時發展和所謂的“政績”。有的地方在環保執法中明顯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結果,由此帶來的惡化的生態環境嚴重威脅了當地人的生存和發展,同時還嚴重地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種高成本的發展將會帶來本末倒置的結果。我們確實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采取更加嚴厲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大執法力度,遏制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真正切實防止重蹈西方國家走過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痛苦教訓的覆轍。

新發展觀要求我們走文明發展道路,既要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在人與自然的相和諧中持續發展。同時啟示我們,在我國經濟已發展到目前水平的今天,任何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發展,都只能是貽害無窮的“發展”,決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發展,更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發展。

四、整體發展是新發展觀的基本特征

社會是個有機的整體,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一種系統的綜合的合乎規律的歷史運動過程。如果這種社會運動的整體性受到破壞,社會的維系和發展就難以繼續下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是如此。新發展觀既講經濟的發展,又講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既講經濟社會發展,又講人的發展;既講當前發展,又講可持續發展,具有明顯的整體性特征。

把握社會發展的整體性,保持各個方面的綜合平衡,防止和克服單打一,當前最重要的是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社會其他各個方面綜合發展的關系。必須肯定,為了達到現代化的目標,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民富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確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地方的個別領導卻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方針理解為單一的經濟增長的發展戰略,把“中心”誤解為“惟一”,把現代化的發展過程誤認為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過程;而他們所理解的經濟發展又往往是擴大規模、增加數量、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他們所熱衷的政績,往往只是單純的經濟增長指標。這種認識和這種影響下的實踐,違背了社會有機體的整體性,違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目標和進程所固有的全面性、系統性及其各項任務之間的相互依存性,不僅妨礙社會全面進步,也十分不利于社會主義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有學者提出“發展=經濟+社會+人”的觀點,認為在影響現代經濟發展的各類因素中,非經濟的社會因素已占70%以上。因為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基礎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科技貢獻率,提高管理效益,提高產業結構,提高國家經濟質量。這“五個提高”,都要依靠科技、教育、文化和社會整體素質的進步和優化,而這些方面的進步和優化的載體又是人。由此可見,發展是經濟社會相協調的整體推進過程,單純突出哪一方面的發展都是違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

總之,新發展觀站在時代的高度,總結了國際國內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揭示了規律性的東西,表明我們黨對發展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科學水平。這一新發展觀,無疑是我們今后規劃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