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7-25 03:52:00

導語:對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幾點思考

*年,國家開始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充分利用*生態良好和淡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做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區的科學決策。并提出了把*區建設成為全省生態文明示范區、新興產業集聚區、改革開放前沿區、城鄉協調先行區和江西崛起帶動區的戰略定位。可以說,建立*生態經濟區是結合我省省情落實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必然要求,是爭取江西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有利地位的正確選擇。

如何把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功在江西、利在全國的重大項目做好,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當前,全省相關地市、部門及國內外有關單位正在動員和組織力量,積極進行*生態經濟區建設的調研、規劃等前期工作。我們認為,搞好*生態經濟區規劃與建設,要協調好三種關系,堅持五項原則,把握四個環節。

一、協調好三種關系

1.認真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是*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根本。首先,我省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地位還沒有根本改變,而*大部分地區還比較落后,因此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生態經濟區規劃與建設的第一要務。其次,*是全國11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用水安全,保護好*生態資源與環境不僅是江西也是全國性戰略。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就是要以保護優化發展,在發展中搞好保護,以發展促進保護。具體地就是以治理保開發,以開發促治理,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實現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在*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中率先探索出一條保護與發展相協調的路子。

2.認真協調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生態經濟區是一個有機經濟體,強調的是內在聯系,既有競爭,但更多的是分工、互補與合作。從現實看,區域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各自的地區利益與訴求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市場壁壘、要素流動障礙、利益分配沖突、產業同構嚴重、過渡競爭等不利于經濟一體化的現象和問題。如環湖周邊10多個縣區,幾乎無一例外地把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作為支柱產業。區域內還存在著部門分工和部門利益,過分強調本部門的職能和利益,會與其它部門發生沖突,甚至會損害整體或其它部門利益。協調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就要求各地、各部門從大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從區域整體優勢發揮的角度,從加強內在經濟聯系的目標出發,找準自身的定位,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另外,還要處理好*區與*區流域的關系,俗話說,治湖先治江,治江先治山。*區的治理與保護,需要*區及五河流域的共同努力。

3.認真協調好規劃之間的關系。

*生態經濟區規劃是跨行政區的泛區域規劃,其必然涉及到已有的和現正在制定的各種規劃,已有的規劃如國土規劃、各行政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村鎮布局規劃等,還有其他綜合或專項規劃,如《環*地區經濟發展規劃》、《江西*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江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新總體規劃》等?,F正在制定的規劃如林業部門的林業、濕地規劃,水利部門的綜合水利規劃等。因此,要建立各種規劃整合的溝通、交流與協調機制,理順各規劃之間的銜接關系。在縱向上,要對規劃的空間層次進行合理劃分,明確各層次的內容;在橫向上,要通過銜接與協調,避免相互沖突與矛盾。從而強化規劃的權威性,有效指導*生態經濟區建設。

二、堅持五項原則

1.統一規劃的原則。

*區域分屬幾個地市管轄,僅涉及*的管理部門就有七八個,3個地市12個縣級行政區劃分割管理著*湖面50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因此,必須置于一個統一規劃思想之下,按照“三帶”、“四區”規劃的區域功能定位和產業定位(“三帶”即在環*生態經濟區優先規劃建設生態保護帶、生態恢復帶和生態控制帶?!八膮^”即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劃分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通過統一的規劃,以內在的社會經濟聯系為基礎,以便利的交通、通訊、市場為紐帶,以行政的協調領導為保障,最大限度地整合地區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使*區域形成有機的經濟體。

2.分步實施的原則。

省委省政府對*生態經濟區在生態文明、產業集聚、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按照這些要求進行高標準規劃。然而,環*地域廣袤,行政區劃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因此,要在高標準規劃的前提下,分步實施。在統籌兼顧中抓住重點,集中精力和資源,解決當前最迫切的問題,以點連線,由線擴面。在功能上,先解決保護的問題,然后再考慮利用和開發的問題。先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再考慮產業與資源的整合問題。在區域上,首先考慮濱湖縣區,其次再向周邊擴散輻射。在時間上,近三至五年打好基礎,形成框架,五至十年快速發展,初具規模,十至十五年基本實現規劃目標。

3.突出特色的原則。

*生態經濟區與其它經濟區最大的不同是生態資源特色,因此要突出*作為全國第一大淡水湖、優質淡水湖、生物多樣性淡水湖的特色,突出*周邊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特色,突出環湖中心城市昌九景鷹可以建設親水生態園林化現代城市的特色。其中南昌為濱湖生態英雄城,九江為港口生態旅游城,景德鎮為園林生態陶瓷城,鷹潭為山水生態銅業城。有這三大生態特色和四個主導產業各異的生態型城市的支撐,基本可以確定*生態經濟區以湖為紐帶、以生態為特色的經濟區的定位。

4.界定范圍的原則。

*生態經濟區的范圍確定,至今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而這直接涉及到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定位、生產力布局及產業分工等等。建議近期規劃以*為核心,以環湖4個設區市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為主要支點,以環湖高速公路和鐵路為軸線,輻射周圍50公里左右范圍。這是*生態經濟區的基本區域,從長遠發展角度看,再擴大輻射到上饒、撫州等其他部分縣市。

5.開放建設的原則。

*生態經濟區不是獨立、封閉的城市體系,而是開放的、動態的發展體系。*生態經濟區的規劃與建設,要廣泛借鑒學習國內外經濟區規劃建設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少走彎路。同時,要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想,加強與省內其它各地的聯系分工與合作。還要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的交流與合作,廣泛吸收國外和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要素,學習東部經濟區的發展建設經驗。加強與中部武漢城市圈、皖江城市帶、長株潭城市群的交流與合作。

三、把握四個環節

1.掌握全面數據是基礎。

科學規劃是*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龍頭,而準確把握*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是編制規劃的基礎。從水文、動植物的基礎數據資料看,現在利用的仍是80年代中期進行的*第一次綜合考察所獲得的資料,20多年過去,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另外,其它方面的數據資料,雖然有所更新,但分別掌握在農業、林業、水利、環保等部門手中。建議迅速著手進行第二次*環境資源綜合考察,以準確掌握*基礎數據資料。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將各部門掌握的其它數據資料進行匯總整合,建立一個全面的*基礎數據資料庫,以利于全社會開發利用。同時,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為*生態經濟區建設與發展,及時提供科學資料。

2.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前提。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經濟和社會發展賴以存在的物質承載基礎和客觀條件。因此,要針對*流域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加強保護規劃。如合理利用水資源,優化江河湖水系。贛、撫、饒、信、修五大河流沙土治理,清理河道淤積,加強土壤保護。治理好現有企業的污染源,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達標排放。加快垃圾無害化處理。保護和發展湖區、山區和平原林業,保護濕地,加快濕地植被恢復,保護候鳥,鞏固和豐富生物多樣性。

3.利用好生態資源是關鍵。

綠水青山、環境優美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巨大財富,也是環*生態經濟區最大的優勢,我們要在良好保護的前提下加以利用。要充分利用湖區的土地、水面和生物等農業自然資源,重點發展高效特色生態種植業與養殖業、特色水產業,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充分借助、利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產業,實施綠色食品產業化工程,使環*生態經濟區成為全國重要的生態產業中心、江南著名的優質農產品集散中心。積極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利用畜禽糞便等原料,加快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同時,加快發展環*生態經濟區內的生態休閑旅游、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旅游業。

4.發展好生態經濟一體化是重點。

事實證明,環*區域的綠水清山,僅靠被動防守是守不住的。改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掠奪式的生活方式,必須優化區域內生產力布局,優化產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

從理論上說,*生態經濟區就是*區域內產業通過功能聯系和空間聯系所形成的具有密切經濟聯系的經濟空間。即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網絡空間連綿分布,以若干個經濟發達的城市為核心,發揮其經濟集聚與輻射功能,并聯結帶動周圍城鄉的經濟發展,從而形成人口密集、產業集聚、聯系密切的生產、流通一體化經濟區域。

一是統一規劃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城市的效率源于基礎設施的一體和共享,同樣,區域內的效率也依賴于內域各城市之間基礎設施的一體化。所以,基礎設施一體化是環*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內容。區域內經濟體的彼此合作,必須以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為依托。即由高速公路、鐵路、港口、航道、通訊干線、運輸管道、電力輸送網和給排水管網體系所構成的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構成各城市之間空間結構的骨架和連結樞紐。從而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二是構建區域內各城市間分工協作關系。環*生態經濟區內的整合的關鍵,在于建立層次和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各個城市的功能定位,既要考慮自身的特點和需求,更要站在整個區域發展的高度,使得區域內某個城市的優勢功能成為整個區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在確定核心產業與發展方向時必須注意相互之間的協調,強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在產業配置關系上進行錯位發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形成經濟上相互聯系、職能上相互分工、規模上具有等級系列特征的一體化經濟。結合現在產業基礎和自身特點,可以對各市作適當產業分工:南昌重點發展核心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九江重點發展石化、紡織、建材、造船業、旅游業等。景德鎮重點發展陶瓷、航空、現代家電業等。鷹潭重點發展銅冶煉業及加工、物流、旅游業等。在些基礎上,提高各產業配套能力,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形成一體化優勢。

三是加強生產要素及商貿市場的一體化規劃建設。具體包括產權市場、金融市場、技術市場、商貿市場等,要對現有整合各類市場進行整合優化,打破行政分割、條快分割和部門分割,合理布局,構筑區域內統一大市場格局,為整個經濟內的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平臺,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市場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