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開發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8 04:10:00
導語:人才開發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實用人才是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是新農村建設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摸清全縣農村實用人才現狀,為縣委、縣政府科學合理地制定農村實用人才開發政策提供有力的決策依據,最近,岳池縣人才辦、人事局和農業局組織力量對本縣農村實用人才開發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一)人才結構現狀
1.人才總量。全縣有農業實用人才20424人,占全縣103萬農業人口的1.98%。全縣832個村,平均每個村達23.72名。全縣勞動力340000人,每萬名勞動力擁有實用人才約68名。
2.人才結構。實用人才中,種植業7207人,養殖業6922人,加工業2070人,服務業4225人,分別占人才總數的35.3%、33.9%、10.1%、20.7%。
3.人才分布。實用人才大致呈縣城周邊農村、中心鎮農村和山區農村三個層級分布,分布比例為6∶5∶4。
4.文化結構。高中、中專以上實用人才2722人,初中文化10978人,小學文化6724人,分別占實用人才總數的13.3%、53.7%、32.9%。
5.年齡結構。35歲以下5983人,36至45歲9979人,46歲以上4462人,分別占實用人才總數的29.3%、48.9%、21.8%。
(二)人才結構特點
1.管理型人才少,但占農村經濟收入比重大。管理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建筑、電力等高收入行業。一般情況下,一名外出的管理型人才,可帶動15至20名農戶增加經濟收入,外出務工人員年收入平均在8000元以上。在重點調查的78名實用人才中,這類行業的人才約占25%,而經濟收入卻占了53.3%。種養業管理人才中村組干部占大部分。村組干部文化素質、管理水平,以及在科技信息資源占有上具有優勢,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有導向作用。
2.種植、養殖型人才數量比重大。調查表明,種養業人才占實用人才總數的68.9%,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他們有本土發展的強烈意識,有資源優勢,占天時、地利、人和,在優選、優種(養)、經營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廣大農民。抽樣調查中,120余名種植、養殖人才帶動了1350余戶農戶通過種植、養殖業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他們的領頭作用不可忽視。
3.能工巧匠型人才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工巧匠在農村生產經營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例如木工、石工、編織、運輸、修補、加工等行業的能工巧匠,這些人才多有一技之長,他們用所學到的“手藝”,利用農閑空余時間做點小工,或專門從事本行手藝,所獲取的經濟收益既能補貼自身經濟上的來源不足,又能帶動其他農戶增加經濟收入。這類人才占人才總數的19.5%。
4、回鄉創業型人才具有示范效應。在實用人才中,回鄉創業人才較少,僅為人才總數的0.01%。人數雖少,但他們帶回來的生產、經營觀念不斷沖擊著廣大農民們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認識,為農村人才的成長進步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剜l創業人才所形成的創業模式和人才成長模式,不斷影響著其他農村人才的成長,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
二、存在的問題
(一)低層次、低水平與自然發展并存。低文化導致了這種現象存在。在被調查的農村實用人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總人數的86.9%,具備與農業本專業相近或相關專業的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實用人才幾乎為零。由于沒有理論作指導,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方式在農村推廣緩慢。同時人才數量的增長、質量的提升,就整體而言,基本上是在自然狀態下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實用人才在現階段尚處于低水平、低層次、低發展的“三低”狀態。
(二)人才資源緊缺與人才分布不均并存。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實用人才大多集中在種養、建筑、電力建設、管理(村、組干部)等少數幾個行業,而新農村建設大量需要的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中高級層次人才則嚴重匱乏。調查還顯示,城市周邊農村人才多于山區人才,離城市越遠,人才越少,同時中心城市周邊農村人才又多于小城鎮周邊農村人才,這種結構已經成為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三)盲目自發與組織無序并存。農村實用人才發展無規劃、無目標、無培訓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農村實用人才知識和技能的取得,多數是靠祖傳、師承、模仿而得來,他們對培訓的概念、對再教育的認識是模糊的。由于新知識和新技術無法掌握,加之信息閉塞,選擇項目、確定規模憑經驗,靠盲從,呈自發、松散狀態,組織化程度不高。
(四)經費投入不足與短期效應并存。農業科研開發、人才培訓、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引進等都需要經費投入。當前,政府投入的資金極為有限,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多數情況下還得實用人才自掏腰包。由于經費投入不足,嚴重制約著農村實用人才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此外,還存在短期效應問題,即往往只注重解決增產增收的問題,只顧及眼前利益,只看到人才開發利用帶來的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忽略了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使用等長效機制的建立健全。
(五)觀念陳舊與管理滯后并存。由于文化程度低,眼界不開闊,并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有保守求穩的思想,不易接受新生事物,對新技術、新技能的掌握比較慢。而在管理農村實用人才方面,目前的工作顯得嚴重滯后。一方面與農村實用人才相關的具體政策較少,有的政策在執行中效果也不好,比如職稱資格證書,在人才開發中,發揮的作用不夠。另一方面人才培養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近幾年政府免費舉辦的農民工培訓,如電腦、縫紉、廚工、家政工等培訓,作用發揮不充分,而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培訓又很少,培訓和繼續教育等配套政策和措施差強人意。
三、對策與建議
(一)健全政策體系,完善配套措施。要鼓勵農村實用人才成才,在培訓教育、評價、選拔、考核、激勵等方面制定寬松的、適合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政策和措施。對農村科研開發,科技咨詢,技術推廣,創辦實體,山林、土地、漁業承包等亦應建立較為完善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時要制定針對性較強并有可操作性的人才評價標準和職稱評定、選拔、表彰、業績評估等辦法。在健全完善政策體系的基礎上加強管理,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和實用人才現狀,既著眼于長遠,又立足于當前,做到管而有序、活而不亂,使實用人才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突出培訓重點,抓好五支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管理型、經營型、技術推廣型、能工巧匠型、轉移輸出型人才是構成實用人才隊伍的主要成份,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突出重點培訓好這五支人才隊伍,是當前和今后必須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1.管理型人才。這類人才主要是指具有一技之長的村、組兩級干部,這些干部站在貫徹黨和國家各項農村方針政策的最前沿,直面農民,熟悉農村。所謂“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群眾看的就是這些最基層的干部。他們在整合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利用農村實用人才工作中起著“主心骨”和模范帶頭作用,同時他們本身也是農村實用人才的一分子,重視他們,培養他們,可以帶動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的成長。
2.經營創業型人才。既包括一些創辦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等人才,還包括專兼職產品經銷大戶、運輸大戶、專業協會帶頭人等人才。農村經營型人才是搞活農村經濟,引領農民發家致富,連接農村與城市,連接生產與市場的主要力量,也是目前農村比較急需的人才。
3.技術推廣型人才。主要指常年奔波在農村第一線推廣農業種養、畜禽診治、農機具制作維修和農產品加工等技術的農村人才,也包括各類生產、經營大戶和農業科技示范戶、綠色證書獲得者、農民技術職稱獲得者等人員。這些人有一定的技術專長,是改變農村現狀,建設現代農業最重要的科技支撐者。
4.能工巧匠型人才。這些人才常年生活和工作在農村,以自己具備的一技之長養家糊口、發家致富,主要包括具備一定技能的木匠、泥水匠、石匠、家傳醫師、農村廚師、農村理發師等能工巧匠。目前這部分人才占農村實用人才的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
5.轉移輸出型人才。這類人才主要是指通過培訓掌握了一定的職業技能后,向城鎮輸出轉移的農民工、家政服務人員等。勞動力的轉移輸出,改變了農村勞動力閑置現狀,為農村創造財富作出了貢獻,是當前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
要整合各級各類培訓資源,把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黨校、農民工培訓學校等建設成為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搖籃,把社會公共服務機構、科技示范基地、龍頭企業、各類廠礦等建設成為實用人才的實踐基地。緊密結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大力發展農業遠程教育,創新培訓載體,完善培訓方式,豐富培訓內容,提高培訓效果。
(三)加強組織領導,完善保障機制。農村實用人才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件順民心、合民意的親民之舉。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涉農部門要把農村實用人才開發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統籌協調,分工合作,抓好落實。
1.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開發投入機制。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各級財政應將人才開發經費列入預算,同時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實用人才開發領域,建立起政府、社會、單位和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人才開發機制。要創造條件,制定政策,建立經費投入專項基金。投入經費主要用于農業科技開發、人才基地建設、人才培訓、師資培訓、教學設施設備添置、農村專業協會建設、表彰獎勵等各項支出。
2.建立和強化農村實用人才激勵機制。一是鼓勵人才進行農業科研開發和農業科技承包,對業績突出者進行重獎。二是積極扶持和幫助農村實用人才開展科技推廣、生產經營活動,并在用地、水電、立項、資金貸款等方面給予支持,為農村實用人才在農村舞臺上施展才華創造寬松有利的環境。三是關心實用人才,注重骨干培養。有目的地把有頭腦、會經營的村民培養成實用人才,把有發展前途的實用人才培養成技術骨干,把有組織才能的技術骨干培養成村組干部,把思想素質好、貢獻大、符合入黨條件的優秀人才吸收到黨內來。
3.建立農村實用人才選拔、評價機制。按照“個人申報、社會評審、業內認可”的方法,實行村推薦、鄉鎮評審、縣一級認定的辦法,開展農村實用人才選拔工作。對于取得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國家執業資格證書、技工證書和農民技術員證書的人員,經過相關部門認可,均可列入農村實用人才。在證書的功用上,可實行政策上的傾斜,即科研項目立項優先,用地、用水電優先,貸款優先,免征稅費優先,表彰獎勵優先等等。
歷覽古今興衰事,成敗得失在人才。我們堅信,農村實用人才存在的問題解決之時,就是農村經濟興旺發達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