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區域經濟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4 05:54:00
導語:縣委區域經濟體系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會議安排,下面我就關于生態文明的區域經濟體系建設問題作一發言。
一、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論述。
1、總書記在*大報告中,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其中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
它是這樣表述的:“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2、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3、省委常委、市委潘逸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的區域經濟體系建設問題的有關表述。
今年4月10日,他在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指出:贛州作為贛江、東江源頭,肩負著生態屏障的重要職責。我們要全力保護好青山綠水,打造區域性現代化生態文明城市,為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作出應有的貢獻。發展區域經濟,必須把環境保護作為前提條件,以生態文明為首要特征。
4、市委常委、縣委廖明耕書記在“創新創業、科學發展、誠信守法、和諧平安”和打造“秀美、繁榮、創業、誠信、文明、和諧”新贛縣中較早對生態文明進行了闡述。
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初淺理解。
1、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的含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
從廣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體現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
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現實文明形式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從“人統治自然”過渡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環境問題進入政治結構、法律體系,成為社會的中心議題之一,在物質形態方面,創造了新的物質形式,改造傳統的物質生產領域,形成新的產業體系,如循環經濟、綠色產業;在精神領域,創造生態文化形式,包括環境教育、環境科技、環境倫理,提高環保意識。
2、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托;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思想意識上要實現三大轉變:
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
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
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
三、就如何結合分管工作實際,策應市委、市政府關于生態文明的區域經濟體系建設工作談幾點想法。
建設生態文明的區域經濟體系這一戰略構想,是落實黨的*大關于“建設生態文明”這一全新理念,積極策應省委、省政府“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立足我市地處贛江、東江源頭,肩負著生態屏障的重要職責,在通盤考慮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長遠利益的基礎上而提出的戰略構想。我認為,我縣在生態文明的區域經濟體系建設上具有先人一拍、快人一步的優勢。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認為,生態文明的理念早就體現在了市委常委、縣委廖書記的縣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它的報告處處閃爍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睿智。
廖書記在縣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在發展目標上打造“六個贛縣”,在發展理念上堅持“六個更加注重”,在發展重點上努力抓好“六大建設”。
其中在建設“秀美贛縣”的奮斗目標和“更加注重經濟的科學發展”的發展理念上充分彰顯了生態建設的內容和要求:(1)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2)城鎮普遍推行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使贛縣成為最適宜人居住的地區之一;(3)廣大農村通過推進新農村建設,臟亂差面貌得到明顯改觀。
在具體指標上提出: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8%,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95%以上;縣城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飲用水質達標率達80%。
同時,提出在經濟增長方式上要實現“三個轉變”,始終做到“四個堅決不搞”和“四個重點發展”,即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堅決不搞;對“一任政績、幾任包袱”,有害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形象工程堅決不搞;對高耗資源、造成重大浪費的堅決不搞;對“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急功近利的事堅決不搞。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能生產終端產品的科技型企業,重點發展自主創新的質量型企業,重點發展低能耗、低成本的節約型企業,重點發展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型企業。
這些理念和要求正是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謀而合,相互一致的。
下一步工作,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具體的實際工作去,使建設生態文明的各項理念和措施縱深推進。
1、要貫穿到做好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城市建設與工業園建設、統籌中心集鎮建設與中心村建設、統籌圩鎮整治與村莊整治工作中。
在統籌城鄉發展中,要緊緊圍繞“贛州市后花園”建設目標,著力優化功能布局,改善人居環境,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堅持好字優先,科學發展。
當前,縣城建設要加快實施“道路、排污、供水、供電、亮化、綠化、庭院、人文、整治、文體”等十大重點工程,大手筆打造秀美、繁榮、創業、誠信、文明、和諧新贛縣,盡快融入中心城區。圩鎮建設,要加強“五整治、三建設”工作。
2、要貫穿到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的各項農業農村工作中去。
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堅持保護和開發相結合、節約與利用相結合、發展與治理相結合。在實踐中,要找準工作的切入點,謀求工作的載體。我覺得以下幾項工作值得借鑒思考。
(1)深山區移民工作。
舉一個例子,如即將召開的全市新農村建設調度會要參觀的江口樟木新村建設點。該點目前打造成了新農村建設與移民扶貧、圩鎮整治相結合的典范。
原樟木新村地處深山區,不通路、不通電、不通電話。共有218戶人家,1116人,但家家戶戶有做蠟芯加工的手藝。例入移民整體搬遷工作后,為使“遷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不返貧”,該項工作做到了與新農村建設、與圩鎮建設有機結合,在規劃上、在產業服務上、在管理上探索出了一套較好的機制和做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原樟木村因整體搬遷而閑置出來的耕地、山地和宅基地實行集中流轉,耕地流轉給燈芯草種植大戶,山地和宅基地流轉給養殖大戶搞立體養殖。
這一做法,給了我們一個大膽調整生態公益林的啟示。即,能否將邊遠山區的山地全部調整為生態公益林,實施生態保護。將交通相對便利、低丘緩坡的山地(大概60萬畝)實施開發,如發展加工橙、種植光皮樹等。
(2)大力加強農村能源建設。
大力發展沼氣,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大力發展“豬沼果”能源生態模式。在有條件的村莊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和以電代柴。同時,節能開源,結合改房,推進改灶。
(3)加快林業產業發展。
實施好生物質能源項目造林、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補助、贛南重點火險綜合治理等工程,加快現代林業建設步伐。
(4)建設現代高效農業。
要立足我縣地處贛州市郊優勢,積極跟進,按照綠色無公害的要求,實施農業標準化建設工程,大力建設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5)加強土地的節約保護和治理。
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實行一戶一宅。加強農村土地、河道的保護,嚴禁亂挖亂采行為。同時,禁止使用劇毒、化學藥品等,造成農業污染。
- 上一篇:縣委干部科學發展觀學習調研會講話
- 下一篇:民政局孤兒救助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