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社會事業發展調查報告

時間:2022-06-05 09:13:00

導語:發改委社會事業發展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改委社會事業發展調查報告

一、**年計劃執行情況

**年,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維護省城穩定、發展省會經濟、建設美麗泉城”目標,下大力氣關注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1、12件民生實事全部完成。開工建設126.92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可向約20000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提供經濟適用房;啟動棚戶區改造項目21個,開工建設安置房110萬平方米,安置居民1.9萬戶;8條河道和5座區域性中水處理站均已開工;基本實現了二環路內背街小巷路燈照明全覆蓋;市區509處固定公廁已全部免費開放;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標準得到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啟動;25218名困難企業職工已能正常享受醫保待遇;向高齡老年人發放了生活補貼;城區居民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超額完成了免費放映電影10000場任務。

2、公共就業服務進一步加強。堅持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加強統籌城鄉就業工作,強化公共就業服務,落實各項就業再就業扶持優惠政策。**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5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3%以內,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7萬人次。在建成區64個街道(鎮)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在74個鄉鎮建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大力開展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全市累計發放《再就業優惠證》7.7萬本,減免各項稅費1.33億元,累計發放小額貸款5100萬元。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全部設立了綠色通道,對就業援助對象進行免費培訓、免費職業指導、免費職業介紹,累計推薦崗位近30萬個,為60余萬人次提供免費就業服務。累計組織9.2萬人參加各類再就業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質量。

3、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年全市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28.07萬、122.36萬、78.82萬、103.92萬和61.03萬人,基金收入分別達到45.2億、14.9億、4.3億、1.1億和0.97億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順利啟動,已有58.5萬居民參保,參保率達到75%。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首次實現了收大于支。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參保職工的醫保待遇逐年提高,個人負擔率越來越低。20萬元的大額醫療救助金最高支付限額,是目前全省最高的;門診規定病種、實際規范病種,是全國最多的;參保職工住院費個人自付比例控制在30%以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個百分點。

4、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目前,我市的各項住房保障標準高于國家規定的平均水平,政策體系全方位覆蓋了我市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多層次、全方位的住房保障體系已基本建立。全市約6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中,已有近2.8萬戶通過政府組織建設的經濟適用住房、企業職工集資建房、棚戶區改造和重點工程拆遷改造、租賃住房補貼、廉租住房實物配租等方式改善了住房條件;其余的低收入家庭也已作為保障對象列入我市住房保障發展規劃,居住條件將在三年內陸續得到改善。**年已向1799戶符合條件的申請廉租住房家庭發放租賃住房補貼790萬元,做到了應保盡保;落實廉租住房2.8萬平方米,對553戶特殊困難家庭實施了實物配租;開工建設126.92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可向約2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提供經濟適用房。通過公開搖號選房,已有211戶符合條件的申請家庭享受到了首批政府組織建設的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并且銷售基準價格分別比同地段商品房價格低27.7%和11%。

5、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全市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876處,其中小學694處,初中182處;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571775人,其中小學生395113人,初中生176662人;全市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在校生鞏固率、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均達100%,初中在校生鞏固率99.06%。全市有151處中小學達到省級規范化學校標準,79處中小學達到市級規范化學校標準,分別占全市中小學的21.8%和11.4%。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鞏固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積極實施中小學結構布局調整,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課程改革,不斷提高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6、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市現有醫療衛生機構5094所,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4.64張,每千人擁有執業醫生2.65人。城鄉基層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健全,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81所,覆蓋城市居民260萬人;對全市75個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統一規劃建設,新建、擴建、改造62所,建設面積近20萬平方米;計劃用3年時間,對全市2902個村衛生室進行標準化建設,**年完成1600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達320萬人,參合率97.5%,人均籌資70元,累計補償153.3萬人次,補償金額1.41億元,受益率71.9%。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年全市總人口控制在603.99萬人,人口出生率9.86‰,人口自增率3.26‰。

7、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大力實施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城市低保月保障人數達到2.5萬戶、5.9萬人,月發放保障金858.5萬元。農村低保共保障3.4萬戶,6.9萬人,月發放保障金358.5萬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月人均280元提高到30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年人均不低于960元提高到1080元。認真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到260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1600元,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提高10個百分點,達到80%。專項救助和慈善救助工作均取得積極進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2元,增長15.5%。

8、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市屬藝術院團深入農村、社區公益演出300場,免費放映電影27923場。章丘市文化館被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全面推進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啟動了省暨**市娛樂場所陽光娛樂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提前全面完成。十一屆全運會主會場相關建設工作達到進度安排要求。市及各縣區全民健身中心建設工程進展順利。北京奧運火炬傳遞**站各項工作圓滿完成。開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動50多次,參加人數達15萬人次。組織舉辦了**市全民健身運動會。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全年全市接待旅游者2317.3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10.7億元,分別比上年度增長16%和18.5%。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7.03萬人次,實現旅游外匯收入8339.6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度增長6%和17.9%。民族宗教、慈善、老齡、殘疾人、婦女兒童等各項社會事業均取得積極進展。

二、存在主要問題

1、就業再就業任務壓力較大。就業供求總量和結構性問題仍是基本矛盾。目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新成長勞動力、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三峰疊加”的壓力日益明顯;“零轉移家庭”的動態消零、“4050”人員幫扶的任務仍很繁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統籌城鄉就業工作中的政策普惠、財政投入、就業培訓、服務、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就業促進法》的實施也為我市提出了新的課題。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任務艱巨。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偏窄、保障程度不高的問題還需進一步解決。目前,我市企業養老保險主要以國有集體企業職工為主體,其中還有大量中斷繳費人員。部分企業只辦理了個別人參保,沒有全員參保。外來務工人員特別是農民工參保率偏低。被征地農民出現大量斷?,F象。我市仍有23.4%的城鎮人口沒有被納入社會醫療保險范圍。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實行的是“廣覆蓋、低保障”原則,只能滿足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需求,保障程度相對不高。

3、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亟待深化??床‰y和看病貴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原因是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衛生服務公平性不高、衛生服務成本較大、藥品價格虛高,以及以藥養醫、個別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存在趨利行為。農村衛生隊伍素質不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尚不能滿足農民的基本醫療需求,惠民醫療補償長效機制不健全?;鶎蛹膊☆A防控制機構經費保障水平低,設備、裝備陳舊落后,職能落實不到位。

4、社會救助需進一步大力加強。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亟待編制,物價上漲與提高困難群眾生活補貼和保障標準的聯動機制需盡快建立。對低保邊緣家庭和低收入家庭需進一步關注。農村救助力度相對較弱,個別縣(市)區農村低保和農村五保配套資金不能及時、有效落實,農村敬老院基礎設施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5、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經費投入不足,籌資渠道不寬,制約了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社會事業各領域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夠均衡,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基本公共服務長效機制尚不健全。十一屆全運會比賽場館和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設進度需進一步加快,建設資金非常緊張。

三、2009年計劃安排

2009年我市社會事業發展總體思路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關注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大力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舉全市之力,完成好第十一屆全運會主會場各項任務。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努力構建和諧**。

主要發展指標計劃安排:

——全市總人口控制在620萬人,人口出生率11.4‰,人口自增率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260元,增長7%。

——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

1、積極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以經濟發展作為擴大就業的根本保證,確立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服務業就業規模,扶持發展中小企業,探索多種形式的就業途徑,發展彈性就業和非正式就業等靈活就業形式。進一步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問題,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靈活就業社保補貼、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補貼等形式,全市援助就業困難人員1萬人。實施創業培訓帶動就業工作,全年開展創業培訓3000人,帶動增加就業1萬人。堅持實施鼓勵企業增加用工、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謀職的政策,落實好小額擔保貸款、稅收減免和社保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等措施,全面發揮政策對就業的扶持推動作用。積極推進統籌城鄉就業工作,加快建立上下貫通、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切實抓好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和進城農民工就業工作。深入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送服務和落實社保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的就業服務活動。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2、努力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多層次的城鄉社會保險體系。依據形勢變化,不斷及時修訂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提高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做好做實個人帳戶工作,健全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對新建的內資私營企業、港、澳、臺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合理確定繳費費率,調動企業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對外來務工人員特別是農民工建立可轉移、分層次的繳費制度。通過建立層次性與漸進性、規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保險繳費制度,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養老保險覆蓋面的擴大。全面推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研究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重視發揮商業保險對社會保障的補充作用,推行職工補充保險,提高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大擴面征繳工作力度,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增加財政投入,建立繳費收入、財政支出、資產變現、債券及基金運營等多元化的社會保障籌資機制。加強對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管,形成保值增值機制。

3、繼續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大在城市相對成熟區域的保障性住房選址力度,同時,在全市六區范圍內綜合平衡,均勻布局,盡量做到低收入家庭能夠就近安置,方便其就業和生活。確立以國土、規劃等部門為主體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制度,由國土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根據需求情況提前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的供地規劃,進一步調整供應結構,確保用地的落實。明確各區政府住房保障工作的職責,由各區政府負責協調轄區內保障性住房項目的土地供應,參與項目的篩選、用地手續辦理、拆遷安置、建設及建設過程中相關工作的協調配合等工作。積極探索保障性住房配建政策,在新建商品住宅項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設保障性住房,加快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設速度和實現相對分散供給,規避低收入家庭大量集聚。建立保障性住房“綠色通道”聯動審批機制,使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規劃、建設、銷售等各種手續辦理更加快捷和便利。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物業管理制度,加強對保障性住房的后續管理。

4、大力推動教育事業均衡發展。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政府對整個教育事業的宏觀調控,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市、縣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推進教育資源向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傾斜,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整體提升,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振興農村教育,扎實推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在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的基礎上,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本費和寄宿生住宿費。建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計劃改造校舍10萬平方米。加快推進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實行薄弱學校攻堅計劃,消除現有基本建設上的薄弱學校,完成全市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規范化、標準化建設任務,實現區域內教育設備無差別配置。繼續實施“走下山來,共享優質教育工程”,完成“下山工程”項目學校22處。

5、不斷提升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大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改革力度,突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公益性,盡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基層醫療衛生投入機制。落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等配套設施建設專項規劃。鼓勵集體、民營等社會力量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動城市一級、二級醫院、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基層醫療機構的整體轉型和大中型醫院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力爭2009年完成現有機構標準化改造和新增(新建、轉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00所。強化農村醫療衛生基礎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辦好縣級醫院和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確保衛生院人員的工資到位,建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主要設備更新換代的財政扶持政策。逐步建立完善對鄉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補貼和農民基本醫療服務項目藥品零差價補償制度。大力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6、建立城鄉社會救助標準自然調整機制。盡快編制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每月向社會公布,以更準確地反映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務價格變化對低收入群眾生活的影響。按照省文件要求,市里及時出臺文件,建立我市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與低保標準的聯動機制。根據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制度變動情況,科學合理的調整低保標準,建立城鄉低保標準和五保標準的自然增長機制,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不斷完善社會救助政策,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社會救助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建立和完善醫療救助、失業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制度,切實解決好社會困難群體的保障問題。

7、加快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完成全市62個鄉鎮文化站建設任務,全部達到國家規定基本標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大力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文化創意、動漫、博覽等重點產業,培育一批有實力的文化企業集團。積極推進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和版權保護,規范文化市場秩序。加快推進奧體中心等十一屆全運會比賽場館和健身中心等工程建設進度。舉全市之力,完成好第十一屆全運會主會場各項工作任務。繼續扎實做好群眾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和體育彩票發行工作。圍繞十一屆全運會和第七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推出“盛會泉城游”大型旅游活動,計劃全年接待旅游者263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4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16%。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7.5萬人次,旅游創匯880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和8%;接待國內旅游者2612.5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2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17%。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推進“平安**”建設。繼續推進民族宗教、慈善、殘疾人、婦女兒童、老齡等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