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18 04:48:00

導語:產業轉移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轉移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也是我們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第一要務。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承接產業轉移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新一輪國際國內產業大轉移正在加速推進,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推進x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切實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使其成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動力。

一、充分認識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重要意義

產業轉移,是指產業從原生產、經營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過程和現象。由于產業通常以企業為主要依托,因而產業轉移大多是由企業主導推進的經濟行為和現象。產業轉移可能是個別企業、部分產品或業務的零散轉移,也可能是一類產品、一個行業的大轉移;可能是一個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區域轉移,也可能是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國際轉移。

(一)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

根據產業布局理論,產業通常以成本最低、利潤最大為準則來確定最佳區位。產業在原生產、經營地的成本升高、利潤減少,或者在新的地區成本更低、利潤更大,往往都會進行產業轉移。由于產業成本、利潤變化具有經常性,因而產業轉移逐步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常態和重要規律。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整體性、大規模的產業大轉移已經發生了三輪: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歐美等傳統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向日本、西德等新興國家轉移;60年代末至70年代,全球制造業主要向亞洲“四小龍”地區轉移;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全球制造業主要向中國沿海地區聚集。

目前,新一輪產業大轉移正在加速推進。從地域上看,主要是歐美等地發達國家的產業向亞非等地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東部地區的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從規模上看,規模巨大,據測算,到2010年僅我國*、*、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就將達到14000億元左右。

(二)承接產業轉移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動力

從表面上看,產業轉移往往以投資形式出現,但實質卻是現有生產能力在空間上的整體或部分轉移。承接產業轉移,資金、技術、品牌、市場等發展要素隨之而來、一步到位,是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徑。在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的同時,承接產業轉移還會促進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人才的聚集、開放的擴大、改革的深入、產業的優化、財稅的增長等,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歷史上,日本和德國在承接歐美等傳統發達國家轉移的產業后,從戰后的廢墟上迅速崛起;亞洲“四小龍”地區在承接全球制造業之后,開始了快速發展;中國沿海地區通過承接全球制造業,實現了飛速發展。近年來,我國內陸一些地區通過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也駛上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綜上,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承接產業轉移是促進各地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承接產業轉移促進跨越式發展的意識,切實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信心,順勢而為,主動作為,按照促進科學發展觀的目標和要求,扎實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

二、準確把握我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和挑戰

近年來,我區高度重視、切實做好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圍繞建設現代化園林汽車城的總體目標,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配套吸引、存量增量聯動、產業成功轉移示范等效應,先后承接了意大利、比利時、*、遼寧、江蘇等國家或地區的汽車、鋼鐵、輪胎、化纖等產業的轉移,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面對新一輪產業大轉移的難得機遇,我區既具有明顯優勢,也面臨著有力的挑戰。

(一)近年來我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2006年至今,全區共完成承接產業轉移項目59個,協議總投資90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25.5億元、有39個項目建成投產。

1.從投資來源上看,來自發達國家、地區的項目較多,且規模較大。59個項目中,來自東部發達地區的有雙錢輪胎等項目23個,占39%,投資總額62.5億元,占總投資69.4%。來自意大利、比利時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項目有2個,占3.39%,其中于2008年6月引進的鞍鋼-貝卡爾特輪胎簾線(某)有限公司,總投資1.5億歐元,產值20億元,為建區以來引進的最大中外合資企業,實現了我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重大突破。

2.從投資規模上看,以500萬元以上的項目為多。59個項目中,500萬元以下的項目14個,占23.7%;500-5000萬元的項目26個,占44.1%;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9個,占32.2%,其中,投資上億的項目14個,占23.7%,規模最大的項目是雙錢輪胎項目,總投資為30億元。

3.從項目結構上看,工業、房地產項目和勞動密集型項目占有較大比重。59個項目中,工業項目35個,占59.3%;房地產項目12個,占20.3%;勞動密集型項目59個,為100%。

4.從投資方式上看,合資合作項目占有很大比重。59個項目中,合資合作項目有43個,占72.9%;獨資項目有16個,占28.1%。

5.從發展模式上看,園區聚集現象比較明顯。59個項目中,落戶園區的有51個,占86.4%。其中工業園區37個,占62.7%;中小企業園10個,占17%;龍水湖景區4個,占6.8%。

從總體上看,我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成效明顯,但也存在著大型龍頭企業不夠多、產業鏈條不夠長、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等差距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和提高。(二)我區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具有明顯優勢

一是產業基礎扎實。產業集群所擁有的良好配套環境,能極大地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是否擁有完備的產業配套環境,逐漸成為影響產業轉移去向的十分重要的先決條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區已基本形成了以汽車、輪胎產業為龍頭、以機械加工、機電、化纖、飼料為輔助的工業體系,為承接新一輪產業轉移奠定了較好的產業基礎。

二是綜合成本較低。綜合成本優勢是承接產業轉移最具競爭力的優勢。與沿海、中部等地區相比,我區在土地、水電、用工等方面的成本優勢突出。近年來,我區一直在致力于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和服務型機關等軟環境建設,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大大降低了企業發展的綜合成本。

三是區位條件較好。區位關系到企業的發展成本和發展空間,是產業轉移所考慮的重要因素。我區地處某一小時經濟圈,位于成渝經濟帶腹心,緊鄰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鐵路,省道潼瀘路s205(大郵路s310)貫穿全境。隨著“暢通某”工程的實施,市三環高速公路、成渝輔助通道等高速公路和市西環鐵路、成渝城際鐵路等鐵路即將建設,我區的對外交通將更加快捷,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

四是園區打造有力。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平臺。我區工業園區是經某市政府批準而設立的市(省級)特色工業園區。自從2003年啟動建設以來,已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6.2億元,一期2.8平方公里已完成開發建設,二期2.2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三期(拓展區)規劃編制已經完成,建設工作正在穩步推進。這為承接產業轉移打下了扎實的平臺基礎。

五是政策優勢明顯。國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施提振經濟政策,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汽車產業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以汽車產業為龍頭產業的我區,帶來了難得的政策機遇。今年年初,國家為某量身定做了《關于推進某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把某改革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意見》高度重視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62

次提及“產業”,并把“產業優化升級”確定為一項戰略任務,出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這為我區承接產業轉移增添了新的政策優勢。

(三)我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面臨著有力的挑戰

首先,競爭激烈。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我國東部欠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及我區周邊區縣等紛紛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力度,導致彼此競爭十分激烈。

其次,時間緊迫。產業轉移的時機性很強,根據分析,這一輪產業大轉移的黃金周期可能只有3至5年。

第三,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持續。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部分企業的投資能力、投資信心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紛紛取消產業轉移計劃或放慢步伐。

第四,軟硬環境還存在差距和不足。比如在思想觀念上,存在著少數部門、干部群眾安于現狀、對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著路子不夠寬、辦法不夠多、協調配合有待加強的問題;在“硬”環境建設上,存在著缺少標準廠房等設施、不能讓企業一入駐即可生產的問題;在“軟”環境打造上,存在配套服務功能不全、能力不強的問題等。三、切實提升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水平

面對承接產業轉移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我們既要增強信心,充分利用好各種優勢,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準備得更周密一些,推動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扎實開展。

(一)選準承接點,增強針對性。

新一輪產業轉移點多面廣,要按照產業轉移的規律和我區跨越式發展的要求,完善產業發展規劃,選準產業承接的著力點,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注重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和大企業。龍頭企業和大企業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的社會化協作能力,其入駐往往會帶動和引導相關產業的大量投資。因此,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應該注重引進龍頭企業和大企業,形成“龍頭”帶“配套”、“配套”引“龍頭”的良性發展格局。

二是承接配套產業。把握產業集群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產業配套優勢,圍繞汽車、輪胎、機械加工、機電、化纖、飼料等產業基礎,積極承接配套產業,形成規模集聚效應,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三是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于促進發展、創造新的產業承接優勢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綜合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

(二)夯實承接平臺,增強承接力

承接產業轉移,園區、交通、服務等是重要的平臺。要著眼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先”,夯實承接產業轉移的各類平臺。

一是夯實園區平臺,增強承載力。抓住市政府加快建設我區等10個百億級產業園區的有利時機,繼續舉全區之力,全面提速我區工業園區建設步伐。著力打造“臺商投資創業園”、“都市產業園”、“科技孵化園”等特色承接平臺和一批標準廠房,不斷增強園區承接產業的能力,力爭到2012年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產值超過300億元。

二是夯實交通平臺,增加輻射力。加速推進巴岳大道、西湖大道延伸段、北環三路延伸段等城市公路和市三環高速公路連接線、巴岳隧道、大郵路復線、成渝城際鐵路連接線、成渝鐵路支線等出境快速通道規劃建設,著力構建層次分明、銜接順暢、安全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三是夯實服務平臺,增添吸引力。以建設宜居我區、平安我區、暢通我區、森林我區、健康我區、文化我區為目標,以推行“一站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務為抓手,大力發展物流、金融、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餐飲、旅游、休閑等生活性服務業,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全力打造吸引和承接產業轉移的優越環境。

(三)創新承接方式,提高成功率

在新形勢下,承接方式直接關系到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成功率。我們要順應形勢,不斷創新承接方式。

一是加強合作。重視政府、大企業、民間組織對于促進產業轉移的積極作用,加快與東部等發達地區的政府、民間組織、大企業的對接融合,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經濟交流合作。

二是抓好招商。實行專業招商、網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種招商方式,積極構建設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招商網絡。

三是做好宣傳。把宣傳工作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工作,充實力量,健全機制,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報紙、雜志等現代傳媒,努力擴大我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影響面、提升影響力。

(四)強化保障措施,確保承接產業轉移取得實效

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挑戰性強、時間跨度大、涉及方面多,必須強化領導、機制、作風等方面的保障,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取得實效

強化領導保障。加強教育培訓,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充分認識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責任心、使命感和業務能力。加強干部選拔任用,加大公開選拔、差額比選等改革力度,憑實績用干部、為發展配干部,把有能力、有潛力的干部放到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第一線和復雜艱難的環境中去鍛煉。督導各級領導干部在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中發揮表率作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強化機制保障。完善責任目標分解和分工制度,把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到相關領導、部門。實行“第一責任人”制度,通過抓“第一責任人”促進工作的重點突破和全面“解扣”。完善目標考核體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把考核結果與部門、單位和領導個人利益相掛鉤,并作為干部獎懲、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強化作風保障。以“立大志向、干大事業、做大貢獻”的精神狀態,保持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只爭朝夕的蓬勃朝氣,弘揚緊跟時代、自我超越、勇于創新的昂揚銳氣,強化堅韌不拔、淡泊名利、勤政為民的浩然正氣,培育進取、務實、高效、清廉的干部作風,為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提供優良的作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