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30 04:01:00
導語: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進程
1979年,鄧小平總設計師首次用"小康"一詞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1997年,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新任務。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2002年,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2007年10月,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明確目標: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等。描繪了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的美好前景,指出到2020年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生活殷實、人民安居樂業和綜合國力強盛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社會發展階段。
多年來,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進程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社會建設全面展開。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仍有不少指標與目標值的差距較大,地區發展也不均衡;城鄉居民收入完成目標難度很大,穩定增長缺乏牢固基礎;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技術創新能力欠強;擴大就業和收入分配調整難度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發展中面臨著人口資源硬約束的嚴峻挑戰。
二、人口素質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影響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目標確定的原則,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的16項指標。其中:第七項指標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第八項指標出生時預期壽命與人口素質息息相關。其具體目標性指標包括:期望壽命75~79歲,嬰兒死亡率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0.5‰,孕產婦死亡率12/10萬,殘障流行率14.5‰,肥胖癥成人(兒童)比例5%,精神病發病率0.5‰。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18類25個指標中,有8個指標與人口發展直接相關。
當前,我國人口素質總體水平不高,出生人口素質令人堪憂,出生缺陷發生率特別是農村人口出生缺陷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出生缺陷的發生,不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而且直接影響未來勞動力的素質,是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時就存在的人類胚胎(胎兒)在外形或體內有可識別的結構或功能上的異常,是引起流產、死胎、新生死亡和嬰幼兒死亡的因素之一。出生缺陷的原因有遺傳和環境兩大類,并互相作用,造成嚴重危害。我國是出生缺陷和殘疾高發的國家,全國每年發生肉眼可見的新生兒出生缺陷率為13.07‰,外加其他在0~14歲期間發現或診斷出的先天殘疾的發生率約為4%~6%,這就意味著我國每年新增先天殘疾兒童80萬~120萬,平均每20分鐘出生1個先天愚型兒,每6分鐘出生1個神經管畸形兒。我國每年僅神經管畸形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兩億元,先天愚型的治療費超過20億元,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費用更是高達120億元。全國目前殘疾人口已達60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4.9%,覆蓋全國家庭總數的18%;據統計,在我國人群中先天性智力殘疾已達3000萬,且每年以2%的比例增長;遺傳病及出生缺陷絕大部分發生在占人口75%以上的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據有關資料報告,我國嚴重出生缺陷患兒中除20%-30%經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獲得較滿意的生活質量外,約30%-40%在出生后死亡,約40%致殘。全國目前累計有近300萬個家庭曾生育過出生缺陷和先天殘疾兒,約占全國家庭總數的1/10。
江蘇省部分衛生、計生專家通過幾年的努力,進行了一次以人群為基礎的出生缺陷調研究分析,結果如下:研究孕婦26803例,正常妊娠分娩率為96.33%,流產1.40%,死胎0.34%,死產0.06%,引產0.37%,新生兒死亡率為33.6/萬,嬰兒死亡43.6/萬,存活但合并畸形71.3/萬。確診出生缺陷兒282例,出生缺陷發生率為10‰左右,其中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為15.0/萬,總唇腭裂為10.1/萬,腦積水為9.7/萬,染色體異常發生率為9/萬,非窒息導致的腦癱為8.2/萬,眼部畸形8.2/萬,神經管缺陷發生率為7.5/萬等。出生缺陷發生的原因:遺傳因素占25%,環境因素占10%,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占65%(來自:江蘇醫藥2008-01-11作者:周建軍;胡婭莉;劉啟蘭;陳啟光;許碧云等)。
根據*縣衛生和計生多年來掌握的有關數據,全縣出生缺陷發生率每年均在6-8左右,每年大約有90-120左右的出生缺陷兒童出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因此說,每一例出生缺陷的發生都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經濟負擔,不僅影響患兒終身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也影響家庭和社會和諧,直接影響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小康社會建設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主要目標。人口素質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是提高中華民族人口素質的前提和基礎。2008年7月14日,羅志軍省長在全省人口計生工作會上明確指出:要充分認識良好的人口環境是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沒有人口數量的有效控制,沒有人口素質的大力提高,沒有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就不可能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要科學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規劃及行動計劃,加強出生缺陷干預能力建設。全面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建立多部門協作的預防模式和運行機制,大力普及預防出生缺陷科學知識,倡導科學婚檢,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發生風險和實際發生率。要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重點是以“世代服務”品牌建設推動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構建融宣傳教育、技術服務、信息咨詢、人員培訓、藥具發放、政策服務于一體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平臺,使以人為本、依法管理、便民維權、優質服務的理念真正得到體現和確立,樹立計劃生育服務機構的良好形象。
(一)加強宣傳教育,普及優生優育科學知識
1.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文藝等傳播媒介,大力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普及科學知識,增強廣大干部和群眾對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重要意義的認識和自我保健能力。要不斷充實預防出生缺陷、殘疾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知識,倡導文明、進步、科學的婚育觀,倡導婚前自主婚檢和晚婚晚育、優生優育,關愛男性生殖健康,教育新婚夫婦戒煙限酒,遠離;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開展新聞宣傳、公益性宣傳或制作專題,加強與群眾的溝通,增強互動性、針對性,真正使優生、優育、優教的科普知識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形成全社會關心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氛圍。
2.在醫療保健機構、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學校、社區及企事業單位建立較為規范的健康教育體系。通過新婚學校、孕婦學校、育兒學校、人口學校等多種形式開展面對面的健康教育,廣泛宣傳婚前醫學檢查、孕產期保健和新生兒保健知識,使重點育齡人群比較全面、系統地接受婚育知識教育;將預防出生缺陷的科普知識,青春期生理、心理衛生知識、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識納入學校教學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之中;編制各類健康教育宣傳材料,普及優生優育、生殖保健和科學育兒知識,逐步改變不健康的生殖行為,建立宣教、咨詢人員隊伍,不斷提高健康教育質量和水平。
(二)部門協作,齊抓共做,綜合治理
預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相關部門的共同參與,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實行綜合治理。計生部門主要承擔優生優育、預防出生缺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高危人群的篩查管理與服務,推廣備孕婦女補服各種營養素,開展優生篩查等一級預防工作。衛生部門主要承擔孕產期保健、產前篩查和診斷、人工終止妊娠等二級及以上出生缺陷的診斷治療等三級預防工作。民政部門主要負責婚前體檢和婚姻登記的出生缺陷預防工作。宣傳部門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和教育陣地,使廣大干群提高認識,增強自我保健能力,營造全社會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氛圍。
(三)強化依法行政,保障婦女兒童身心健康
各有關部門應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切實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務。第一,嚴把結婚登記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七條規定禁止結婚的對象,民政部門不予登記結婚;開展“新婚夫婦染色體普查”、“TORCH四項病毒檢測”、營養素發放等出生缺陷一級干預工作,以杜絕不良后果的產生。第二,嚴把機構準入關。開展婚前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助產技術和新生兒疾病篩查的機構,必須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條件和技術標準、服務規范,并經衛生行政部門依法許可。第三,嚴把執法監督關。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必須加強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的管理與監督,堅決制止和打擊非法行醫、非法接生或墮胎、棄嬰等違法行為。嚴禁孕期、哺乳期婦女從事有毒有害等作業,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孕期、產期、哺乳期女職工的合理照顧和勞動保護,為保障婦女、兒童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建立健全生殖保健服務體系,規范服務管理
1.加強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體系建設。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已經從傳統的控制人口數量、從事最基本的“查環、查病、查孕”工作,發展到涉及人口素質、生殖健康、醫療保健等與醫療衛生有較多交叉的管理與服務領域。但由于計劃生育系統技術服務起步晚,無論是服務陣地還是技術力量、服務設備等都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因此,加強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體系建設,使其充分發揮計劃生育、生殖保健服務功能,對于提高人口素質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應以全省“世代服務”中心建設為契機,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建成融宣傳教育、技術服務、信息咨詢、人員培訓、藥具發放、政策服務于一體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平臺,建成“服務世代”的品牌機構,使以人為本、依法管理、便民維權、優質服務、優生優育的理念真正得到體現和確立。要全面開展出生缺陷一級預防工作,依托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重點做好宣傳倡導、健康促進、優生咨詢、高危人群指導、孕前實驗室篩查、營養素補充等工作。推進計劃生育與優生優育等重點科研項目攻關。要提高綜合管理能力、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加強圍產期保健、優生遺傳咨詢指導,加強圍產期出生缺陷的篩查,提高神經管畸形、唐氏綜合癥、重大體表畸形篩查能力,特別要發揮B超等影像診斷、病理診斷對重大體表畸形篩查的優勢,提高中孕、晚孕期篩查的覆蓋率。
2.加強孕產期保健的管理??茖W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規劃及行動計劃,加強出生缺陷干預能力建設,全面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加強婚育咨詢和指導,積極開展婚前和孕前保健、孕產期保健、產前篩查和診斷、產后訪視、新生兒疾病篩查和康復工作。做好孕產婦營養指導,推廣孕前期和孕早期普服葉酸等營養增補劑,防止神經管缺損畸形兒的發生。嚴格控制孕期用藥。實行住院分娩,狠抓產科質量,減少新生兒窒息和產傷的發生,提高搶救急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的能力,提高新生兒窒息的復蘇水平。
3.完善殘疾兒童報告制度。計劃生育、衛生、殘聯等部門做到對殘疾兒童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以減輕殘疾程度并做好殘疾兒童的康復工作,加強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及早期教育工作的管理。
4.加強計劃生育相關技術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作用,廣泛開展優孕優育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優生遺傳咨詢,市、縣級計劃生育指導所要發揮龍頭作用,承擔染色體檢驗、孕前TORCH檢測等出生缺陷干預項目,鎮級計劃生育服務站(中心站)以上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應不斷拓寬服務領域,逐步開展孕前疾病的篩查。加強孕前服務和管理,減少非意愿性妊娠所致的人流、引產對女性生殖健康的危害和早婚、早育對胎、嬰兒生長發育的影響。
5.強化社區干預體系。在政府領導下,城市以社區衛生(計劃生育)服務站(室)、農村以鎮衛生院(計劃生育服務站)為依托,形成以社區為基礎的出生缺陷一級干預體系,使優孕、優育、優教的健康教育、生殖保健技術服務得到落實。
6.由人口計生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定期上報出生人口素質信息,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素質評估指標體系,形成出生人口素質定期評估和預警預報制度。
(五)積極預防影響出生人口素質的疾病
1.逐步消除孕期及哺乳期婦女因缺鐵、缺碘,以及鉛及苯等有毒有害物質所導致的兒童智力損傷。落實除高碘地區外全民食用合格碘鹽的措施。鹽務部門應加強對食鹽市場流通領域的管理,嚴禁不合格碘鹽的銷售。積極倡導孕期常規補充鐵劑。
2.加強臨床檢測和計免工作。醫療保健部門要逐步將新婚夫婦、孕婦、新生兒碘營養水平、血鉛化驗及孕期淋病、梅毒等性病的檢測列為常規臨床檢驗項目,依法對高危孕產婦進行常規產前診斷。加強嬰幼兒聽力、視力的篩查,達到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計劃生育、衛生部門要積極推廣風疹疫苗接種,減少風疹病毒對胎兒的危害。繼續加強兒童計劃免疫工作,普及乙肝疫苗的接種。
3.改善環境質量。進一步加大改水力度,改善飲用水質量;全面治理汽車、摩托車尾氣污染,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使居民生活環境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
4.開展新生兒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研究。重點開展防治圍產期缺血缺氧性腦損傷、降低新生兒窒息致殘率、孕期疾病、用藥及生殖系統感染對胎兒生長發育影響、環境和營養因素對胎兒及兒童生長發育影響等科學研究工作。進一步加強技術合作與交流,積極引進、吸收國內外遺傳、生殖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要重視科技成果的推廣及使用,積極推廣簡便易行的適宜技術,使人民群眾真正受益。
(六)加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工作的領導
⒈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要作為一件大事切實予以重視并加強領導,加大執法力度。要把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到責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各級政府要定期聽取本地區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并加強監督與指導,列入各級政府與有關部門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實施定期考核。
⒉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綜合治理的原則,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同心協力做好工作。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各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建立部門定期通報制度,共同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工作。同時要充分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支持、參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各項活動。
⒊增加經費投入,提高資金利用效益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根據需要增加對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工作的投入。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對計劃生育服務網絡的投入,鼓勵實施免費婚前檢查和優生篩查,支持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工作。要切實加強對經費的管理,??顚S?,提高資金利用效益。
⒋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干預能力
各有關部門應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為重點,以一級、二級、三級干預措施的技術要求為內容,加強對各級婦幼保健機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專業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干預能力。對婚前保健、產前診斷和遺傳病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等母嬰保健專項技術,要根據國家的有關要求,組織標準化的培訓,開展母嬰保健專項技術的機構和人員必須經考核后持證上崗。
總之,提高人口素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同時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多部門以及社會、家庭的協同配合。我們要以不懈地實踐和探索,努力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 上一篇: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思考
- 下一篇:新型生育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