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安置型社區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12-02 10:51:00
導語:農民安置型社區建設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湖塘鎮根據本地實際,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為拆遷農民解決居住、就業、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組織各類文化娛樂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引導農民向市民轉變,有力地促進了和諧社區建設。目前,湖塘鎮共有11個農民安置小區,并先后組建成立了5個農民安置型社區,各安置小區均已設立管理辦公室,大墩、南石橋、小廟、蔣灣、大巷等5個村的撤村建居工作目前也已告一段落。
一、基本做法
1、注重規劃,以人為本。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之前,堅持合理布點與科學規劃,做到“三個結合”:即把農民安置型社區與建設規劃結合起來、與土地利用規劃結合起來、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做到農民安置型社區既有利于農民生產生活,又有利于產業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在安置房的具體設計中,將農民經濟來源職能充實到安置功能中去,即讓社區中的很多農民自身居住一套房,將多余的住房出租,以獲取經濟收入,這一做法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好評。另外,我們還考慮到各村級集體組織今后的收益,各安置區在建設中均配套建設了沿街商鋪,按成本價賣給村集體,用于出租,以增加村收益,收益部分按村股份制規定對村民進行分紅。
2、邊拆邊置,公平公開。農民安置型社區建設事關拆遷工作能否順利進行,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農村城市化進程。針對以前先拆遷后安置這一做法存在的問題,在實踐中通過提前布局,在拆遷農民舊宅的同時,逐步把拆遷戶分期、分批、平衡有序地進行安置,同時采用貨幣安置的方式,給農民帶來了更多選擇,也消除了由此引發的一些矛盾,同時也為政府節約了巨額的拆遷過渡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通過提高拆遷安置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減少被拆遷農民的抵觸情緒。同時,積極發揮村兩委和村民代表的作用,讓他們參與拆遷安置工作。
3、優化配套,規范管理。為方便拆遷后居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圍繞社區建造學校、農貿市場、商鋪、文化娛樂中心等公共設施,參照城市小區標準,配置了電視、電話、寬帶、煤氣等現代化設施,社區綠化率均在35%以上,容積率控制在1.1左右,社區部分硬件設施要優于大部分城區老社區。規范社區管理工作,各安置社區普遍設立社區居委會或就近納入周邊社區管理,社區配套用房參照城市社區標準,每百戶配套30平方米社區用房,每個社區配備5-6名社區工作者。社區工作者通過公開招聘等方式落實,并考慮一些村干部熟悉民情、威望較高的特點,將部分村干部吸收到社區居委會,加強社區協調工作,減少矛盾和沖突。社區管理實行城市社區標準化物業管理,通過公開招標選擇物業公司。
4、多元服務,注重引導。逐步讓農民享受與市民同等待遇是農民市民化的重要環節。湖塘鎮通過整合社區資源,為安置社區居民提供多樣化服務。積極探索建立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長效機制,以社區為單位做好失地農民的培訓就業工作,通過勞動力市場,開辦招聘會,將用工信息簡報發送到社區,讓農民及時了解用工需求。構筑富有特色的社區文化體系,繁榮社區文化,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文化氛圍。每個社區經常性組織戲曲、秧歌等各種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加強宣傳教育,積極推進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從思想意識、行為習慣、組織形式等各個方面引導農民逐步向城市居民過渡,大大減少了農民亂堆雜物等陳規陋習,增強了市民意識,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的轉變。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深化服務內涵,重點做好扶殘濟困、社會保障、家居養老、便民服務等工作,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安置型社區的定位、功能與方向還需進一步明確。一直以來,農民安置型社區純粹是為安置被拆遷農民而建設的,居住對象也以被拆遷農民為主。社區的定位也更多的定位在“安置”角度,而非“社區”角度。因此,功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人們對農民安置型社區的居住功能有了較清晰的認識,而對保障、服務、引導與治理功能等方面的認識還需進一步加強。因此,對農民安置型社區建設,應該賦予其更高的定位、更多的功能和更明確的方向。
2、農民安置型社區的有關政策還需進一步完善。目前由于政策的限制,城鄉二元結構的格局并沒有因為農民搬入現代化社區而得到改變,主要表現在社區管理、社會保障和戶籍制度等方面。在社會保障方面,安置型社區內的農民失去了土地,但社會保障仍按農民和失地農民的要求進行。在養老保障、醫療保障、最低保障等方面,均未與城市居民接軌。社區管理上,由于未納入城市社區管理體系,在社區配套經費上無法享受有關政府扶持政策,目前各安置社區的經費由湖塘鎮自行安排。此外,戶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安置型社區的發展。
3、農民安置型社區的城市功能還需進一步延伸。雖然當初在社區設計建設中已經考慮了一些社區必需的水電、綠化、電視、煤氣等配套設施,但群眾仍普遍反映公交、銀行等與居民息息相關的設施服務還是較少,其中優質教育、衛生公共資源的配置更是缺乏。社區環境設施中,過于注重公共空間建設,通常在小區中心綠地設置少量涼亭、座椅,而對日常生活中利用率較高、真正能加強鄰里交往的設施則缺乏必要的考慮。
4、農民安置型社區的管理體制還需進一步理順。與城市社區不同,農村安置型社區有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物業公司三個管理(服務)主體,三者關系交叉重疊,職責有時很難界定,導致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不協調的情況。由于撤村建居剛剛實施,居民與原所在村之間仍有密切地利益聯系。同時,城市社區中居委會與物業的關系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開始在農村安置型社區里逐步顯現,這都將影響社區今后的發展與建設。
5、農民安置型社區中農民的現代文明意識還需進一步提高。搬入新社區后,農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環境都得到了改變,但居民的一些農村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依然故我,與新環境形成了強烈地對比,如有些居民喜歡在公共場所堆放雜物、在綠地上開辟菜園、在車庫中開設店面、亂扔垃圾、將公共設施占為己有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對策與建議
1、完善社區的管理體制。體制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優化社區管理,最主要的是完善社區管理相關政策,理順社區管理組織之間的關系,促進社區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規范化。目前社區管理體制的問題根源在于社區里的居和村多種主體的存在,導致心不齊,氣不順。因此,完善管理體制的出路在于積極推進撤村建居工作,可以采用撤村建居和撤村并居兩種形式。撤村建居是在撤銷村的建制、實現村民農轉非的同時,按照城市社區建設要求建立社區組織,建立新的管理方式;撤村并居則是在撤銷村的建制后,不再建立社區居委會,農民農轉非后就近歸并到居住地社區管理。原各村主要領導擇優吸收進社區委員會,共同推進社區優化管理。
2、拓展社區的多元功能。社區應該在初步完成安置居住的前期功能后,積極凸現引導、服務和治理等功能。要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作用,盡可能地將安置型社區向城市功能延伸,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創造外部條件。讓銀行等盈利性機構到農村安置型社區布局,方便社區居民生活。優質教育、衛生公共資源的配置等配套服務機構需要加快建設,盡量實現城市發展提出“15分鐘步行生活圈”的惠民目標。
3、完善安置政策,落實市民待遇。逐步讓農民享受與市民同等待遇是農民市民化的重要環節。因此,應加大公共財政對失地農民的傾斜力度,落實市民待遇,保障農民權益,努力實現安置型居民的市民待遇,這是安置村民的關鍵所在。應該加大公共財政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探索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銜接的有效方式。不斷探索醫療保險新模式,讓農民也可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深化服務內涵,重點做好扶殘濟困、家居養老、便民服務等工作,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特別是要重點抓好困難群體最低生活保障,增強社區凝聚力,彰顯社區的服務效能與人文內涵。
4、積極發展文化,提升文明素養。要加強宣傳教育,積極推進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從思想意識、行為習慣、組織形式等各個方面引導農民逐步向城市居民過渡,大大減少農民亂堆雜物等陳規陋習,增強市民意識,促進農民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的轉變。立足農民需求,引進民間藝術精品,建設農民俱樂部,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鼓勵農民在閑暇之余參加文娛活動,以創建腰鼓隊、鑼鼓隊、舞龍隊、舞獅隊、秧歌隊等形式,發揮群眾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讓志同道合的人聚集起來,激發居民的公益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使他們關心社區的事情,適應社區的生活,提高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逐步提高失地農民在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的適應感,提升文明素養,爭做文明市民。
5、加強技術培訓,促進轉產轉業。要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加強對農民的就業培訓工作,加快社區勞動力轉移速度,讓社區內的農民有活干。做好失地農民的培訓就業工作,要加大對農民培訓和轉移就業的扶持,提高補助標準??梢圆扇∮唵问郊寄芘嘤?,對接區域內的重點企業,因地制宜地組織非正規就業,從而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要就業援助和創業扶持“兩手抓”,以政府買崗、開發公益崗位等途徑,幫助村民尋找就業機會,提供就業崗位。不僅讓就業困難群眾能就業,還要幫助他們提高就業的穩定性。通過開展免費的技能培訓,讓就業困難人員擁有“一技之長”,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鼓勵創業,為就業困難村民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制定優惠的創業政策,同時加快公共就業和創業服務機構的網絡建設。
加強農民安置型社區建設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選擇,各級領導和干部必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切實保護廣大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大膽穩妥地開展工作。通過農民安置型社區建設,有力地帶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 上一篇:優撫工作面臨的難題與對策
- 下一篇:監察局服務民生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