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商業賄賂監督機制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01 05:10:00
導語:治理商業賄賂監督機制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賄賂的特征及其危害:
一、特征
商業賄賂是指在商業活動中,經營者為銷售購買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務而采用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的行為。作為賄賂的一種表現形式,商業賄賂有以下幾種特征:
1、行賄主體是從事商業活動的經營者。所謂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這種特定的行賄主體是商業賄賂區別于其他賄賂的一個重要特征。
2、目的明確化。經營者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是希望在經營活動中排斥正當競爭,獲取交易機會,從而將自己的產品或服務銷售出去,或者以更優惠的條件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這是商業賄賂本質特征。
3、手段多樣化。經營者通常以財物或者其他手段賄賂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者在賬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賬外暗中收受回扣,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行為。由于商業賄賂名目繁多,無賬可查或賬目虛假,具有極大的隱蔽性,給查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4、侵犯客體復雜化,既是對正常、公平的競爭秩序的破壞,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同時,由于商業賄賂往往與部分國家工務人員徇私舞弊、收受賄賂、貪贓枉法、腐化墮落直接相關,又嚴重侵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擾亂了國家機關正常的管理活動。
二、商業賄賂的危害
近年來商業賄賂在一些地區和行業中不斷滋生繁衍,影響越來越大,對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危害十分嚴重:
1、商業賄賂從根本上背離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要求,破壞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在一些行業和領域中,商業賄賂已經成為企業運行的潛規則,企業自身往往無力對抗,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失去市場機會和份額,一些企業在憤怒、無奈之余,也不情愿地選擇了屈從,從而使得商業賄賂的雪球越滾越大,這種惡性競爭剝奪了其他競爭者的公平競爭機會,使守法經營的企業成為受害者,使誠信等公序良俗受到極大破壞。
2、商業賄賂阻礙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破壞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公平合理的競爭有利于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防止資源和勞動的浪費。但是,商業賄賂使商品和服務不能按照本身質量的好壞,服務水平的高低進行交易,致使在市場競爭中質量差、水平低的商品可以打敗質量好、水平高、服務好的商品,為假冒偽劣商品生產銷售活動發展了“肥沃土壤”,使市場價值規律和市場競爭規律無法正常發揮作用,交易的天平因此向行賄一方傾斜,嚴懲影響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生產技術、服務水平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提升,損害了廣大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對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3、商業賄賂加大了交易成本,增加了消費者負擔,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比如在醫藥行業,據媒體報道:推銷人員一般按藥價5-15%或者更高的比例給醫務人員以回扣。所有這些費用最終都會轉嫁給消費者,使得交易成本增加,消費者不堪重負。同時,由于商業賄賂大多是在暗中進行,產生的不正當利益進入交易對方單位的“小金庫”或者個人腰包,導致國家、集體財產被私人大量侵吞的嚴重后果。
4、商業賄賂已成為滋生腐敗行為和經濟犯罪的溫床。在商業賄賂成為“潛規則”后,越來越多的經營者為了在競爭中獲勝,不惜以重金腐蝕,收買商業活動相關單位人員。已查處的高官腐敗案件證明,腐敗通常與商業賄賂相聯系,在我國,已查處的高級領導干部受賄犯罪案件(如成克杰受賄案)和重大經濟犯罪案件(如廈門遠華走私案)中,絕大多數都涉及到商業賄賂,因此,商業賄賂是滋生腐敗行為和經濟犯罪的溫床,已經成為近年來經濟領域犯罪的一個突出問題。
5、商業賄賂嚴重敗壞社會風氣,阻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商業賄賂嚴重違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誘發了仇富、仇官心理,對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破壞無法估量,一個盛行商業賄賂的社會,絕不是一個規范有序的社會,在商業賄賂下形成的“奸商文化”,更是對民族傳統美德的踐踏。
總之,商業賄賂是生長在經濟社會肌體上的一顆毒瘤,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和清除,將會造成經濟秩序的嚴重混亂,導致市場腐敗盛行,經濟增長無力,危及社會穩定,因此,必須下大力氣依法進行治理整頓,堅決剎住這股歪風。
三、治理商業賄賂必須堅持懲治與預防相結合,多管齊下,從營造氛圍,強化監管,嚴肅查處,建立健全治理商業賄賂監督的約束機制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加強教育,形成氛圍,開啟“警示燈”。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指出,打擊商業賄賂迫切需要重構健康的社會心態。要加強商業道德文化建設,在企業和中介機構中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創新形式,擴大教育對象和范圍,全力塑造清廉、誠信、公平、公正的企業文化,樹立“以誠信為本,守法經營為榮”的企業經營理念,營造廉潔經營、誠信經營的良好氛圍,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把清廉、誠信、公平、公正的企業文化融入廉政文化建設中,將廉政文化融入到單位、企業、社區、農村,擴大覆蓋面,在全社會中形成反商業賄賂的氛圍。
2、加強監督,規范管理,念好“緊箍咒”。治理商業賄賂涉及面廣,治理難度大,必須齊抓共管,形成整體合力。要明確職責分工,強化監管部門的責任,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使部門的監管成為商業賄賂的一道“緊箍咒”。建立健全溝通協調機制,理順工作關系,紀檢監察,公、檢、法等審計部門要強化建立信息通報,線索移送,案件協查,聯席會議等制度,形成統一協調的工作機制。加強對單位及其“一把手”的監督,加大處罰力度,增強他們對所屬干部職工直接監管的責任。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的積極作用,形成全員監督氛圍。商業賄賂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權力運行,管理措施的監管缺失,因而必須加強對政府投資、國有資產處置、行政審批、政府采購等的監管,規范和減少商業活動中的現金交易,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實行“收支二條線”:嚴格執行建設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招標拍賣掛牌、產權交易、政府采購、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等制度。增加透明度,確保公開、公平、公正。
3、從嚴查處,嚴格追究,嚴把“高壓線”。治理商業賄賂,必須突出重點,對癥下猛藥。要以建立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和公平競爭,守法經營的市場環境為目的,以涉及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商業賄賂為重點對象,以金融、電信、電子等壟斷行業和醫藥、政府采購、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資源開發、教育等為重點領域,嚴肅查處政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參與或干預經營活動,謀取非法利益的案件。認真查處損害群眾利益,增加群眾負擔的案件。要充分發揮紀律和法律的懲誡作用,對查處的商業賄賂案件,不僅要以經濟上從重處罰,還必須追究其紀律和法律責任,以提高腐敗分子的腐敗成本,成為腐敗分子不敢輕易碰撞的“高壓線”。
4、健全制度,強化約束,筑牢“防火墻”。治理商業賄賂必須按照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要求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著力,從源頭上鏟除滋生商業賄賂的土壤。要規范權力運行,從各行業工作流程出發,針對權力運行的關鍵環節、關鍵領域和關鍵崗位可能存在的漏洞,進一步健全行政審批,投融資、生產流通等環節的制度,建立規范有序的權力運行機制,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權力對市場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作用,以此杜絕權錢交易行為的發生,消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建立信用監管機制,完善公開透明機制,實施企業、法人誠信紀錄檔案制、公示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對不誠信企業、法人杜絕進入政府領域,進一步完善政務、廠務公開,讓群眾知情參與并實施監督,為治理商業賄賂構筑一堵堅固的“防火墻”。
- 上一篇:銀行信貸文化培育論文
- 下一篇:農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