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建設凈化從政環境思考

時間:2022-05-01 08:50:00

導語:廉政文化建設凈化從政環境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廉政文化建設凈化從政環境思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西方的廉政文化;新加坡的廉政文化;全面理解基層黨組織覆蓋面問題;在社會治理中如何有效實現黨的領導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西方國家的廉政文化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中形成的,充分體現了西方政治文化的特性。其明顯的特點有以下兩點、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各具特色,在廉政文化建設中也如此,而且同樣可以發揮有效的作用、無可否認,實現基層黨組織對基層社會的有效覆蓋面,是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形成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前提條件、民主制度的精髓就在于廣泛民意的有序介入,社會治理就是這樣一種民主制度,是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一種重要途徑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廉政建設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世界范圍看,一國的廉潔程度,固然與其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相關,但是,更與其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發展取向和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

綜觀世界各國,由于歷史文化和政治傳統不同,政治制度的選擇不同,因而廉政文化建設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但是,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重視廉政文化建設,注重把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同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結合起來,才能不斷凈化執政、從政環境,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防腐倡廉制度。

西方的廉政文化

西方國家的廉政文化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中形成的,充分體現了西方政治文化的特性。其明顯的特點有以下兩點。

一是把對人性惡的認識,與政治制度的設計聯系起來,提出了“無賴假定”。即認為:自私是人的本性,它總是伴隨著一切人,不論他們有什么樣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在談到憲政制度的設計時,18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休謨就提出:“在設計任何政府體制和確定該體制中的若干制約、監控機構時,必須把每個成員都設想成為無賴之徒,并設想他的一切作為是為了謀求私利,別無其他目標?!?/p>

二是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斗爭中,逐步形成了以“天賦人權”、“主權在民”、“公民基本權利神圣不可侵犯”、“自由主義”和“權力制衡”為核心內容的一整套政治理論。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國家權力進行分權與制衡的思想。

“文化是制度之母”,西方的政治理論,一方面為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其異常重視以權力約束權力,設計并建立起權力監督制衡的體制模式,并在政治實踐中不斷完善。

西方的政治理論另一方面也深深地影響著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廉政建設,使其注重對國家公職人員的道德教化,以凈化人性的“惡”。例如: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政府道德法》,1989年國會又通過了《道德改革法》,1992年聯邦政府道德署再次頒布《行政部門雇員道德行為準則》。同時,設立道德署,作為聯邦政府的道德建設指導機關。聯邦政府各部門都有道德官員辦公室,地方各州、市也設立了道德署或道德委員會。規定其主要職責就是制定、修訂公務員道德準則;開展道德教育和培訓,讓公務員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逾越的邊界;接受道德咨詢,公務員遇到疑惑可隨時通過電話、郵件或傳真向道德署咨詢,避免因不了解道德界限而違法等工作。這樣的道德教化,增強了公務員的廉潔自律意識。

近年來,我們注意到,在透明國際清廉指數排行榜上,北歐的一些國家數年高居榜首,這些國家之所以能不用重典依然廉政,主要原因在于十分重視廉政文化的建設,注重培養公民的道德意識,使公民養成了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氣。如在芬蘭,人們把貪污受賄、侵吞社會財富等行為看成是和偷盜搶劫一樣的卑鄙骯臟之舉,是遭人唾棄的。這樣的廉政文化氛圍對公務員的廉潔自律、對凈化執政從政環境意義重大。

新加坡的廉政文化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各具特色。在廉政文化建設中也如此,而且同樣可以發揮有效的作用。在近年來透明國際每年的廉潔指數排行榜上,新加坡穩居前五名,連續執政的人民行動黨政府被公認為高效廉潔的政府。在東南亞這個腐敗高發的地區,它成了一個例外。其成功經驗中的一條便是“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貪”。所謂以德倡廉,是指通過道德教育倡導廉潔之風,樹立廉潔意識,從而在思想上抵制、鏟除貪污的念頭,最終達到使人不想貪的效果。

在新加坡,自1959年人民行動黨上臺執政伊始,李光耀等黨的領袖就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要致力于建立一個清廉和有道德的政府。在新加坡長期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文化是儒家文化。人民行動黨執政幾十年來,就以倡導儒家價值觀而聞名于世。李光耀將儒家道德歸結為最重要的“八德”: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在大力倡導的同時,賦予其時代性。

比如說“忠”,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忠君思想,而是賦予其現代意義。由過去的忠君轉化為忠于國家,有國民意識。具體內容包括:一是歸屬感,即每個新加坡人都應意識到自己是新加坡人,歸屬于新加坡;二是國家利益第一,即新加坡公民應忠于國家、熱愛國家,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以國家利益為先;三是群體意識,要求新加坡公民認識到新加坡的成就是集體協作得來的,個人和群體不可分割。由于忠就意味著忠于國家、公家、群體,這些內涵是與利用公共權力謀取一己之私利的腐敗水火不相容的。因此,對于維護廉潔、防止腐敗無疑有積極意義。

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這樣一來,儒家道德便成為維持新加坡政府廉潔的思想糧倉。當然在繼承和倡導儒家核心價值的同時,人民行動黨政府還非常注重吸取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如民主意識和法制精神,為新加坡的可控民主發展和法治的建立奠定基礎。新加坡作為現代化的后發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遏制腐敗,是與人民行動黨政府高度重視廉政文化建設分不開的。持續不斷的努力,使人民行動黨的執政、從政環境不斷凈化,這也是人民行動黨一黨長期連續執政,又能保持清正廉潔的公眾形象的經驗所在。

全面理解基層黨組織覆蓋面問題

無可否認,實現基層黨組織對基層社會的有效覆蓋面,是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形成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前提條件。

為解決覆蓋面,不少地方大力開展了黨組織覆蓋面擴展工作。但實際情況是,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數量是如此之多,變化又是如此之快,即使我們做了巨大的努力,也難以達到“消除空白點”的目標。

因此,科學地確定何為黨的基層組織的覆蓋面問題,即以什么作為基層黨組織合理的設置原則,而且以此為基礎,構建符合現實情況的基層黨組織網絡,并使這個網絡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成為一個急需得到解答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有近八千萬黨員,在人口中占有極高的比例,基本能夠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黨員。應該說,在基層社會中普遍建立黨組織,實現黨的組織的全覆蓋沒有什么大的問題。

但是,解決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并不是簡單建立組織的問題。黨組織的覆蓋,依托于黨組織的有效活動。有黨員的地方有組織,有組織的地方有活動,有活動就要有成效,才能實現黨的組織的無縫隙鏈接,這才是擴大覆蓋面的根本目的。一個社區主任說得好:解決黨組織的覆蓋面,不是簡單地插上黨組織的旗子、掛上黨組織牌子的問題,而是要栽樹子。黨組織要像參天大樹,扎根在群眾中,用自己茂盛的枝葉,為群眾遮蔭蔽日,為群眾服好務,這樣才有真正的覆蓋面。

因此,組織的覆蓋依托于組織功能的覆蓋,沒有基層組織服務功能的全面提升,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黨組織的有效覆蓋面。

借助“服務”的功能,就能夠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網絡,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通過拓寬聯系群眾的途徑,豐富服務群眾的內容,暢通群眾表達意愿的渠道,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為和諧社會的建設鋪墊堅實的組織基礎。

在社會治理中如何有效實現黨的領導

民主制度的精髓就在于廣泛民意的有序介入,社會治理就是這樣一種民主制度,是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一種重要途徑。

社會治理格局的建設,實質上是實現了由單一的行政集權方式向民主參與方式的根本轉變。這一轉變極大地強化了各種社會主體的民主意識、社會政策中的公正意識以及社會事務中的責任機制,因而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社會總效率,有助于各類人和各類組織得以滿足各自的需要、實現各自的愿望。

但在今天的中國,如何在社會治理的格局中,鞏固我們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課題,也是保證社會治理有序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

應對這樣的挑戰,一個重要前提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而這一格局的基礎,就是黨的基層組織“要積極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探索新途徑、新方法,不斷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p>

現代意義上的服務,是治理體系的最基本精神和原則。它是與多元利益關系(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聯系在一起的,與多元的利益需求(個體的、群體的、現實的、未來的、全局的、局部的)聯系在一起的?,F代意義上的服務,需要依托城鄉基層自治組織、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等,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它需要形成多種參與方式,結合具體實際,建立像民意調查制度、信息公開制度、聽證會制度、協商談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民主化、科學化的公眾利益訴求制度,使服務能夠彌補“市場失靈”,也可以彌補“政府失靈”。

我們黨提供的服務,是一種根本的“服務”,這種新的“服務”,通過為基層服務,為群眾服務,為改革、發展、穩定提供服務,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