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山文化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13 10:04:00

導語:關廟山文化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廟山文化調研報告

關廟文化是以關廟山遺址為核心內容的原始農耕文化,是一種以大溪文化為主的新石器文化。關廟山遺址,位于市東北11.5公里處的問安鎮關廟山村,面積4萬多平方米,系距今6000年~4000年前原始村落遺址。該遺址于1978-198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于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關廟山文化內涵

關廟山文化被命名為大溪文化的“關廟山類型”。大溪文化是長江流域新石器中期文化,因四川省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距今6000-5000年,是一種以紅陶為特色,以農業經濟為主,兼營狩獵、捕魚的文化遺存。同時,關廟山文化還疊加有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遺存。它反映了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面貌,又一次有力地證實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為中華民族的搖籃。關廟山文化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生產

在距今6000-5000年的氏族社會繁榮時期,關廟山先民利用磨制、鉆孔等技術制作石器工具,分別用來從事農業、漁獵、紡織等不同的生產活動。使用石鋤、石斧、石錛、石鏟、石鑿等進行耕種、采集,用杵臼加工糧食,陶坊輪捻毛線、磨紗和制繩,網墜從事漁獵。從夾雜在泥土中的稻谷殼可以推斷關廟山人已經種植了一定規模的粳稻。其生產方式已經由采集、漁獵向種植養殖轉變。

(二)生活

稻米是關廟山人的主食,陶器是關廟山人生活的主要用具。陶器種類繁多,造型別致,做工精細。有釜、鼎、壺、甑等炊器具;有罐、缸、甕等貯藏具;有碗、盤、杯、瓶等餐飲具。餐飲器都帶有足圈。圜底炊器用器座和支座來放置。這些陶器適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生活用品和現代生活用品的造型、用途幾乎一樣。

(三)建筑

關廟山遺址發掘出10座紅燒土房屋屋基??梢钥闯觯疾柯渲?,關廟山人居住的房屋有方形、長方形的;有地面建筑,也有半地穴式的建筑;分大、中、小三種類型;屋頂均為草蓋四面坡式,墻體采用竹木結構、外摸泥土而成,室內有隔墻、火塘和連體灶。由于一帶雨水多,地下水位高,關廟山人已在房屋建筑中考慮到防潮問題,將屋基墊層和泥土墻體用火燒,還在墻根外圍鋪筑了散水坡。其建筑技術已經具備了南方建筑的基本特點。

(四)藝術

關廟山人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不斷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追求著古樸的文化藝術。當時人們主要的藝術活動圍繞制陶展開,有造型、繪畫、刻劃符號、裝飾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畫在彩陶上的各種紋飾。這些優美的紋飾具有獨特風格,它們是我們祖先的智慧和藝術才能的結晶。彩紋主要為幾何線條,較流行、最有特色的彩紋是繩索紋、橫人字形、曲線紋,此外還有波浪紋、點狀紋、渦紋、花瓣紋等。這些紋飾采用繩印、刻劃、戳印和鏤孔等方法組成各式各樣的圖案。圖案一般比較規整,有時相同的單元構成一組,有時不同的單元交互使用,也有的組成連續不斷的帶狀紋,變化繁復。陶器在制作工藝上最杰出的代表是蛋殼彩陶,其陶胎薄如蛋殼,輕巧精細,色澤自然。還有渲染舞蹈節奏的陶鼓、陶球更是原始音樂藝術的見證。

此外,關廟山文化還體現在喪葬方面,其后期兒童死后用翁棺葬于房屋附近,蓋上留有讓靈魂出入的小孔,表達了骨肉之情和原始宗教的特點。

二、關于關廟山文化表現形式的思考

現階段,省委、省政府將我鎮納入了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這給地處問安近郊的關廟山村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如何打好歷史文化牌,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成為關廟山村面臨的重大課題。為此,加強關廟山文化表現形式的探究顯得尤為迫切。

(一)圍繞關廟山文化科學定位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關廟山村在新農村規劃中必須緊緊圍繞歷史文化做文章,進行科學定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關廟山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打造全省和全國歷史文化旅游名村為目標,采用“文化+旅游+商業”的模式,發展文化休閑旅游,實現經濟繁榮、社會事業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在規劃理念上體現文化主題

關廟山村在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理念上凸顯文化主題,重點以下把握三個方面:

1、突出一個重心:發展文化旅游。充分挖掘關廟山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先民勤勞勇敢的精神,著力將關廟山村規劃成一個集建筑文化、農耕文化、土陶文化、飲食文化、休閑文化為一體的休閑旅游景點,讓其成為問安生態文化游的重要節點。通過文化搭臺,旅游唱戲,最終實現多方受益。

2、打造兩大亮點:古建筑,新農村。以仿古建筑為形,表現關廟山沉淀了五六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該村建筑物體現古樸風格--青磚、黛瓦、飛檐、馬頭墻,采用關廟山文化元素,在檐頭、廊柱、屋脊等處繪制橫人字紋、水波紋、變形花瓣紋等予以點綴。在遺址、塘邊布置亭、閣等景,造型上采用四面坡頂式,均用茅草蓋頂。以農村新貌為形,體現人類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讓游人看到關廟山村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文體設施和旅游設施;看到農民富裕的物質生活,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到農業的產業化、機械化趨勢和二、三產業的興盛,從而深切感受到人類文明的進步。

3、建立三種品位:古味、土味、美味。古味—關廟山的建筑物采用仿古式,典型代表有古民居、古文物展覽館、游客接待中心等;土味--游客可以親手制作土陶藝術品,吃農家土菜,飲農家土酒,購農家土產;美味--在關廟山村可以品嘗美食、暢飲美酒、欣賞美景。

(三)在規劃重點上體現文化特色

關廟山村新農村建設遵循規劃理念,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統籌推進,重點建好一館、兩園、三區、四景,在這些建設重點上體現文化特色。

1、一館:即關廟山文物展覽館。該館是關廟山村標志性建筑和核心游覽點,建在中心村。主要是將遺址中發掘出的石器、陶器、連體灶等文物陳列展出,供游客參觀。

2、兩園:即土陶藝術體驗園和農耕文化游覽園。建設“兩園”重在傳承關廟山土陶文化和農耕文化。在土陶藝術體驗園,游客可以動手,親自體驗原始陶器制作工藝和樂趣。在農耕文化游覽園,呈列石碾、石磨、石磙、水車、紡車等勞動工具,讓游客了解人類生產工具的演變歷史。

3、三區:即歷史文化覽勝區、生態農業觀光區、農家樂餐飲購物區。整個關廟山村按照三個板塊進行建設。把關廟山遺址、文物展覽館、陶藝館、文化廣場等景點串成一線,構成歷史文化覽勝區;在現有的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有機水稻、大棚蔬菜、生態養殖,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花圃等,供游客勞動、采摘、品嘗、購買,享受田園樂趣,形成生態農業觀光區;村級集中建立游客接待中心,組織農戶發展農家樂特色餐飲,設立土特產、紀念品銷售門店,打造農家樂餐飲購物區。

4、四景:即原始遺址、文化場館、綠色田園、人居景觀。一是積極爭取文化考古部門支持,加大關廟山遺址發掘力度,將原始村落進行復原,展示先民生產、生活境況,體現原始特色;二是在文化廣場和文物展覽館,通過實物、文字、繪畫、浮雕、文藝節目等形式詮釋關廟山文化內涵,體現文化特色;三是借助土地整理、綜合開發等農業項目,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發展現代農業,形成自然本色的田園美景,體現鄉村特色;四是加快村莊集并和環境整治步伐,在傳統民居周圍栽花植樹、布置荷塘亭閣,形成鳥語花香、小橋流水的人居景觀,體現園林特色。

關廟山文化的展現,必須充分挖掘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結合我鎮的實際情況,才能用好一文化,用活這一文化,為推進全鎮文化事業的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