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慈善工作調查匯報

時間:2022-06-11 05:18:00

導語:全區慈善工作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區慈善工作調查匯報

根據年初工作安排,5月中旬,我們在市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的帶領下,對我市慈善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分別聽取了市民政局、文登市政府的工作匯報,走訪慰問了多名慈善受助者,實地查看了慈善認捐企業,召開了相關部門和慈善認捐企業負責人、慈善受助者參加的座談會。

通過調研了解到,2004年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倡導和推動下,各級慈善組織的積極努力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下,慈善事業在我市迅速發展,共募集善款5.9億元,投入慈善資金4.3億元,廣泛開展了助醫、助學、助老、助殘、助困和賑災等活動,救助困難群眾25萬多名,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取得的成績

(一)慈善組織不斷發展。市及各市區共成立慈善總會8個,成立鎮(街道)慈善分會73個,配備了工作人員,保障了工作經費,形成了市、縣、鎮三級配套聯動的慈善組織網絡。在大力加強慈善專業工作隊伍建設的同時,注重發展慈善義工隊伍,共注冊義工600多名。制定了《市慈善總會慈善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范了對善款的接收和使用,并積極配合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大力推行慈善信息公開,及時、真實地向社會公布善款的接收、管理和使用情況以及向捐贈人反饋信息的情況等,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切實保障公眾知情權,努力打造“透明口袋、陽光慈善”,不斷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度。

(二)善款募集卓有成效。一是創新慈善基金募捐模式。2007年“慈善月”期間,我市在全省率先實行企業認捐慈善基金的募捐新模式,慈善認捐企業“一次認捐、逐年付息”,使慈善組織有了穩定的善款來源。當年全市企業認捐慈善基金16億元。截至目前,全市各級慈善組織共接收基金利息2.2億元。二是堅持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2004年以來,全市各級慈善組織累計募集善款2億多元。三是做好特大自然災害善款募集工作。特別是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我市各級慈善組織第一時間向全市發出倡議,共接收賑災捐款1.31億元,賑災物資折款561.48萬元,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災工作。此外,我市還組織開展了“送溫暖獻愛心”、“愛心捐款”以及義演、義賽、義拍等多項活動,有效拓寬了募捐渠道。

(三)救助活動豐富多樣。一是開展慈善助學活動。實施了特困高考新生救助和“親情民政·關愛學子”項目,全市共投入助學款3688.97萬元,救助特困高考新生5600多名、在校特困學生1.1萬多名,實現了我市對特困學生救助的全覆蓋。二是開展慈善大病救助活動。對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和因病造成實際用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費支出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20%的貧困家庭大病患者,按照應助盡助的原則實施救助?;顒娱_展以來,全市共投入救助款1.02億元,救助大病患者3萬多名。三是開展救助建筑業農民工“關愛行動”。市慈善總會聯合威建集團開展的“關愛行動”,打破了“屬地救助”的慣例,使外地來威務工的建筑業特困農民工也能在我市得到救助。2007年以來,共發放救助金211萬元,救助建筑業特困農民工1700多名。2009年,該項目被評為我省慈善領域最高獎“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此外,我市還積極組織開展了慈善助老、助殘等救助項目,共支出善款3917.94萬元,救助貧困老年人、殘疾人9.4萬多人。

二、存在的問題

(一)全社會的慈善意識還不強。政府對慈善工作的公益宣傳、政策引導還不到位,慈善信息公開力度不夠,群眾對慈善工作的了解不多,對捐款的使用、去向存有疑慮,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不高,制約了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慈善立法和組織建設還有待加強。目前作為國家層面還沒有一部專項的“慈善事業促進法”,現行的幾部慈善法規不足以規范、保護和促進慈善事業發展。從我市的實際情況看,目前慈善工作主要依靠行政力量運作,慈善組織行政色彩過濃,管理模式傳統,專職和志愿工作者的人員規模小,不利于推動慈善工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三)慈善募集和救助還存在薄弱環節。善款募集方面,募集方式單一,規模較小,日常主動捐款較少,主要靠大型捐款活動和企業認捐,而受前期經濟危機和其他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的認捐承諾沒有完全兌現,慈善基金利息的收繳難度較大,截至2010年底,全市尚有2.2億元未能收繳到位。另外,部分中央和省駐威企業既未參加省里又不參加我市的“慈心一日捐”活動。慈善救助方面,定項捐助程序繁瑣,審批過程偏長,而且定項資金不能全額用于救助,極大影響了救助效率和捐贈人積極性。同時,全市沒有統一的慈善工作信息平臺,各部門進行慈善救助活動時“各自為政”,缺少對慈善救助工作的統籌安排,存在重復發放善款等問題。

(四)慈善激勵機制有待健全。根據國家規定,慈善捐贈免稅的范圍目前只限于向慈善總會、紅十字會等有公募資質的單位捐贈。同時免稅政策也比較模糊,程序繁瑣,額度偏低,難以落實,無形中打擊了人們特別是企業捐贈的積極性。

三、建議

(一)加強慈善宣傳,提升慈善事業公信度和影響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社會呼吁慈善愛心,人們要求正義慈悲,但自古以來慈善都是需要倡導和培育的,需要有一片適合它生長的土壤。自古民風淳樸,群眾崇尚仁愛、樂善好施,具有發展慈善事業的深厚土壤。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在弘揚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慈善理念,將弘揚慈善文化納入公民道德建設規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相結合,推動慈善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慈善事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宣傳慈善協會的性質、宗旨、任務和發展慈善事業的重要意義,國家對慈善捐贈的優惠政策,以及慈善人士、慈善企業的愛心善舉,使積德行善、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不斷發揚光大,使捐助不論多寡、行善不分先后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全社會了解慈善、支持慈善,不斷提高慈善事業公信度和影響力,讓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

(二)加強慈善平臺建設,提升慈善工作水平。慈善事業,是一座從下而上一磚一瓦壘起來的大廈。這座“大廈”無疑需要一定的平臺和載體來支撐,才能更穩固,更持久。慈善事業又被稱為“玻璃缸里的魚”,惟其透明,才能提升人們的信任和慈善熱情。在落實慈善工作的具體措施中,我們一是要加強慈善組織平臺建設,把善款“管”好。要在進一步加強我市慈善機構自身建設的同時,大力培育基層慈善組織,積極發展義工和志愿者服務組織,建立專群結合的慈善工作和服務隊伍,逐步推進慈善事業社區化,進而實現慈善事業社會化。要完善財務管理、監督機制及慈善救助管理辦法,建立科學、規范、高效工作機制,打造“透明口袋”、“陽光慈善”,讓捐贈者放心,受助者開心,增強社會信心。二是要加強慈善活動平臺建設,把善款“收”好。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切實解決企業認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認捐而未交的企業基金利息,要查清原因,有針對性的予以解決。進一步創新募集方法,增強募集能力,擴大募集范圍,爭取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到我市的慈善事業中來。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探索多元的、開放性、長效性的募集機制,支持民間慈善組織的發展和活動的開展,鼓勵企業實行慈善與產業捆綁的造血式慈善,建立自己的慈善品牌。三是要加強慈善救助平臺建設,把善款“用”好。繼續開展好已有的慈善助學、大病救助等項目,還要探索開展新的救助活動,建立新的救助平臺,豐富救助形式,擴大慈善救助覆蓋面,讓更多的社會弱勢群體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三)整合慈善資源,形成慈善工作合力。隨著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慈善規模將會逐步增加,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形成統一、有序的慈善事業格局,避免各自為政,浪費資源。一是整合捐募市場,避免重復、多頭募捐,引導和鼓勵慈善組織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募捐效率,降低募捐成本。二是整合救助資源,加強慈善事業與政府救助的銜接。募集的善款用在哪里、怎么用,如何避免重復、過度救助,如何選定投入少、收益大、社會效果好的項目,是開展慈善救助必須解決的課題。為此,政府部門應建立全市慈善信息統計和機制,加強與慈善組織在慈善項目上的開發與合作,使有限的慈善救助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功效。三是整合組織資源,形成整體效應。慈善服務的對象范圍很大,有老人、婦女、兒童、學生、殘疾人等,慈善組織在為這些對象服務時,應注重與共青團、婦聯、殘聯等有關單位的合作,并充分依托學校、醫院、街道、社區等組織,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開展工作。